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年(1727年)允祉的母亲马佳氏去世,雍正因为和允祉关系不好,委派了允禄去代为祭奠。雍正八年(1730 年),允禄在负责办理怡亲王允祥的丧事时,揭发了允祉迟到早退等事,结果导致允祉遭到革爵的严惩。
在康熙驾崩后用黄舆运回宫时,雍正派允禄和弘晟负责宫禁安全保卫工作,随后允禄又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事务,参与康熙的丧事安排。雍正元年(1723年)时,和硕庄亲王博果铎病逝,且没有后代。雍正便让允禄去承袭其王位,结果允禄走了大运,一转身便成了庄亲王。雍正对允禄还不错,后来还为他专门扩建了王府,并委派他去管理宗人府事宜。
允禄似乎也一直得到雍正的信任。在雍正驾崩后,允禄被任命为四辅政大臣之一,在乾隆朝继续得到重用,乾隆还特意加恩给予双俸的待遇,并恩准皇叔在便殿“免跪拜”(他比乾隆大十六岁)。但是,雍正在给乾隆的遗言里曾提到,允禄这个人“遇事少有担当”,意思是允禄做事情怕负责任。后来允禄又和自己的那些年龄相差不大的侄子们,包括弘晳(废太子允礽之子)、弘昌(怡亲王允祥之子)等人交往频繁,被宗人府参劾为“结党营弘,往来诡秘”,议请分别予以惩处。
十六阿哥允禄是允禑的同母弟,他看来似乎比他的哥哥要聪明能干。小时候的允禄除跟随康熙出巡外,还曾在康熙的指导下,参与了《数理精蕴》(其内容主要是西方数学)一书的编辑,后来收入了允祉负责主编的《律历渊源》一书。
乾隆帝觉得允禄这个人,“惟务取悦于人,遇事模棱两可”,至于他与弘晳等人私相交结的事,乾隆早有所闻,只不过他觉得允禄“乃一庸碌之辈,若谓其胸有他念,此时尚无,可料其必无”。而且,这些人在一起也不过“饮食宴乐,以图嬉戏”而已,于是乾隆从轻发落,保留了允禄的亲王王爵,但革去其亲王双俸和议政大臣等职,弘晳则被革去亲王王爵,软禁在郑家庄,不许其出城。弘昌则被革去贝勒爵位,其他人也一一受到处罚。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选定陵址后,派允禑去负责建造事宜。不巧的是,在第二年二月,允禑便突然病故了,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如此看来,允禑的一生无甚事迹,平淡收场,他的郡王爵位由其儿子弘庆递降承袭。
受到处罚后的允禄老实不少,后来还负责过礼部等事宜。乾隆八年(1743年)时,七十六岁的皇太贵妃(抚养雍正的皇后佟佳氏之妹)佟佳氏去世,因为这位皇太贵妃曾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时短暂照顾过乾隆,因此乾隆对此颇为重视,特安排允禄去料理其丧事。总体来说,后来的允禄也办理了不少事务,基本上是尽心尽职,乾隆对之也比较满意。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十三岁的允禄去世,谥号“恪”。允禄的长子弘普早逝,其爵位由长孙永瑺递降承袭。
十五阿哥允禑是密嫔王氏所生,他小时候倒是经常随着康熙出巡,可惜两次封爵都因为年龄的原因而没有赶上(康熙四十八年第二次封爵时他十七岁),所以在康熙死时,已到而立之年的允禑当时还是阿哥的身份。一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允禑才被封为多罗贝勒;四年后,晋升为多罗愉郡王。
十七阿哥允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小时候也经常随驾出巡,但在康熙死时,二十六岁的他也没有受过封。不过,雍正很看重允礼(有人说允礼在储位斗争中是雍正一派的,也有说是怡亲王极力保荐的),在雍正元年(1723年)即封其为果郡王,并任命其为禁卫军前锋营统领,负责皇帝出巡的安全保卫工作。后来,允礼又担任了八旗的管理事务,并兼任了两个旗的都统。雍正能让允礼去担任军职,可见对允礼是十分信任的。
六年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十九岁的允祹去世。也许是遗传了他母亲长寿的基因,他也是康熙的儿子里面最长寿的一个。允祹死后,其爵位由永珹递降承袭。
雍正二年(1724年)时,雍正说允礼“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廉洁”,特授予允礼亲王的待遇。雍正六年(1728年),允礼再次得到雍正的赞扬,并晋升为和硕果亲王,后来又负责管理过工部、户部和宗人府事宜。
