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未富先懒”现象的出现,不能只怪年轻人失去斗志,老一代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客观地讲,年轻人并不是不愿奋斗。当前的社会现状可用三个词概括:未富先懒,上行遇阻,阶层板结。由于社会固化,奋斗似乎也没用了。这就是年轻人不奋斗的社会学解释。
和“下流社会”一同被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一代开始“未富先懒”,即只求快乐有趣地工作,哪怕为此放弃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前景。当然,你也可以说现在年轻人的意识更现代了,追求自我和自由。以前是“穷忙”,现在是“穷乐”。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混搭草根精神,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价值观。
中国改革至今,既得利益集团觉得维持现状就挺好了。前面的人不再往前,后面的人又难以突破,“共同富裕”的雁形方阵就不再前行,于是形成了“未富先懒”的困境。当前,这种困境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日本社会观察家三浦展提出的“下流社会”与道德无关,而是指“与中流阶层分离并逐渐滑向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特征是“放弃成为家庭和事业的中流砥柱”,“安于现状、乐于享受”,“崇尚消费主义”,等等。
第一,阶层固化问题。贫富差别出现代际传递,任凭个人如何奋斗也没用。
但是,未来的挑战需要下一代人的创新经济模式,也需要传承上一代人的旺盛斗志,否则,只有坐等整个社会竞争力的下滑。日本经济的衰退,与老龄化有关,也与年轻人甘当“草食男”“宅男宅女”有关。
第二,接班问题。年轻一代不愿意也不能接班,难以逃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不错,时代在进步,年轻一代的现代意识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了,他们的科技素养明显强于上一代。似乎当今,每次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的担心,最终都被证明是多余的。
第三,社会公平问题。社会资源失衡,让农家子弟再难利用上升通道改变命运。
“吃苦耐劳”是上一代人的标签,他们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但是,他们正在老去。现在,连“农二代”也不愿意进流水线工厂了。无论企业交接,还是工厂的“用工荒”,中国的人才接续都表现为某种青黄不接,某种集体焦虑症。
清华的钱颖一教授说: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我们也可以说:二代们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
传媒热衷炒作的“富二代”“官二代”“农二代”话题,统称中国的“二代焦虑”。一般来说,媒体会将二代问题标签化,导致受众们一提到“富二代”就是“炫富”,一提到“官二代”就是“拼爹”,一提到“农二代”就是不愿上“流水线”。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二代们的晋级就是整个社会的晋级。不上进,就“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