现代的法定婚龄是男二十二岁,女二十岁,从青春期到法定的婚龄中间有将近十年的时间,由于营养等条件的改善,女孩的青春期还提前了,已经从过去的十五岁提前到十三岁了。从青春期到法定结婚年龄的近十年间,性欲的宣泄和满足成为一种刚需。而且有些人结婚更晚,甚至不结婚,要求所有的人婚前一定要守贞,真的变得有点儿违反人性,违反人类的自然需求了。
传统社会的人之所以能够做到婚前守贞是有诸多原因的,原因之一是古代法定婚龄很低,例如有的朝代法定婚龄是女十三岁,男十五岁,大约在十五六岁人刚到青春期的时候,就是刚可以做这个事的岁数就可以结婚了,所以婚前守贞可以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实践。一个女人婚前要是被强暴了就会自裁,成了皇上要表彰的烈女。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人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时间平均为18.3岁,这个数据正好与71%的全国平均婚前性行为发生率相吻合。可以看出,很多人根本还没到法定婚龄就有了性行为。我最近看到一个调查,95后发生第一次性行为的平均时间已经提前到17岁了,也就是说,年纪更轻的人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时间比平均值18.3岁又提前了,而这当然都是婚前性行为。
这要算是一个巨大的习俗变迁了。十几年前的调查资料就显示,婚前性行为在上海女性中已达到69%,在广州女性中更高达86%。所以说最近几十年来,在国人各类性行为当中,变化最大的也许就是婚前性行为的大量增加和婚前性行为规范的大幅度改变。但是有些人的观念依然故我,还会觉得婚前守贞才对。我想这与传统社会皇上立的牌坊有关系,从那个时代起,守贞的想法就被注入了社会心理之中。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年轻人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太小了?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看:如果和古代人那种普遍十三岁到十五岁就结婚的老传统来比较的话,现代人就算性行为年龄提前了,也远远没有达到古代人那么早吧?与老传统相比,现在这些年轻人十七八岁时发生第一次性行为,相对来说还是身心更成熟了一些的。从这个角度观察,古代人的婚前守贞其实并不是像我们想象得那么难以做到。
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婚前守贞还是一个普遍的实践。我在1989年做的一项北京市随机抽样调查表明,无论两人确定关系与否,有过婚前性关系的只占样本的15.5%。所以当时婚前守贞基本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到了2013年,全国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已经飙升到71%。这个比例直追西方性革命之后的婚前性活动水平。
对于当代年轻人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时间越来越早这个问题,我还想说的是,不要用传统的婚前性规范来要求当代年轻人了。前几年,有一群女大学生成立“青春无瑕少女团”, 发表了保持童贞的宣言。现实的状况是,传统那一套性道德在当今中国早已沦为少数派观点。传统的性道德不仅完全禁止婚前性行为,就连拉手、接吻和拥抱都是不允许的,新婚的男女最好在婚前完全没有接触,甚至完全不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真正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也许还不是婚前性行为比例的上升,而是婚前一般肉体接触——拉手、接吻、拥抱和爱抚等行为的普及。因为这才是过去完全没有、现在几乎人人都会有的行为;这才是过去完全不允许、现在已经完全允许甚至得到赞赏的行为。这才是真正的革命性变革。
婚前守贞这个习俗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至少是近一千年的历史有关,与宋明理学以来社会上特别强调婚前守贞有关。安徽黄山附近的一个牌坊村里保留了十几座牌坊,都是当时政府用来表彰节妇烈女的。这种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习俗和性心理,男人表现为处女情结,女人表现为严守婚前守贞习俗。记得上海有位人大代表某次语出惊人,她说,一个女孩能送给婆家最好的礼物就是她的处女之身。当时这个话一出来,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没想到她在21世纪还在鼓吹婚前守贞观念。
我很早以前就将婚前性活动概括为三种规范:第一种是传统的性规范,它以生殖为性的主要目的,因此坚决反对婚前性行为;第二种是浪漫主义的性规范,它主张爱应当成为性的主要目的,因此反对随意的性行为,但是如果当事人双方发生了爱情,婚前性行为就是可以接受的;第三种是自由主义的性规范,它认为性是人的权利,人可以随自身的意志处置自己的身体,因此只要当事人双方自愿,就可以有婚前性行为。从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我们正在从第一种规范,经由第二种规范,向第三种规范发展。也就是说,笃信和实行传统性规范的人越来越少;选择浪漫主义性规范的人越来越多;事态最终会发展到自由主义的性行为规范上面去。
看全世界对婚前守贞习俗的重视程度排行榜,我们中国在看重婚前守贞这一点上不是排第一,就是排第二。再看西欧、北美国家,我看到一项研究把择偶标准分成十八项,让人们排序,十八项里有性格、教育程度、家庭背景、颜值、健康等等,排序结果把对方是不是处女处男排在了第十七位和第十八位。如果让中国人排序,一定是十分靠前的。
我们用不着特别地坚持古代那种婚前守贞观念,而是与时俱进,能够保护女性的自由权利,保护女性享受性愉悦的空间,不要对婚前没有守贞的人过多责备,而要对她们的选择做出正面的评价。
关于处女情结的问题就讲到这里。我们转向与男人的处女情结紧密联系的一种心理和现象,那就是女人的婚前守贞习俗。
第四讲 女性掌握性主动权
在西方,我们会看到一种与处女情结完全相反的现象,有些处女到了一定岁数反而会被人看不起,甚至受到处女歧视。他们不是处女情结,是处女歧视。为什么呢?人们会认为一个女人已经三十岁了,还没有性经验,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缺点:一是她会缺少经验,二是她很可能缺少魅力。人们会想,她都已经三十岁了,竟然没有一个男人被她吸引过,那她得多没有魅力啊。所以处女身份不是一个奖章,反而是一种耻辱了。
这一讲我来给大家讲讲女性如何掌握性关系中的主动权这个话题。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在性活动中女人应不应该掌握主动权,二是如何掌握主动权。
为什么说处女情结是直男癌的表现呢?这里隐隐地透露出性的独占欲。男人觉得这个女人必须仅仅属于我,如果别人碰过她,她就不是我独占的,她就掉价了。但是你为什么要独占一个女人所有的性活动呢?谁给了你这种权利?一个人这一生所有的性快乐都必须给你一个人,有这样的道理吗?