考虑到允祹已不可能生育子女,乾隆便将自己的第四子永珹过继给允祹。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允祹的母亲,九十七岁的定太妃万琉哈氏去世,万琉哈氏是康熙后妃中年纪最大、最长寿的(似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后妃),乾隆得知后很重视,说“太妃寿跻百龄,实为世所罕有”,命好生安葬。由此也可以看出,允祹是个大孝子。看来,康熙让自己的后妃们在自己死后出宫到成年的子女府上就养,的确是一个很人性化的举措。
雍正十二年(1734年)时,允礼出了一趟远差,被雍正派去泰宁(今四川甘孜自治州乾宁县)办事。原来,当年大将军允禵出兵西北后,将达赖喇嘛格桑嘉措送回拉萨,西藏局势本已平定。但是,格桑嘉措只负责教务,很少顾及政务,结果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时,西藏上层人物发生内讧,格桑嘉措于雍正六年(1728年)离开拉萨,次年抵达泰宁惠远寺。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军基本平息了西藏的混乱,格桑嘉措便决定返回西藏。为表示对格桑嘉措的重视,允礼便被专门派去安排格桑嘉措的回藏事宜。
乾隆三年(1738年)时,乾隆密定的皇太子永琏夭折,乾隆很是伤心,最后还是让经验丰富的皇叔允祹去办理皇太子的茔地事宜。同样不幸的是,在乾隆十五年(1750 年)时,六十六岁的允祹唯一的儿子弘昆同样早逝,当时弘昆的奶奶定太妃万琉哈氏也还在世,这母子俩都一大把年纪了,真是伤心欲绝,欲哭无泪。乾隆自己也有过类似的丧子之痛,他破例亲自到允祹府上看望,劝皇叔与太妃“以礼节哀”,并谕令按世子的丧仪处理后事。
允礼这趟差路途艰险,非常辛苦,来回总共花了九个多月时间。回来后,雍正又交给他另一项任务,就是带领宝亲王弘历(乾隆)等人办理西南事务。不料就在当年,雍正便突然驾崩了,即位后的乾隆对允礼同样给予了重用,他和允禄一样,成为辅政大臣,并享受亲王的双俸和便殿免跪拜等待遇。
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怡亲王允祥去世,雍正这才想起了一直闲居的允祹,恢复了他多罗履郡王的爵位。雍正驾崩时,后宫里一片混乱,乾隆得知允祹善于处理丧事后,便又起用他来处理雍正的后事,并随后任命他主管礼部和宗人府事务。处理完雍正后事后,允祹被乾隆封为和硕履亲王。
可惜的是,允礼的身体在雍正后期便开始恶化,在乾隆即位不久便一直生病,在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时,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二岁。乾隆对此颇为痛惜,由于允礼没有子嗣,后来乾隆便让自己的幼弟弘瞻承袭了允礼的王爵。
康熙驾崩后,雍正知道允祹在处理丧事方面有一套,便还是让他去处理康熙的梓宫事宜,后来在允祹也受封为多罗履郡王。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两年(雍正二年,1724年),宗人府参劾允祹“治事不谨”,结果允祹连降两级,从郡王降到了贝子。就在同一年,允祹后来又犯了错,结果连贝子爵位也被削夺,降到了镇国公的级别。
二十阿哥允祎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比乾隆大五岁。康熙驾崩时,允祎也只有十七岁,当时还不太懂事。雍正四年(1726年)时,允祎被封为固山贝子,雍正八年(1730年)被晋升为多罗贝勒。不过,允祎从小就比较懒惰闲散,从不肯吃苦,雍正提起这个幼弟时,也是恨铁不成钢,说他“人本庸愚,性复懒惰”。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允祎被派去祭陵,允祎走到通州便称病而回。过了一年,雍正又派他去祭陵,他就托病不去,雍正一怒之下,将他连降三级,从贝勒降为镇国公。
由于皇太后的身后之事处理得好,允祹后来被康熙派去管理八旗事务。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裕亲王保泰之母(康熙兄长福全之妻)去世,允祹再次被派去料理丧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是康熙登基一个甲子的纪念,当时允祹和雍正一起被派去盛京谒陵,不知道这次允祹有没有乘机和雍正搞好关系。
