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说问开放式问题永远都是最佳策略,或者所有的开放式问题都是好问题。很多人面试的时候都听过一些很糟糕的开放式问题:“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未来5年,你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你为什么想要选择这份工作?”虽然这些问题都是开放式问题,但很少有求职者会诚实地回答它们。(顺便说一句,“那让你有什么感觉?”也是个很糟糕的问题。虽然它是开放式问题,但已经变成了空洞的陈词滥调,没有任何意义。)
他跟我说了各种关于他有趣的事,例如他喜欢收集收音机,还喜欢修理老式收音机。临走的时候,我对他为什么觉得电台的变化让他很不高兴似乎明白了些,也更理解了为什么他那么喜欢原来的音乐台。提问减轻了我的压力,因为问问题的人不需要提供大量信息。而我也确保在问问题的时候不预设他的情绪或想法是怎样的,而是让他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最后,我们竟然一起吃了顿很愉快的午餐。
当然,为了让自己能问出更好的内容,首先得学会提问。我发现大多数人不喜欢问太多问题,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理由,不过我猜应该跟我们在谈话中的自恋倾向有关。不管原因到底是什么,这种做法都十分令人惋惜,因为问题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于是,我邀请他一起吃午饭。不过我得承认,见他之前我其实有点紧张。很明显,他很愤怒,而且有部分情绪是针对我个人的。我很害怕和他发生口角,所以希望尽一切可能去避免争执。因此,在赴约时我的问题仅限于简单的开放式问题:“你为什么那么生气?”“关于电台的新方案你都知道些什么?”“如果白天电台播新闻对你会有什么影响呢?”“你想了解我现在在做的电台节目吗?”
通过提问,你可以表达自己的关切,表现出你的兴趣和关心。我可以用问题引导内向的人发言,给孩子们鼓励加油,提醒人们注意被忽视的事物。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有时候会约束自己,在谈话中只提出问题。弗雷德·罗杰斯是近代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最有同情心、最耐心的谈话大师之一,他曾经这么形容问题的力量:“在艰难岁月里,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用耳朵和心去聆听彼此,并且牢记:我们提出的问题跟回答一样重要。”
当初,我刚搬到亚特兰大去佐治亚公共电台主持一个广播节目的时候,有一群人好像非常不欢迎我,因为我们的新闻节目将会取代原来的一档由学生主办的音乐节目。有一个人的不满情绪似乎尤其强烈,他每天都给我发一些短信来发泄他的愤怒,还会到推特上发些关于我和电台的负面评论。
真诚的问题甚至能让我们与不喜欢自己的人打开话题。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写了一本叫作《影响力》的书。对于如何赢得不喜欢自己的人的心,他在书中提出了两个建议:真诚赞美和虚心求教。提出问题吧!去问他们读什么书,问他们如何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某种状况;或者问他们有没有最合适的度假地点,或是给12岁的侄子送什么礼物合适。[1]
但你可能从来没注意过封闭式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它们会让你对谈话有一种掌控感。而开放式问题则是把控制权转交给了回答问题的人(问答就像是“抛接球游戏”,开放式问题就好比把球扔给对方)。用“为什么”或者“如何”开头的问题,给了对方充分的自由来选择如何回答,答案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
我打赌,你肯定有各种各样的事想要了解。幸运的是,在你身边就有人知道这些事。如果你不提出问题,也许就白白浪费了从朋友和同事身上受教的机会。
封闭式问题——通常答案是“是”或“否”的问题——在许多不同的场合中同样可以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你的手机坏了吗?”“你需要搭顺风车吗?”这样的问题千千万,而答案只是简单的“是”或者“否”。谈话中还涉及很多其他因素,语境很重要,所以没有什么建议是绝对的。如果你只想尽可能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封闭式问题是你的最佳选择。它们通常很有针对性,非常直入主题,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提出问题是一门艺术。在这方面我很自豪,因为我在提问前总是做足功课,哪怕提问名人也能让他们觉得我问的问题的角度很新鲜独到。最让我感到骄傲的夸奖是,被提问的人吃惊地看着我说:“哇!好问题。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问出一个好问题不仅要求你听得仔细,还要求你有发自内心的好奇心。
我会有意地把这个技巧应用到电台以外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觉得让孩子讲自己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总是很难?我也有同感。自从我学会了用开放式问题,比如“历史课上有没有发生什么事”“老师都说了什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当然,有时候他还是会说:“什么都没有发生啊。”但常常,我的一个简单问题就能引出比较长的一段回答。
如果你问了一个好问题,一定要给对方足够的时间来酝酿他们的答案,不要担心会出现沉默和空白。沉默常常表示对方正在思考,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回答经过了深思熟虑。“有研究表明,如果给听者提供一连串的词语或不同的声调,接着沉默一会儿,他们大脑中的一些细胞就会开始搜寻信号。”神经学家赛斯·霍洛维茨说,“如果这种反应没有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大脑就会触发唤醒中枢、情感中枢。沉默是沟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往往没注意到。”[2]他所讲的是,沉默会唤醒我们大脑的某些可能正在休眠的部分。如果你在谈话中能留出一点沉默的空间,可能你和对方反而都能更好地投入进去。
但如果我换个问法:“位于风暴眼中心是种什么感觉?”我就可能比较有机会听到更有意思的回答。或者我可以问:“你听见了什么?”“那是什么感觉?”这些都是开放式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进一步讨论的可能。它们给被提问的人留出了自由回答的空间,让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发生的事进行描述。也许“可怕”这个词并不能形容他们的感受。开放式问题鼓励人们说出自己的故事。
提开放式问题是一门需要不断去实践的功课。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以“谁”“什么”“何地”“为什么”“何时”“怎么”开头。我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自己一半的问题转化成这种方式提出来,而且一直都觉得很难。如果你能提出好的开放式问题,那你得到的回答质量也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例如,如果要采访一个从刚刚被龙卷风袭击了的村子里逃出来的人,我问他“龙卷风的风速高达每小时100英里(约160千米),看样子您家的房子都已经被刮倒了。您觉得害怕吗”,那我能得到的回答最多是“是呀,我害怕极了,太可怕了”。
“问问题让人变得更聪明。”小说家詹姆斯·斯蒂芬斯这么写道,“即便(它们)没有被回答,我们也会变聪明,一个组织得很好的问题其实已经带有答案了,就像蜗牛自己背着壳。”[3] 有时候,一个问题能给你启发,给你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的动力。很多人类最伟大的创想,都是从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的。
这些被称为询问开放式问题。你可能听说过,也许自己在面试或者约会的时候也用过类似的方法。开放式问题的妙处在于它们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是”或者“不”来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往往能引出一个不简单的答案,就像特别详细的问题往往得到的却是最简单的回答一样。
[1] Robert B. Cialdini,Influence: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rev. ed. (New York:Harper Business,2006)..
采访记者都知道一个小花招,能让你从采访对象嘴里套出点有意思的事来。虽然我们问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永远不离六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什么,怎么做。
[2] Quoted in Ross McCammon,“Why a Phone Call Is Better Than an Email(Usually),” Entrepreneur,November 5,2014.
——尼尔·德格拉塞·泰森
[3] James Stephens,Traditional Irish Fairy Tales(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96).
好奇的人都不笨。但那些不问问题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