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回不去的北京 > 十五、在国外的苦,你们永远不懂

十五、在国外的苦,你们永远不懂

同样的话,后来也从Yun口中听到过。结婚不久,他问我要不要去加拿大念书。

他说最后这句话时的无奈表情,我至今都记得。从18岁去泰国,舅舅的一切资源、人脉和青春都在那里。如果说离开家乡的北漂,只能把苦水自己吞,那离开祖国打拼的人们,也从来不会更轻松。

“我的工作签证还没到期,还可以回去,如果你想去念书的话。”

“……不是不想,是回不来了。”

“你回来才两年。”我很不解,“请问你为啥要回来?”

“有那么苦,那你干嘛不回来?”

“你听过这个说法吗?那边好山好水好寂寞,这边好脏好乱好快活。这就是留学生的心态。”

“您以为在外面的钱好赚啊?我们吃的苦,在国内的人是不会知道的。”

“所以我不去。”我白他一眼。

“霍,你这么有钱,不行再买一个得了。”姨姥姥不以为然。

我懂那句话的意思,就是认同感,因为我有两个ABC(American-Born Chinese)的表妹,也就是小姨的女儿们。

“那是鳄鱼皮的,500多啊!”舅舅急了。

过去,我们管这种出生在美国、父母都是中国人的孩子叫“香蕉人”,皮是黄的,心是白的。小时候,我很讨厌这两个“香蕉人”表妹。她们吃西瓜不会吐籽,吃鱼不会吐刺,吃黄瓜不能带皮,蹲着不能上厕所,回中国来时,基本就生活不能自理。更讨厌的是,两人都不会说中文,跟家里人没法沟通。

姨姥姥的儿子早年去了泰国,那时候泰国还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国人眼中的准发达国家。某一年,我的这位舅舅回国小住,姨姥姥把他一只皮夹子和衣服一起搁洗衣机洗了。

不会中文这件事,意见最大的人就是外婆。她责怪小姨从小不教她们,现在长大了再也学不会了。可小姨也有她的理由,九十年代,华人在美国社会可算是弱势群体,即便是成年人也很容易成为被歧视的对象,更不用说小孩子。大约是投射了自己的经历,小姨和姨夫从孩子出生起就全部说英语,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顺利融入美国社会,不因口音和文化差异而遭受歧视对待。

从小便知道家里各式各样的人出国,美国的、加拿大的、泰国的,还有没回归时的香港……我作为一个小孩子,看见的却不是大人们眼中的“出国镀金”。

当然,小时候的我是会不懂这些的。外婆大约也不懂。有一次,家里来了别的亲戚家孩子,是和表妹们年纪差不多的女孩。外婆和那个女孩聊得很开心,两个表妹则一脸茫然坐在一边。末了,我听见外婆悄悄和那孩子说:

人到中年不得已,威士忌里泡枸杞。在美帝也一样啊。

“我们是中国人,她们不是,我们说话她们听不懂。”说罢,外婆转过身,静静地抹着眼泪。

五十多岁失业,唯一的生存技能是物理学,要怎么找工作?大受打击的不仅是姨父,还有小姨。小姨虽然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家里的房子要还贷要交税,两个女儿还在念大学,样样都是不菲的开销。

这一幕深深烙在了我的心里。

姨父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学校研究所,不过,即使是美帝的顶尖学府,研究所的课题经费也需要自己去找,那两年美国经济不怎么好看,找人投钱愈发困难。姨父这样只懂研究物理的“书呆子”,终究也学不会怎样去拉赞助,最后被迫放弃课题,离开待了半辈子的学校。

许多年后,我拒绝了姨姥姥推荐澳门大学的建议,也拒绝了Yun移民的提议,眼前浮现的仍然是这一幕。

我那个被全家人引以为傲、北大高材生、哈佛教授的姨父,居然被研究所下课了!

后来,在外婆的葬礼上,小姨抱着我说,第三代,幸好还有你一个代表在这里。

第二件变故,是姨父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