乾隆即位后,恢复了允祎的贝勒爵位,并让他带领侍卫三十九人前去易州西陵负责守陵。于是,允祎便一直呆在这里近二十年,慢慢打发着守陵的落寞岁月,最终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死在那里,也葬在那里,终年五十岁,其爵位由其次子弘闰递降承袭。
十二阿哥允祹是定妃万琉哈氏所生,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时被封为贝子,在康熙晚年,允祹倒是做了一些事情,比如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皇太后(康熙的嫡母)死时,允祹便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事,负责皇太后的丧事。本来五阿哥允祺从小就是皇太后抚养大的,当时他见康熙也在病中,想替父皇料理丧事,但没被批准。由此可见,在康熙的心目中,允祹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最后的四个阿哥,年龄和乾隆相当甚至更小,分别是二十一阿哥允禧、二十二阿哥允祜、二十三阿哥允祁和二十四阿哥允祕。其中,允禧和允祜都是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这两个皇叔和乾隆乃是同年所生,而允祁和允秘这两皇叔则比乾隆还分别小两岁和五岁。
七阿哥允祐因为身有残疾,从来就没有参与过储位斗争中的任何派别,有事情让他做时也非常认真负责,因此雍正在即位后不久,便封其为和硕淳亲王。允祐是在雍正八年(1730年)时去世的,终年五十一岁。允祐的长子弘曙曾经随同允禵西征,后来也因此受到牵连,被革除世子之位。允祐的爵位则由另一个儿子弘暻递降承袭。
康熙离世时,允禧只有十二岁,他在雍正八年(1730年)时被封为固山贝子,三个月后又被封为多罗贝勒,当年他只有二十岁。允禧之所以受到雍正的青睐,原因是他从小立志向上,勤奋好学,能力也比较强。后来,雍正委派他办理了宗人府等事务,还一度负责教与他同龄的侄子弘历(乾隆)骑射课程。
五阿哥允祺的一生比较平淡,他在康熙时期就没有办过什么大的差使,也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雍正即位后,也就安排他讨论了几件宗室内部的事情,比如废太子允礽的儿子弘晳封郡王后迁居郑家庄的事情,另外就是奉雍正之命给同母弟允禟改名一事。总的来说,允祺的表现中规中矩,雍正也对他无可指责,他最后很平安也很平淡地渡过了他的一生。巧合的是,允祺和允祉同日去世,都是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十九日,终年五十四岁。允祺的谥号为“温”。“温”的意思,既有“温润如玉似君子”的意思,也有“不温不火”的含义。一个“温”字,倒也概括了允祺的一生。
乾隆即位后,允禧由贝勒晋升为郡王,曾经管理过八旗和宗人府事务。由于允禧文化水平很高,后来乾隆又委派他纂修皇室宗谱“玉牒”。在康熙的这些儿子里面,允禧大概是最有艺术细胞的,他在诗词书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只可惜寿年不永,最后只活了四十八岁(死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而且身后无子嗣,乾隆便让自己的皇六子永瑢承袭了允禧的爵位。
允祉最后死于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十九日,终年五十六岁。到乾隆登基后,念在允祉和父亲雍正是“兄弟之谊”的份上,将允祉的宗室身份恢复,并将其名收入皇家“玉牒”。在乾隆二年(1737年)时,又追封了谥号“隐”,恢复了允祉诚亲王的爵位。允祉的大儿子弘晟后来则被释放,但无官无爵,成为闲散宗室,另一个儿子弘景则被封为贝子,爵位由其子孙递降沿袭。
