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改新”加强了皇权,让中大兄皇子在阿倍比罗夫等勇将协助下,享受到了打遍日本列岛无敌手的快感。日本朝廷决定再接再厉,出兵到朝鲜半岛,去和中国大唐王朝一争高低。
公元645年,日本皇室中大兄皇子(之后的天智天皇)联合藤原镰足(皇室贵族,曾名中臣镰足,614年—669年)发动政变,诛杀了在圣德太子和推古天皇去世后把持朝政多年的外戚兼权臣苏我氏等豪族,推拥孝德天皇上位,重掌大权。孝德天皇即位后,将首都迁往难波京(现今的大阪市),改元为“大化”。这一年号为日本历史上天皇的第一个年号,含义是“伟大的变化”。646年元旦,孝德天皇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の改新)。这被后世视为日本历史上的“大变革”。
不打不识相的日本学生
但被打了一回脸的日本君臣,并没有长什么记性。后来因为“大化改新”的成功,日本方面开始自我膨胀,居然要进军大陆,和中国大唐王朝掰手腕。
大和民族虽然是在海岛上种稻子的农民,却拥有内敛型海盗的天性。日本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匮乏状况,决定了当时的日本人普遍有一种身在海岛心向大陆的情结,渴望成为自给自足的农民。当公元7世纪日本人初步建立国家后,他们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到朝鲜半岛设立据点,与百济结盟。为了保住这个据点,甚至不惜与大唐一战。更引人深思的是,在战败之后,日本人的第一反应竟是将国名改为颇具挑衅意味的“日本”,并一直保持至今。
裴世清回访日本的国书里,首句为“皇帝问倭王”。意思就是说,你这小小倭国,居然敢提与我天朝上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要求,简直就是无理取闹,我大隋此次不跟你一般见识,但切记适可而止。这实际上是在对推古女天皇和圣德太子狠狠地打脸了。
公元663年8月,打遍日本列岛无敌手的大和王朝军队,在朝鲜半岛南端的白江口(今天的韩国津江口),与大唐王朝的远征军进行了一场决战。这是历史上中日两国间的第一场战争。
遣隋使小野妹子的作为,其实不像其名字那样搞笑。他在隋朝的外交工作还是有成效的。609年,他第二次出使的时候,就带上了一批留学生和留学僧到中国学习,开启了日本人大规模留学中国的风潮。在他的努力斡旋之下,隋朝派裴世清为使节,回访了日本。
日本方面领军的主将,是全日本赫赫有名的勇将阿倍比罗夫。《日本书纪》记录其曾率水军北上,三次“讨虾夷,征肃慎”,战功显赫。
顺便说一句,小野妹子可不是个娇滴滴的女子,而是个顶天立地、如假包换的汉子,他还有一个汉名,名为“苏因高”,是其日语名的汉语谐音。他是日本飞鸟时代(593年—710年)数一数二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出身自近江国滋贺郡小野村的豪族——春日氏的一族小野氏。在当时的日本,“子”字男女皆可用,就像中国的先贤孔子、孟子、庄子等,只不过他“子”的前缀是个“妹”。“妹子”这个词着实易令人误解,然而在古代日本,“妹子”结尾在男性名字中相当普遍,而在现代日本却成为女性专用名,如果现在日本还有名叫小野妹子的,那肯定是女性。
中国方面的主将是大唐水军将领刘仁轨,战前没什么名气,打了这一仗后也成了威名远扬的大唐名将。
推古天皇是难得的识大体、顾大局者,擅长在各方政治势力之间斡旋与平衡。在国内,推古天皇头脑清晰,但在处理对华关系上却表现得很不聪明,很不识时务。这主要体现在她对中国与日本力量对比的认知错误,虽然她也曾四次派出遣隋使,力图建立两国的密切关系,让隋朝传授实现国家富强的真经,但姿态摆得太高,居然要和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分庭抗礼,平起平坐地交往,有些异想天开。
日本方面拥有3万多兵力、1000多艘战船,还有在朝鲜的仆从军、百济国的精骑助阵,而唐军只有1.3万多兵力和170多艘战船。
对推古天皇的历史评价,有学者认为推古天皇具有萨满的性质,主要是通过有血缘关系的男性进行长远统治,属于被动性的女性最高权力者。也有学者则表示,女性天皇和圣德太子男性摄政的组合,是互补型的统治方式,很有成效。
有这样悬殊的兵力对比,阿倍比罗夫当然认为己方稳操胜券。8月27日早上,日军按捺不住性子,最先向唐军船阵冲击。但当时唐日两国的国力相差甚大,两军现役战船是有技术代差的。唐军战船高大坚固,日军小船根本不是对手,双方战船一接触,日军立刻处于劣势。日军将领虽然没脑子,但是士兵却勇气可嘉,不断冲击阵势强大的唐军。刘仁轨见此状况,深知日军阵型不整,就下令变阵,将日本船只团团围住。日军船只因此活动空间变窄,无法腾移挪转,一时间兵阵大乱。