提起这个话题使我想起一件有意思的事。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北京市做了一个婚姻质量调查,其中关于性提了一个问题,就是:你认为女性能不能主动提出性要求。问卷发下去以后,我居然被举报了,据说是一位公务员把我们这个项目举报了,为什么呢?他说的是:“这个问卷里居然提出这样的问题!女人能不能够主动提出性要求?这样的问题也能问?!”
处女情结这个怪胎导致了一个世界罕见的奇葩,就是在中国出现了一种非常搞笑的手术,叫作处女膜修复术。记得某年东北有一个小县城的妇联搞了一个为妇女献爱心的活动,为妇女提供免费的处女膜修复术。我听了觉得简直太匪夷所思了,太难以置信了。虽说人人都知道这是一种欺骗,但这种手术还是很火爆,有好多人宁愿受骗,也一定要去找个处女。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挺可笑的,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还觉得女人不只是不应该主动提性需求,甚至根本就不应该有追求性愉悦的想法和需求。
处女情结为什么令人作呕呢?就是说,你眼前的这个人,她的血肉、她的性格、她对你的感情都没有变,但仅仅因为她有过性经历,有别的男人碰过她,你就觉得她不干净了、不完整了,不值得珍视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直男癌”,他们把女人分成两类,一类是完全没有性经验的,一类是已经有了性经验的。
这种观念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延续了很久,世界上许多其他文化也存在这种对男女性权利的差别对待。19世纪的时候,第一代性学家艾宾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入人心的观点,他说,在男女两性之间,男性拥有更强的性欲望。当时西方社会的流行观点还是认为女人天生就是性冷淡的。
我们看到有一些大富翁在选美招亲的时候,其中必列一条,要求对方是处女。我们还看到很多报道,有些贪官在外面乱搞的时候,专门找很多处女,这种做法让人厌恶,恶心至极。
这种流行观念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后果是,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性交完全是一件令人厌恶的事儿,女性对性活动完全没有兴趣或者说应当没有兴趣,这又造成了恶性循环,即既然女性根本没有性需求,那么男性就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忽视性伴侣的感受,这样一来,女性的性体验就更差了。
很明显,她这位男朋友是有处女情结的。关于处女情结,现在很多人还会碰到这个问题,中国的男人似乎特别看重一个女人是不是处女,如果不是处女,他心里就像吃了苍蝇一样,觉得这个人不够完整,不够干净,就像一件美丽的瓷器裂了一条缝,不再完美了。
在中国,传统观念对于女性性需求的误解和压抑,也直接地损害了女性的幸福感。2014年的一个全国性的调查就发现,在60~64岁年龄组的老年女性中,有28%的人终身没有体验过性高潮。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世界各国女性终身没有性高潮的比例不会超过10%,而我们中国女性的一个特殊的年龄组里头,这个比例竟然能够达到28%,她们的性欲显然受到了压抑,这是那一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巨大悲剧。
我先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我在网上答问时,有一个女孩提了这样一个提问,她说她和男朋友谈了一段时间,两个人感情非常好,她出于对男朋友的信任,就向对方坦白自己不是处女了,以前有过性经验。坦白之后,男朋友的态度就有了非常微妙的变化,他开始有点儿冷淡她了,女孩就非常困惑,她说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我是不是不应该告诉他?
