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秦朝亡在了胡亥手里。《史记》上说“亡秦者,胡也”这条谶言也算是应验了。“亡秦者,胡也”,“胡”指的不是匈奴,指的是秦始皇家里的胡亥。
始皇帝万万没想到,他无比信任的宠臣赵高,根本没有宣读这道旨意。赵高和丞相李斯一商议,公子扶苏上位,对他们也没什么好,不如扶植始皇帝的小儿子胡亥上位。那始皇帝的诏书怎么办呢?改了!改成“传位给胡亥”。
上面咱们说的两条谶语应验的故事,在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都有记载。
做了这么多事打击匈奴,秦始皇觉得没问题了,大秦可以千秋万代了。秦始皇临终之前,让赵高传旨,要将皇位传给公子扶苏。
为什么司马迁喜欢写这些个预言成真的故事呢?
看完之后,秦始皇挺担忧,“胡也”,胡是谁啊?哦,“胡”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那这赶紧吧,他派大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又修筑万里长城,巩固边防。
因为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谶语最流行的时代。在汉代,皇帝们往往带头崇尚这些神秘主义的东西,比如汉武帝就特别迷信民间的仙术、方术,到处求仙问道,经常被所谓的“方术士”们骗得团团转,今儿个炼黄金,明儿个登山封禅,整天忙个不停。
秦始皇迷恋民间方术,始终相信民间有高人能帮他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多次派人四处寻药。有一个叫卢生的术士带回来一本书,给秦始皇,说:“陛下,我四处寻访神仙高人,虽然没给您找到长生之术,但是在蓬莱山上,看到一本仙书。”仙书上写了一个预言:“亡秦者,胡也。”
汉朝流行谶语,跟当时的大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有关系的。董仲舒提出了这么一种学说:认为天和人是相互感应的,人间的君王如果做得不好,老天爷就会降下灾祸,提醒君王及时悔改;如果不能及时改正,老天爷就得让君王失去天下。有这个思想做基础,汉朝时期的各种谶言、预言,自然大行其道。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天天提心吊胆,没事就对着天上的星星、地下的石头胡乱琢磨。好像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老天爷要搞大事的征兆。
“亡秦者,胡也。”
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谶语不是凡人所创造的,是火星从天而降,化为“赤衣”小儿,编出了饱含深意的童谣,在儿童中传播,预告人间的吉凶祸福。
《史记》里面,还记载了另外一个很有名的谶语,是关于秦朝灭亡的,很多人都听过:
说得是挺邪乎的,但可信度有多少呢?历史上很多声称灵验的谶语根本也不是什么真预言,而是后世根据前朝的历史,穿凿附会去讲的传说故事。比如,咱们刚才说的“亡秦者,胡也”,在秦朝的史书里,是看不见的。一直到汉朝的《史记》才出现这个故事,到底是司马迁编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呢?这就很难说了。
关于褒姒的这个故事,有点古希腊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的意思,充满了宿命感。当然“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史记》中写的,有学者考证说压根没有这么回事,但是天下的事,也很难说,“一个说有,一个说没有”,咱们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不管怎么说,按照史书记载,这应该是最早的应验的谶语。
那么,有没有一条谶语,是在重大历史事件之前就开始流行的呢?有!
后来,犬戎军队真的入侵了,周幽王又命人点起烽火。诸侯们看到烽火燃起,压根没有当回事,大家都觉得,这是周幽王为了逗褒姒开心,又拿大家开玩笑,因此没有一个诸侯赶来援助,西周就此灭亡。
汉朝有一条预言,跟后来历史的发展严丝合缝,这条预言是这么说的:“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一时间狼烟四起,火光冲天,各地诸侯立刻整装出发,赶来救驾。谁知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都没有,只有周幽王和褒姒饮酒作乐。诸侯们才知道自己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诸侯们被耍弄了一番,只能含恨离去,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以千金。
什么意思呢?这里给您分析一下,大概就是说:有个叫刘秀的人要起兵抓捕天下的不道之人,引起了豪强纷争。至于“四七之际”的解释,众说纷纭。有人说“四七”是他二十八岁起兵,有人说跟他打天下的功臣有二十八位,后来也有人传说是“二十八宿”跟着他——二十八个功臣,刚好对应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嘛。按照这个谶语的预测,刘秀最终会成为天下之主。
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计策,命人传令,点起烽火台上的烽火。
根据《后汉书》记载,在汉哀帝的时候,这条谶语便开始流行,而且它是有来历的,出自一个神秘的预言书,叫《赤伏符》,据说“赤伏符”就是天上的汉高祖传到人间的圣旨。这个“刘秀当为天子”的说法,被传得神乎其神,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当时有个大儒刘歆,为了这个把名儿都改了,说我原本叫刘歆,现在不了,列位,我改名叫刘秀,我要当皇帝!