推古天皇的主要政绩有四项:第一,强化对佛教的支持,使得佛教在日本列岛上开始大兴;第二,创建一种新的官制——冠位十二阶制(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之十二阶);第三,持续与中国学习交流的热情,试图和中国在外交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第四,在推古天皇的支持下,圣德太子按照中国儒、佛、法各家思想制定了《十七条宪法》,成为日本最早的管理国家的道德标准。
接下来就是一边倒的歼灭战了。《旧唐书·刘仁轨传》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中国史书《通鉴纪事本末》则兴奋地写道:“(唐军)焚其舟四百艘……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日本史书则悲凉地写道:“水师舍身突入唐阵……舮舳不得回旋。”
推古天皇是日本天皇第一系的最后一任君主。中国史书《隋书》中存在相关记载,“天皇”这一称号首次出现。她生于公元554年(钦明天皇十一年),卒于公元628年4月15日(推古天皇三十六年)。自公元593年起,女天皇在位的36年间,极力巩固皇权地位,限制其他贵族势力,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绩尤为显赫,至今仍被日本社会广泛称道。
中日之间的第一场战争,虽然很短暂,但其带来的影响,却深刻改变了当时的东亚格局。
要这样与中国分庭抗礼,倒不是小野妹子的自作主张,而是推古天皇这个日本最早女帝的一厢情愿。
朝鲜半岛方面,新罗与百济间的持续对立冲突局面终结,半岛均势打破,新罗在大唐扶持下终于统一半岛,终结了连续数百年的前三国时代,仿效唐朝的国家制度,在朝鲜半岛克隆了一个“小中华”。
公元607年,日本使节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向隋炀帝递交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的国书。看到国书的开头,隋朝君臣都惊呆了,竟然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这是要翻天啊!此前,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节,多是为了获赐政权的正统性,故而国书的言辞都十分恭谨。而这次与此前相异,圣德太子居然在国书中一改前风,丝毫不提“属国”云云,明确提出与中国平起平坐。看到这样的国书,隋朝君臣肯定大为不爽,没当场翻脸,把小野妹子拉出去砍头,估计已经是泱泱大国气度的忍耐极限了。
大唐方面,联合新罗,灭亡了东北亚小霸王高句丽,将辽东地区纳入版图,维护了大唐在亚洲的霸权地位,完全实现了从隋炀帝到唐太宗两朝两大帝王远征朝鲜都没完成的战略目标。最关键的是,这场战争的大胜,极大地提高了才刚主持朝政3年的武则天的声望和影响力,为她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奠定了一大基石。
一开始的分庭抗礼
日本方面,为了打这一战,先是死了个女天皇(即齐明天皇,她在御驾亲征途中,驾崩于福冈朝仓山行宫),接着因为战争失败而国力减弱,内乱(壬申之乱)不断爆发,大海人乘机篡位登基为天武天皇。从天武朝开始,大和朝廷大力推进律令制(即“土地和人民都必须服从君主的支配”这一理念具体化的体制)改革,并大量派出遣唐使到大唐学习,令已经开始了近二十年的日本“大化改新”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唐风在日本生根发芽,促使日本进入“唐风文化时代”。而杀亲篡位的天武天皇竟成了日本一代明君。
日本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中华文明的好学生,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师生关系居然是一仗打出来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只打了一天的白江口之战,一下子就让日本人明白了自己的斤两,比起中国还差得太远,双方根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有着强者崇拜集体无意识的日本人,被打得心服口服,从此全方位地“以华为师”,没有任何窒碍地,就完成了从敌手到好学生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