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科技素质几乎是所有行业、所有职业晋级的必要装备,包括科技意识、科技知识和科技运用水平。我们需要一个新名词“科技智商”来衡量这种敏感素质。现在很多老科学家(包括院士)完全没有科技迭代的概念,也许是因为地位高,很多人都停止学习了。
(4)你必须一专多能。过去讲“积财千万,不如一技傍身”,万般带不走,唯有技随身。但现在,“一技傍身”也不够了,因为技术更新得太快,传统技能随时有被替代的可能,不是被机器就是被年轻人替代。假如你能在两个领域中都保持前20%的人群排位,那你就是排名前10%的精英,不用担心被淘汰。
人工智能已经袭来。人工智能是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结果。未来属于复合型人才,不可偏科。但复合型人才并不多,能把研究与企业实践结合的更是凤毛麟角。
(3)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对美国400个不同行业的公司进行了一次系统调查,结果显示:贸易常识、对外域文化的敏感性、通晓多种语言、岗位专业技术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以及基本的道德规范,是雇主及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能力要求。这也是未来30年世界上绝大多数岗位的技能需求。
如果说90后是移动互联网一代,那00后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一代。他们从小就玩机器人,玩具都是智能化玩具。等他们上大学、入职了,这个世界必将重新洗牌。那时,你多大呢?
(2)抗压能力有时也比学历更重要。在挑战取向或保守取向,抗压取向或依赖取向组成的四个象限中,你属于哪个象限决定了你适合进什么样的公司。所以,不要羡慕华为、腾讯的年薪,关键要看自己适不适合。
(6)跨界的前提条件是先把自己的本来专业或者工作做好。跨界的本质是打破思维的壁垒,实现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联结。想要实现这种联结,你就必须一专多能。
你的知识储备或T型知识结构是弹药库,只有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才是枪。没有方法论的知识库是死库。
跨界学习时,要有意进行思维切换的训练,找到两个知识领域的相通之处。这个方法反过来也成立,即在两个原本就相通的领域进行跨界学习,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乔布斯就是在技术和艺术两个领域进行跨界,因此拥有了独特的思维角度。
(1)关于职业素养,建构自己的“知识树”很重要,要拥有探究“为什么”的原点思考能力。很多跨国公司招聘时考查的都是你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你的学历。还有很多外企注重的是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想的,而不在乎你能否解决问题这个结果。而中国企业招聘时只在乎能否解决当下问题,就像应试教育只注重分数一样。
(7)所谓“第七感”就是通过现象看到相互连接的穿透力。对我们周围出现的各种“连接”(包括与金融、贸易、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生物学等连接),拥有第七感的人能迅速找到其间的关系,并找到超级商机。
没有组织资源,没有经济资源,没有钱,也没有权,你只能靠知识和能力迭代来获取阶层晋级的资本,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那我还是列一些建议吧。
(8)未来属于左右脑都发达的人。当然,你的左脑不用那么发达,一样也可以跟上高科技时代:首先,你要有非常快的学习能力,跟进最新的App或电子应用,跟着它们升级迭代就可以了;其次,你要向年轻人学习,尤其是向单位里的90后以及未来的00后,或者向你的儿女、小侄子学习;最后,最好有一两个极客朋友,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可以求教。
技术迭代,人就得迭代。“人生就是升级打怪,谁也没有通关秘籍。”这是《中国新闻周刊》主笔杨时旸说的,共勉之。
但你的右脑能力可不是那么容易培育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和锻炼(参见我在第八讲中所讲的培养六种右脑能力的方法)。
一些曾经热门的行业,如银行业、房地产业必将式微。技术发展太快,没有谁敢说自己领先。新技术一出现,大家就都学会了。腾讯的复制能力,阿里逆袭亚马逊就是例子。
(9)学习有毒,实践能力更重要。有些人学习上瘾,却失去了行动的能力。有些知识订阅是矛盾的,要懂得鉴别。双方都有道理,你听谁的?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未来20年,全球财富版图将剧烈洗牌。未来,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的企业家以及有企业家素质的科学家,将是时代的领跑者。
(10)很多人一开始为了梦想而忙,后来忙得忘了梦想。每天叫醒你的不应该是闹钟,而应该是梦想。不能一入职场,就忘记初心。在个人晋级中,3~5年是一个周期。届时,你需要好好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