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康震评说李清照 > 第一章 书香才女

第一章 书香才女

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

百年废兴增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

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蛟龙字。

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

这首诗在当时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广为传颂。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女李清照居然也拿起笔唱和了两首,这就是《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

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

其一

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唐肃宗时,诗人元结撰写《大唐中兴颂》,纪念平定安史之乱,由颜真卿书写镌刻在浯(wú)溪石崖上。宋哲宗元符二、三年间,“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lěi)创作了《读中兴颂碑》,歌颂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丰功伟绩: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才力华赡词名难掩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也许有人会认为,看来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也不过如此,整天不是春风秋雨、夏虫冬梅,就是花花草草、朝朝暮暮,没有什么不一般的嘛。其实不然,少女李清照固然擅长抒写青春的美丽与朝气,然而李清照之所以是李清照,就在于她具有与众不同的见识见地。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孟浩然与韩偓的诗作,虽然有鸟啼,有风雨,也有花落,但只不过是一幕独角戏,没有对话,也没有对花落的想像。李清照的词作,有风雨,有醉酒,有问话,有回答,有质疑,有作者的想像,更有“绿肥红瘦”的点睛之笔。如果说李清照的词是抒情散文的话,那两首唐诗则更像是记叙文、说明文。李清照的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绿肥红瘦”这句点睛之笔在当时也深得诗人们的称赞。宋代著名诗评家胡仔就称赞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苕溪渔隐丛话》)宋代诗评家陈郁也称赞说:“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藏一话腴》)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鬼神磨山崖。

其实,李清照的这首词是从两首唐诗中点化而来的。一首是盛唐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另一首是晚唐诗人韩偓的《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夏为殷鉴(一作“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绿肥红瘦”这四字造语甚奇,一绿一红,一肥一瘦,颜色鲜明,对比强烈,将凋落的红花比作人清瘦,其实无非是在说红颜易老,青春易逝,无非是在感慨时光流逝,渴望能够留住时光,留住青春。且看: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侍女的话固然没错,她只关心李清照,才不会理会什么海棠花。然而她又如何能了解这位文弱小姐敏感纤细的内心感受呢?海棠花花姿舒展潇洒,花开似锦,素来就有“花中神仙”“花中贵妃”的美称,在皇家园林中常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是温和、美丽、喜悦的象征,而二八年华的李清照不正像这样一朵美丽沉静、雅致温润的海棠花吗?李清照是在追问风雨中海棠的境况,其实未尝不是在追问自己的青春岁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唉!你这个好心的卷帘人懂得什么?一场风雨过后,海棠花叶当然更加滋润肥硕,然而娇艳的花朵恐怕早就被春风春雨吹落了!

