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江湖 > 第09章 武则天的皇帝老公李治:窝囊这黑锅,我不背!

第09章 武则天的皇帝老公李治:窝囊这黑锅,我不背!

首先,唐高宗在位时期经济建设还不错。人口显著增长,物产丰盈,老百姓比较幸福。为什么呢?因为粮食便宜,老百姓应该是比较幸福的。

唐高宗李治有几项重要的政绩。

为什么唐高宗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得好呢?主要原因是他坚持实施均田制,就是国家把无主的田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每家每户分多少田地,完全按照人口计算,农民有使用权。

过了一年多,宰相跟唐高宗汇报说:“天下没那么多事!很平安!”唐高宗才改成了隔一天上一次朝。

唐朝初年,北方省份还没有从南北朝隋唐的战乱中恢复元气,许多农民都逃难了,大量土地荒芜,有田无人耕。唐高宗推广均田制,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唐高宗继位之后,非常勤奋。他爸爸唐太宗三天一上朝,他呢,每天都上朝,他认为:“我这么年轻就登基继位了,我每天都要很勤奋,要不然真害怕耽误政务!”

其次,在文治方面,唐高宗完善了科举制度。唐高宗执政以前,虽然也实行科举制度,但是每年录取的人数都很少,朝廷选拔人才还是以士族门阀的举荐为主。

后来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李治监国,操持国事已经非常熟练。再后来唐太宗病重去世,二十二岁的李治正式登基,成了后来的唐高宗。

唐初的崇贤馆、弘文馆都是存放图书的,相当于国家图书资料库,唐高宗登基之后大手一挥:都给我改成学校!

唐太宗处理朝政时,就让李治跟着学,每下一道谕旨,就问李治:“你觉得这道谕旨下得合不合适?为什么合适?要是你怎么做?”可谓倾囊相授。

他增加了很多官方教职人员,扩大了招生规模。唐高宗在位时,平均每年朝廷录取的进士总人数比唐太宗年间多了一倍。而且他对进士的录取标准非常严格,唐朝有句俗语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岁考上明经科算是晚的,但是五十岁考上进士科算年龄小的,很了不起!明经科和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两个不同的类型:明经科简单一点,主要考儒家经典;进士科难度很大,不仅要考时政策论还要考诗词歌赋,所以五十岁考上都算年龄小的,好多人应试了一辈子都没考上。

唐太宗为了教育李治,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史书记载唐太宗“遇物必有诲谕”。例如,这边李治刚刚端起饭碗,那边唐太宗就对他唠叨“稼穑艰难”的道理,为了“常有其饭”,就要“不夺其时”,所以我们要重视农业!

有一年科举,史官董思恭泄露了进士科的考题,唐高宗大怒,立即把泄题的官吏除名流放。唐高宗还开创了“殿前试人”的新政策,皇帝亲自选拔人才,给朝廷输送新鲜血液。唐高宗虽然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但是他不是每年科举都亲自选拔,可能什么时候有空了,心情比较好,才见一见今年考上来的学生。殿试真正成为一项制度,是在他老婆武则天执政时期。作为创立者的唐高宗没能因为这项措施被人铭记,算是吃了点小亏。

李治当上太子以后,唐太宗立即开始了继承人培养计划,他“尝令太子居寝殿之侧”,以便朝夕相处,随时亲自教诲。儿子啊,你就住我卧室旁边,父皇好好教你。

最后,朝廷有了人才,经济又发展得好,唐高宗就张罗着开疆拓土。自古明君离不开良将,智勇双全的将领是打胜仗的关键。唐高宗运气不错,麾下有好几位名满天下的良将。其中名头最响的是有“将军三箭定天山”“白虎星君下凡”之美称的传奇将领薛仁贵!(大家注意!不是王宝钏她老公薛平贵!)

