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风华绝代冯太后 > 命中注定我写她(自序)

命中注定我写她(自序)

2000年起我应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央视八套)之邀先后参加点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结识了电视艺术界的一些重要人士。我对荧屏上充斥着已经不只是“戏说”甚至到了“胡说”程度的某些清宫戏深感忧虑,不但写过文章批评,还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中国古代史上值得拍成精彩电视连续剧的各种人物不计其数,北魏的冯太后就是一个。我在信中简要介绍了她的主要事迹。结果由于地址写错,一个多月后信退了回来。后来我又应邀参加点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和《西游记》,多次和他们在一起,不过我没有再提冯太后的事。因为我隐隐感到,大概命中注定冯太后的故事一定要由我来写!

我在上初中时就知道,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历代皇帝都很注意学习汉族文化,所以才能统一北方,孝文帝拓跋宏贡献尤大。多年后方知孝文帝实际上是受了祖母“文明太后”的教育和指导。但我真正了解冯太后的伟大历史功绩和生动感人的事迹还是1996年以后的事,因为工作需要我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入中国文化史,这以后的几年我在校内和新加坡教过八九遍中国文化史,还教过一遍中国古代史。为了编写教材《中国文化史论纲》多次翻阅各种史籍,我惊讶地发现这位冯太后不但在政治上非常了不起,而且她的经历极富戏剧性!我搞过创作,所以专门从创作方法的角度研究《红楼梦》;发表过一些评论小说、影视剧的文字,包括专门研究传记片美学特征的论文,多次参加中国影协召开的看片研讨会,因此总是习惯性地从创作或评论的角度来看待某些史料和影视剧。我感到冯太后的故事足以铺演成几十集既有品位又非常精彩好看的电视连续剧,或者拍成一部情节曲折、形象鲜明、场面宏大、风情独特的电影艺术巨片。

整整半个世纪之前的1953年,我在无锡市第一中学读初二的时候,和四位高一同学组织了一个鲁迅文学小组,开始了我的作家梦。1957年9月我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后如愿以偿被分入文学专业。但是随着人生道路的坎坷,作家梦变得越来越遥远和模糊。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就陆续参加了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中国鲁迅学会等,而且终于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也算作家了,不过都是以文艺评论家身份加入的,毕竟还不是搞创作的作家。我一直没有忘记要圆少年时代那个美丽的梦。

冯太后不像武则天那样正式改朝称帝且处于唐太宗“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开元盛世”之间,所以不大引人注目。历史学家通常只从政治与社会改革角度对她介绍并高度评价,不大注意那些非常具有戏剧性的细节的艺术潜在价值。而一般文艺家不大会去费劲地读二十四史的《魏书》众多“纪、传、志”及其他相关史籍,所以不可能发现她由贵人立为皇后必须经过危机四伏的“手铸金人”仪式,失败则不得立;她在“累犬护驾”大典上扑火自焚的感人场面;她在拓跋氏几乎丧失政权的危急情况下“密定大策”,诛杀权臣乙浑,夺回皇权的果断决策;她“内宠李弈”以及李弈兄弟等数十人被献文帝拓跋弘诛杀引发的多年帝后斗争;她后来又有情人等等许多精彩的故事。更不可能知道北魏太子之母必须赐死的制度以及鲜卑、敕勒等族“蒙毡祈神”等众多有趣的习俗……

2001年8月中旬我终于腾出手来。由于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研究历史题材影视片的问题,这几年先后有四个电视台请我参加点评由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我对这些片子改编的得失比较了解,也学到了不少写电视剧的知识,因而一开始写的是电视连续剧剧本。但是写了三集两三万字后我感到电视剧很难充分展示我想表达的许多东西,于是决定先写成长篇小说。不过我特意在第一章留下了“驿吏报警”那个电视剧式的开头,以作纪念。

于是三十八岁的她再次临朝称制,为太皇太后,但时人与史家习惯上仍称其为太后或文明太后。冯太后差一点将十岁的孝文帝废掉,因群臣反对未果。后来她不但放弃此念,且祖孙情感甚笃。冯太后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为教育幼帝她自编教材,“乃作《劝诫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史称其“性聪达”,“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她至少从466年诛杀乙浑起就实际上牢牢地控制朝政,直到490年去世,长达二十四年,其中两次临朝称制,直接掌权十七年之久。她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和国力达到鼎盛起了关键性作用。北魏自开国皇帝道武帝以来到明元帝、太武帝一直提倡学习汉文化,推行汉制,这是北魏能够国力强盛剪灭各国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冯皇后的丈夫文成帝拓跋濬、儿子献文帝拓跋弘继续了这一基本国策。而孝文帝拓跋宏大大加快了汉化进程并显著加大了深入改革的力度,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根本性改革,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皇帝带领本族主动融入汉族从而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伟大代表,而古今史家一致公认孝文帝大力进行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是其祖母冯太后。因为孝文帝自幼由她亲自教育,且亲政后“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冯太后整顿吏治,“变法改度”,曾发布著名的“太后十八条令”。后来又指导孝文帝废除晋代以来的“宗主督护制”,实行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三长制、俸禄制、均田制等,大大增强了北魏国力,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使灿烂的中华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有效地巩固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古代史上太后临朝称制者不乏其人,仅汉末就有四位,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而言,无人能望文明太后项背!