其二

当然,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来说,春天无疑更浪漫也更多情。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李清照独自在家中花园饮酒,海棠花在风雨中摇曳,风雨也搅动着少女的情思,美酒则更令她沉醉。这一醉,昏昏沉沉地睡了整晚,直到天光大亮,残留的酒意依然让她迷迷糊糊。可李清照并非只喜饮酒不懂春意的酒鬼,虽然宿醉难忍,但她竟担心起花园里的海棠花。这时家中侍女来到床前,李清照忙问:园子里的海棠花是怎样的模样了?昨晚上这一场狂风骤雨,海棠花怕是要遭殃了!谁知侍女却答:小姐你就别为海棠花操心了,只要你没事就好!海棠花可比小姐的身子结实,它不会有事的!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冬天也是李清照喜欢的季节,雪花开始纷纷飘落,她写道:“雪里已知春信至。”(《渔家傲》)一开始就说道:下雪了,就知道春天快到了!这不禁令我们想起雪莱的名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看上去她是在写冬天,其实是在写冬天里的春日,冬天里有春天一样的心情。可见在李清照的笔下,冬天也处处充满着春意。严冬里傲放的寒梅,居然像迎春花一样娇小妩媚,居然像刚刚出浴的美女一样婀娜多姿。尤其在明月、白雪的映照下,更显得冰清玉洁,就像清丽、秀美的李清照一样。她在词中称赞梅花:“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虽然我像春花一样妩媚多姿,然而更有傲霜斗雪的独立个性,正所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却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不与群芳争艳,却恰恰写出了少年李清照卓然独立的个性。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这首词似乎是信手拈来、毫无雕琢,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荡舟晚游图,似乎一位活泼开朗、豪放潇洒的少女正从画面深处飘然走来。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苑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她与一群好朋友去溪亭游玩。她们可不是中规中矩地在小花园里散步,而是坐在一起说笑吃喝,饮酒品茶。不知不觉中太阳已西,糟糕,父母该责备了!快些划船回家吧!可是她们也许是酒喝得太多了,也许是被眼前美景所陶醉而忘乎所以,也许是心里太着急乱了方向,她们东摇西晃,左划右转,小船就是不听指挥,摇摇晃晃地直闯入浓密的荷花丛中,惊得荷叶深处打盹儿的沙鸥、白鹭扑楞楞飞起来,湖面上顿时荡漾起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你看,这就是李清照的少女生活,活泼、快乐、无所顾忌,充满了勃勃生机!与其他女伴不同的是,李清照还善于用生花妙笔将青春朝气描绘出来,她写道: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正是由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素养,使李清照在十五六岁的花季时代就已经显示出过人的艺术才华、深厚的文史功底、深远的政治见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不同凡响的素质,所以她从来就不是一个娇气柔弱、多愁善感、以泪洗面的小家碧玉,而是一个健康开朗、见多识广、活泼可爱的大家闺秀。在她的目光中,生活处处充满了斑斓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处处都能让她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与美丽。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二八年华词名初显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对李清照的心智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见识卓迈且深深赏识女儿聪明才智的父亲,以“中郎有女堪传业”自得,让李清照得以与当代一流的文学家相唱和,在文学的氛围中成长。

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官宦世家出身,王氏的祖父王拱辰曾是宋仁宗朝的状元,名字乃是宋仁宗所赐,他曾担任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相当于今国家人事部部长)、三司使(相当于今财政部长兼商务部长)等重要官职。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王氏自然也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史书上记载王氏“亦善文”(《宋史·李格非传》),要知道,在封建时代,能够在正史当中给女性记上一笔“亦善文”,就说明这名女子的文学修养的确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李格非精湛的学术造诣、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清正刚直、疾恶如仇的个性都对李清照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晚年的李清照曾在一首诗中回忆说:“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意思是说,我的父辈祖辈出生在儒学昌明的齐鲁稷下地区,他们的地位虽然不高,但是名声却非常的高。什么名声?当然是学问的名声、品德的名声,这正是家族的优良传统带给她的荣誉感与骄傲。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

李格非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据《宋史·李格非传》记载,在担任郓州教授的时候,因为俸禄太低,郡守想让他多兼任一些职务,好多拿些薪水,却被李格非拒绝了。后来他在江西上饶做官,当地有个道士妖言惑众、骗取钱财,一次那道士的车马正好与李格非相遇,李格非竟然命人将道士从车上拖下来,痛打一顿驱逐出境。由此可见他疾恶如仇的性格。