烽火是敌寇入侵时的报警信号。从首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设有烽火台。犬戎一旦入侵,西周的哨兵便会立刻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看到,马上跟着点火,以此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就知道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
但是,想要当传说中的预言之子,不是改了名就能成的。就在刘歆改名的同一年,在陈留郡济阳县,真正的刘秀出生了,这是原装的,没有经过任何改装的刘秀,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这时,一个名叫虢石父的奸臣就提了个建议,让周幽王点燃烽火,逗褒姒笑。
由于汉朝推行“推恩令”,要求各个诸侯把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所有的子嗣。长此以往,诸侯们的领地越来越小,这样皇帝就达到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但皇族子弟们,生活得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刘秀父亲这一代,空有个皇室的血统,没有多少实惠可言。刘秀的父亲官职不高,只是个小小的县令,而且在刘秀九岁时就去世了。叔父刘良将刘秀抚养长大。刘秀生性勤勉,在叔父家生活时,亲自下地种田。当然,这种没落的皇族子弟在全国成千上万,根本就没人拿他当回事。刘秀的哥哥刘縯好侠养士,常取笑他,说他像刘邦的哥哥刘喜一样只会种地,将来只能当个农民。
后来有一次,宫女不小心撕裂了一匹绸缎,褒姒听到绸缎裂开的声音,居然微微一笑,周幽王大喜,重赏了撕裂绸缎的宫女,从此每天派专人撕绸缎给褒姒听。但是日久天长,褒姒对这种声音厌倦了,周幽王又陷入了苦恼之中。为了让美人开颜一笑,他悬赏求计,声称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
从史料记载来看,年轻时的刘秀,似乎确实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勤劳勇敢,老实本分,这个人设完全是一个朴素的农家少年。当时“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言一出,全国各地冒出一大堆叫刘秀的人,根本没有人看好这个务农的年轻人。曾有一次,十几岁的刘秀跟随家人赴宴,酒席宴前,有人提起了“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言,大家一致认为:这里面说的“刘秀”不能是别人,就是改完名字的大儒刘歆。
他问褒姒,褒姒说,我生来不爱笑。
刘歆社会地位很高,是皇帝器重的国师。听到这话,年轻的刘秀不同意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个刘秀不是我呢?”
周幽王十分费解,这么美丽的女子,怎么就是不肯开颜一笑呢?
众人乐得前仰后合:“这人真是疯了,你一个农民,想什么呢?好好的,踏踏实实地当你的农民伯伯吧!”
