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铁路公司分官商为二局,其业已筑成由津车站旺道庄起至古冶止,谓 之商路。其后来兴筑者由古冶至滦州陆续接至山海关,谓之官路C车客由山海 关而来,至古冶须另购车票;由旺道庄而去至滦州,亦另购车票。以清官商 两局界限。官局经营伊始,工程浩大,费实不赞,不若商局规模已备,可图利 益。今岁恭逢皇太后六旬万寿,普天同庆,在廷王公大臣、外省将军督抚,以 及实缺提镇司道,各抒报效之忱,借献冈陵之祝,户部总司出纳,更应力求搏 节,遂将铁路经费暂停支放,为移缓就急之计。关外工程今春并未开办,委员 司事不便坐支薪水,有辞回津郡者。想须俟万寿庆典告成,然后再议兴工也。 并闻某侍御以永定河关系畿疆水利,若不寻流溯源大加修浚,不特为民生巨 患,且为国帑漏卮,若谓部库支细无款可筹,何不以铁路经费为治河之用。盖 以铁路为未然之利,永定河为已然之害,不可不熟筹缓急也。独不思铁路为富 强根本,时至今日兴办不容稍缓,东三省逼近强邻,整备边防,尤非铁路不为 功,漫欲以数载之经营,废弃于一旦,岂识时务者之所为哉? 20
李鸿章的这些诉苦,没有能够挽救关东铁路的命运。1893年底,关东铁路 终于因为资金短缺而暂时停工I,次年3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铁 路停工》的报道,将铁路停建与慈禧万寿之间的关系,直接公之于众。文章 写道:
为这篇报道提供讯息之人(或许也正是这篇报道的作者),对关东铁路的 情况非常了解。他不但清楚这条铁路分关内和关外两块分别修筑,,不同路段存 在着商办和官办的区别(关外人口与市场有限,缺乏商业利益,很难招揽到 民间商股参与修造铁路,故只能采取官办),还非常清楚筑路资金被挪用的流
所谓"来示拟分年抽拨铁路经费”,指的是该年永定河发生水患,清廷中 枢为给慈禧办寿已是焦头烂额,拿不出钱来治河,遂又计划从李鸿章剩余不多 的关东铁路经费里每年再挪用数十万两作为治河经费。于是李鸿章再次给庆郡 王奕励去信诉苦称:太后的万寿庆典已挪用了 1893年和1894年的铁路建设经费 各100万两,张之洞处又截留了每年10万两的修路款,现在每年仅剩下90万两。 如果再挪用,那铁路建设就只好彻底停工。
向,是慈禧的万寿与永定河的治水;而治水缺钱,又是因为户部将钱全拿去给 慈禧办万寿了。
用,鄂中又奏留十万为铁厂之用,是每年仅余九十万,如再抽拨,便须停工。18
铁路停工,随之而来的是筑路工人在寒冬中失业。据《申报》1894年3月27 日的一篇记者实地采访,在辽宁营口一带,失业工人迫于生计,已开始沦为强 盗了: “北地兴建铁路,今岁因值皇太后万寿,抽提经费,暂停工作,已列前 报。兹接营口访事人函云,铁轨工程本已出关三百余里,一旦大工中辍,所有 作工之人流落关内外,失所依归,甚至三五成群,见过客之携带囊橐者,肆行 劫夺。日前有送信之人被劫川资银两并钱数吊,所穿破布棉袍及破鞋袜皆被夺 去。"记者还说,"此种工人为数不少”,若不赶紧想办法安置,“遗患有不 堪设想者”,可能会给地方治安造成很大的危害。2]
来示拟分年抽拨铁路经费,查十九、二十两年业经每年分拨百万为庆典之
但太后的万寿事大,区区几千至万余名工人的失业,远不足以引起中枢 与地方的注意。清帝国的大小官员们,此刻正全部忙于向太后提交自己的 "报效"。
清廷中枢似乎一度采纳了李鸿章的反对意见和处理办法。1893年5月24日, 奕勘致电张之洞说:"豫支北洋轨价,少荃(李鸿章)相国以为不易腾挪。海 署现与户部商定复奏,仅准由粮道借拨十万。""大意是朝廷决定另想办法去筹 集10万两。但最后,湖北的10万两铁路款似乎仍由张之洞扣下未缴,户部未给 关东铁路另补经费,张也未生产出一根合格的铁轨来供应关东铁路。1893年11 月18日,李鸿章给奕勘写了一封长信,内中说:
全国大小官员掀起"报效"热潮
除了经费拮据之外「李鸿章还有另一重担忧:"倘预支银而轨不济用,必 至贻误,兹彼仍坚执预支之说,自系筹款为难,殿下总揽全局,当不顾彼失 此。可否商令户部另筹十万,给鄂或拨还铁路,免致两废。将来开炼钢轨合 式,鸿断无不用之理,仍守随收随付,价原议为妥。" I6李建议奕励,由户部另 外筹集10万两白银,或者给张之洞,或者给关东铁路,这样两不耽误。将来汉 阳铁厂炼出的铁轨合格,关东铁路绝不会说不用,会随时买随时付款。