话说回来,女人对性愉悦的追求怎么就没有正当性?我觉得它是非常正当的。原因有三点:首先,女人要在所有的问题上与男人平等,在性的问题上,在性愉悦、性满足的问题上,也应当是与男人平等的。社会对于女性的性压抑,从根本上来说是男权社会男女双重标准的一种表现。
这一讲我们来谈谈处女情结和婚前守贞这两个传统观念。
我们之前提到过双重标准的问题,男性在大多数文化中都比女性占有更多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因此制造出一种男女的双重道德标准,要求女性更收敛、压抑自己的需要,甚至要对自己的性欲感到羞耻、惭愧。性欲上的男女双重标准完全是被社会建构起来的。
第三讲 处女情结和婚前守贞
第二个原因是,从生理角度看,一直以来人们信以为真的性能力的“男强女弱”并没有科学依据。相反,倒有不少证据表明,女性比男性的性能力更强,至少是不弱于男性。20世纪,美国有两位性学家和性治疗家马斯特斯和约翰逊,他们的研究证实,女性在性活动中有多重高潮的能力。在适当的刺激条件下,女性可以在一次性活动中获得多次高潮,可是男性一旦射精,之后就会进入一个小时左右的不应期。这个理论太颠覆了,以前美国社会连女性高潮都很少有人关注,而在关于女性快感的研究大量出现之后,人们又走向另一极端,被批评为“高潮强迫症”,人人都在谈论女性高潮,女性要是没有高潮就会去看病,去治疗性冷淡。所以女性的多重高潮这个发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也是对女性性能力的一个肯定。
我们应当如何改变这种双重标准呢?答案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在价值观上先行改变。例如,一个女人也可以喜欢性,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追求性快乐和性愉悦。我们在争取男女平等的时候,不仅仅要争取政治上平等、文化上平等,也要争取跟男人在性愉悦、性权利上的平等。虽然这种双重标准的消失还要历经比较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我还是希望每一位女性都能在性问题上更自信一些,站到和男人平等的高度,让性对于女性来说,不再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
女性在生理上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女性身上有这样一个器官,它唯一的功能就是提供性快感,这个器官就是阴蒂。男性的生殖器除了产生性快感之外,还有其他功能,但是女性的阴蒂除了产生性快感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功能。自然界或者上帝在造人的时候,为什么要给女人这么一个器官?它的存在本身不就证明了女性追求性愉悦的正当性吗?
像木子美这样的人,她刚出来的时候,大家恨不得用唾沫把她淹死。她真的很勇敢。有人问我对木子美作何评价,我就说,当一个社会要改变一个风俗或者一个成见的时候,需要一些勇敢分子,木子美就属于这样的勇敢分子。她就是公开宣称喜欢性。我就是喜欢性怎么了?她有好多男伴,她也乐此不疲,她就是双重标准的挑战者。看人们现在对她的接纳程度,渐渐觉得稀松平常了,也不觉得她过于惊世骇俗了。由此我们看到,双重标准正在消退。
第三点原因是,性愉悦与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关系。我曾经看到过女性快感的核磁共振画面,当女性快感即将出现的时候,大脑核磁图像就星星点点地开始出现很多亮点,最后在女性进入性高潮的时候,那些亮点就连成了一片,整个区域全都亮了。这些亮点反映的是脑细胞的活跃程度,就是说女性的性愉悦对于自己大脑的健康、对于整个身体的健康是有直接作用的,所以性愉悦绝对是值得追求的。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而且一向如此。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年轻时一块儿插队的队友,她小时候被性侵过,她把这件事写进日记,不知道这个日记怎么就流传泄露出去了,然后她就完全抬不起头来了。她原来还当着一个小干部,马上也当不了了。大家都觉得她是有污点的人,而她不过是一个性侵的受害者。由此可见,这种双重标准有多么严厉。一个女人,即使她仅仅是性侵罪行的受害人,都要因此变为不干净的、下等的、好像有过错的、有污点的人,更不要说一个女人敢公开声称自己是有性欲的,是喜欢性的。
讲完女性主动追求性愉悦的正当性,接下来我要讲讲女性如何在这个问题上有切实的改变,怎样在性关系中掌握主动权?