褒姒的美貌天下无双,周幽王对她宠爱有加,但是褒姒脾气很怪,进宫以后,从来不笑。
当然,年轻的刘秀说这句话的本意,也许只是和大家开个玩笑。他还是继续着自己平凡的人生,种田、读书、考取太学、上京深造,此时的刘秀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执金吾”。所谓“执金吾”,是守卫京师尤其是皇城的北军的最高统帅,位同九卿,社会地位极高。放到今天,那就是中央卫戍部队司令。刘秀在长安太学读书时,看到执金吾率领数百名士兵巡查,威仪非同一般,年轻的刘秀心生艳羡,脱口而出:“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这个女孩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褒姒。
这就是后来的光武帝刘秀年轻时候最大的梦想:迎娶新野阴家的千金小姐阴丽华为妻,当一个威风凛凛的执金吾,他就已经很开心了。
有人就问了,这是哪来的女婴呢?其实是周国王宫里的一个侍女,未婚先孕,生了一个女婴,害怕被人发现,就把孩子扔到路边,赶巧被这逃命的两口子看见了。这对夫妻心地善良,一看:“唉,小孩怪可怜的,捡了她吧。”两人就把这个女婴抱走了。他们带着女婴,逃到了褒国,夫妻二人含辛茹苦将女婴抚养成人。过了好几年,周宣王去世,周幽王继位做了国君,这时小女婴也长大成人了,出落得如花似玉。褒国的国君偶然看见这个女孩的容貌,顿时大吃一惊:“这个女孩怎么这么漂亮,得了,献给周幽王吧。”
太学毕业后,刘秀就失业了,回家继续种田。但此时的刘秀已经不是当初的井底之蛙,见识了京城的繁华,再回乡种田,刘秀的感受就不一样了。
卖东西的那两口子一看,王宫里忽然派人来追杀自己,害怕极了,两人赶紧逃跑。在逃亡的路上,夫妇二人发现路边有个被遗弃的女婴。
要不说“无巧不成书”呢,刘秀的哥哥刘縯很有几分江湖气,最喜欢结交天下豪杰。这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主儿,他把自个儿比作汉高祖刘邦,把弟弟刘秀比作刘邦那个老实巴交的兄弟刘喜。那意思就是:我早晚得是皇上,我兄弟虽然差我一点,但哥俩感情好,我们俩那就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官吏们一看,大王发了话,赶紧去,大家拿着刀拿着枪就去逮人了。
此时正赶上王莽篡汉,王莽登基称帝后,为了缓和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开始推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这场改革不仅未能缓解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新政中有许多细节无法落到实处,上至豪强,下到百姓,都只受其害,而不得其利。王莽看到苗头不对,又重新修改自己颁布的政策,这样朝令夕改,更使百姓官吏无所适从。就在这个时候,多个省份又发生了水灾、蝗灾、旱灾……天灾不断,广袤中原一时间是赤地千里、哀鸿遍野!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刘縯可乐坏了,他是个江湖人,生来一身豪气,倾家荡产也要交结天下英雄好汉,而刘秀则比较有城府,处事相对谨慎。刘縯就撺掇刘秀,你看大家都反了,咱哥俩也反了吧!刘秀深思熟虑后,觉得王莽确实气数已尽,就跟着哥哥把铁锹、锄头全扔了,二人意气相投,开始举兵起义。
周宣王一听,还真有啊,这还了得!立马就把手底下的官吏叫过来:“快去快去,给我把这两人杀了。”
刘秀起义的过程很艰难,第一个困难是因为他穷。
“就卖您说的那两样——檿弧箕服!”
刘秀穷到什么程度?《后汉书》上记载,“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就是说光武帝刘秀,一开始起兵的时候,穷得连马都买不起,骑着个牛就冲锋陷阵。其实也能理解,刘秀本来就是一个常年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人,种了半截地,憋着当皇上才举兵的。他可不就得骑着头牛吗?“杀新野尉”,就是说,刘秀到了新野县,杀死了当地的县令,才算得了一匹战马。可见刘秀当时有多穷,想换个打仗要用的正规坐骑都很难,他是骑在牛背上起家的开国皇帝。
周宣王听了,很不舒服,这什么人这么乌鸦嘴啊,说我大周朝要灭亡?那谁有这个“檿弧箕服”呢?赶巧了,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看见王宫外面的大路边上,有一对夫妻在那儿卖东西,周宣王就问了,卖什么的啊?
起义的第二个困难,在于领导权的分散。他们这个起义军里面主事的是刘氏兄弟,刘秀是一个,还有他的哥哥刘縯,以及他们亲戚家的一位堂兄刘玄,三个人都是宗室子弟,从血统来说,都有带领队伍的资格。最终绿林军就推选了最年长也最好控制的刘玄做领导,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年纪最轻的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刘縯、刘秀对此非常不满,但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二人只得暂且作罢。
“檿弧”是指用桑木做的弓箭,而“箕服”是指用箕木做的箭囊。“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拥有这两样东西的人会让周朝灭亡。
第三个困难,在于当时的皇帝王莽兵多将广,刘秀等人的军队势单力薄。刘氏兄弟们打出光复汉室的旗号,令王莽大为震动,当即派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点四十万精兵,直扑昆阳,打算彻底歼灭刘氏兄弟和绿林军。
“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这就促成了一场青史垂名的大战——历史上著名的实力悬殊的昆阳大战。
现存记载最早的谶语,是关于周朝灭亡的预言,出自《国语》。《国语》中记载,西周末年,周宣王听到国都内有一个童谣,这童谣唱的是什么呢?
