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李银河说爱情 > 第二单元 爱情

第二单元 爱情

爱和性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在一本研究专著里专门写了一节,讨论爱和性的关系。在人类的亲密关系中,爱和性之间有哪些组合模式呢?我们发现一共有四种模式。一种是有爱有性,一种是有爱无性,一种是有性无爱,还有一种是无性无爱,这四种组合基本上可以穷尽性与爱关系所有的状况了。

第四讲 一定要有爱才有性吗

先说有爱有性。经常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有爱才有性呢?这个问题我一听就是男人提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在性和爱的关系里,我们发现男人比较能够接受跟爱分开的性,女人如果要跟一个人发生性关系,她心里是一定要有爱的。

我结合自己的故事跟大家聊了聊对爱情的看法。我希望,如果你正在寻找自己的爱,一定要有非常强大的渴望,这欲望越是强烈,那个真正属于你的“对的人”到来的概率就越大。

那么为什么男女会有这样的区别呢?难道说两性天生就有这种区别?有人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释,说什么精子是成千上万的,卵子只有一个,所以男人就到处寻找性交的机会,女人就傻傻地在那儿守候,等待受孕。这种道理太牵强了,我觉得用这种生理决定论的道理来解释这么复杂的一种观念、价值观或行为方式,是非常错误的。

其次,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要拥有爱的能力,能够辨认爱,回应爱,抓住爱。如果有人对你付出了激情之爱,你也能够心领神会,给出响应,紧紧抓住它,陶醉在爱的激情之中,就像我响应了王小波和大侠那样,那你才会最终得到爱情,不会与爱失之交臂。这些都是我的经验之谈。

正确的解释应当是:男女在性与爱关系上的这种区别实际上是由社会和文化建构起来的。很长时间以来,社会都在建构女性的守贞心理,不管是用贞节牌坊,还是用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乃至羞辱和惩罚。什么是社会建构论呢?这一理论比较艰深,我在这里稍加解释。福柯论述过这个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说,人的许多观念并不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也不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本质,而是由社会和文化建构而成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性恋概念的建构。在古希腊,同性间的性活动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到了近现代它才被一套话语建构为性倒错。就连同性恋这个词都是19世纪才出现的,这是社会和文化建构人的观念的典型证据。

按我的经验来说,你首先得有强大的意愿、强大的渴望。有个原理叫吸引力原理,就是说如果你非常渴望一个东西,你就会发射出这种信息,然后在你周边的环境里面,符合这种信息的东西就会被吸引过来。那么用在爱情上头,如果你特别渴望爱,那你就会在这上面特别专注、特别用心,就会特别地去追求、渴望那个人出现,那么发生真爱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如果你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爱情,那可能说明你渴望得还不够厉害。

举个例子,女性如果去搞了个婚外恋,在传统农村社会是会被私刑处死的,叫作浸猪笼,就是沉塘,把这个通奸的女人绑起来淹死。但是很少有男人被沉塘的,都是女人被沉塘。到现在为止,社会在性方面的规范仍然是对女人严对男人松,整个社会的话语、行为规范、价值观都要求女性必须守贞,而且绝对不能喜欢性,绝对要珍惜自己的名声,只和跟她结婚的人发生性行为,或者说性行为只能发生在婚内,甚至只能是为了传宗接代,只能是为了生孩子,其他的想法和做法都不是好女人的所作所为,都僭越了好女人的道德规范。就这样,社会和文化在性和爱的关系上、观念上建构了男女的不同。

到底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

现在我们来看有性有爱这一模式。先爱后性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如果说在亲密关系里,这两个人又非常相爱,还互相有性,这就应当说是最美满的结合了。

在我看来,爱情不论发生在什么样的人之间,无论是同性异性、年老年轻、婚内婚外、两人还是多人,它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所以值得珍视也值得尊重的人类体验。爱情的当事人有时不得不为了其他的价值牺牲掉爱,好比说《廊桥遗梦》里的女主人公,为了家庭价值牺牲了爱,但是爱情本身没有罪。如果一桩爱情发生了,那它就是发生了,它在实际生活中不但不应该因为任何原因受责备,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肯定是美的。这就是我的爱情观。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模式,有爱无性。有爱无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柏拉图式恋情。这两个人是有爱情的,但是他们没有性关系。柏拉图之爱,我们以前也讲过,它是一种发生在精神领域的爱情。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爱情这件事呢?我觉得就算将来研究最终表明,“爱”这种感觉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我也依然要赞美“爱”这样一种心理过程。我这么多年的研究也让我明白了,对于体验过爱情这种心理过程的人来说,有爱和没爱的界限在他们的心里就像是黑和白一样分明,就像刀劈斧砍的刻痕一样清晰,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明亮、一样真实。有一天我想你也会到我这个年纪,逝水流年,这么多年的岁月里留下来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说到底,我想,还是爱情。

