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夺位战争:康熙和他的儿子们 > 这不过是康熙的一厢情愿

这不过是康熙的一厢情愿

西方传教士张诚曾有这样一段见闻,说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夏天,康熙带着七个皇子巡视塞外,“整整一个月,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终日在马上任凭风吹日晒。他们身背箭筒,手持弓弩,时而奔驰,时而勒马,显得格外矫捷。他们之中的每个人,几乎没有一天不捕获几件野味回来,连最小的九阿哥胤禟(十岁)也猎获了两只鹿”。因为从小就训练有素,不少皇子的箭法十分了得,譬如十六岁的三阿哥胤祉,他在围猎中多次与皇父康熙比试箭法,父子二人一时间竟然难分高下。看着儿子们个个有出息,康熙这时候大概是最开心的。

和以往的朝代相比,清朝皇子的教育确实非常严格。每个皇子很小就开始读书,等到成年后,大都精通四书五经、满汉双语,诗文书画方面也有相当造诣(这或许是爱新觉罗家族经常出书画名家的原因)。从教育内容来看,皇子们也是文武兼备,全面发展,康熙还经常带着皇子们随驾出巡、行围狩猎、出京办事、统兵祭祀,通过实践来锻炼他们。由此,康熙的皇子们大都很有才能,但不幸的是,这也为后来“储位之争”埋下了伏笔。

除保持骑射传统外,康熙对皇子们的汉文化学习也非常重视,特别是书法。康熙自己写得一手好字,他也希望儿子们能够继承他的这个优点。从后来的结果看,除八阿哥的字写得稍逊,其他阿哥的书法都非常漂亮,譬如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七阿哥胤祐和十四阿哥胤禵。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路过济南珍珠泉时,命大臣张英、高士奇等题写匾额,当张英挥毫之际,康熙特意提醒围聚观看的阿哥们好好观察张英是如何用笔的。

儿子们在大臣面前表现不错,很给康熙挣面子,康熙高兴之余,便亲自写了几个大字,为儿子们示范书法。随后,康熙又命侍卫们在院中装好箭靶,要看看儿子们的体育如何。皇子们按顺序依次连射,劲道很足。康熙见后大为开心,于是让那些师傅们也来射。最后,康熙亲自上马,连发连中,好不得意。皇子们一天的生活,就这样过去了。

在这些儿子里面,康熙对太子胤礽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关爱。康熙十七年(1678年)冬,平定三藩的战争正在紧张进行,刚满五岁的胤礽出痘(即天花,当时皇室成员对天花抵抗力特别差,据说顺治即出天花而死,而康熙也是因为幼年出痘成功才被定为皇帝),康熙对此极为重视,在众多军机政务亟待处理的情况下,他仍旧辍朝十二天并守在胤礽身边专心护理,直到胤礽平安出痘。事后,康熙还特意派官员到圜丘、太庙和社稷坛致祭,以感谢祖先和上天之恩,之后又对治疗胤礽痘症的人员大加赏赐。

汤斌听后,便按照康熙的旨意,拿出一本经书随意出题,诸皇子依次背诵并讲解。令康熙满意的是,这次抽查考试的成绩很不错,就连七岁的胤禩,也能将所学的文章讲得头头是道。唯一的例外是皇五子胤祺,因为他从小养在皇太后身边,皇太后只让他学满文,所以他不懂汉文,在那里有点发愣。康熙见状有些尴尬,只好让他写满文一篇,交由满大臣看一遍。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底,康熙带着太子胤礽、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等人南巡,一行人到达山东德州时,胤礽突然患病。为给胤礽治病,康熙改变了继续南行的计划,在德州临时停留了十几天,还特意把当时太子党的首领索额图(胤礽的外叔公,当时因为结党而被迫退休在家)传来陪侍。

这天下午的四五点钟,康熙又带了一帮子人过来。这次除跟随的大臣外,康熙还把大阿哥胤禔(十六岁)、三阿哥胤祉(十一岁)、四阿哥胤禛(十岁)、五阿哥胤祺(九岁)、七阿哥胤祐(八岁)、八阿哥胤禩(七岁)也都带了过来(当时六阿哥已夭折)。等皇子们都到齐后,康熙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向来皇子读书的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诸皇子前来讲诵。”这等于是在大臣们面前做一次公开抽查了。