王莽派遣四十万精兵去剿灭绿林军,眼看大军压境,而昆阳的守军加在一起,只有九千余人。就在人心惶惶之际,刘秀挺身而出,率领着十三位骑兵杀出城门,直奔定陵县、郾县去调集援兵。这就看出了刘秀的勇猛和果决。说到这里,又有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不能不提。《后汉书》记载,王莽四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安营扎寨,准备明日攻城,就在这一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夜里有陨石掉下来,正巧砸到王莽的军营里,还没缓过神来,白天又有山一样的云彩朝王莽的军营压下来。
这个就属于最早的谶语。
我们说过,那个时代的百姓普遍迷信。看到这些不祥之兆,王莽的部队顿时士气大减。恰在此时,刘秀带着援军杀来,四十万大军竟然不堪一击,溃败而去。
大王不信邪,照样出去打,输了。大王叹口气,这个乌鸦嘴,说准了。
昆阳一战,刘秀一战成名,他临危不乱、以少胜多的功绩,在绿林军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刘秀、刘縯兄弟俩声望大涨。绿林军里,立刘縯为帝的呼声越来越高。如果事态真的这样发展下去,刘秀就算战功再显赫,最多也就是当个大将军或者当个王爷。但人生的际遇真是很神奇,刘玄因为嫉妒刘縯的声望,竟以谋反的罪名把他给杀了。这一杀不要紧,原本离皇位最遥远的刘秀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
巫师说,那我占卜一下吧,打怀里掏出个乌龟壳、兽骨或者掐根草什么的,看一看,说:“完了,今儿个打仗准得输!”
他虽然年轻,却十分沉得住气,他知道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刘玄抗衡,因此先是装作对哥哥的死毫不在意的样子,既不搭理哥哥留下的部将,也不披麻戴孝地服丧,反而赶去跟首领刘玄赔罪,对于昆阳之战立的大功提也不提,只说自己的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刘玄看他态度十分恭顺,丝毫没有刘縯的桀骜不羁,反而心生愧疚,为了安抚刘秀,刘玄封他为武信侯。
人们常说天道无常,老天要赏要罚,没人能控制,所以在远古时代,很多人就想,要是能预知未来多好啊。打从上古殷商时代起,就出现了很多巫师。他们日常要主持祭祀工作,等到国家之间要打仗了,大王就把巫师先请来:“您给瞧瞧,能不能打赢啊?”
刘秀也一点不流露出悲伤的样子,喜气洋洋赶到宛城,迎娶了自己思慕多年的新娘阴丽华。刘秀心里明白,自己功高震主,又有杀兄之仇,刘玄已经对自己产生了极深的猜忌,如果不能摆脱刘玄的怀疑,自己早晚会被逼到哥哥刘縯那条路上。
我们都知道,“一语成谶”,说的往往都是不太吉利的预言,用老百姓的话说,有点乌鸦嘴的意思。这“谶”啊,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像幽灵一样,小到一个人的命运、旦夕祸福,大到一个朝代的更替、兴亡治乱,都能见到谶语的身影。
看到刘秀对自己各种服从,刘玄彻底放下心来,后来还派刘秀去河北做招抚工作。刘秀抓住机会,在河北结交各路豪强,攻城略地,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眼看刘秀的队伍日渐壮大,刘玄又坐不住了。他派出心腹谢躬,让谢躬去接管刘秀的兵马。刘秀借口河北尚未完全平定,把谢躬拖在河北,不久后,刘秀授意自己的部将吴汉打死了谢躬。自此,刘秀与刘玄分庭抗礼,没出三年,刘秀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不但打败了刘玄,还像谶言中说的一样,刘秀即皇帝位,史称“光武帝”。
谶,就是“一语成谶”的“谶”,意思是预言、预兆。
从他骑牛上阵算起,到他登基,总共也就三年时间。所有的不利因素加在一起,变成了对刘秀有利的形势,“刘秀当为天子”这条指名道姓的谶言竟然变成了现实,这就是无巧不成书!
今天咱们聊一个自古以来一直都有的现象——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