所谓“报效",即臣子向君王送钱送物。
按1891年朝廷多轮商议的结果,每年由户部和各省筹拨200万两银子,作为 关东铁路的修筑经费。其中,"库拨” 120万两,各省承担"每省五万两”。15 如今,为了办慈禧太后的大寿,户部先将由其直接掌控的"库拨” 120万两,挪 用掉了 100万两(连续挪用1893年与1894年的份额,,共计是200万两)。各省的 80万两份额,又时常拖欠无法按时缴足。李鸿章给奕励的电报中有“岁仅百万 可指,实难再分",即是指此。
1893年7月17日,礼亲王世铎上奏说,参考乾隆时代的旧例,慈禧太后六旬 万寿,应该降下“天恩",给中外大小臣工一个“祝嘏输忱共襄盛典” 22的机 会,具体来说就是按官职的大小等级,制定一份给太后送钱的清单。
李鸿章接到奕勘的电报后头大如斗。
按世铎等人拟定的“报效”清单,京官们需要给慈禧太后进呈白银26.39万两。 具体包括: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共银43600两;宗人府、内阁、 各部院寺满、汉文职各官,共银94800两;侍卫处、銮仪卫、八旗满洲、蒙古、 汉军、前锋、护军、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健锐营、火器、领绿步各营, 满汉武职各官,共银68400两;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 尉、恩骑卫,满、汉袭荫各官,共银57100两。
汉阳铁厂竣工在即,马上就要开炉炼钢造铁轨,故希望将湖北、湖南两省应该 承担的关东铁路修筑经费各5万两,直接截留在湖北,当作关东铁路向汉阳铁厂 购买铁轨的预支费用。奕勘在电报里对李鸿章说,“香涛(张之洞)此举,系 豫支轨价,并非扣留另用,且开炼急需,势难不准。现拟照准,以观其成而免 作辍,以为何如,立望电复,以便速奏” "一一朝廷觉得这事挺好,已打算批准 了,但还是来问了一下李鸿章有无意见。
外省官员需要给慈禧进呈的银两,共计是94.3万两。具体包括:1.直隶省共 银57000两;2.江宁省共银35800两;3.江苏省共银35600两;4.安徽省共银33500 两;5.山东省共银56100两;6•山西省共银51500两;7.河南省共银58400两;8•陕
电报中说,关东铁路目前已造到了山海关,土地也已购买到了锦州府,正 是"需费浩繁,事难中止”之时。如今的现实却是,“前因庆典紧要,户部商 借二百万,极形支细,岁仅百万可指,实难再分” 12。李鸿章这通诉苦电报, 透露了户部为筹办慈禧太后1894年旧历十月初十的六十大寿,至少提前了一年 半就开始在四处挪用资金。但李鸿章发这通电报,并不是为了要回那200万两被 挪用的修路经费,而只是为了保住剩下的一点点经费。3就在前一天,庆郡王 奕励给李鸿章发来一封电报,说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朝廷提出一项请求。张说:
西省共银29300两;9•甘肃省共银66500两;10•新疆省共银46800两;11 •福建省 共银45000两;12•台湾省共银13400两;13 •浙江省共银43300两;14 •江西省共银 41200两;15.湖北省共银43600两;16.湖南省共银44900两:17 •四川省共银61800 两;18•广东省共银64500两;19•广西省共银31700两;20•云南省共银32600两; 21•贵州省共银3 7600两;22•奉天省共银5700两;23•吉林省共银3000两;24•黑龙 江省共银1000两;25•热河省共银3200两。23
1893年5月5日,李鸿章给主持总理衙门事务的奕励发去了一封诉苦电报。
总计,清帝国的大小官员,需要给过生日的慈禧太后"报效"白银120.69 万两。
万寿最大,铁路建设只能停工
但是,在朝廷眼中,只让文武官员们"报效" 一次是不够的,还不足以让 他们充分抒发对慈禧太后的爱戴之情。所以,两个月后,1893年9月22日,礼 亲王世铎等人又想出一个主意,以慈禧过寿时须从颐和园返回皇宫为由,请求 太后“赏给地段点缀景物叩祝万寿",也就是将回宫的这段道路“赏赐"给群 臣,由他们来负责装点,以表达对太后的感恩和对万寿的祝福。为了让地方督 抚们踊跃交钱,又找到直隶总督李鸿章,要他率先"主动”上奏,去恳求太后 “赏赐" 一截回宫地段,给文武官员们来出钱整饰。*
