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阶层跃迁 > 社会流动与社会固化

社会流动与社会固化

那么,为什么近来人们对社会固化特别敏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经过近40年急行军式的发展之后,社会阶层出现固化倾向。这既是合理的,也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是通常社会经历高速发展进入调整期后都会出现固化,不合理的是其中的“拼爹”、教育不公、机会不均等现象妨碍了社会公平。

一是贫富的代际传递。官员子弟从政的机会比普通人的孩子高2.3倍(陆学艺,2000年);上海80后的教育程度和有房率,与其父辈的教育程度和有房率呈高度正相关(复旦大学80后调查,2017年)。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一个社会会逐渐走向开放,人们的社会流动是向上的居多,也就是阶层高级化,从小白领到中产、从小老板到大老板。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一过程。

二是发财投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同一条起跑线”的优势一去不复返了,创富军到处攻城掠地、插小红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使得阶层进一步走向僵化,各群体都想着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面对外省人和农民工,一线城市的市民也想要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社会学家还将社会流动分为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代际社会流动就是比较子女的社会地位与父母的社会地位,看两者之间有什么变化。如果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那就说明这个社会固化了。而代内社会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的社会地位变化,例如,某个人从店员晋级为店长,甚至自己当老板。

大家都知道,这叫“公车变心板效应”:没上车前,下面的人都喊“快上啊!快上啊”,等一些人上去了之后,反而开始喊“别挤啦!没地儿啦”。

而开放社会的特点是对自致性身份、地位的依赖程度大大超过封闭社会,而封闭社会更依赖先赋性身份、地位[1]

阶层固化并非什么新鲜事儿。只是西方用了300多年,而我们只用了30多年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客观来说,不要看有多少富人,要看有多少人离开了土地。比如农民,以前他们是不可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的,现在他们可能了。因此,我们在看到社会固化的同时,也要看到社会正在进步。

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里,每个人一生下来,或者到一定年龄就会被分配到某种身份或地位。这种身份或地位将永远不会改变。

每个时代都有走向社会固化的倾向,同时也都有变革的倾向,关键是看力量的对比。

社会流动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向上流动,也可以是向下流动。

“批量造富”的时代过去了,阶层定型了,我们该怎么办?这就要有变革,变革是群力、众包;也要有新的机遇,科技浪潮不断推陈出新,信息化、全球化也不断制造新的机会。我们寄希望于这些新机会能为新兴中产打造上升空间,而不要沦为一个陈胜、吴广式的死循环。

那么,什么叫社会流动?什么叫社会固化呢?

[1] 自致性身份、地位指的是凭借个人的才华和奋斗获取社会地位。相反,先赋性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世袭或“拼爹”而获得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的豪言壮语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尘埃,至今仍被人传颂。我要从阶层激励的角度重新解读这句话,它说的是一种不服输、不认命的态度。可以说,这种不服输、不认命的态度造就了社会流动,打破了社会僵化。当然,陈胜、吴广起义是在极端时代采取的极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