古今史家几乎都认为是冯太后毒死拓跋弘,而根据我的考证,拓跋弘是服毒自尽的。本书就是以冯皇后一生事迹为基本故事框架创作的,着力塑造冯皇后和她视同亲生之子的献文帝拓跋弘这两个艺术形象,着重刻画冯皇后在“皇后与民女”、“权力与情感”上无法解决的矛盾和痛苦,及拓跋弘坚决为父皇雪耻诛杀李弈等人却又坚持不许伤害母后的两难处境与痛苦心理。我尝试采取故事中套故事的手法,旁及其生前身后北魏约一百年的主要事件,努力在某些情节点中包含生长新情节的因子,以增加小说的故事含量和文化含量,从而拓宽主要人物活动的舞台,使它更加富于时代、社会、民族、地域色彩;勾勒出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由“五胡十六国”走向统一和“混一戎华”的面貌,揭示出其历史必然性;既歌颂了几代鲜卑族北魏帝王臣工和汉族的冯皇后、冯昭仪等人决心统一天下倡导各族和谐的伟大胸怀与抱负,又写出他们各自的历史悲剧和人生悲剧。

冯太后“内宠(安平侯)李弈”。470年十七岁的献文帝诛杀李弈及其兄高平公中书监李敷、西兖州刺史李式以及在朝为官的十余姻亲,族灭至少数十人。次年献文帝决定禅位于皇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因群臣和太后反对只好禅位于五岁的太子拓跋宏,为孝文帝,自任太上皇。476年六月甲子日突然降皇帝诏,宣布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内外戒严,驻扎在京师及附近的三军紧急分批撤出。六日后拓跋弘暴薨,时年二十三岁,死于“鸩毒之祸”,“时言太后为之也”。

作品中的大多数重要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人或有明显原型,许多重要事件乃至某些重要细节均有所本。但这不是传记,更不是历史,它是小说。包括冯皇后在内的一些重要人物的不少故事和细节都是虚构的,我甚至还设置了不少“陷阱”,以至于有时候连我自己都掉了下去。

冯皇后,汉族,其伯祖冯跋本系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后燕重臣,409年夺权自立为王,成为北燕(公元409~436)开国君主。后来冯跋被其弟即冯皇后祖父冯弘夺走王位。冯皇后之父冯朗后归顺北魏,曾任雍州、秦州刺史,因故被诛,她被籍没为宫女。她姑母为太武帝左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亲自对她抚养教育。452年太监中常侍宗爱先后谋杀了太武帝拓跋焘和刚被他立为皇帝的南安王拓跋余及众多王公大臣,太武帝之孙拓跋濬被一些大臣迎立为帝,十四岁的她被选为贵人。不久宗爱受诛。四年后经“手铸金人”成功,她被立为皇后。465年二十六岁的文成帝拓跋濬病逝,冯皇后悲痛欲绝。十二岁的太子拓跋弘继位为帝。鲜卑有“累犬护驾”习俗:“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一烧毁,百官及中宫皆号泣而临之。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苏。”在帝幼、后伤的情况下朝廷大权落入侍中、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之手,乙浑矫诏诛杀多位朝廷重臣,“事无大小,皆决于浑”。时年二十八岁的冯太后“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467年,后来成为孝文帝的皇子拓跋宏诞生,两年后被立为太子,冯太后亲自抚养教育,还政于儿子献文帝拓跋弘。

在经过了整整五十年我即将圆梦的时候,我衷心感谢我的家人,我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老师,我的许多朋友。

据史籍记载:

周思源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司马氏东迁为东晋(公元317~420),中国北方顿时陷入一片巨大的混乱之中,史称“五胡乱华”。一百二十年中建国二十余,除个别为汉人所建外,主要是鲜卑、匈奴、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立国,史称“五胡十六国”。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公元386~534)是南北朝时期历时最长也最重要的王朝,因为早在公元439年第三帝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4~451在位)剪灭北凉,北魏就已基本统一了包括整个黄河流域的北方。因此“南北朝”对峙主要就是北方的北魏和南方的东晋、宋、齐、梁之间为统一天下的斗争。冯皇后在丈夫北魏第四帝文成帝拓跋濬去世后曾以太后身份两次“临朝称制”,实际掌权前后长达二十余年之久。她逝世后谥“文明”,故史称“文明太后”。

2003年6月3日深夜,7月6日修改于

北魏文成帝之妻冯皇后(约公元439~490)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值得大书一笔的卓越政治家,一个极富个性的女人。她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贡献不下于武则天,而人品有过之。由于她没有改朝称帝,北魏也不像唐朝那么有名,因而虽然熟悉古代史者都知道北魏有一位姓冯的“文明太后”,但她所经历的复杂政治斗争和丰富的情感生活,除专门研究北朝史学者外,几乎不为人知。至于一般人大概都没听说过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位伟大女性,说起北魏的文明太后,还以为是今人认为她“文明”之故所加的褒语呢。

北京语言大学三间屋

这是我为一位伟大女性写的书,是一部写了许多女人的书,写她们的高尚、杰出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