提到有爱无性,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蔡琴和杨德昌的关系。他们结婚十年,二人之间有爱情但是完全无性关系。他们是一开始就商量好的,说两个人就是建立一种有爱无性的关系,不让杂质掺入到他们的爱情中来。可惜后来曝出杨德昌外遇,蔡琴挺伤心的,我们不知杨德昌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有一种可能,就是杨德昌将蔡琴视为女神,觉得性关系是对女神的玷污。

有些人对激情之爱有一点儿质疑,怀疑它只不过是一种夸张的幻觉而已。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一本书,上面有一位欧洲的电影导演说的一句话,他说,爱情从来都是单方面的。这种说法挺叫人意外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你想啊,当激情之爱发生的时候,你就跟戴了放大镜似的,会把对方的优点剧烈地夸大,中国古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意思。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也表达过类似的想法,他说:所有陷入情网的人,爱的不是真实的对象,而是自己心目中虚构的对象,是自己的感觉本身。那么按普鲁斯特这个逻辑来说,好像所有的爱情都是一种自恋了。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流社会的男士会有类似的想法,他们觉得性是对妻子的玷污,因此宁愿去和其他比较平凡的女人去做这件事,把他的女神供起来,不忍心玷污她,不忍心用肉体的欢愉来玷污他心中的女神。这种观念被叫作“圣母娼妓综合征”。与此相对应,还有一个适用于女性的“圣徒罪人综合征”,就是女人把丈夫和自己所爱的男人视为圣徒,不可玷污,她们只能和坏男人发生性行为。当然,这两种表现都是特殊的心理模式,他们都认为爱和性是完全不能兼容的。总而言之,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一类亲密关系的模式就是有爱无性。

我对爱情的理解是,它是一种两个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一种两个人合二为一的冲动。倒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么一种冲动的感觉。而且这种爱情的冲动,是人际关系吸引中最强烈的一种形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的最高级别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情感。

第三种模式是有性无爱。提到有性无爱的关系,大家马上就会想到一夜情,或者是性交易。但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在一些无爱的婚姻里的性,我们司空见惯的传统婚姻里的性,其实也是有性无爱的。他们的性就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不是为了两情相悦、男欢女爱。这才是规模最大的有性无爱的关系。

第三个层次我称之为激情之爱,它才是最高阶段的爱,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坠入情网之类的话。所谓坠入情网有一种迷恋的成分,有一种非理性的迷恋,所以有人会说一见钟情。实际上,激情之爱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概率并不是很高。但是我就这么幸运地经历到了几次。

在现代的婚姻里,这个意义上的有性无爱关系也大量存在。有些人的确曾经谈过恋爱,也是因为有感情才结婚的,但是过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爱情没有了,但是他们还在维持着这个关系,还会有性,严格讲,也是一种有性无爱的关系了。我记得我访问过一个五六十岁的女人,她跟我说了一句话,她说我觉得这个家现在就像一个旅馆一样。就是说双方已经没有感情了,但丈夫还会回来睡个觉、吃个饭,然后做爱,其实不能说是做爱了,就是性交,这种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有性无爱的关系。

第二个层次是喜欢,就是觉得挺喜欢对方的,感情上也挺温柔的,但是没有太多激情,这是喜欢。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遇到了我的初恋,当时我特别激烈地爱他,但是他不怎么爱我,有点儿像单恋似的。而在我这一方,觉得还是发生了激情之爱,就是会有很多迷恋,而他对我也就是在喜欢这个层次上。后来我和王小波在一起了,就有点儿暗暗庆幸:幸好我这初恋是失败的,不然恐怕就碰不到小波了。

第四种模式是既无性也无爱。我们知道有一种无性婚姻,夫妻双方都不喜欢性。这样的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但也确实存在。英文里有个词叫asexual。他们是性冷淡的,是没有性欲的,根本不喜欢这件事。这样的人会去找一个同样无性欲的人,组成一个无性无爱的婚姻,去过日常的生活。

比较低的层次就是好感。我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可以跟你在一起,这就是好感。

一般人群到了老年期,有好多人也陷入了无性无爱的这种状态。民间有一种说法,叫作先分床后分房,两个人分床了,就完全没有性了,后来连睡觉都不在一个房间里了。很多人会陷入这样的关系。

