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唐高宗的母亲长孙皇后有很大关系。在唐高宗的眼里,长孙皇后不仅是个慈母,而且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家。玄武门之变时,将士们觉得杀兄夺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长孙皇后知道后挺身而出,阵前训话,果然军心大振!所以,幼小的唐高宗看着父亲在母亲的协助之下开创“贞观之治”,心里很歆羡。贤能稳健的长孙皇后在李治九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了,幼小的李治饱尝丧母之痛,心里始终很希望能找到一个个性与母亲相仿的女人。
过了不久,武氏头发长了,王皇后找了个机会,悄悄派人把武氏接回后宫。武氏很有野心,她先仰仗王皇后的支持,在后宫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然后在唐高宗李治面前展现了自己出类拔萃的政治才干。史书记载,武氏“涉猎文史”,经常垂帘听政,甚至会抢在唐高宗之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什么武氏一个后宫女眷,还是偷偷摸摸回来的,敢这么嚣张呢?因为唐高宗非常非常宠爱她,甚至可以说是带有崇敬的一种宠爱。
武氏比唐高宗年长,而且个性泼辣。她曾经有过一番“驯烈马”的理论:要驯服性子烈的野马,只需要三样东西,铁鞭、铁锤、匕首。鞭子抽了不听话,就用锤子砸马脑袋,砸了还不听话,就用匕首把马杀死。
唐高宗就等着这句话,见皇后表了态,非常开心。王皇后先悄悄派人来到感业寺,跟武氏说:“你赶紧把头发留长!陛下要见你,光头不好看。”
武氏这种坚毅、飒爽的性格,令唐高宗仿佛看到了自己少年时期的理想。从武氏身上,他仿佛看见了自己母亲长孙皇后的影子,期待能干的武氏之于自己,就像母亲之于父亲,既是战友又是伉俪,所以越发对武氏恩宠有加。武则天在感业寺时就已经身怀有孕,回宫不久,便诞下皇子李弘。李治专宠武氏,将她册封为二品昭仪。永徽五年(654年),武氏又生下长女安定思公主。
王皇后一听,哎?挺高兴的。因为当时唐高宗正宠幸后宫中的萧淑妃,萧淑妃刚生了儿子,对王皇后威胁很大。王皇后想,要是把武氏弄进后宫,让萧淑妃失宠,倒是个好主意。于是就跟唐高宗说:“您别操心了,我帮您把人接回来!”
眼看武氏一家独大,王皇后意识到自己犯了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错误。将武则天引入宫中,固然分去了萧淑妃的宠爱,武则天本人却是比萧淑妃强大得多的对手。王皇后不高兴了,一后一妃开始明争暗斗。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定思公主出生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望,王皇后没有子嗣,对小孩十分怜爱,逗弄了小公主好一会儿。王皇后走后,李治也与武则天一起来看望女儿,两人打开襁褓一看,发现小公主已经死了。李治又惊又痛,问身边的人是怎么回事,身边的人都说:“王皇后刚刚来过这里。”武则天于是哭泣着数落王皇后的罪过,李治震怒,说道:“王皇后杀了我的女儿!”王皇后无法解释清楚,李治从此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
唐高宗回答:“我在寺庙里碰上武才人了,心里惦记她,但是不知道怎么接她回来。”
自从发现王皇后联合长孙无忌干预皇储设立以后,李治一直认为王皇后是胳膊肘儿往外拐,对她很是不满。此刻,李治终于决定借废后的由头,把长孙无忌和王皇后这个利益集团彻底清理掉。
唐高宗从感业寺回宫之后就闷闷不乐,王皇后就跑到跟前问:“皇上您怎么啦?”
废立皇后是件大事,唐高宗李治找来了唐太宗生前给他安排好的三位顾命大臣——国舅爷长孙无忌,中书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褚遂良,以及唐朝军队大元帅李勣。李治一个一个问他们:“跟你们商量一下,现在朕的后宫里王皇后没有孩子,武昭仪有孩子,我想立武氏为后,你们觉得怎么样?”