例如,某位男明星性骚扰女性以后,八卦新闻会迅速聚焦在这个女性的穿着打扮、日常作风上面,放大镜就拿出来了。如果这个受害的女性是比较保守的,风评比较好,大家不会鼓噪;但是如果这个女人作风大胆一些,打扮漂亮一些,很快一些言论就出来了,说女人穿成这样肯定会出事的。
其实所谓主动权,是指女人既可以说不也可以说要的权利。当女人不想要的时候就可以说不。MeToo运动提出了这样一种话语,就是说当女人说不的时候,意思就是不,男人就不可以来骚扰、来动手动脚,不征得女性同意的强迫性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与此同时,主动权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当女性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说要,女人可以也应该主动提出性要求。
在西方的性革命以后,特别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女性在所有这些涉性的指标上开始全都追上男人了。可是从中国的情况看,很多人还在用那种男权的双重标准评判事物,还会出现荡妇羞辱的情况。比如说,我们会看到有一些女性,她被性骚扰了,或者年幼时被性侵了,人们竟然会去责备受害人,觉得她是有问题的,不是穿着太暴露,就是发送了诱惑男人的信息。
女性的需求应该怎样提出来呢?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其实这个现象不只是中国有,国外也会存在。看国外社会学家的调查,在20世纪上半叶,男性在所有涉性的指标上都高于女性,比如说男人喜欢的性技巧数量高于女人;男人对每一种性方式的喜爱程度都高于女人;男人的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于女人;男人婚外性行为的比例远远高于女人,男人出轨率是64%,女人才26%。男性在涉性的各项指标上都高于女性。
有些男性因为工作忙累疲劳,导致了性欲下降。男性的性欲在二十岁是巅峰期,从二十岁以后就会缓慢下降,尤其是到四五十岁、六七十岁以后,性要求就比较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性还有比较强的需求,可以主动和配偶商量一下,能否适当增加性生活的频率。这就是直接要求的方式。
在20世纪90年代我做《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这项调查的时候,有很多女性由于已经把这种双重标准内化在自己的意识当中,觉得自己是不应该喜欢性事的,是应当绝对守贞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很多岁数大的女人,当我问到她有没有性欲,或者问她性欲的强弱,或者问她性生活是不是和谐时,就会有一些老年妇女说,她根本就不喜欢这个事,这样说时隐隐地带着一种道德的优越感。她们会认为,作为女人就不应该喜欢性,如果喜欢性的话,我就成了一个坏女人、一个荡妇,或者一个道德败坏的女人。她们当真是这样想的,她们已经把双重标准内化了。
女性不但拥有主动发起性活动的权利,而且应该设法在夫妻之间制造这样一种气氛、一种关系,即性这件事不是谁为谁服务的,而是夫妻共同分享快乐。任何一方有合理的需求,都可以大大方方提出来,没什么好羞耻的。
我觉得它是对女人非常不公平的一个传统价值观,需要通过女性自身性欲意识的觉醒来克服。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生了性革命以后,女性的性意识才真正觉醒了。女性性愉悦的问题被提出来了。我们要追问,为什么在性活动当中,男人的一切都可以被给予正面的评价,女人的一切就要被给予负面的评价;为什么男人可以喜欢性,可以有很多的性伴,女人就不可以喜欢性,就不可以有很多的性伴。
当然也可以用比较间接的方式,比如通过比较性感的装扮,或者用一些行为上的暗示,表达得不那么直接,而是比较朦胧、浪漫一点儿,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对于这种男女的双重标准,我们应该怎么看?
在女性如何看待自身性欲满足这个问题上,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之间有一条非常明显的界限。传统的女性往往是被动的、性冷淡的,既不活跃,也不喜欢,甚至有的女人以自己没有性欲为荣,认为守贞是道德高洁的表现,这是传统女性典型的性心理。现代女性是什么样的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美剧《欲望都市》,里面有一个叫萨曼莎的女性,她在性方面十分活跃,自由奔放,懂得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表达,很坦率地自由地追求自身性欲的满足。我鼓励大家做这样的现代女性。
这种逻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在父权制社会,女人被男人视为私有财产,她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买卖婚姻的实质就是男人花钱买女人,买来的东西当然就是他的财产,要好好地看管,不能让别人抢去、偷去。所以女人有外遇才是吃亏,才是赔钱,就像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给偷走了。赚赔逻辑就是这么来的。由于所有的人都这样想,而且过了太长时间,这个赚赔逻辑就成天经地义了。
总之,在女性要不要主动追求性满足的问题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女性要从传统社会为性设定的男女双重标准中彻底地解放出来,摆脱被动的身份,去做一个现代的女性。大家应该把性看作跟吃饭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那么更加激进一点儿,女人也可以掌握性关系当中的主动权,跟随自己的心情和意愿,大胆说要,或者说不。
关于这个双重标准,传统观念中还有非常典型的一种逻辑,叫作赚赔逻辑。说的是在一桩性行为当中,男人是赚的,女人是赔的。所以对女人来说,尤其是已婚的女人,你要是出去搞了一个男人,那么你就赔了,你是吃了亏的;可是男人要是出去搞了一个女人,他就是赚了,他没有吃亏。
希望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男女两性的欲望都可以得到更自由的表达,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希望女性能正视自己的性需求,关心伴侣的性需求,并且学会表达,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性的美好感觉。
记得当年在山西大学读历史系的时候,我就听到很多关于她的涉性负面笑话,因为武则天是山西文水县人,所以有的人会研究武则天的出生地之类的问题。民间有大量关于这位女皇帝的下流传闻,比如说有一个驴头太子的笑话就广为传播,大意是说武则天跟一头驴搞了,然后生下了一个杂种,一个驴头太子。你看就连对这么有权力的人,男皇帝和女皇帝,大家的评价都如此不同,你就可以知道双重标准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第五讲 女性如何保持自我
这个双重标准是深入我们文化心理的,比如说皇帝有三宫六院,大家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好多古装剧还津津乐道女人争宠、皇上翻牌子什么的。但是如果换作女性呢?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对于她搞男宠就有很多负面的评价。
我们发现有很多女人,在结婚之后会丧失自我。作为一个妻子,作为一个母亲,她可以很称职,可以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但是与此同时她却丢掉了自我。
说到底根源还在于几千年来,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男权社会,男人掌握了更多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在性的方面也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正是他们在各个领域的优势地位造就了性问题上的男女双重标准。
社会学理论中会专门讲到身份角色的问题,提出一个人会有多种身份和角色。面对丈夫,她的角色是妻子;面对孩子,她的角色是母亲;面对父母,她还有一个角色是女儿。那么在诸多身份当中,那个自我在哪里?这是一个所有女性都应当关注的问题。
那么这男女双重标准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根源在哪里呢?