在我看来,这种激情之爱发生的概率也许真的不太高。按亲密关系的程度,我把人们的爱情分成三个层次:好感、喜欢和激情之爱。

以上我讲了四种爱和性的组合模式:有爱有性的、无爱无性的、有性无爱的和有爱无性的。有人会问,那如果我属于其中一种模式就永远不能改变了吗?我的回答是:当然不是固定的,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我以前跟一个年轻人说我的这些经历,那个年轻人就说,李老师你这种爱情太可遇不可求了,现在有这种激情之爱的人不多啊,很多人是挺一般的爱情,谈不上灵魂之爱这么高大上的。

有性无爱可能转化为有性有爱,比如有些年轻人通过交友软件结识了对方,先是因为一夜情建立了联系,后来却在逐渐的接触中产生了爱情,于是变成了男女朋友。这就是常说的炮友变女友嘛。

这两段爱情给我的印象是,如果一个人真的发生了激情之爱,那个力量真的是无坚不摧的、完全抵挡不住的,跟一般的所谓找对象,考虑这样那样条件的很不一样。

当然了,有性有爱也可能变成有爱无性或无性无爱。曾经有一个调查,是针对已婚夫妻性生活频率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很多中年夫妻之间的性生活频率居然是零!有人会问,他们之间还有爱情吗?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也是非常普遍的一个问题,我会专门再给大家讲。

大侠对我的爱真是特别真挚,我们刚认识的时候,他说有段时间只要一想到我,身体里就有股热流,从心口一直往下流。他本来是个不擅长写作的人,但是因为爱情的缘故变成了诗人,给我写了很多情诗,非常动人。到现在我们在一起也有二十年了,感觉两个人快变成一个人了,在这个过程中,爱情慢慢变成了亲情,激情变成了柔情。

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找到有爱又有性的关系,在你的一生中能够快乐地享受到这样的幸福生活。

小波去世之后,我又认识了大侠,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激情之爱。当时我嫂子还调侃我说:“你怎么又掉到蜜罐里了。”她意思是说,本来王小波就是个蜜罐,这次和大侠在一起又掉蜜罐里了。

第五讲 如何找到灵魂伴侣

现在王小波去世二十多年了,回想起当初,我能够得到他对我的激情之爱,我就觉得这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

这一讲我来给大家讲一下怎样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这个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定义一下灵魂伴侣。灵魂伴侣英文叫soulmate,灵魂的伴侣,这个词是直译的。

当年,小波给我写了很多情书,后来都出版了。有人说小波的情话是很热的,热得烫手,比如小波想我的时候就这么写,他说:“你不在我眼前时,我面前就好像是一个雾沉沉、阴暗的海,我知道你在前边的一个岛上,我就喊:‘爱!爱呵!’好像听见了你的回答:‘爱。’”

灵魂伴侣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灵魂契合度非常非常高的两个人,就是她喜欢他,他也喜欢她,她喜欢的东西他也喜欢,两个人的性格特别能够互相吸引,而且在所有问题上都无话不谈。

四十一年前,我认识了王小波,最开始呢,是小波先追的我,我随后也给了他回应。有一次,我看他日记本里夹着一封给我的信,他说,他感受到了我的“那种山呼海啸般的响应”,这让他感觉自己非常幸运。

灵魂伴侣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知音,他们相知,互相喜欢,但是没有相爱,最典型的就是伯牙和子期。只有子期能够这么理解这么热爱伯牙的琴声、伯牙的音乐。知音去世之后,伯牙居然就把琴毁了不弹了,就是说他觉得知音没有了,再弹琴没意思了。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这是灵魂伴侣中的一种类型。

每个人对爱情的看法,多少都来自自己的感情经历。我呢,也有自己的故事。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两个人相爱了。你去查英文字典,soulmate一词除了灵魂伴侣之外,还有一个意思是情人。Soulmate既可译为灵魂伴侣,也可译为情人,有一类灵魂伴侣就是情人,他们是相爱的。

经常有人问我,李老师,爱情是什么?说实话,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毕竟几千年来,有太多人在寻找这个答案,但还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明白。不过我这些年一直在研究婚姻、性和家庭,对于爱情,的确也是有一些感悟的。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爱。

这种类型中最有名的经典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了。小说里写林黛玉进入贾府时,还是个小女孩,她跟贾宝玉耳鬓厮磨很多年。但是后来到青春期之后,他们长大了就分开了,不再住在一块儿了。分开以后这两个人爱得是那么缠绵,种种纠缠,一会儿生气,一会儿高兴,哭哭笑笑打打闹闹,其实都是因为灵魂的吸引,两人之间有那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但是据考证,他们俩根本就没有接过吻,更不用说性关系了,他们就是非常典型的灵魂伴侣,完全是柏拉图式的爱情,没有真正的肉体结合和性的欢愉,全都没有。但是他们在乎对方吗?这一点是肯定的。

第三讲 什么是真爱

论及一般人,如果相爱又是灵魂伴侣就一定会成为夫妻吗?他们的关系会有哪些情况呢?

