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将来怎么办?
对未来的一些思考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想到这么几点,可以作为底线来思考。
日本现在消费低迷,负利率,社会一片死气沉沉,有种说法认为,如果控制不好,东亚国家都会相继陷入日本那种状态。日本是高位横盘,其他国家可能没到高位就横了。
首先,各个阶层承担的义务应该是接近或者相同的,避免搭便车。我们知道,全世界的纳税主力都是中产阶层,因为收富人的税非常难。
他们这些非正式的员工平时和正式员工没差别,但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首先被辞退。我这个合作客户的起点出了问题,从大学毕业一直是非正式员工,现在很为未来担忧。
但一件事很难,不代表就不去做。如果一个人总是挑生活中容易的事来做,用不了几年就会变成一个废物。一个机构或者组织也是一样,更得去做艰难的事。
为了避免将来养一堆老人,很多企业不愿意随便雇人,毕竟一旦雇了将来不好开除,所以企业选择大量录用非正式员工,就跟我们这边的“外包人员”似的(现在我国大公司也在大量使用外包人员)。
如果有些税比较难收,就不去收了,专心收好收的,这其实就是一种不平等,最后变成谁守法就欺负谁。
他说我说对了一半,日本是不会随便开除员工,所以很多企业都用高工资养着一群老人(日本有个奇怪的事,有些老人特别有钱,但同时开出租车的、便利店里打工的,也有很多是老人,日本的老人财富分化也很严重)。
可能有人要问:如果收富人的税他们跑国外去怎么办?多简单的事,如果你征税征到别人根本一毛钱都赚不到,那人家可能就要走了;如果别人赚到的钱大头能自己留着,跑了就是损失,他为什么要跑?
还有日本,有个很奇怪的事。几年前我跟日本一家公司的客户打了很长时间交道,他突然说他要离职了,今后没法合作了。我非常纳闷,说:你们日本人不是不跳槽吗?老板也不随便开除人,你这一把年纪了,怎么这么激进,还学上小年青了?
此外,核心地段的房价直入云霄,为什么能这么高呢?难道是因为这些房子的砖里都掺了金子?当然不是了,是因为那些地方周围往往有最好的基础设施,医院、商场、娱乐设施、学校等,有了这些配套设施,房价不但高,还会继续涨。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单纯的福利社会并不是彻底的解决方案。欧洲那边也有不少麻烦,比如欧洲科技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基本陷入了停滞,税收太重,大量富豪出逃等,这也非常值得大家深思。
那问题来了,这些设施是拿谁的钱建的?当然是国家财政的公共开支。虽然是公共的,但便利主要被周围的住户占了,甚至推高周围房价的收益也被这些住户独占了,这合适吗?
没有网络的话,很多时候大家都不太明白自己的社会定位。比如美国人,他们发现工作不好找,如果放在以前,肯定会首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现在有了网络,他们发现不只是自己有类似问题,从而意识到这是全社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被人一煽动,怒火顿时就上来了。
大家都应该思考下这类问题。很多问题都是先有共识,然后才会有进步。共识就是力量。
其他国家迟早也会面临冲突激化的情况,需要大家都去思考怎么解决。尤其现在的形势又大不一样,网络会无限放大情绪。比如大家听说什么郁闷的事,本来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郁闷,现在上网一看,发现很多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很多人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郁闷就可能变成愤怒,稍加煽动,愤怒就会变成暴乱,比如“阿拉伯之春”。美国前段时间的黑人“零元购”,暴民冲击国会山,本质都是网络放大情绪后演变成了线下冲突。
其次,降低贫富差距本身不是个道德问题,而是个经济问题。
以前中国有不少知识分子笑话欧洲搞福利养懒人(我也笑话过),但这几年慢慢了解了,那些国家并不是天生爱折腾这个,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矛盾太大,只能想办法减少内部冲突,缓解矛盾。欧洲在过去几百年中走在世界的前边,所以提前走到了那个状态。
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显了,接下来我国肯定是以内需为主。如果贫富差距太大,少数人控制太多财富,剩下的人没钱,自然没法去消费,也就谈不上拉动内需。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历了七十多年的总体和平,局部战争的态势,以至于大家忘了一件事,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战争和动荡是常态,现在这种稳定和繁荣反而不是,达利欧的话也不完全是危言耸听。
毕竟有钱人很少会买国产车,也很少会消费国产便宜些的衣服,大部分钱都用来购买海外奢侈品。酒是个例外,所以大家批评茅台也不太合适,有钱人不消费茅台就会去消费那些贵得没谱儿的洋酒,消费茅台反而是肉烂在锅里,而且茅台看着贵,跟那些洋酒比起来还差得远。
现在的现实就是全世界都掉进了这个大坑,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对这事满意的,并且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人们的怨气更加巨大。达利欧去年连续写了几篇文章总结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其中提到,过度消费与借贷、财富和政治鸿沟扩大之后,如果稍有不慎,它的内部紧张局势可能会从可控走向革命或内战。
而且,由于收入曲线影响,收入越高的人,其实日常开支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可能是越低的,剩下的收入都用来投资,购买资产什么的,反倒是进一步推高了资产的价格。也就是说,他们的钱对内需提振影响非常小。
当然了,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对错,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社会现实。对于现实来说,对错并不重要。我看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骂老百姓无知,说老百姓缺乏他们那种先进的商业精神。这就好像说你掉进了一个坑,你得自己想办法爬出去,而不是破口大骂这个坑的存在有问题一样。