有了总理衙门的支持和张之洞的理解,关东铁路随后启动了勘测工作。按 预定计划,该铁路将与津沽铁路相接,出山海关经营口、吉林抵达浑春,共计 2000余里。需银3000余万两。李鸿章的计划是每年由朝廷拨给白银200万两,每 年修造200里铁路(进度其实也很慢)。"造成后,一旦有事,清军可由该铁路 迅速在东三省集结。
于是,已因关东铁路经费被万寿庆典挪用200余万两白银而心焦不已的李鸿 章,又不得不于这年的11月8日,以大学士的身份领衔上奏,如此这般"主动" 恳求朝廷:
张之洞对此也表示理解。他于同年4月致电海军衙门和李鸿章,表态称: “关东路工紧要,廷议移缓就急,卢汉铁路可徐办等,谨当遵办。湖北即专意 筹办煤铁,炼钢造轨,以供东工之用。" 9张之洞此时最大的担忧,是李鸿章很 可能会采购洋轨,而非汉阳铁厂即将造出的国产铁轨。1。事后来看,他这番担忧 完全多余,因为汉阳铁厂在他手里根本就没造出可用的铁轨。
奏为吁恳天恩事。恭照明岁恭逢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六 旬万寿,普天同庆,薄海胪欢,凡在廷大小臣工,无不思勉效愚衷,共襄盛 典。恭查乾隆年间历次恭办庆典成案,内外臣工呈请祝嘏,均经奏明,请旨遵 行。臣等世受国恩,渥沾圣泽,瞻依寿寓,作舞难名。愿抒葵善微忱,虔颂宫 闱嘉祐。谨援照成案,合词吁恳天恩,赏给地段,俾得点缀景物,建设经坛, 同申叩祝。所有臣等情殷祝嘏吁恳恩准缘由,理合缮折具陈,伏乞皇上圣鉴, 训示遵行。再,此折系内阁主稿,合并声明。谨奏请旨。25
现实环境的变化,确实容不得张之洞慢慢施展十年大计。1890年,鉴于俄 国正在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朝鲜的藩属国身份也在俄、日两国的介人下岌岌 可危,清廷开始意识到东北的边防危机已迫在眉睫。这年3月,李鸿章自天津 人京,与总理衙门大臣奕励及醇亲王奕漠商议东北防务。李提出"精练水陆各 军”和“兴办东三省铁路”两条,得到慈禧太后认可。随后,总理衙门上奏 称,关东铁路要比卢汉铁路更紧急,建议朝廷暂停修筑卢汉铁路,将每年200万 两白银的经费移往东北,赶修关东铁路。8
李鸿章的“恳求”迅速得到"恩准”。11月25日(也就是李给奕励去信诉 苦铁路经费“每年仅余九十万,如再抽拨,便须停工”后的第七天),李鸿
严重的外部危机。
章再次上奏,称自己和直隶的大小官员,愿意在之前的报效之外,"再筹集银 三万两,以备添设地段点缀景物之需",且因外省前往京城装点路段多有不 便,这笔钱“仍交内务府办理",直隶只象征性地派人前往指定地段"随同 照料” o 26
李鸿章愿意支持卢汉铁路--虽然卢汉铁路计划取代了他的津通铁路计 划,但这终究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铁路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认可,意味着清廷 内部关于铁路的争议基本结束了。不过,李鸿章办铁路的经验远比张之洞丰 富,他对张的具体修建计划仍颇有异议。比如,按张的规划,卢汉铁路约需资 金1600万两白银,李鸿章认为远远不够(日后卢汉铁路建成,共计耗费白银 5000万两以上)。再如,张主张开设炼铁厂以供应国产铁轨,李鸿章认为炼铁 厂建设缓不济急,不如直接采购洋轨(汉阳铁厂在张之洞时代果然未能造出合 格的铁轨)。此外,张之洞还主张修建铁路的费用全靠政府拨款与民间招商, 不借外债,李鸿章认为仅此远远不够,须官款、招商与外债共用才能成事。张 之洞计划搞十年,前六七年筹款造钢轨,后三四年动工,“两端并举(从卢沟 桥和汉口同时建造),一气做成” 7,李鸿章也认为进度太慢,不足以应对日趋