这是一种与为情感结婚对立的婚姻观。我更希望所有的年轻人能在择偶的时候更加看重爱情,看重情感,把婚姻建立在感情之上,而不是仅仅嫁给钱,或者仅仅为了传宗接代,那样的话,容易使自己陷入不幸的婚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第一种情况,二人本身就是夫妻,同时又是灵魂伴侣,这种关系是最令人羡慕的。有一些夫妻确实是这样的。比如杨绛和钱锺书,他们一起生活,一起研究学问,钱锺书死后,杨绛还做了很多整理钱锺书文稿的工作。

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有些人在择偶的时候会选择嫁给钱,而不是嫁给感情,说什么我宁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后笑,你如果没有车子房子我是不会嫁给你的。那个意思是说,我宁可跟这个开宝马车的人没什么感情,在他那里受气,可因为他有钱,哪怕我哭,也要嫁给他。但跟那个骑自行车的,我即便跟他非常相爱,跟他在一起非常快乐,但就是因为他没钱,我是不会嫁给他的。

遗憾的是,很多夫妻并不是灵魂伴侣,他们之间可能连感情也谈不上,甚至并不特别相知。我看到有人这样提到夫妻的感觉:突然间有一天他看着旁边睡着的人,觉得她完全是个陌生人。夫妻之间有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就说明他们并不是灵魂伴侣。

拥有了这样先进完善的婚姻制度,我们现代人的婚恋观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

灵魂伴侣的第二种情况是停留在感情阶段、没有身体接触的情人,他们是情人,两个人是有爱的,但是在现实当中没有结合,没有婚姻和性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精神上的爱、情感上的交流。这种精神伴侣,有的时候也以情人的残缺形式出现。

从古代到现代,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这样的变化是令人感到欢欣鼓舞的。在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只能由非常态的少数人来实现,而如今它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常态,也成为我们中国人结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理由,一个非常重要且越来越重要的理由。

灵魂伴侣的第三种情况就是彼此成了朋友。双方就是单纯的朋友,但是他们的灵魂契合度特别高,两个人无话不谈,甚至互相是喜欢的。好多人之所以能做成朋友,是因为灵魂上的吸引和喜欢,但没有爱的成分。

我国从1950年的《婚姻法》开始,就一步到位。我国判决离婚的理由是双方感情破裂,婚姻关系就可以解除了,感情破裂是可以作为离婚的充分理由的。这就是西方人争取了很久的无错离婚。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夫妻双方的感情因素在我们的结婚理由中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了。

我们怎样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我认为,首要的条件是你得先有灵魂,其次你得有爱的能力,有那种和别人成为灵魂伴侣的能力。如果你自己根本不知灵魂为何物,活得像行尸走肉似的,怎么可能交到灵魂上的朋友?

单说离婚自由这一点,我国的《婚姻法》在世界上是最先进的,也可以说是最前卫的。因为在西方很多国家,像美国、欧洲很多国家的《离婚法》都经历了从有错离婚到无错离婚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有错离婚的定义是:只有婚姻当事人犯了错误,比如遗弃、家庭暴力、婚外恋之类的情况,法庭才能判决离婚。人们经过很多努力,才从有错离婚法争取到无错离婚法。所谓无错离婚,是指婚姻双方不一定要犯错,而是只要感情破裂就可以批准离婚。

我看到有人对中国人做过一个苛刻的评价,说中国人没有精神生活,生活的内容只有物质,没有精神,听上去挺逆耳的。但我们的确可以看到有好多中国人是没有什么精神生活的,也就是说他是没有灵魂的。很多人每天活得就像个小动物一样,只关心吃喝拉撒那些生存层面的事,不过也活得挺快乐挺满足的。古人不是说过“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吗?能作为古话传下来,自有道理。

因此,在中国的现代婚姻当中,感情的因素变成了常态,变成了人们结婚时相当看重的一个因素。这就是中国现代婚姻与传统婚姻最大的区别。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已经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流的意识形态。

我们中间有很多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无非是两件事,一是吃,二是性,人的基本欲望都在这里,没有其他精神追求了,这就不是一个有趣的灵魂。所以如果你想找到一个灵魂伴侣的话,首先要有足够丰富的精神生活。有的人本身就无趣,奢望遇上一个有趣的人与你产生共鸣,可能吗?