当时很多权臣,比如赵国公——唐太宗的大舅子长孙无忌,心里就很乐意看到李治当太子继承皇位,因为大臣们觉得李治是个软柿子,很好摆布。所以折腾了一大圈,十六岁的李治在千呼万唤中,当上了太子,两个哥哥鹬蚌相争,他捡了个大便宜。

薛仁贵崭露头角是在唐太宗时期。老薛家住在山西河津附近,世代务农为生。薛仁贵家里一直很穷,眼看到了三十岁也没有起色。薛仁贵就跟老婆商量:“咱们家这么穷,可能是因为我爸在隋朝战乱中客死他乡,没有埋进家里祖坟的原因,我打算把祖坟迁移,换个风水可能就时来运转了。”

大臣们一看,皇上内心戏这么多呢?也都很配合,齐声称赞李治!就立李治!他最仁孝,最适合当储君!唐太宗这才立储。

他老婆不同意,对他说:“能成功的人才不是因为风水,是因为他们善于抓住机会。你看看你,傻大个儿,吃得多,正好可以去报名参军跟着太宗皇帝亲征高句丽,成为一员猛将,等你衣锦还乡了,再迁祖坟也不迟。”

为了让李治坐稳太子的宝座,唐太宗也是煞费心机,他明明心里早就盘算好了让李治接班,还故意跑到朝堂上问:“诸位爱卿觉得谁当太子合适啊?”

薛夫人虽然只是一名农妇,但着实有些见识,讲话令人佩服,她的建议为丈夫薛仁贵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可见,李治在储君之争中置身事外,用自身“宽厚”“仁爱”的特点示人,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放下薛仁贵两口子不提,咱们说说为什么唐太宗要攻打高句丽。高句丽、新罗和百济这三个小国家自西汉以来就并存于朝鲜半岛上。三者互相牵制,就像是朝鲜半岛上的三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高句丽成了半岛的老大。这个小小的高句丽一得势就趁乱介入中原内战,阻止中原统一。隋朝时就暗中支持南陈,隋文帝、隋炀帝对它恨得牙痒痒。

李治吞吞吐吐地把受到威胁的事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一听,前心都凉到后背了,回去思考了半天,想通了,他对大臣们说:“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就是说,我要是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得被弄死,反过来我立李治为储君,他会让两个兄弟安然无恙的。

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朝鲜半岛的小国家新罗制定了亲唐的政策,跑来跟大唐示好,年年遣使朝贡,与大唐关系亲密。霸道的高句丽看了很不高兴,派兵攻打新罗,阻止新罗向唐朝朝贡,唐太宗多次发声谴责,高句丽都视若无睹。李世民气炸了,终于亲征朝鲜半岛,打算把高句丽打到服气。

与此同时,李治这几天也魂不守舍,唐太宗就来问他:“怎么回事啊?”李治唯唯诺诺不敢回答。唐太宗命他有话直说,李治犹豫再三,才跟父皇吐露了实情。原来,李治和参与李承乾谋反的一位皇叔关系很好,李泰就用这件事恐吓李治,说如果他不退出储君之争,就把他跟乱臣贼子来往密切的事情告诉父皇!

亲征高句丽的时候,有一回唐太宗在高处观战,看见唐军阵营中冲出一位士兵,穿了一身白衣白甲,骁勇非常。他手持方天戟,腰挎两张弓,嗷嗷大叫冲锋陷阵,所到之处高句丽军队纷纷闪躲避让。这白袍猛士不是别人,正是一心想立奇功的薛仁贵。

李承乾被流放了,李世民只能在李泰和李治两个嫡子中选拔继承人。李泰听说太子被废,很开心,第一时间跑去跟李世民撒娇,说:“父皇,我跟李承乾可不一样,我很爱护兄弟。我如果当了皇帝,临死前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然后传位给弟弟李治。”唐太宗乍一听很高兴,但是越想越觉得脊背发凉,杀子传位于兄弟,实在有悖于人伦常理,唐太宗觉得李泰这个儿子心思太多了。李泰这个马屁不但没拍好,可以说是拍到了马腿上。

大战过后,唐太宗特意召见薛仁贵,赏赐给他宝马、布匹、奴隶,还给他升了官。由于天气寒冷,后勤系统出现了不少问题,粮草不继,导致这次御驾亲征没能成功,唐太宗打到一半就从朝鲜半岛班师回朝。回来之后,唐太宗派薛仁贵镇守玄武门,并且特意鼓励他说:“朕这次亲征,最高兴的不是收复辽东,而是发现了你这个虎将!”