作为父亲,康熙对其他皇子也堪称尽心尽力,慈爱有加。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月,当时正是“三藩之乱”最为困难之时,四岁的大阿哥胤禔出痘,康熙也是辍朝九日专门护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康熙带皇子们出古北口行围打猎时,大阿哥胤禔不慎从马上摔下,肩膀受伤。康熙得知后,立刻命令随扈人员和大部分军队(近六万人)停止行进,暂时驻留原地,直到十天后,胤禔的臂伤基本痊愈,康熙才让行围队伍继续前进。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六月,康熙出巡塞外时,八岁的四阿哥胤禛突然患上痢疾,康熙听后便决定立即赶回京师,并亲自安排四阿哥的治疗事宜。 

康熙走后,胤礽开始写作文,一直写到十二点左右,侍卫们给皇子和师傅们送午饭来。吃完饭也不休息,胤礽还得继续读新课文一百二十遍,接着又是背书。等到下午三点左右,侍卫会送来点心,胤礽吃完后开始上体育课——射箭。等侍卫在庭院中安好箭靶后,胤礽便出去活动活动,张弓射箭,玩一会。射完箭,胤礽还得回去学习,师傅汤斌和耿介开始进行疏讲。

有一次,亲征噶尔丹途中的康熙因为想念太子,曾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朕帅军征战之时,军务在身,无暇他思。今胜负已定,噶尔丹逃遁,我军穷追不舍。当此之时,班师返归,一路欣悦,朕不由思念太子,何得释怀。今天气已热,将你所穿棉衣、纱衣、棉葛布袍(等)四件,褂子四件,一并捎来。务必拣选你穿过的,以便皇父想你时穿上。”军务如此繁重,康熙尚有如此舐犊之情,着实让人感叹。胤礽收信后,“伏阅慈旨,得知皇父眷恋儿臣之心,不禁热泪涌流,难以自已”,随后他便按照皇父的要求,将自己所穿的衣物精心挑选数件,并派专人送给皇父。

辰时(七点到九点),康熙在上完早朝后,就会过来看看皇子们书读得如何,他先进皇太子的书房,问汤斌:“皇太子书背熟否?”汤斌奏道:“很熟。”康熙便拿起书,随便挑出一段,让胤礽背诵,随时检查。临走时,康熙还特意叮嘱起居注官,让他们好好监督皇太子的学习。

但是,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往往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康熙对胤礽的过度宠爱,事事都顺从他,结果却导致胤礽极为骄纵,甚至养成了暴戾的性情。仗着自己是皇太子,胤礽从刚懂事起就奢侈无度,贪财好利,甚至利用陪同康熙南巡的机会向地方官员大肆勒索——谁也不敢得罪这未来的皇帝啊。

不如随《康熙起居注》里的记载去看看皇子们一天是怎么过的: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寅时(早上五点以前,天还没亮,和上面说的“白纱灯一盏入隆宗门”相印证),皇子们进入书房早读。卯时(早上五点到七点),满文师傅达哈塔、汉文师傅汤斌和少詹事耿介,还有管记载皇太子言行的起居注官便进了胤礽的书房。按康熙“书必背足一百二十遍”的规定,胤礽读完后便让师傅汤斌过来听他背书,要是胤礽背的一字不错,汤斌就用笔做上记号,再教新书。教完后,胤礽还要练习书法,一次通常写几百个大字。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胤礽陪同康熙南巡到江宁时,因为地方供奉简陋,服务不周,胤礽在暴怒之下竟然要把知府陈鹏年处死!幸好当时有张英、曹寅(即曹雪芹的祖父,当时任江南织造,专门为皇宫采购物品)出面援救,这才保住陈鹏年的一条性命。