人如何找到自我,或者说如何自我实现,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你要找到自我,首要条件是要意识到自己的自我。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五个层次,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
这个双重标准深深种植在人们的大脑当中,可是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只是觉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假如一个女人出轨,大家就痛骂,假如一个男人出轨,大家会觉得这个男人好像不是太检点,仅此而已。
人生在世,最低的一层就是生存需求,人要有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要满足身体生存的基本需求。在这个需求层次上有一个争论,就是性需求应该算哪个层次的需求?我的观点是,性需求虽然部分属于第三层归属的需求,但它主要还应当属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这一层次,食色性也,饮食男女应当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男女双重标准。这个双重标准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男人的性活动越多越好,女人的性活动越少越好。
第二个层次是安全的需求,不能一出门就担心受到伤害,不能对所处的环境处处充满恐惧感。
比如像林丹、文章,他们都出现过婚外恋,从整个舆论的反应来说,并没有特别激动,很快他们也被配偶原谅了,比较容易地就过关了。可是轮到一些女明星呢,只要有狗仔拍到她们和别人牵手的情况,舆论就谴责得非常厉害,也不管她们是不是已经离婚了,是不是真的出轨了。尤其如果拍到这个女星有些开放的行为举止,大家马上就变得十分激愤。为什么会反应这么大,为什么对男女两性的反应这么不一样?从整个舆论的压力,从狂暴的程度来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第三层的需求是归属的需求,就是人从属于一个小小群体的需求:亲人、友人、爱人;亲情、友情、爱情。人有归属的需求。
大家平时看娱乐新闻的时候,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在很多跟出轨有关的事件中,男性花心比较容易被社会宽容,可是一个女人要是花心的话,更容易被社会指责。
第四层需求就是尊重的需求。人要立德、立功、立言,渴求他人的尊重、社会的尊重。
这一讲我来讲一下在性的问题上的男女双重标准问题。先来谈谈这个双重标准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再谈谈双重标准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最后谈谈建议,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它。
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实现了还是没实现。这就是人的五个需求层次。
第二讲 性问题上的男女双重标准
有的人以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高不可攀的,在排序上也是最高的,是不是说艺术家画了一幅好画,卖了几千万,这才叫自我实现?是不是一个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粒子,提出了一个新理论,或者是发明了一种新技术,这才是自我实现?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可以让每个人的性别特质自自然然地落在色谱的任何地方,不必焦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去做自己,胜任、愉快就好。 如果你是一个偏中性化的人,那我希望你能自信地、勇敢地、大胆地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希望我们每个人对于不同的文化和现象的包容度都更大些。当有一天再也没有人用娘炮、女汉子这类词去指代别人的性别特征,当我们彻底消除这种偏见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进步了,就变得更加合理了。
不是的,马斯洛专门讲了:因为每个人的自我是不同的,所以自我实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说,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为全家人做了一道人人称赞的好菜,这个时候她也自我实现了一把。
简单地说,人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只是按照自己所属性别的特质去做事,但是如果一个男性既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同时又具备女性的同理心,情感丰富细腻,他就相当于同时拥有了两性中最受欢迎的特质。由于双性化的人能够以开放的心态采纳男女两性的优势,所以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也更容易成功。这一理论是有道理的。
基于此,马斯洛还专门提到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人在自我实现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的。比如说,一个人写了一部精彩纷呈的小说,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作为一个文学家的那个人的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一位家庭主妇,她把家里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打理得井井有条,全家人其乐融融,这也可以是一种高峰体验,也可以是一种自我实现。所以说人不分强弱高低、才能大小,你只要找到一个自我,即自己心目中最愿意成为的人,然后实现了,你就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个双性化理论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者桑德拉·贝姆提出来的。那么这个双性化优势理论有道理吗?