唐太宗非常生气。“兄弟阋于墙”一直是李世民的一个心病,因为他自己的皇位就是玄武门之变得来的。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明争暗斗,最后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兄长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并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继承皇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因为这些事情做了不少噩梦。所以他看到兄弟相争,心一凉,把太子李承乾贬谪为庶人,流放到了黔州。

薛仁贵虽然很感动,但是镇守玄武门这个工作他内心是拒绝的,因为守门并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守了好几年城门,薛仁贵终于守到了真正让他名扬三军的皇帝——唐高宗。

李承乾原本打算派人跟唐太宗说自己病了,让唐太宗来看望自己,然后让亲信埋伏好,借机逼迫唐太宗退位。但是计划还没开始实施呢,李承乾的一个亲信就把这个计划供出去了。

唐高宗是怎么注意到守门的薛仁贵的呢?公元654年,长安突降暴雨,洪水淹到了玄武门。守门的将士无不抱头鼠窜、四散逃命,薛仁贵从玄武门远眺当时唐高宗居住的万年宫,一看,可了不得了,山洪暴雨仿佛脱缰野马,裹挟着溺死的长安城的百姓的尸体,直冲宫殿。

按道理来说,太子的位置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李治的。但是世事难料,由于唐太宗李世民过度宠爱李泰,导致他对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动起了小心思。李承乾一看,这还得了?我总是惹父皇生气,李泰总是去讨好他,李泰要跟我争太子之位,那我没希望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开始密谋造反。

眼看皇帝就要命丧洪水之中,薛仁贵心急如焚,也是急中生智,他忽然想到一个救驾的好办法。薛仁贵冒死爬上了玄武门的横梁,大声呼喊,通报唐高宗:“皇上,洪水马上要淹上来了,您赶紧移驾高处吧!”唐高宗也是命大,听到了薛仁贵在宫外的呼喊,赶紧避难。

李治相比两个哥哥,性格宽厚,待人谦和,但是有点循规蹈矩,是个本本分分、老老实实的孩子,不懂得做特意争取父皇宠爱的事情。

这次山洪导致王宫内外三千多侍卫、居民丧生,如果不是薛仁贵,唐高宗可能也凶多吉少,唐朝的历史可能也要改写了。

于是唐太宗特地准许李泰乘坐轿子上朝,这属于逾越礼制的疼爱了。

这一次救驾,让唐高宗对薛仁贵有了深刻的印象。过了几年,西域突厥发生叛乱,唐高宗一下就想到了薛仁贵:“守城门的老薛好像还可以,让他出去打打仗发挥一下才能吧!”

史书还记载说李泰是个大胖子,“腰腹洪大”,腰很粗。唐太宗看到圆滚滚的儿子很愁,不是愁他身材不好影响健康,而是愁儿子这个体重,“走路上朝会很辛苦吧”!

人们老说,没有机遇,才华就一文不值。

皇四子李泰从小聪明伶俐,很有才华,写得一手好字,文章也作得漂亮。他可以说是最得唐太宗宠爱的儿子,唐太宗每次出去巡游都要将李泰带在身边,一天见不到他都想得不行,要派自己养的白鹘去给儿子送信,有时一天之内,送信的鸟儿要在唐太宗的宫殿和李泰的宫殿之间来来回回飞好几次。

薛仁贵的军事生涯从此开始。他参与的战役很多,如果单独说开去,那是另一段慷慨激昂的传奇故事,这里只挑最有代表性的几条给大家简单说说。薛仁贵善于射箭。平定九姓突厥叛乱时有句诗形容他,叫“将军三箭定天山”。

三个儿子各有特点。李承乾是嫡长子,八岁就被立为太子,虽然性格顽劣骄纵,还因为男宠的事情和爸爸李世民闹翻,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坚定地把他往继承人的方向培养。