两人一拍即合。但是仅仅“悦之”可不行,还没悦出结果,唐太宗就死了,武氏作为后宫妃嫔,按唐朝的规定被送到感业寺做尼姑。武氏不甘愿年纪轻轻就青灯古佛守寡一辈子,她左等右等,终于等到唐太宗一周年忌日,唐高宗李治特意借给爸爸行香的机会,来到武氏所在的感业寺。两人终于再次相见,执手相望泪眼,倾诉相思之苦。
长孙无忌是个老狐狸,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我不说什么了,陛下问问褚遂良,他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后世很多野史小说里写过李治和武则天两人这段感情,评书里也写了两人相识的细节:李治当太子时给爸爸李世民煎药,武才人端着一盆水,侍奉他洗手,李治洗完手把水弹在武氏脸上,有调戏之意。武才人微微一笑,说:“未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
褚遂良早就跟长孙无忌商量好了,义正词严地把唐高宗骂了一顿:“王皇后是你爹让你娶的,你怎么能废她呢?武昭仪是你后妈,你怎么能立她为后呢?”褚遂良厉害了,又是骂武氏是红颜祸水,又是把她比作褒姒、妲己。气得躲在帘子后面的武氏大叫:“何不扑杀此獠!”意思是,怎么还不把这个浑蛋拖出去杀了!
当时武则天还不是女皇,我们暂且把她称为武氏。武氏十四岁被唐太宗选入宫中,立为才人,唐太宗宠爱徐婕妤那样富有才情的妃嫔,对武才人不大重视。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生病,李治去照顾生病的唐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两人相识于唐太宗的病榻前,本来李治是去照顾爸爸的,结果喜欢上爸爸的嫔妾了。
唐高宗却没有心急,本来就是他料见的结果,他召见最后一位顾命大臣李,咨询李勣的意见。李勣一直对长孙无忌不满,因此回答唐高宗:“立后是陛下您的家事,您何必问别人呢?”唐高宗琢磨了一下,知道有戏,很高兴,心中有了主意。
但是唐高宗再不满,再不乐意,也没法跟朝廷里的大臣倾诉,因为文武百官要不就是长孙无忌的心腹,要不就是不敢发表意见的中立派。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愤怒的唐高宗在后宫中找到了一个机灵聪慧、胆大心细的政治伙伴,就是之后的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把废立皇后这件事作为一个切入点,借此机会挑明了跟长孙无忌的冲突,提拔了一批支持立武氏为后的大臣,然后依次给这些人分配任务:大家注意一下啊,后宫里的长孙无忌派,由武昭仪负责挑毛病;朝廷里的长孙无忌派,由各位大臣负责挑毛病,大家汇报的时候,理由记得编得好一点!
第二,长孙无忌干预王储的继承问题。他不但非常支持没有子嗣的王皇后,还总劝唐高宗立大儿子李忠为太子,这个李忠是宫女生的啊,唐高宗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明白,这等于是自己的后宫皇后竟然和宰相联合起来玩弄权术,扮猪吃老虎。这是唐高宗的第二个不满。
不久之后,长孙无忌及其心腹先后遭到弹劾,大臣们说他们“谋反”。唐高宗摆出“我不相信”的姿态对各位言官说:“你们不要冤枉我舅舅!你们要是真的没搞错,我就只能不顾亲情地处置他了!”
一转眼,唐高宗当皇帝也当了十多年,业务逐渐熟练,渐渐不满意长孙无忌权力过盛。这个不满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朝廷里全是长孙无忌的人,上朝的时候,长孙无忌如果有事情不想让唐高宗知道,只要轻轻咳嗽一声,下面的群臣便立刻鸦雀无声。一来二去,唐高宗很愤怒,发火道:“我爸爸唐太宗当朝的时候,大家上朝发言不是很踊跃吗?怎么轮到我就没人说话了?!”长孙无忌对朝廷的控制能力比皇帝本人还强,这是唐高宗的第一个不满。
演完戏,唐高宗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留给长孙无忌,就把他流放了。后世史官说唐高宗听信谗言,流放长孙无忌,其实唐高宗又不傻,很多事情是不是有意而为之,值得后世的人仔细思考。
这一阶段君臣俩或者说甥舅俩的关系可以说是亲密无间。唐高宗借长孙无忌巩固统治,把唐高祖的庶长子、唐太宗的庶长子清洗得一干二净,玩得好一招借刀杀人!这哪里还是当年唯唯诺诺的样子。
又过了几年,唐高宗生了重病,眼睛不行了,目不能视,他一心相信武后是他最得力的贤内助,这才给了武后批阅奏折、控制朝政的机会。
唐高宗这个人性格确实不算特别强势,但是该有的心眼一点不少。李治刚登基,二十二岁,是很仰仗舅舅长孙无忌的。爸爸唐太宗刚死的时候,李治曾经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号啕大哭,倾诉丧父之痛。长孙无忌很心疼他,鼓励说:“你爸爸把江山社稷都交给你了,你这个孩子怎么能只知道哭呢?!要肩负起他的期望!”
