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废墟中总能发现实现新进展的伟大机会。
2.与我们已知,却不敢承认的问题相关。
有人能抓住这些机会吗?自然没有。自我不仅使人崩溃,还蒙上了人的眼睛。
1.全部起源于我们之外的人或事。
2008年的金融危机难道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一场早有预兆的灾难吗?信用匮乏,挥霍无度,贪婪、虚伪、无可逆转的悲剧走向。对一些人来说,警钟由此敲响;可其他人短短几年里就赔上一切,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下一次的危机只会给他们带来更惨痛的影响。
回头重望历史,会发现所有问题无非具备三个特点:
海明威在年轻的时候就经历过触底反弹。他体会到的那些道理被写进了不朽巨著《永别了,武器》。书中说:“生活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头来,受伤的地方反而变得最强。”
这样的一个时刻引发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我该怎么处理?该怎么爬出泥沼?既然已经跌到谷底,还会有更大的打击吗?有人跟我说过我的问题,可如何改正呢?我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以后又该如何避免同样的惨剧?
生活将真相暴露,却不能逼你接受。
正是在这些时刻——暗藏已久的阴暗面忽然暴露的时刻——你要强迫自己去直视一个叫做“真相”的东西。还能躲到哪儿去,还能伪装多久?
在十二步项目[2]中,几乎每个步骤都关乎抑制自我、减轻逐渐累积的权力感和负担感——如此一来,才能看破复杂,找回本心。
选择生命中的一段时间(也许就是现在吧):上司在同事面前劈头盖脸地痛骂你,一段恋情戛然而止,快讯网站发布了某篇你最不想看到的文章,债主打来电话,一个让你惊讶到瞠目结舌的新闻忽然传来……
自我摆出一副诚挚老友的样子,诱惑着你继续否认现实(所有你不喜欢的,都不是真实的)。
事实上,不少重大人生变故都诞生于震荡留下的废墟之中。只有在那时,我们才惊觉自己对世界的一切认知都出了错。而这些时刻正是每个人心中的“搏击俱乐部时刻”。有时我们是始作俑者,有时我们也是受害者,但不管怎样,由这些时刻催生出的改变都令我们惊恐万分。
心理学家常说,受到威胁的自我主义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一股力量。地位遭到动摇的黑社会成员、吃了闭门羹的自恋者、蒙羞受辱的恶棍、罪行暴露于世的骗子或弄虚作假的衣冠禽兽等等。
如果不必走上歧途,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一路有人督促你端正方向,提醒你脱离幻想,提防自我主义,那便更是理想。可现实并非如此。威廉·萨顿早在一百二十年前就发现“不能容忍屈辱,就不是真的谦虚”。委屈和羞辱,人人避之不及。但有时只有透过它们才能看见一些原本看不见的东西。
当这些人走投无路时,你不会愿意与之为伍。他们所面临的窘迫状况,也是你不想亲身体验的。所以你愤愤不平:他们凭什么这样和我说话?他们以为自己是谁啊?我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越自我,越堕落。
正因为我们无法面对过去,才会以匪夷所思的行为回应忍无可忍的情绪。
正所谓,Duris dura franguntur,欲攻强者必先自强。
想想兰斯·阿姆斯特朗。他像很多人一样在比赛中作弊。直到东窗事发才被迫正视——哪怕只有一秒钟——这件事所引发的严重后果:因滥用兴奋剂被剥夺七次环法自行车赛冠军头衔。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他拒绝承认罪名,坚持把别人的生活也毁于一旦。出于对失去自尊,或害别人也尊严扫地的恐惧,我们开始暗暗计划阴谋。