举个例子,“谈恋爱”这个词就是在那时出现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夫妻关系的缔结中,有了这样一种普遍的认知:在双方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中,要谈恋爱,甚至要先谈上几年的恋爱才能结婚。

此外,要找到灵魂伴侣,人还要拥有爱的能力。怎样才能拥有爱的能力?答案是:一个人先要爱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爱的话,他不可能去爱上另外一个人,不可能拥有爱的能力。

他们对中国人婚恋观的印象还停留在常态的传统婚姻里面。他们或许没有注意到,到了现代,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普遍实行了一夫一妻制之后,我们中国人的爱情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当然,要找到灵魂伴侣,你还得有好运气。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运气嘛,何况是找灵魂伴侣。

我在研究择偶标准的时候,发现国外学者对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一个看法,他们都认为,在中国式的婚姻里面,爱情的因素是非常不重要的。

灵魂伴侣是特别难得的。演员王志文说过一句话让人印象很深,他说:“其实我就是想找个随时随地能说话的人。”听上去标准不高,但要真正找到一个志趣相投、能聊得来的人,其实并不容易。你要是找到了这样的人,一定要珍惜。

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这样私奔的事,在古代的婚姻规范里是犯规的、不正当的。因为古代人推崇的是明媒正娶、名正言顺之类遵循礼数习俗的做法。私奔、与青楼女子相爱,都是少数人的行为。只有门当户对、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相夫教子才是常态的婚姻模式。这就是爱情在传统婚姻中属于非常态的原因了。

我和小波也是灵魂伴侣。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想,我特别懂他,他也特别懂我,就连我们俩的事业都是掺在一块儿分不开的。回想起来,我和小波的相遇也可以说是一种灵魂的相遇。当时我们两个人都有这种感觉:幸亏没有失之交臂,有种特别幸运的感觉。我认识他之前有过一次初恋,那个恋爱正好是失败的。如果那个恋爱成功了,我就不会碰上小波了。而他也喜欢过别人,但是也没有成功。后来我们俩就挺感慨的。这就是说,当你遇到灵魂伴侣的时候,一定会有这种感觉,相见恨晚的感觉——咱们怎么这么晚才碰到?或者是说真有点儿后怕——咱们差点儿失之交臂。两个人灵魂的契合度能够到达这个程度。

私奔了以后,卓文君的父亲非常不高兴,但是也没办法,这两个人的感情就是那么好。但是问题是,卓文君这位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私奔之后就没有了生活来源,司马相如那时候还只是一个穷书生,生活也是捉襟见肘。结果他们俩居然回家去开了一个酒馆,卖起了酒。卓文君的父亲一看,觉得女儿实在太可怜了,最后不得不接纳了他们的关系。这就是中国古代真实发生的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走过一生,跟多数人都是平行线,而灵魂伴侣跟你就是交叉线。如果你并不珍惜这个交汇的点,可能很快就过去了,就错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了。

刚才我们说的这些还都是在戏剧当中,是人们理想中的爱情,现实中的故事也是有的。比如说汉代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司马相如是西汉的大才子,他有一次去四川的大富豪卓王孙家里做客,听说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是当地有名的大美女,就想抓住这个机会表现一下自己,于是他就在现场弹了一首自己写的情歌《凤求凰》。这首歌的内容特别大胆热烈。果然,卓文君一听就心动了。于是两个人一见钟情,居然就私奔了。

第六讲 《黄金时代》中的性与爱

你可能会发现,传统爱情当中的真爱往往是要打破常规的,在两个人有身份冲突、阶层冲突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而爱情的结果不是私订终身,就是私奔,甚至是殉情。

今天我要跟大家聊的话题是王小波经典作品中的性与爱,我就选《黄金时代》来说一说。为什么选这一本呢?在这部小说里头,性欲和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还有一点很珍贵,它最早得过台湾联合报的中篇小说大奖,当时中国大陆还很少有人得这个奖。后来就连小波自己也说:“《黄金时代》是我的宠儿。”