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精通儒家经典,考中进士之后,曾担任郓州教授,大体相当于郓州市教育行政负责人兼学校校长。后又在朝廷先后担任太学录、太学博士与太学正,大体相当于国立最高学府的学官与大学教授。李格非勤于著述,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很多,根据有关史料文献的记载,李格非著有诗文四十五卷,还有学术理论著作《礼记精义》十六卷、《永洛城记》一卷、《史传辩志》五卷等。正因为如此,他深受当代大文豪苏轼的器重,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并与苏门的众多弟子多有诗文往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与张耒的诗作相比,李清照的这两篇作品对唐代社会兴衰成败的思考更为深广,也更为全面。张耒的诗,只是单一地歌颂郭子仪等中兴将领的功绩,而李清照的诗认为仅仅歌颂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寻找安史之乱的根源,所谓“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张耒的诗只是简单回顾了安史之乱爆发的由来,而李清照的诗不仅系统反思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各种原因,而且尖锐指出,安史之乱结束后唐玄宗与唐肃宗父子就开始了残酷的内部斗争;张耒的诗感慨岁月流逝,英雄不再,而李清照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安史之乱结束了,功臣们却遭到帝王的猜忌,所谓“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张耒的诗极力地称赞中兴功臣,称赞元结的《大唐中兴颂》,而李清照的诗则认为功德自在天地之间,不须记载。她认为,唐肃宗时期,宦官与皇后勾结,又酿成新的政治动乱。统治者不能认真吸取教训,即便写再多的中兴颂又有何用?对历史的遗忘必将重蹈历史的覆辙。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李清照出生在今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她的父母对李清照思想个性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赋诗以咏史言志,这本来是封建时代男性世界的专利权,现在李清照这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不仅将这个专利权握在了手中,而且诗作的历史见识与政治眼光甚至超过许多多年为官的男性作者,真是巾帼不让须眉!难怪宋代大儒朱熹啧啧称奇说:“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朱子语类》卷140)这样有水平的诗句,难道是一个小女子能够说出来的吗?这恰恰说明李清照在当时士大夫眼中不同凡响的才气、自信自强的个性!

家学渊源含英咀华

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具有这样超出同时代女子的见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的父亲李格非与当时如“苏门四学士”等一批士大夫频繁交往,他的思想活动对李清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难怪清代人陈景云称赞李清照说:“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卷4陈景云注)将李格非、李清照比作汉代的蔡邕、蔡文姬父女二人,认为李清照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这充分说明李格非对李清照教育的重要意义。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之下,作为一个女性,李清照为什么能够具有这样开阔的眼界与见识?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是何种环境陶养出李清照压倒须眉的才情?

出身书香门第的才女李清照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大概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

不仅如此,身为女性,李清照只能被局限在闺阁庭院之中,从无可能参加科举,步入仕途,更不可能像男性作家那样周游四海,广交朋友。然而她的诗词文章却总是透露出一种健朗、开阔的气质,总能表现出较为成熟的政治眼光与知难而上的政治勇气;她写作《词论》,大胆批评欧阳修、苏轼、秦观等一批杰出男性作家的作品,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她以为数不多的作品在古代词学史上自成一派,蔚为大家。

少年时期的李清照绝对不是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针线活,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小女子,也不是那种三天两头病秧秧、无病呻吟、见月伤怀、弱不禁风娇滴滴的富贵小姐,而是一个热爱生活、健康开朗、无拘无束、博览群书、对社会对历史有着独到见解独特感受的奇女子!这样的成长轨迹、个性特点的形成,对于后来李清照一生的生活与创作,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说起李清照,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清丽、端庄,略带感伤的才女形象。常言说得好,文如其人,李清照的词,也总是那样的清新、秀丽,那样的感伤、多情,令数百年后的我们不禁为之动容。李清照也以她在诗词创造方面的巨大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

正因为少年李清照与众不同的杰出表现,所以,虽然她不过是个待字闺中的小女子,却在达官贵人的圈子中享有一定的声誉,为许多人所瞩目。《宋史》李格非本传中曾特别提到李清照,说她“诗文尤有称于时”,意思是说,李清照的诗文在当时就为人所称道。宋代人王灼说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碧鸡漫志》)这对于李清照未来的爱情婚姻生活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渔家傲》

现在,十六岁的李清照就要到婚嫁的年龄了,那么,她的如意郎君究竟在哪里?她的诗词天赋能否为她赢得白马王子的青睐?他们的相会究竟会是怎样一幅景象?他们的婚后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请看下一章《门当户对》。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