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你的知识储备或T型知识结构只是“弹药库”,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才是“枪”。没有方法论的知识库是“死库”。
简单来说,我的树干知识是社会学,枝干知识是传播学、营销学和经济学,这让我在看待财经事件时多了一分社会学视角,看待社会热点时多了一分经济学视角,还能与品牌商沟通传播之道。这就是我的T型知识结构,一专多能,左右逢源。
我有位在德国公司的朋友,他的德国上司总说,问题的“为什么”比解决的“结果”更重要。德国人会问:这个问题的历史是怎么样的,现状是怎么样的,我们用这个模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未来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这个逻辑关系有点儿像社会科学“假设—论证—推翻或修正”的逻辑环。假设只有上升为理论,才能指导实践。
关于职业素养,建构自己的“知识树”很重要。我在第十三讲中简要列出了我的知识结构。
遇到问题不仅要问“怎么办”,还要问“为什么”。找到原因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下次还会碰到类似的问题,问题还会迭代出新情况。
其次,你要学会利用组织资源、人脉关系、知识储备。如果没有组织资源,没有经济资源,没有钱,也没有权,你只能靠知识和能力迭代来获取阶层晋级的资本。
一般女性到35岁、男性到40岁,职业素养基本上已经固定了。这个时候,你很容易陷入职业瓶颈,向上升不上去,向下掉则是随时的。除非你把自己培养成某方面的专家。实际上,这个时候是很尴尬的,也是很危险的。
给自己树立职业目标,贴上标签,最后真的就实现了。这就是“标签论”对人行为的影响。我的建议是,不要受人影响,做好自己就行了。
所以,职业素养或者知识储备,能帮助你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你需要“公布目标,鞭策自己”。这是软银创始人孙正义的十四条人生经验之一。孙正义向来都会公布自己的目标,这样风险很高,不给自己留后退的余地。但借公布的机会,他可以聚合人力、物力、资本,可以对自己、对公司形成一个鞭策——当然,你也可以把目标贴在自家墙上,暗自下决心。
职业规划,每3~5年一个周期。那么,该不该跳槽或转岗?其实,答案在于你现在的职业素质或知识储备,能不能配得上这个职位。无非是三种情况:配不上,配得上,超配了。
我一直强调,对职场人而言,每3~5年是个周期,要重新确立目标,更新自己的参照系,刷新朋友圈。因为3~5年相当于一个大学周期,知识迭代、科技迅猛发展,周遭环境包括公司内部生态都发展变化了,你也要随之而变。最好提前而变,审慎规划未来3~5年的职业生涯。
或者,你的内心总有一种呼唤,让你离开现有的岗位。那就走吧,是离开的时候了。
为什么3~5年就要做一次职业规划?遇到职业瓶颈该如何化解?具体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可以让人不断发展,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如何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如果我再去进修一门专业的话,要选哪门才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