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研究的大片学术空白,对邓小南而言却成了新的机遇。她化用自己学习唐代制度史时得到的训练和积累,在父亲邓广铭和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开始对宋朝官僚制度史继续梳理、研究。脱胎于其硕士毕业论文的《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以及之后的《祖宗之法》等著作,至今仍是历史研究者重要的参考书,更有众多后来学者的研究选题从中而来。而邓小南在2001年提出“走向活的制度史”这一治学理念,二十年后的今天仍有回响,在宋史学界之外,一些对其他朝代制度史的研究也同样遵从着这一范式。
研究宋史三十余年,邓小南却绝非“宋粉”。在她1985年选择宋史作为硕士研究方向时,宋朝在大众观念乃至历史系学生的眼中,都是一个积贫积弱、“窝囊”的朝代。同学们大多选择研究“汉唐盛世”,不想加剧内部竞争的她才报考了宋史方向的研究生。而当时,北京大学历史系甚至没有为本科生开设宋史课程,因为研究宋史的学者太少,整个历史系能教授宋史的只有邓广铭先生一人,但他年事已高,再难开设本科生课程。另一个佐证是,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的赵冬梅,在1995年报考博士时,整个北京地区没有一位可带宋史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相比早年的几部重磅学术作品,近年来邓小南的学术产出显然有所减少。对此,不免有替她感到惋惜的声音:“邓小南的研究做得很好,但她远可以做得更好。”但对邓小南而言,这可能是她的一种主动选择——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术组织和教学工作上。
近年来,一股“宋史热”蔚然成风,无论是以宋朝为背景的电视剧,还是以宋史为题材的大众历史书籍,都能收到观众、读者的热烈反馈。更有写作者自诩“宋粉”,大力宣扬宋朝的“现代化”,称其为“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得到一众拥趸。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的邓小南,在参加某次新书座谈会时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曾有媒体编辑邀请她谈宋史,并告诉她,凡是讲宋史的书都能卖到20万册以上;而刊登邓小南采访的这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题名为“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得知这个专题名称后,邓小南找到这位编辑说,“我们对宋朝有爱也有恨”,这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并不合适。
如今已年逾七十的邓小南,仍然承担着教学任务,一学期上本科生的课,一学期上研究生的课。有外校旁听的学生课后向她请教问题,她推掉原本的聚餐,饿着肚子和他聊上四十分钟;收到学生的论文作业,她逐字逐句地修改,生怕学生走错方向浪费了宝贵时间;就连毕业后的学生遇到了工作上、生活上的难题向她请教,她也事无巨细有求必应……在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学生的学术成长之间,她“宁肯”选择后者;在学者和教师两个身份之间,她“宁肯”选择后者。她说,“‘宁肯’这个词儿,说明要有所牺牲,不可能都是完美的。”
邓小南,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曾在多所海外学府讲学并致力于学术合作。著有《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朗润学史丛稿》《宋代历史探求》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
2016年邓小南开始担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文研院”)院长,她提出以“涵育学术,激活思想”为宗旨,希望能够与学者共同努力,走出一条可行之路。此前邓小南从未担任任何行政职务,场面上的聚会她也是能推就推。担任这份职责之后,她意识到搭建学术交流分享平台的工作确实需要有人来做,“大家都说学术环境不太好,可是我们不能停留于抱怨,必须有一些人坚持,不断往好的方向推动,让青年人看到希望”。
采写|肖舒妍
如今,邓小南的学生遍布各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他们各自在宋史研究上有所著述,也在推动学术交流。曾有一位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在出国留学前和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一位教授谈心时告诉对方,将来想成为邓老师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