再举个例子,古代有一位戏剧大家叫李渔,他写了一个剧叫作《怜香伴》。这个《怜香伴》有趣在哪里呢?这个故事甚至写的都不是男女之爱,而是女女之爱。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有夫之妇与她丈夫去上香。在庙里,这个女子碰上了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女孩子,女孩的体香一下就把她迷住了,这位有夫之妇甚至爱上了她。然后,这个妻子就设了一个局,让丈夫把这个女孩纳为妾,这样她们俩得以朝夕相处、厮守终身。

这个故事他前前后后写了很多很多年,所以《黄金时代》这部作品在小波笔下还是挺典型的。

比如脍炙人口的古代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啊,张生与崔莺莺啊,梁山伯与祝英台啊,尤其是后者,两个人爱到最后双双殉情化蝶,这些难道不是非常美好的爱情吗?

《黄金时代》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首先,古代人的确也是会有爱情的,但它并不是常态,而是非常态。就是说,只有在一种比较特殊的亲密关系里才会产生真正的爱情。

男主人公叫王二,在云南农场插队的时候,二十一岁,和一个二十六岁的女队医陈清扬恋爱,小说讲的是他俩的恋情。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那可能有人就要问了,古代的婚姻里面是不是就完全没有爱情呢?我们先来说说从古到今中国人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这个故事的线索其实也挺简单的。陈清扬是结了婚的,但是她老公被抓起来了,陈清扬身边就没人了。因为陈清扬是队医,很多人就去找她看病,王二腰疼,也到她那儿去扎针灸什么的,一来二去,俩人就认识了。

现在人们一说到结婚,第一反应都是说:哦,这两个人感情挺好了,是时候要结婚了。但是我们平时在看一些古装电视剧或小说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古代所有的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门当户对就行,婚前也不接触,入了洞房揭开盖头,才能看到自己的媳妇到底是什么模样,是美是丑。

陈清扬当时被别人叫作破鞋,王二就专门跑去跟她探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陈清扬其实没有任何事情,只是因为她长得太漂亮了,别人就管她叫破鞋。然后王二开始跟她交朋友,他把这叫作一种伟大的友谊。

第二讲 中国爱情观

王二特别渴望性,他当时就想,因为跟陈清扬是朋友,要是她想拿我来练开膛的话,我肯定会同意,我想用用她的身体,作为朋友她也应当同意。于是两个人一开始就尝试了性。

人生在世,只要渴望爱情,你碰上真爱的机会就还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生命中遭遇爱情,能够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合,建立幸福美满的亲密关系。我也祝愿他们能让爱的激情保持终身。

后来因为王二出了点儿事,被弄到一个深山里去,陈清扬就去找他,然后两个人就在山里住了一段时间。这其中有不少关于性的描写,可是这俩人住在一起,对王二来说是婚前,对陈清扬来说就是婚外了,这个行为在当时是犯忌讳的。于是两人就被要求去参加批斗会,批斗破鞋在那个时候是一种普遍的群众娱乐活动。

在我的调查中,有大量事例可以证明,人还是会陷入那样一种浪漫的激情之爱,比如法国哲学家福柯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福柯是一名同性恋者,他去世之后,中国一位研究福柯的专家专门去访问了他的人生伴侣,写成了一篇访谈录,其中转述了福柯生前的一句话,他说:“我们两个人的激情是保持了终身的。”当时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他的话证明,不但爱情确实存在,而且有的爱情是保持了终身的。

两个人还要在那儿写检讨,一直写,一直写,写到最后他们被放了。这个故事大概就是这样一条线索。

在我看来,柏拉图式爱情并不会消失,因为还是有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况存在,比如说这两个人社会地位差得特别远,或者说年龄差得特别远,各种各样的不符合社会规范,两个人相爱了,又没有在现实中结合的可能性,这个时候爱情就转向纯粹的精神方面。现在难道没有这种事了吗?还是有的,还是有那种精神之恋,甚至是单恋、暗恋,它们显然都属于柏拉图式的恋爱。

王小波在小说里非常直白地写了性,这在当时真是非常非常少见的。我记得1994年《黄金时代》刚在大陆公开出版的时候,召开作品研讨会,有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叫白烨,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王小波写的性一出来,把以前所有写性的小说全毙了。这是他的原话。

当性的对象突然变得容易得到了,不再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人们从相识到变成老夫老妻也许只要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可望而不可即这种情形越来越少见,那爱情会不会就真的像尼采说的,不会再出现了?柏拉图式爱情是不是也会消失呢?

