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最诚挚的感谢送给所有接受访谈的骑手和工作人员,是他们成就了这本书。感谢卜卫老师,是她慷慨地用一笔调研资金支持了刚迈入工作时捉襟见肘的我,让我能够开展外卖骑手的访谈和调查。感谢导师邱林川,自我读博士伊始,他对于劳动研究的热忱与情怀便一直激励着我。感谢刘瑞生老师,在我进入研究所工作以来对我的倾力相助和默默支持。感谢我的忘年交丁未老师,她的热情提醒让我时时铭记重任在肩,要努力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学者。感谢张仟煜,她对于骑手调查的满腔热情令人印象深刻,我也十分珍惜这段亦师亦友的美好时光。
与社会调查同步的,往往是学者的自我成长。真要说自己在此过程中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对批判变得更加谦卑和谨慎。随着调查的展开,纸面上二维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变得高低不平,自己也开始反思一些高高在上、看似宏大却不着边际的学术论断。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在田野里摸爬滚打了几年,才慢慢明白,学术生产源自现实生活,回馈现实生活。这才是我的志业。
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智能技术对平台劳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1CXW014)的立项,为我后续的田野开展带来了更多的信心和帮助。
本书中的绝大多数材料来自本人及所在调研小组的一手调查。我有幸成为平台经济下职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并能够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来观察、反思,进而联结各方、进行干预。这不仅让我洞见了劳动本身的复杂、丰富和能动性,也让我发现了某些情况下可以主动改变的机会,这种行动传播学的经历极为宝贵。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感谢与我共事的同事、朋友,他们的支持让我有底气在外卖研究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通过田野调查,我发现外卖骑手大部分来自农村,却日夜穿行于都市之中。在平台经济引发的职业新老交替中,“新职业”和“农民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这种不断过渡的状况也是平台时代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境遇。外卖骑手是一群了不起的人。他们能够在高速流动和不确定性中聚精会神、抓住机会、努力劳作、不轻言放弃。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时常让我自愧不如。因为我经常叫苦,觉得自己每日游走在教学、科研和杂务之间,耗神耗力。直到我去送了几单,才知道外卖骑手所面临的生活劳作处境是如此的不确定与不容易。奔波多日赚来的钱,可能因为一个差评化为泡影;而长期的往来奔跑,可能会因为一个不留神出现严重的身体损伤。
感谢“数字职业研究小组”的所有成员。他们可爱活泼又充满社会情怀,是我调研路上并肩奋斗的战友与合作者。赵宇超、陈玉洁、李云帆、廖文钰、吴俊燊、桂贤娴、雷婕妤、蒋思雨、赵熳、廖欣宇、卓不凡、刘姿君、雷津皓、陈欣欣、梁慧博、王从健、李宜桐,我十分荣幸得到他们的陪伴和帮助。感谢外卖平台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支持、耐心和同理心让我看到了系统的复杂多层,时刻提醒我摆脱单一、简化的批判逻辑。
我在田野调查中遇到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也看到了不少个体生命面对时代洪流的困惑。之所以努力地撰写一本书,一方面当然是想记录对于这种数字职业新老交替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自2017年至今,来自五湖四海的骑手收我为友,以他们朴实的方式对我提供热忱的帮助,这本书是我对参与此项劳动的人们所能奉上的最基本的回馈。需要指出的是,今日数量庞大的平台零工劳动者很少能够完全呈现自己的话语,作为一个观察者、记录者,本书的观点无权也无法完整地代表他们的想法与信念。这只是一种“他者化的叙事”。但对于我的人生历程和学术生涯来说,平台零工劳动者们惠赐了弥足珍贵的成长资源。
感谢吕鹏、戴天逸、温盈盈、苏春艳、向静林、刘学、王瑜和可能因疏忽而被忘记的朋友们,他们的有求必应和慷慨相助让我的诸多调查得以成行。感谢赖佑萱,很幸运能够接受她的采访,她充满力量的报道让骑手研究“破茧而出”。感谢本书的编辑顾晓清,她的争取、宽容与随和是我书写过程中的一缕阳光,时时照耀,温暖在心。
外卖骑手,对于社会,是一个新职业群体;对于我个人,却是亲密的“老朋友”。2017年之前,我和骑手是被职业和社会身份所区隔的陌生人;2017年以来,我和调研小组的同学们一道尝试“进入”他们的生活,以追踪调研的方式,让两个平行“世界”有了一些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