虽然我们在说女性的问题,但其实女人首先是一个人,人如果没有办法自我实现,那种不满足感就会一直存在。所以要先去完成一个人的追求。你也许觉得这是作为一个女人的苦恼,其实这也是作为人的苦恼。
说到性别色谱,还有一个相当有趣的理论,认为那些既有男性特质也有女性特质的人,也就是双性化的人,他们往往会比极端男性化或者极端女性化的人,具有更优秀的性格特质,心理更健康,也更能快速地适应社会环境。
那么一个女性在婚后怎样才能保持自我呢?我觉得还是要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自己真正在心中想达到的境界,然后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我觉得,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在特别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我不得不遗憾地说,你找到得越晚,一事无成的概率就越大。
其次,我认为最合理的状态应当是多元化的性别发展状态。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性别这个东西就像色谱,比如说这个色谱的一端是100%的男性,是纯黑的;另一端是100%的女性,是纯白的。那么从男性到女性,中间是一个色谱样的分布。就是从纯白一点点到灰,最后到纯黑。最合理的、最不压抑的状态是每个人的性别特质散落在色谱中间的任一点上。无论是比较靠近女性度的男人,还是比较靠近男性度的女性,都是不被压抑、不被指责的。正如一位性学家所言,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性别。
拿我自己举例子,我最早在大学本科学的是历史,可是后来发现自己并不真正喜欢历史,历史在我心目中好像永远是一些年表样的东西,不是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幸好我及早发现了,于是就转向社会学,我发现我的真正兴趣在社会学,可能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才刚进入青春期,全世界的青少年在这个岁数唯一热衷的事就是谈恋爱,我们这一代的中国青少年不同,当时所有朋友圈子里主要的话题都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一类的社会大命题,所以社会学自然地成了我的兴趣所在。后来我又转向性的研究。我们这一代人里很多人会对这个领域感兴趣,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性实在是被压抑得太狠了,所有人都活得太压抑了,整个社会对性的压抑到了扭曲变态的程度,这当然会引起我的兴趣。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所谓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完全是被我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建构起来的。就是说,即使男女两性确实存在着刻板印象中所说的那些差异,那也是由社会造成的,而不是两性的生理差异造成的。
而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之后,也就找到了一个真正的自我,于是我会在一生里用绝大多数的精力去实现自我。所以对于女性如何在婚后保持自我这样一个问题,我给出的建议是,你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自我,要有自己独立的事业,而不是只想着“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种想法太古老了。女性一定要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离开男人也能吃上饭。有了自己独立的收入,才能与男人人格平等,不用事事看男人脸色。如果钱全靠男方挣,他一定会认为女方吃他花他,他有权管女方的事。
最后我讲一下应当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目前有很多女性选择回归家庭,当家庭主妇。我看到统计资料,女性生育后至少有一段时间会回归家庭,通常是两三年,有的人就不再出来工作,去做全职太太了。这种选择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是完全不可能的。那个时期因为都是双职工,整个社会实行的是高就业、低工资,光靠男人是养不了家的,所以大多数女人都会出来工作。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确实有了这种可能性,因为有一些男人挣的钱完全可以把太太养起来,于是就出现了一批全职太太。
因此我们说,由性别气质刻板印象造成的中性化焦虑,对男女两性都是一种压迫。
记得有一位全国政协代表提了一个提案,建议男人应当给女人的家务劳动付酬,发工资。当时大家就当笑话一听,因为它的实操性很差,丈夫该怎么给妻子发工资呢?但大家没有注意到,它背后的逻辑是正确的:女人的家务劳动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相当于什么?很直观的就是相当于雇一个月嫂,雇一个保姆,或雇一个小时工,你付给她的工资正好就是女人在家里做家务劳动的价值。
刻板印象对男人的压迫表现为另外一种形式,比如说要求一个男人不能情绪化,大家会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不能爱哭,要是哭了,就有损男子汉的形象了。结果怎么样?结果就是男人的预期寿命普遍要比女人短六七年。有医学研究证明,男性之所以会短寿,原因之一就是男人受到挫折的时候、受到委屈的时候、抱怨愤恨的时候,他的情绪不能宣泄,女人可以又哭又闹,可以跟别人倾诉,把负面情绪宣泄出去。而情绪的压抑是有损男性身心健康的。
其实在一些国家,是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女性回家操持家务的报酬的。比如在日本,全职太太有这样的保障,很多日本女性工作到一定年纪就会结婚,回到家庭去做全职主妇。日本的《婚姻法》规定,如果老公在外工作,缴纳了完整的社会保险金,他的妻子在家做家庭主妇,将来也可以分享婚姻期间男方50%的养老金。这样一来,女方即使不外出工作也有后半辈子的经济保障了。
但事实上女性不仅可以当领导,也可以在很多领域获得成功,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去做矿工,女性可以去做各种各样男人能做的事情。
日本人的价值观对妇女在家操持家务是非常尊重的,很多日本女性管好家务、孩子之外,还会积极地参加社区活动。全职太太得到社会的认可。