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我看来,他的意思是说小波写性写得非常非常干净,一点儿也没有那种淫秽的感觉,或者煽情的感觉,简直就像外科大夫的手术刀。

我们已经讲了几个重要的爱情观念,像柏拉图式爱情、尼采的性压抑理论,还有骑士与贵妇的浪漫之爱,以及它们对现代婚姻观的影响。那么未来的爱情会变成什么样呢?

举个例子,比如说他写到他们在山上做爱的时候,陈清扬的乳房摸上去像一个凉凉的苹果,然后说他们做完爱,一只牛在旁边哞了一声就跑掉了之类的。总之,性在他的笔下成为让人看上去非常干净、非常自然的东西。

这种西方经典爱情发生的对象,一般是已婚的女士们。骑士们为了贵妇漂泊四方,挑战强敌,追寻爱情,他们之间没有性行为。他们不会发生性关系,如果发生了,爱情就不纯粹了。这种罗曼蒂克之爱后来通过文学艺术,通过好莱坞的电影,被普及到平民百姓中间去了。当今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无穷无尽的爱情故事,在文学艺术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所有的文学家都在写爱情。大家开始觉得,结婚应该是为了爱情而结,而不是为了别的。大众也都开始追求和有爱情的人结婚,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

听到这儿你可能有个疑惑,王小波为什么要在小说里写这么多性呢?

13世纪的欧洲,贵族阶层实行长子继承权制度。长子继承贵族的头衔,继承城堡、财产、土地。幼子或者次子什么都没有,于是他们骑着马浪迹天涯,来到一个城堡,看到窗帘后面有一位美丽的贵妇若隐若现,就开始幻想,可望而不可即,然后就弹琴唱赞歌、唱情歌,希望得到贵妇的青睐。据考证,这就是浪漫之爱的源头了,就是我们所说的romantic love(罗曼蒂克之爱),一种浪漫的激情之爱。

那个时期,中国社会整体上性氛围都是非常压抑的。我记得《黄金时代》获中篇小说大奖时,其中有一个台湾评委说他认为大量的性描写是一个缺点,或者说是不必要的。我觉得这个评委的意见恰恰表明大陆和台湾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的隔膜,使得他不能理解小波这样写的原因。当时人的个性已经被压抑到什么程度了,作为一个台湾人,他自然是无法体会,也无法想象的。

说到这儿,西方爱情观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形态,那就是13世纪骑士和贵妇人的爱情。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浪漫爱情,就是在那个时期产生的。

所以说,王小波想要表达的其实并不是性本身,而是通过写性,表达对那个压抑的时代的反抗,对想要控制人的环境的反抗。

对于尼采这个观点,我虽然一开始感到很诧异,但是想想是很有道理的。爱情往往产生在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刻。激情之爱的发生,往往是在两个人社会地位差得很远,或者用世俗眼光来看,觉得这俩人很不般配,因而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当中。爱情的一个特点,就是会把对象理想化、美化、完美化。

那这种反抗为什么要通过写性来表达呢?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性是最私人、最隐秘、完全属于个人快乐的一种自然冲动。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社会把人这个最基本、最自然的欲望都控制了的话,那么基本上就等于把这个人所有的自由都控制了,从身体到灵魂,完全禁锢了,你基本上就没有乱说乱动的可能了。

尼采的意思是说,人们本来没有爱情这个观念,不过是异性之间一种很自然的生理欲望、性欲冲动,男人渴望女人,女人渴望男人。然而这种东西被压抑到可望而不可即的程度之后,就产生了一种叫作爱情的东西,一种浪漫的激情。因此,是基督教的反性禁欲把一个平平常常的,甚至丑陋的妇人,变成了风情万种的美女,把两性之间普普通通的性吸引变成了可歌可泣的爱情。

小说中有一笔我觉得非常非常深刻,就是写到两个人被抓起来批斗,最后被放了出来,那检查怎么会通过了?他们怎么会被放过的?

这种反性禁欲的观念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呢?记得我看过一部北欧电影,描绘一个男孩到青春期之后,他老是要自慰,他的父母为了防止他夜里自慰,就每晚把他的两只手绑在床栏杆上。电影中描摹的这种做法,在禁欲的历史中应当是普遍存在的。

其实这些要求他们交代问题的人,都有种窥阴癖,怀着一种窥视的心理,要求他们所有的细节要交代得非常非常细,来满足自己窥阴的欲望。

尼采为什么说爱情是被基督教给逼出来的呢?因为基督教当时是非常反性禁欲的,提倡所有人都要到教堂去忏悔,忏悔自己在性方面的下流欲望。圣徒奥古斯丁甚至说,神要是在当初造人的时候能够设计另外一种让人类繁衍的方式就好了,那样人就可以避免犯下性交这一罪恶了。

