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夺位战争:康熙和他的儿子们 > 雍正是怎样炼成的

雍正是怎样炼成的

暮宿金山寺,今方识化城;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胤禛随康熙南巡,一行人先到济南,再到泰安登泰山;随后又渡过黄河,经淮安、扬州,在瓜洲渡长江后到镇江。到镇江后,康熙带着一行人参观了江天寺,还亲自为寺里题了一块匾,上有“动静万古”四个大字。胤禛在此留下一首诗:

雨昏春嶂合,石激晚渐鸣。

在击败噶尔丹后,康熙带着儿子们去龙兴之地盛京祭拜祖陵,当时几乎所有的皇子都参加了这次回乡之旅。胤禛在《侍从兴京谒陵二首》中有这么两句:“不睹艰难迹,安知启佑心?”估计在一路上,康熙好好给这些皇子们上了一课,告诉他们自己祖先当年是如何艰难创业的。

不辨江天色,惟闻钟磬声;

此后,胤禛便经常跟着康熙去围猎或者到各地巡游,有时候还受康熙的委托,作为皇帝的代表参加一些礼仪性的活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孝庄太后一周年忌日,康熙带着胤禛等皇子们去致祭;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和四十五年(1706年),由胤禛独自奉命前往致祭;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佟佳氏的伯父佟国纲战死乌兰布通后,康熙特命十三岁的胤禛和大阿哥胤禔去迎接佟国纲的灵柩回京师;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时,山东曲阜的孔庙完成了一次大修,工程结束时,康熙特派十六岁的胤禛随同自己的三哥胤祉前去致祭;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胤禛随康熙沿着北运河到天津,西行到霸州,考察永定河下游的情况;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九岁的胤禛随同康熙征讨噶尔丹,当时奉命掌管正红旗大营。虽然这些阿哥并不亲自指挥作战,但也是一次难得的、真刀真枪的军事行动,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

因知羁旅境,触景易生情。

康熙喜欢打猎,几乎每年都要到塞外去围猎,而且每次都要带上几个皇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时,刚满九岁的胤禛便跟着自己的父亲和三个哥哥胤禔、胤礽和胤祉出了塞北,一路上风里来,雨里去的,一个半月后才回到京师。康熙的目的,就是要让皇子们在野外生活中强健其体魄,并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

随后,一行人又乘船去了苏州,经嘉兴到杭州。杭州是这次南巡的最南端,后来康熙便带着他们回到江宁,祭拜明孝陵后经江苏沛县、山东聊城后回到京师。由于这次南巡是胤禛唯一的一次大江南北之行,杭州也就成为胤禛一生中到过的最南端。就这点而言,胤禛不如自己的父亲和儿子乾隆来得潇洒——他即位后,就没怎么出过京城。

少年时期的胤禛,书应该读得不错,从他作的诗来看,虽然谈不上千古佳句,但至少也对仗工整,颇有意境,比他的儿子乾隆强出许多。胤禛的书法,在皇子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他非常善于模仿康熙的笔法(康熙本人的书法也非常优秀)。有一次,胤禛等人随同康熙南巡,因为胤礽生病,一行人暂停在德州。胤禛和十三阿哥则像平时一样,找了个书房读书写字。正好某天康熙和随行大臣们谈论书法,谈到高兴处,康熙便把大臣们引至胤禛等皇子们学习的地方,让自己的儿子们写几个对联给大臣们看,据说大臣们观看后,“无不欢跃钦服”。

途经苏州时,胤禛写了一首诗,意境不错,姑录如下:

这些师傅里面,对胤禛影响最大的是礼部尚书、侍讲学士顾八代。顾八代不但学术水平高,善于教学,而且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胤禛后来评价他“品行端方,学术醇正”。顾八代退休后,一直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以至于他死后家里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胤禛听到这个消息后,心头一酸,便以学生的身份亲自为师傅料理后事,自己出钱把师傅安葬了。由此可以看出,顾八代的教育和人格品德,给胤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维舫枫桥晚,悠悠见虎丘;

总的来说,胤禛的成长还是比较正常的。在康熙和师傅们的严格管教下,胤禛开始学习满汉文化,还有骑射等体育课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时在上书房的师傅们水平都很高,他们大都是康熙的政治顾问,并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同时又是著名的理学家。当时胤禛跟着大学士张英学习四书五经,跟着徐元梦学习满文等。

塔标云影直,钟度雨声幽。

佟佳氏死时,胤禛当时只有十二岁,这对他来说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康熙后来曾经说胤禛一度非常的忧郁(也许是现在说的忧郁症),这使得他不得不放下政事,去专心照看胤禛。康熙没有说具体是什么时候,但很有可能就是佟佳氏死后的这一段时期。后来胤禛爱好佛学,是不是和这段历史有关,目前不得而知。

僧舍当门竹,渔家隔浦舟;

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六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佟佳氏一病不起,在被紧急加封为皇后的第三天,便离开了人世。由于前两个皇后赫舍里氏和钮钴禄氏都死得早,康熙一直自责自己“克妻”,所以一直没给佟佳氏封皇后,一直到佟佳氏快不行时,才封佟佳氏为皇后。后来,康熙便再没有封过皇后(“相克”的观念似乎一直存于康熙脑海里,他在废太子时也骂过胤礽“克母”,因为赫舍里氏就是在生胤礽时难产而死)。