打突厥之前,唐高宗宴请将士,酒酣之时,唐高宗邀请薛仁贵表演射箭,薛仁贵一拉弦,弓箭“嗖”的一声射穿了五层铠甲。唐高宗一看,又惊讶又欣喜,赶紧送了一套更好的战甲给薛仁贵。

李治的政治生涯是从被唐太宗立为太子开始的。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皇长子李承乾,皇四子李泰,皇九子李治。

大军开到西域,突厥军队听说薛仁贵勇猛善战,就预先选择了十几名勇士,到阵前挑衅:“薛仁贵!你有能耐来单挑啊!”薛仁贵听了,不愠不怒,只拿出三支箭,依次射出,突厥那三名叫阵的勇士应声而倒。其他几个一起叫阵的突厥人惊呆了,赶紧下马投降,求薛仁贵开恩饶命。这三箭让突厥士气大减,唐军长驱直入。薛仁贵的神勇也被编成了歌谣,传唱三军:“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实际上,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虽然不搞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他对内发展经济、休养生息,对外东征西战,古代由汉族统治的所有朝代里,国土面积的巅峰就是在唐高宗时期达到的。李治并不是电视剧里塑造的那种窝囊、无能的男人。

薛仁贵还有个标志性的装束:白衣白袍。可能是因为成名之战穿的是白色,薛仁贵觉得白色战袍能带来好运气吧。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唐高宗一看,天赐良机,又派薛仁贵征战高句丽。意气风发的薛仁贵身着一袭白袍,身先士卒,张弓搭箭,杀敌万余,有如天神下凡一般。在薛仁贵的鼓舞下,军队士气大振,一路高奏凯歌。

所以说,李治挺冤的——夸他爸爸和他老婆的政绩的时候,他一点光也没沾到;骂他老婆的时候,他还要背黑锅。一直到今天,影视剧中出现的武则天永远是一代女皇,英姿飒爽,气宇轩昂,而她的丈夫李治却总被塑造成任人摆布的窝囊小男人。

大将薛仁贵这一生战功赫赫。先是平定了突厥叛乱,让唐高宗趁势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地区)一带、中亚腹地纳入大唐帝国的版图,唐高宗执政时期,大唐的疆域最为广阔。然后,薛仁贵又率部攻下高句丽都城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这个机构基本就相当于“大唐驻平壤司令部”吧,国家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

这还不算完,古代重男轻女,所以武则天当皇帝后,把李唐改为武周,遭到很多古代史官的抨击。这些史官骂武则天还不忘连带骂一句唐高宗李治:“你看看,是谁非要立武则天为后的?是谁让武则天有机可乘的?都怪李治!”

当然,薛仁贵也打过败仗,也曾因为屠杀俘虏、治军不严被弹劾,但是唐高宗始终都很信任他,毕竟是有救驾之功的老臣,即使暂时把他贬谪流放,过不久又以“将才难得”的理由召回重用。薛仁贵也不负唐高宗的信任,年过花甲仍能西征突厥,银袍老将豪迈一笑,敌军发现是薛仁贵,纷纷大惊失色,下马求饶。

怎么说呢?唐高宗李治的爸爸是唐太宗,千古一帝,文韬武略,非常出色。李治的老婆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他被两个话题度超高的皇帝夹在中间,显得好像不那么出色,大家都不重视他,甚至还有很多人觉得唐高宗李治“昏庸”“懦弱”。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逝世,唐高宗非常伤感,追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并且特地安排大唐官府提供马车侍卫护送他的灵柩返回家乡,圆薛仁贵衣锦还乡的愿望。

今天咱们聊聊唐朝一位总被“抢头条”的皇上,唐高宗李治。每次看到李治都有点想笑,这位皇上混得有点惨。

时势造英雄,乐意开疆拓土的皇帝碰上了能征善战的大将,唐高宗和薛仁贵这一对明君良将可以说是互相成全。总之,唐高宗李治登基之后,政绩可圈可点。在他的统治下,经济蓬勃发展,领土扩大,贤臣广聚,可见李治并不像史书上说的“昏庸”“懦弱”。当然,李治和武则天,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