小说里头写,王二老在那儿写呀写,结果人家老通不过,让他写各种细节,什么写到陈清扬像一只树熊一样,两个人怎么弄之类的。他不好意思说性交,说敦伦,然后他在材料里头就写他们俩敦伦什么的。审查的人看了,因为文化水平太低,不知道敦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还把敦看成了郭,人家问他,郭伦是谁?什么叫正着郭?什么叫反着郭?他的黑色幽默在其中大放光彩,显得特别有意思。

接着说说第二个比较有意思的时期,就是中世纪。古罗马文明消亡之后,基督教在整个西方世界传播开来。尼采的那个关于爱情的观点,就是指的这个时期。

后来王二怎么写都通不过,而陈清扬写了一篇,忽然就通过了,就把他们俩放了。王二就问陈清扬,你究竟写了些什么?你得写出多么惊世骇俗的细节来,人家才能放了咱们。陈清扬说,我没写什么,我就是写我们俩做了,而且我喜欢。

有趣的是,很多希腊人认为男女之间没有什么爱情,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就是家庭和生育的关系。只有受过教育的男人之间才能谈得上有这种感情,才有灵魂的交流。

然后王二就明白了:如果说做了性交这件事儿是该被批斗的话,那么你要是喜欢做这件事,就应该被五马分尸,可是当时的领导又没有权力把他们五马分尸,所以只好把他们放了。我觉得这是非常深刻的一笔。就是说当时到底是一个什么气氛,为什么性是个人反抗权力的一个焦点,这一笔非常精彩。

那么古希腊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什么样呢?

另外,很多人还会问,小说里头这两个人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还是只是性的关系?

在古希腊,同性恋或者说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是非常普遍的社会实践。每一个少年,都会有一个师傅,来教他各种技能,格斗技法、文化知识、修身养性等等,同时也是他的性伴。柏拉图就在劝这些成年人,要多关注少年的成长,注重精神的交流,少享用他们的肉体,不要让灵魂沾染上肉体的罪恶。所以后世就把两人之间的精神之恋叫作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个词是这么来的。

其实我当时也非常纠结,因为我是非常看重爱情的。他们俩是有爱呢,还是只有性呢?小波写得挺隐晦的,他从始至终没怎么说爱,倒是写了好多在一起的情节,比如说他们俩躺在河边的黏土上,王二从身后抱住陈清扬,然后两个人在那儿看天上的云彩,有很多这样的细节。

先来说古希腊。古代希腊人是最早颂扬爱情至上的。说到这个时期,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词,叫“柏拉图式爱情”。你可能以为柏拉图是在讲男女之爱,其实当年他讲这话时是在谈论同性之间的爱情。

有一个地方我印象非常深,他们俩有一次爬一个非常滑的坡,陈清扬一走一滑,爬不上去,王二就把她扛在肩上,拄着一杆猎枪,他这么拄着往上爬。他这样爬已经很艰难了,陈清扬还在他身上扭来扭去,然后他一生气,就狠狠地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小波写道,就在那一刻,陈清扬爱上了王二,这个好像是整篇小说里头唯一提到爱的一处。就是说,看来他们还是爱了,我觉得王小波的爱写得还是非常美的。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西方文化中,有哪些特别有趣的爱情观?从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今天,西方人是怎么看待爱情的?

王小波的这种对爱的描写,虽然有点儿隐晦,但我觉得正是这种朦朦胧胧的、模模糊糊的、没有言明的,才是爱情最美的地方。

对于爱情,尼采有一个观点,我初看到时相当震惊,他的观点大意是这样的:对于古代的人和未来的人来说是没有爱情这样一回事的。大家就是男欢女爱,生儿育女,根本就没有爱情这样一个东西,是基督教把人的性欲硬生生逼成了爱情。

最后还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儿,就是我们在小波逝世十周年的时候搞过一个“重走小波路”的活动,跑到当时小波插队的云南农场去了。到了那个农场,我们就打听有没有小波在小说里写的14队、15队什么的,结果还真有。我们又问,是不是有一个漂亮的女队医,结果他们说队医倒是有一个,不过是个男的。所以说,这部小说源自小波的艺术想象力,并不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第一讲 西方爱情观

好了,关于《黄金时代》里的性与爱我们就先聊到这儿。如果大家喜欢,最好是自己去再读一读原文,也许你会有自己不一样的体会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