几年前,全国妇联做过一个调查,问女人,你觉得女人适不适合从政或者当领导?当时有相当大的比例的女性都回答,我不适合,我肯定做不了。从女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能看出刻板印象对女性的压迫,它让你否认自己的才能,让你不愿意在某些领域有所发展。
不过话说回来,日本现在还是拥有超过一半的双职工家庭,因为越来越多的日本男性无法独自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这与日本的经济社会状况有关,就不展开说了。我们知道,日本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外出工作,即使是她们有《婚姻法》的保障。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从女性这方面来说,它导致了女性限制自己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由于我们的社会一直是男权社会,女性是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中女性就特别不适合做主妇之外的工作,上大学也不适合学习理工科,学个文科还差不多,甚至应该去学家政才更适当。女性最适合的角色从来都是辅佐男性的,是一种配角的角色,是那种驯服于男人权威的角色。如果一个女性当了领导,那大家就觉得她不像个女人了。
在中国,我们并不提倡女性回家做全职太太,更完美的目标应该是女性实现自我,追求自己的价值。当然,女性的自我实现并不仅限于外出工作一途,不仅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挣钱养家,也包括从事艺术活动或者公益活动等,这也可以是女性在婚姻中保持自我的选择。
第三,讲一下中性化焦虑的本质,这个本质的要害是对男女两性的压迫。
这一讲,我们讲到女性容易在结婚之后迷失自我、丧失自我,讲了女性应当如何在婚姻中保持自我。女性首先要找到自我,知道你自己是谁、自己最想实现的自我是什么。我反对女性完全地成为丈夫的附庸,她们应努力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争取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境界。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在20世纪初年,全世界的女性都是不能上大学的。在德国的一所大学里,有一位教授在校董会上提出来说,我们可不可以招女生?立即引起了哄堂大笑。那个时代,男人认为女人是一个根本没有理性的存在,而且认为如果一个女人去学数学或者搞科学研究,就会有损她的女性气质。而当下西方和中国大学的在校女大学生率都已经逼近甚至超过了50%。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女人应该什么样,男人应该什么样,这个刻板印象也是随着时间推移在变化的。
第六讲 女性独立与男女平等
在男子美容化妆问题上的规范也有变化。过去从来都是只有女人才化妆,男人不化妆,可是近现代开始出现男子化妆的风潮。在过去,如果一个人身为男子却热衷于化妆,那就是一个很女气的行为。可是现在我们从化妆品市场的统计资料来看,中国已经有超过半数的男性会使用化妆品。这个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也是发生了改变的。
这一讲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女性独立与男女平等的话题。我会讲到历史上女性独立的发展过程,会涉及一些妇女运动先驱人物及她们的故事,还会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一讲女性要想保持独立,应该怎么做。
举几个例子。一个就是欧洲中世纪时,所有的女人必须是穿裙子的,只要你穿长裤,那你就不像个女人了,就违反性别规范了。但是现在你看世界各国,没有人会因为女人穿长裤就觉得她不像女人了。这就证明,性别的刻板印象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
首先讲一下近现代女性争取独立的历史。世界上所有的传统社会都是男权社会,中国传统时代的女德是三从四德,中国的女性独立运动是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的。当时康有为、梁启超这些维新人士,已经自觉地把女性的解放看成是维新变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也开始提出女性解放的问题,就是禁缠足、兴女学、办女报,让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这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序幕。
第二点我想让大家知道的是,男女性别气质的这种刻板印象也是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
中国的女性解放实际上是从反缠足运动开始的。历史上有一段佳话,就是廖仲恺的父亲有一次到国外去,经历了旅美华侨遭受的歧视,感觉到小脚女人是中国的耻辱,然后他就留下了一个遗言,我的儿子必须讨个大脚的女人做媳妇。可是那个时代不缠足的大家闺秀是非常难找的。结果当时正好有一位何香凝,她就是一位有天足的新女性,她和廖仲恺结合之后,人们把他们的结合叫作“天足缘”,他们是因为天足结的缘,留下了这段佳话。
所以中性化这个问题早就出现了,但是别的国家并没有觉得出了一个迈克尔·杰克逊,国家审美安全就出了问题,似乎也并没有咱们这么严重的中性化焦虑。
清政府被推翻以后,天足运动快速发展。1912年3月,当时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发了禁止缠足的政令。虽然政局多变,但是反对缠足的运动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很早就出现了中性化的现象,比如说男人女相,女扮男装,这种情况早就出现了。早在20世纪60、70年代,英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歌星叫Boy George,我们翻译成乔治小子,他就是女装、女声。还有大家都熟悉的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他也是有点儿女相的,有点儿中性化的表现,人家那可是摇滚巨星啊。
双足被解放以后,中国女性开始要求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民国之初,孙中山提出占中国总人口一半的女子的教育一直是被忽视的。他的原话是:“直至清末,女子识字者百中无一。”就是一百个女人中连一个认字的都找不到。他指示教育部规定初等小学鼓励女孩上学,大力发展女子教育。辛亥革命爆发九年之后,中国才终于实现了大中小学生的全面男女同校。