茫茫吴越事,都付与东流。

后来,佟佳氏自己生了皇八女,但不幸的是,这个可怜的孩子甚至连自己的父亲都没有见过(康熙出巡去了),一个月不到就夭折了。女儿的夭亡让佟佳氏非常的悲痛,她便将自己所有的母爱都倾注于胤禛的身上,视同己出,关爱备至,不亚于亲生儿子。而且,由于佟佳氏后来再没有养育过,胤禛也由此成为她最关心疼爱的人。

     (《雨中泊枫桥遥对虎阜》)

佟佳氏当时刚被封为贵妃没多久,还没有生育过,却把刚满月的胤禛抱来抚养,这应该是件难度挺大的事情。不过,佟佳氏对这个新生儿十分有兴趣,即使她在后来封为皇贵妃统摄后宫大小事务时,也是一直把胤禛留在身边。不仅如此,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佟佳氏在自己怀孕并生育时,也没有放弃对胤禛(五岁左右)的抚养。也许,佟佳氏天生就喜欢小孩,小时候的胤禛应该给她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从上面两首诗来看,胤禛似乎对寺庙和佛教有着特殊的兴趣和倾向,特别在前一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禛随着父亲前往佛教圣地五台山(康熙去过多次,传说是顺治出家的地方)朝佛时,写了一首诗,里面带有强烈的宗教味道:

撇开功劳不说,佟佳氏的家族还是传统的皇亲国戚。她的曾叔祖父佟养性娶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家族之女,并被纳为“额驸”(驸马爷);而康熙的生母孝康皇后是佟图赖的女儿,也就是佟佳氏的姑姑。佟佳氏作为康熙的表妹,进宫之后当然备受恩宠,地位非同一般。

       隔断红尘另一天,慈云常护此山巅;

再说贵妃佟佳氏,她其实就是国舅佟国维之女。佟佳氏的家族是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曾祖父佟养真和曾叔祖父佟养性都任过重要的军职,为爱新觉罗家族打下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佟养真后来驻守镇江时殉职;祖父佟图赖先后任过参将、都统等职;伯父佟国纲历任内大臣等,封一等公,后来在征讨噶尔丹时,于乌兰布通之役中英勇阵亡;父亲佟国维做过一等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等,封一等公。

       雄关不阻骖鸾客,胜地偏多应迹贤。

由于乌雅氏在宫中的地位不高,所以胤禛刚满月便被贵妃佟佳氏(后被封为皇后)抱去抚养。这对乌雅氏来说,既喜又悲:喜的是自己的儿子能够得到当时宫里地位最高的贵妃(当时康熙的前两个皇后都已去世)亲自抚养,以后皇上或许会对这个皇子另眼相看,前途可观;悲的是自己没有封号,地位太低,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亲自抚养!

      兵象销时崇佛像,烽烟靖始飚炉烟;

胤禛的生母乌雅氏是满洲正黄旗人,父亲威武是护军参领,属正三品的官员。和那些出身于王公贵族家庭的妃子比,乌雅氏的母家实在算不了什么。乌雅氏也是很早就进宫,开始为常在,后为德贵人,一直到康熙十七年才生育,这就是她的头胎儿子四阿哥胤禛。生胤禛时,乌雅氏还没有进入主位,一直到生下胤禛的第二年,她因生子有功,才被封为德嫔。

      治平功效无生力,赢得村翁自在眠。

康熙给儿子们起的名字,开始时比较混乱,如“承”字开头的“承祜、承瑞、承庆”,也有以“长”字开头的如“长华、长生”;还有蒙古文的名字,如“赛音察浑”。直到后来,康熙才将皇子们的名字统一:每个皇子的前一个字为“胤”,后一个字则取“示”的偏旁,以表示“富贵有福”的含义。胤禛的“禛”字,在《说文解字》里,就是“以真受福”的意思。

当时的胤禛只有二十几岁,并没有经历太多事,却对佛教很感兴趣,的确让人不知何解。毕竟,康熙是不信和尚、道士的,他带着皇子们出巡,只是希望他们能够亲自去了解全国各地的情况,让他们对各地的风土人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不能像晋惠帝一样,天天在皇宫里和那些太监宫女们厮混。

四阿哥胤禛出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圣祖仁皇帝实录》的记载中,其行文颇为平淡无奇:“丁酉,今上皇帝生,上之第十一子也,母曰乌雅氏。”也就是说,在胤禛呱呱坠地时,二十四岁的康熙已经生过十个儿子了,胤禛生下来似乎也没有什么祥瑞异兆,康熙也没有给予这个新生儿特别的重视(直到后来才补记,说有“梦月入怀,华彩四照”的祥瑞之兆)。胤禛出生前,在他前面的十个阿哥只活下来三个,因此他就成了四阿哥,在叙齿的二十四个阿哥里面,算是年长的阿哥(年龄优势)。

总而言之,当时的胤禛和他前面的三个哥哥相比,不起眼也不出众,似乎没有做过什么出彩的事情,不过是循规蹈矩而已。对于皇子们对储位的争夺,胤禛似乎更多的是一种淡泊和从容的“出世”态度。应该说,当时胤禛的这种态度,与其说是故意伪装,倒不如说是一种兴趣的选择。毕竟,在太子被废之前,胤禛也的确没有想要去争夺储位——以他当时的条件和兴趣,只是替补中的替补,皇位继承人的位子,似乎还远远轮不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