身处混沌的旋涡,身边侵扰四起,谎言不绝于耳:什么是真的幸福,什么才真正重要。我们变成了不该变成的人,沉迷于毁灭性的堕落之中。这样不健康的、受自我摆布的心态越来越强大,渐渐让人无力摆脱,直到有朝一日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
“凡罪恶的便怕光,不敢就光,唯恐罪行暴露。” 约翰福音第三章第二十节中如是说。罪行或大或小,我们都要为之负责。暴露在聚光灯下的滋味并不好受,不管这谴责针对的是简单的自我欺骗或真正的弥天大罪。一时否认只不过拖延了思考的时间。至于拖延多久,谁都不得而知。
今天,我们将此境遇称为“地狱”,论谁也无法避免。
直面病状,治愈顽疾。自我让这任务变得如此困难——拖延、掩饰、刻意忽视已经发生的后果则要简单得多。
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常有“下冥界(Katabasis)”一说,katabasis又有“撤退”的含义[1]。他们除了后退别无可选,心情极其郁闷,在某些情况下真的永无重见天日的机会。可这些挫折往往也带来积累经验和加深了解的机会。
从听取身边的批评开始吧,即使那些批评带着怒火、不怀好意。这是学习衡量他人意见的过程,渐渐地,你会懂得怎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小说《搏击俱乐部》中,主人公杰克的公寓发生火灾,全部家当——他卑微地爱着的“每一件家具”(书中原文)——烧了个精光。后来才发现,他患有多重人格障碍,放火元凶正是他自己。“泰勒·德登”是杰克的其中一个人格。泰勒精心策划了一场大楼爆炸案,试图将杰克本人从浑浑噩噩中彻底炸醒过来。这场爆炸案彻底改变了杰克的命运,让他走向一条黑暗的不归路。
在《搏击俱乐部》里,主人公为了突破心理重围不得已烧掉自己的公寓。反观我们,理想不实、行为乖张、缺少限制,注定也会迎来痛苦的结局。现在,你准备怎么做呢?你可以选择改变,也可以自欺欺人。
跌入谷底的人不胜其数,几乎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相同。
文思·隆巴迪曾经说过:“一支球队就像一个人,只有等彻底屈服了才能重新站起来。”是的,所谓触底,就是这么残酷。
J.K.罗琳离开大学后的第七年竟发现自己成了一位婚姻破灭,没有工作,连孩子都快养不起,很快就要露宿街头的单亲妈妈。查理·帕克年轻的时候有次在舞台上即兴演奏,自以为成功拿下全场高潮时,乔·琼斯却朝他扔了钹片,把他赶下舞台。林登·约翰逊还在得州的时候,曾因为一个女孩被当地农场的男孩子揍得鼻青脸肿,自画像也给撕了个粉碎——他把自己画得鹤立鸡群,盛气凌人。
但在这之后,你所感受到的东西将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能量。奥巴马在自己混乱疲惫的总统任期即将结束时说道:“我像被人塞到木桶里,又从尼加拉瓜大瀑布上翻下来一样。但我撑下来了,我还活着,自由的感觉真好。”
失败是人之常情,颠覆三观也不用大惊小怪——即使这些说法已是老生常谈,却自有可取之处。
假如真由自己说了算,不经历这些磨难岂不是更好。没有屈服,没有崩溃,恐怕才是最理想的情况。我在这本书中讨论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在身不由己的时候,失败总不期而遇。
触底反弹的例子在历史上简直数不胜数。
最后的最后,想衡量得失的唯一办法就是站在自己给自己挖好的陷阱边儿上,静静地往下看。爬出陷阱时在墙上挣扎留下的血印最能让人欣慰一笑。
——爱弥尔·佐拉
[1]撤退(katabasis):美国作家罗伯特·柏莱在自己的著作《一本关于男人的书》中提到,现在心理学中的撤退现象指的是年轻人经历的心理抑郁,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成长过程中文明启蒙或父亲角色的缺失。
迟早一日萌芽再生,清除道路上的一切阻碍。
[2]十二步项目(12-step group):最早由戒酒瘾互助小组发起的,通过既定原则来帮助规范组员行为的互助项目。分为十二个步骤,包括承认自己无力抗拒酒瘾,承认自己的生活已经一发不可收拾等。
即使你把真理埋在地下,它也会积聚爆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