这个时期,两人逐渐发展成武则天强势、唐高宗拱手相让的“后强帝弱”的关系。史书上记载,这个时期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则天都跟在后头垂帘听政。只要下面文武百官说了话,不管是生杀予夺的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武则天都得知道,都得发表意见。体弱多病的唐高宗逐渐失去了对武则天的控制,两人并称“二圣”,彻底平起平坐了。
李治当皇子的时候,长孙无忌天天在唐太宗面前说他的好话,什么“素有仁德”,勤奋努力又孝顺,来支持李治上位,其实就是看中这孩子胆小老实,看起来好控制。长孙丞相万万没想到,李治登基成了唐高宗之后,反过来开始对付舅舅了。
直到这时,唐高宗才发现:糟糕,这个女人要搞事情啊!她跟我贤惠温柔的妈妈不太一样啊!但是两人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夫妻了,唐高宗很爱武后,也很敬佩她,即使想废后,也只敢偷偷摸摸地找个大臣,立下了废后诏书。谁知道诏书墨迹未干,武后就通过眼线得知此事,立刻风风火火地赶过来,质问李治:“你说!你凭什么废我!”
说到相权,我们要先说说唐太宗和唐高宗两朝的股肱之臣:宰相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洛阳人,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唐太宗李世民做了皇后,长孙无忌也为唐太宗掌权、治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唐太宗信赖。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度,这套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政策的制定、审核和执行。长孙无忌权力最大时,兼任太尉和中书令,知门下、尚书二省事。因此,唐初的三省制度里,总共三个省全归长孙无忌直接或者间接管理。互相牵制?根本没有的事。
唐高宗一看老婆生气,立马就怂了。本来废后的意志就不坚定,又一直拿年长的武后当半个妈看。武后立即扑倒在唐高宗怀里,眼眶一红,开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唐高宗想想,武后跟着自己辛苦当政,功劳还是大于过错的,就指着为他立诏书的大臣,支支吾吾地甩锅说:“都是他教我的。”
因为立后不像普通老百姓家娶个媳妇,过得了就过,过不了就离婚。帝王立后不仅仅是自己的家事,更是天下事,关系到每个权力集团的利益。唐高宗当然也不例外。他立武则天为后,不单是出于对武氏的宠爱,关键是借废立皇后的机会,重新平衡君权和相权。
这样,耳根子软的唐高宗错过了废掉武则天的唯一机会。待到唐高宗去世,武则天终于熬出来了,登上皇位。可见,再有主意的君主,在自己喜欢的女人面前,也难免像个傻乎乎的小男孩一样,这才有了大家今天看到的电视剧里唯唯诺诺的李治和盛气凌人的武则天。
天下的事,最怕细琢磨,您仔细想一想,李治立武则天为后,哪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也不可能是一时糊涂,每一个帝王君主都明白。
自古以来,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柔弱天子”唐高宗李治在一帮雄才大略的文臣武将中周旋,无权无势时韬光养晦,宫廷斗争中借力打力,内能守成,外可开疆。
封建时代的史官都觉得女人掌握权力很荒唐,对武则天有很大的不满,这份不满经常被转嫁到唐高宗头上,历代史官都对李治口诛笔伐,指责唐高宗沉迷美色,不顾朝廷重臣的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等李治一死,武则天转身就登基还把国号改了。这都是因为李治昏庸,轻易让武后干政,否则哪有后来的麻烦事。这么说的人不少,还有好多人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
后世却评价唐高宗“昏懦”,实在有些低估这位天子的实力了。
我们在上一章节里聊了唐高宗李治如何在储君之争中胜过哥哥们,当上太子的;也说了他登基之后的种种政绩,以及任用大将薛仁贵开疆拓土的传奇经历。今天,我们继续说李治和武则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