清人赵翼曾这么描述皇子们读书,“每至五鼓,百官尚未早朝,有先至者残睡未醒、在黑暗中倚柱假寐时,即有白纱灯一盏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在皇帝的严厉督导下,这些皇子们不分寒暑雨晴,几乎天天如此。有鉴于此,赵翼不免叹道:“我们这些靠读书做官的,都不能天天早起,天子之家的金玉之体尚且能日日如是,真是三代以上,亦所不及啊。”或许是因为极其重视对皇子的教育,清朝才没有像以前的朝代那样昏君屡出,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胤礽的口碑一直不佳,他十三岁时,就有人说他“刚愎,喜杀人”。胤礽成年后,更是脾气暴躁,经常凌虐自己的奴仆、随从,就连宗室成员和朝中大臣,他也不放在眼里。有一次,他还亲自动手鞭挞平郡王纳尔苏和贝勒海善。太子的暴戾不仁,就连朝鲜使节都在私下里说,如果胤礽继位当政的话,“必亡清国”。

《养吉斋丛录》中曾记载说,“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学习的时间,“寅刻至书房,先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师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课简,午前即退直。迟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准散直”。也就是说,除特别小的皇子只学半天外,其余皇子都是全天学习;谁要是迟到了,就得留下来补课;另外,一年当中也没有什么双休日、节假日,也就除夕前的一天半是放假时间,其他时间都是照常学习。如此看来,现在的小朋友们比康熙的皇子们可是要幸福多了。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征讨噶尔丹的归途中生病,形容憔悴,因为想念胤礽,便特意让他来行宫。胤礽当时十六岁,他来后见了自己生病的皇父却谈笑如常,没有一点忧戚之色。康熙见胤礽竟然毫无忠君爱父之念,非常生气,没过两天便找了个借口把胤礽给打发回去,而把和他同来的三阿哥胤祉留在身边。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提康熙是如何教子的。不仅仅是对太子胤礽,康熙对自己的其他儿子也都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在教育问题上。按康熙时期的制度,皇子、皇孙满六岁后便开始在上书房读书,康熙甚至亲自为皇子们选定师傅,包括汉人师傅和满人师傅。汉人师傅大多兼为朝廷重臣和儒学大师,主要教授汉文和儒家经典;满人师傅则主要教授满文和蒙古文,另外还要教习骑射等技艺。

康熙返回京城后,便将太子身边的膳房人和茶房人以“私在皇太子处行走,甚属悖乱”的罪名,或拘禁或处死,以警告胤礽好好反思,莫听“匪人之言”,不要在外面胡作非为(也有人说胤礽和这几个人搞同性恋)。但是,杀几个人对胤礽并不起什么作用,只不过多添几个冤死鬼罢了。

胤礽六岁时,康熙又为他请了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大学士为师傅,并恢复了顺治时裁撤的詹事府,目的就是为太子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当然,这时的胤礽也确实很争气,他从小天资过人,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异。据记载,胤礽在八岁时,便可以左右开弓,而且骑射娴熟;十来岁时,胤礽已通晓满汉文字,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另外,胤礽长得也是仪表堂堂,康熙对他十分的宠爱,还特意在畅春园(康熙常去那里办公)旁边为胤礽专门修了一座小园林,目的就是方便自己见到太子。更可喜的是,胤礽二十岁时,便已经显得十分精明强干,康熙出巡时经常把他带到身边。即使不随同出巡,康熙往往也是将胤礽留在京师代理朝政,胤礽也总能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让康熙感到非常欣慰。

胤礽的种种不端之行,让做父亲的康熙极为寒心。他自己也曾愤愤地说:“隋文帝因为不能预知儿子炀帝之恶,最后不得善终!我要是还有一息尚存,岂能容忍这样的不忠不孝之人?”

       胤礽被立为太子后,为让这个孩子能早日成才,康熙决定亲自带养。尽管康熙政务缠身,忙得不可开交,但有一段时间里,他仍旧坚持亲自为胤礽讲授四书五经。在那段时间里,他每天在临朝之前,都要让胤礽将前一天所学的经书背诵并复讲一遍,直到胤礽完全记熟并融会贯通,这才匆匆赶去上朝。

康熙虽然是历史上难得的英主,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胤礽毕竟是他一手带大的,这三十多年的感情,不可能说没有就没有。看在胤礽母亲赫舍里氏的份上,康熙对这个儿子是又恨又气,却又一忍再忍,只盼他某天能够突然懂事,明白做人和治国的道理。但是,尽管康熙一而再、再而三地给胤礽机会,但最终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