允祜和允禧同龄,康熙驾崩后一直在用心读书,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被封为固山贝子,雍正十一年开始办理八旗事务,雍正十二年(1734年)晋升为多罗贝勒。乾隆即位后,允祜被委派管理内廷武备院,后来在乾隆五年(1740年)时被派去看护清东陵,但允祜在那里也没干多长时间,便在四年后去世,当时他只有三十四岁。允祜死后,其爵位由其儿子弘昽承袭,但传到第二代便被夺爵。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雍正最信赖的怡亲王允祥不幸去世,允祉的十六弟庄亲王允禄和大臣佛伦告发允祉在丧事期间经常迟到早退,而且毫无“伤悼之情,视同隔膜”,雍正本来就因为允祥的去世而伤心难过,听了后更是火上浇油,结果不到半个月,雍正便老账新账一起算,将允祉定下十二条罪状,什么“不孝不敬”、“希冀储位”、“包藏祸心”等。从表面上看来,这些都是大罪,但当时允祉已经年过半百,根本不具备什么威胁,雍正这样做完全是在借题发挥。因此,当大臣们主张将允祉处死时,雍正还是将之从轻发落,革爵幽禁。
允祁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驾崩时他只有九岁。在雍正八年(1730年),允祁被封为镇国公,直到乾隆即位后才被越级封为多罗贝勒。从记载来看,允祁这个人办事能力似乎不太行,因此经常犯错,屡次被皇帝责骂,最后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时,被连降三级成为镇国公。一直到他六十八岁(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时,才被封为固山贝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允祁在古稀之年被复封为贝勒,两年后加了郡王的虚衔(只有尊号,不领俸禄)。又过了一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允祁病逝,谥号“诚”,终年七十三岁,他是康熙儿子里面最晚去世的。允祁的谥号“诚”颇能说明他的特点,其实就是老实人嘛。允祁死后,其爵位由儿子递降承袭,后代也没有什么出色的人物。
雍正六年(1728年)时,允祉因追索苏克济(大臣名)银两并咆哮朝廷之上,加上替儿子弘晟求情一事,把雍正惹恼了,结果允祉被降为郡王,连弘晟也被宗人府锁拿拘禁。虽然雍正在雍正八年(1730年)时恢复了允祉的诚亲王爵,但仅仅过了几个月,允祉又因为犯错而遭到雍正的严惩。
允祕是康熙的最后一个儿子,他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当时康熙已经六十三岁,老来得子,很是疼爱。可惜允祕命不太好,他七岁时康熙驾崩,十二岁时(雍正五年,1727年)母亲又去世,很是孤苦无依。雍正很同情这个幼弟,由此也对他特别关爱。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允祕和雍正的两个皇子弘历、弘昼一起被封为亲王,当时他只有十八岁,而且在第一次封爵时就直接封为亲王,是康熙儿子里面得到亲王爵位最快、最年轻的。
在雍正的前几年里,允祉作为雍正的兄长,倒是没有受到什么直接的冲击,也没有担任过什么重要的职务。不过,在雍正元年(1723年)时,雍正派他的儿子弘晟随同允礻我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灵龛回喀尔喀,由于允礻我的缘故,弘晟也在雍正二年(1724年)时遭到处罚,被革去世子之位。
乾隆即位后,对这个比自己还小五岁的皇叔也很关心。乾隆曾亲自过问允祕的学习情况,后因允祕贪图安逸,还对其进行过训诫。另外,有一次他和弘昼因为在皇帝食肉未毕就放下碗筷默坐,被乾隆批评为“失礼”。允祕的一生,位尊而平淡,主要也就做过些祭奠之类的事务,也短期管理过八旗和宗人府事务。他最后去世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终年五十八岁,其爵位由长子弘畅递降承袭。
先说三阿哥允祉。在当年隆科多宣读遗诏时,允祉是首先向雍正叩首的,但由于允祉在康熙晚年也受到重用,虽然他没有什么政治上的野心,但雍正即位后对他还是有所防备。除打击允祉身边的人外,在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雍正送康熙的梓宫到遵化东陵后,也曾让允祉在景陵呆过一段时间,其目的大概也是在政局未稳的情况下,让允祉远离京城,防患于未然。
总的来说,康熙后面的这些儿子里面,有才能的不多,大部分都是普通平庸之辈,倘若是生在寻常百姓家,估计也就是平平常常地渡过一生吧。
除怡亲王允祥备受雍正的恩宠外,前面说的那些兄弟基本上都遭到了雍正的严厉打击。在这里,再交代一下雍正其他兄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