性别的刻板印象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男人应该有的男人样儿,女人应该有的女人样儿。男子汉就得是非常粗犷的,像那种肌肉男,身上得有六块腹肌、胡子拉碴的,这才是男人样儿。女人就得是温柔妩媚的、小鸟依人的,这才像女人样儿。
辛亥革命时期,涌现出很多革命新女性,她们成为女权运动的急先锋。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创者之一就是秋瑾。她当时创办了《中国女报》。我认为秋瑾是中国第一位现代女性,因为她是中国最早提出男女平等的女人之一。她主张妇女解放,带着学生骑马,有的时候着男装,这些都不是那个年代的女性会做的事。
我们通常对于男性度和女性度的判断,是有几个标准的。一个是生理的标准,根据第一性征生殖器来判断;根据第二性征来判断,比如男人的胡子,女人的乳房;根据第三性征来判断,比如发饰、穿着打扮的特征。另一个标准就是通过与性别相关的性格和气质来判断。
当时几乎各地都有女子军事组织,包括女子北伐队。章太炎的夫人,上海务本女校校花汤国梨,就是女子北伐队的成员,她在二十三岁时谢绝媒妁,独闯上海求学,又在上海组织了女子北伐队,还参与创办了神州女校和《神州女报》。汤国梨最早发出了女性参政的呼声。当时女子参政运动的激烈程度不难想象。激进人物沈佩贞竟然鼓吹女子参政目的一日不达,未结婚的女子十年内不得与男子结婚。这样的口号当然是非常激烈、非常极端的。1912年8月,另一位激进女性唐群英为了争取女性的参政权,一怒之下竟然打了革命党领袖之一宋教仁一记耳光。这些都是妇女争取解放、平等权利的先锋们的传奇故事。
首先,中性化焦虑其实是对性别的刻板印象造成的。
在我看来,中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中国妇女真正的解放,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所有的妇女都参加了社会生产劳动,有了独立的收入,这才是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男女平等运动的开始,从此开启了女性平权运动崭新的一页。
关于中性化焦虑,我主要想提出三个观点。
前不久,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上榜的五十名女性当中,十四名来自中国,这是相当惊人和了不起的。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当中,女性领导人纷纷涌现。这表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追求的男女平等事业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女性从业者和成功者的比例也在逐步接近男性,这些都是令人感到欢欣鼓舞的。
对女人也有类似的焦虑。总之就是说,现在男人没个男人样,女人没个女人样,于是就十分焦虑。
这不仅是因为女性特别地勤奋努力,还有一个有利于女性发展的时代特征,当今世界已经从比拼体力的时代转化到脑力劳动时代。尽管女性与男性相比,在体力上还是处于下风,但是在脑力上就不一定了。女性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缔造社会结构中两性关系的新格局。
其实在更早些时候,社会上就出现过这种中性化焦虑。比如有人说现在的小男孩,他们的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都以女性为主,他们根本没有男性榜样,所以就变得完全没有男子气概,于是有人就去搞一些男子汉训练班、男子汉学校,专门培养男孩子的男子气。
整体看来,虽然女性在经济领域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在参政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在人大代表中,女性比例一直是大大低于男性的。六七十年来始终保持在20%上下,而且还是在保障配额的情况下。一旦撒开了选,没有保护性名额,可能会下降到20%以下。现在,全国妇联提出要争取30%的配额。男女要真正实现平等,应当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与男性取得平等的地位。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说,在影视节目中,在各类媒体上,都出现了花美男、小鲜肉之类有点儿女人气的男人。有人惊呼,怎么出现了这么多的“娘炮”?还有人说什么“少年娘则中国娘”,更有人危言耸听地说,这是一个国家审美安全的问题。
根据一套测评妇女地位的指标评估,我国在100多个国家中排在第28位。主要的度量指标有四个:第一,女性在议会席位中所占的比例;第二,女性在行政管理人员中所占的比例;第三,女性在职业技术人员中所占的比例;第四,女性收入在男女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评估结果表明,女性在议会席位、行政管理和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这三项的世界先进水平都在40%以上,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这一项的世界最高水平为64%。相比之下,我国在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45%)和女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38%)这两项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女性议会席位比例(21%)这一指标上处于中等水平;最差的是女性行政管理人员比例(不到12%)。
这一讲我给大家讲讲中性化焦虑的问题,先谈谈什么是中性化焦虑,然后再说说应该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中国的男女平等事业应当说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用得上革命领袖孙中山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让我们中国的女性与男性携起手来,继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男女平等的事业在中国尤其重要,原因还在于我国曾经是一个最传统、最典型、发展时间最长、发展程度最高的男权制(父权制)国家。中国女性的解放因此在世界上备受瞩目。因为我们的进步不仅具有改善自身处境的意义,还对全世界的妇女具有榜样的意义,它向全世界妇女表明,在一个男女曾经最不平等的国度,经过努力,男女平等事业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第一讲 如何看待中性化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