反而是普通人构成了消费主体,消费的也是我国生产的东西。我国现状是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一,同时消费品市场却极度依赖海外,说明有钱人大量在海外消费,普通人的消费力却没那么大,尽管外贸依存度已经下降,但是依旧太过依赖海外。
这几年我有个感觉,不知道准不准,现在做电商的说马云好的越来越少,主要是那个直通车越来越贵,很多企业每年赚的钱,基本都交了直通车,但是如果不买直通车的流量,最后也赚不到钱。有种感觉,电商消灭了一部分中间商,自己做上了中间商;消灭了一部分线下房东,自己做上了线上房东。这玩意儿的本质是房东们集中到一个公司名下了。
此外,包括那些以平等著称的北欧国家,初次分配也没有多公平的,它们也是通过二次分配才压低了基尼系数。只是它们压得有点太低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活跃度。
甚至拜登上台后,列了七个政府工作目标,其中就有弥合社会矛盾——地主家也碰上麻烦了。大家没法一直容忍一贫如洗,也没法一直容忍巨大的贫富差距和毫无希望翻身的社会现实。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发展的机会”。
如果放在以前,有人可能会说中国人仇富。但其实这两年目睹了美国人的表演,大家也看出来了,其实哪儿都差不多,并且欧美那边的麻烦更大一些。
有人认为:
这两年能明显看出来,社会开始重新反思,尤其是年轻人们开始反思。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大,在这两年彻底形成气候,舆论开始大反转。
社会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创造的;
社会反思
一个自由的人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
比如有报道称,美国的富人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资产大增值,前650人掌握了4万亿美元的财富,8个月时间总计增长33%以上,是底部1.6亿人持有财富的两倍。目前,美国最富的650位亿万富翁总财富有4万亿美元,较2019年3月份激增了1万亿美元。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样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加约束,财富几乎会不可逆地流向一些人,经济好的时候富人们大赚,经济不好的时候他们赚得更多。
很多人不是没才能,而是太穷,束缚了自由,没自由就没法发展,只能一辈子当生产线工人,自然就不能去发挥天赋,比如做画家、小说家、物理学家;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尽量把资源集中到那些强人手里,让他们肆意发挥。事实上,你甚至不需要“赋予”,自由竞争那么一段时间,最后的稳定状态就是一小部分人拿走了大部分资源。
一个贫穷的社会会束缚所有人的自由,有贫富差距的社会会限制大部分人的自由,也就会限制社会财富,注定是没前途的。
各地这种魔幻事情非常多,事实上再过十几年,回头看现在整个互联网行业的“996”,可能也觉得魔幻。不过那些年中国缺的是效率,缺的是一日千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恨不得在几年内就赶上西方上百年发展的进度。
贫穷最大的问题不单单是贫穷本身,而在于贫穷会束缚创造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天赋也就发挥不出来,既没法创造财富改变自己,也没法影响周围人的生活。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如果完全不设限,它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毕竟很多企业都以逐利为主。打工人被KPI给约束着,职业经理人也有自己的盈利目标,在目标面前,道德规则都被弱化了。
正因如此,所以“扶贫”是一件意义深远、怎么夸都不为过的事。
把这个逻辑扩展下,扩展到现在的猝死问题,大家就能发现,其实是一码事。
抛开高大上的词汇不谈,扶贫工作最大的好处是通过一定的投资,让贫困地区的经济转起来,即把各地的禀赋利用起来,毕竟种地、养殖、旅游、光伏,总有一个能搞出点名堂来。修一条公路,或许当地经济就能被激活;修座水库,或许就能出来千亩农田。“扶贫”能把基层贫困群众从坑里拉出来,释放生产力。
仔细想想,其实这都是人们意识和社会层面整体转型的过程,社会正在从无规则自由竞争向“公平”转换。以前是洪荒状态,需要开拓者。为了激励他们,条件是无规则、高收益,赚到就是你的。
而且通过搞经济,把相关经济运转知识和外部世界的模样传递到贫困地区,这样扶贫就是一只看得见的手,把他们捞出来,不至于被整个社会越甩越远。
同样地,近两年出现了一大堆新词,什么“内卷”“后浪”“打工人”,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网络上对这类问题的反响越来越大。
这也是为什么当美国《纽约时报》说中国花了7000亿元搞扶贫不太划算的时候,下边一群美国人说:人家中国帮贫困人口脱贫不划算,我们把钱给军火商然后把别的国家炸个稀烂就划算了?这就叫公道自在人心。
在我刚毕业那会儿,人力部门在招聘时公然问:我们那里往死里加班,你能加班不?所以那几年猝死的事虽然时有发生,但很难引发类似2021年年初某购物平台那样的轩然大波。
这也是我强烈支持扶贫的原因,长期来看这事功德无量。
如果大家是在最近几年刚参加工作的,可能对猝死这件事感受不强烈,而像我这种参加工作十几年的人,就明显感觉到风向变了。
2020年发生了一件事,长期来看可能影响深远——中国发行了一批负利率国债,被欧洲疯抢了。
无奈的选择
所以,大家在说“没有好的投资机会”的时候,多想想现在是“负利率时代”,投资机会本来就变得稀缺,全球范围内的增长时代要结束了,今后就是“微增长”时代,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矛盾都会被激活,“公平”的呼声今后肯定会越来越高。
最近有点想法,想跟大家分享下。这里谈的这几条,即使不在近期发生,趋势也几乎不可避免。
不过这也不是坏事,如果协调好了,效率和公平本身并不矛盾,正如我在上文说的,降低贫富差距,提高基层收入,本身就是在提振内需,调和社会矛盾,这本身就是一件能让各方都受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