至此,文武官员第二次"报效"的额度也确定了下来,即每省再交银3万两 (也有部分省份如甘肃超过了3万两,部分省份如吉林、黑龙江、热河等未达到 3万两)。据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奏折披露,这第二次"报效"的额度之所以是3 万两,是因为援引了 "乾隆二十六年,大学士傅恒等奏明各段点景交纳银数单 开各省督抚每省交银三万两”的旧例。27
张之洞的建议得到了慈禧的赞赏,上谕要求醇亲王奕谡与海军衙门统筹全 局,将卢汉铁路这一前所未有的大工程落到实处。随后,清廷将张之洞由两广 总督调任湖广总督,把创办汉阳铁厂一事也全权交付与他,以便为卢汉铁路提 供国产铁轨。
此外,总税务司赫德、各处盐商,以及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等工商企 业,也被要求一同参与此次“报效”。最终慈禧收到白银169.55万两。加上第一 次“报效”的数额,清帝国的大小官员共计给慈禧上交了298.15万两白银。28按 茅海建的估算,“这近300万两银子,以当时的价格可以从英国、德国购买并养 护大型军舰三四艘,或装备并编训一个完全近代化的陆军师团”。29
最后,张之洞提出自己的主张:"宜自京城之外卢沟桥起,经行河南,达 于湖北之汉口镇,此则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所萃也。"也 就是造一条从卢沟桥至汉口,纵贯直隶、河南、湖北的大干线。张还说,这条 干线在修筑过程中,除了开始阶段购买洋料之外,"其余悉用土铁”,全用本 国所造之铁,以便“藏富于民"。6
这还只是清廷中枢的"指定报效"。交完了这两笔钱之后,包括光绪皇帝 在内,内外大小官员还需要绞尽脑汁、耗费重金去购置各种特色礼物,才能走 完给慈禧祝贺"万寿"的全部流程。
如有变故,援军早应集结于此,既不应该调集京城的军队去援助天津,也不应 该撤掉天津和山海关的军队回防京城。所以从军事上说,"苟无此路,亦无甚 妨”,津通铁路不修也没关系。同时,张也不同意翁同解等人主张的"试行铁 路于边地以便运兵”,理由是边境地带偏远,对国防全局作用有限,且不是商 旅群集之地,铁路建成后无法靠商业运营维持。
1893年,没有人在乎关东铁路已经停工;也没有人在乎北洋舰队的建设已 停滞多年。1894年1月24日,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说北洋舰队各军舰已进入 大修年限,"全军二十五船,大小锅炉八十一座,约需经费银八十四万两,各 船大修约需经费银六十万两,又旅坞添置机器厂房约需经费银六万两,共需库 平银一百五十万两”。李知道,朝廷不可能在1893年和1894年拿出这笔维修经 费,所以他的主张是:将这场维修分成十年来做,且推迟至1895年开始,希望 朝廷能每年筹拨白银15万两作为维修经费。3。
一、津通铁路太靠近京城,若没有“置兵筑垒以扼要隘”,仅凭临时性地拆毁 铁轨,恐怕不足以保证京城的安全。二、天津至通州一带"以车船行店负贩” 为生者大约有6万人,加上他们的家人,就是30万人。如果修了铁路,这些人 就失业了,就会变成不安定的社会因素。三、津沽是京城的门户,屯有重兵。
在李鸿章为北洋舰队乞求维修经费之前约一个月,《字林西报》报道日本 外相陆奥宗光在众院做了一次报告,内称:
张之洞主张建设铁路,但他不同意修李鸿章主张的津通铁路,理由是: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二十五年来,对外贸易由三十万增至一万万六千 二百万两,有三千英里铁路线,一万英里电报,及各种航行大洋船只。日本有
张说,铁路有两大好处。首先它可以利民,可以"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 已亏之利权"。洋货进入大清已没法阻止,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办法,就是将更 多的土货卖出去,这就很需要建设铁路来降低运输成本。其次它可以利国,具 体来说就是方便朝廷"征兵转饷“。大清的现状是强邻环伺,沿海沿江、辽东 三省、秦陇沿边都存在冲突和危机,可以说是"防不胜防,费不胜费”,只有 铁路才可以让国家迅速调集部队"以静待动”。张还说,御史台谏们担忧修铁 路会导致洋教猖獗,让洋人获利,还会变更社会风俗;殊不知,铁路不过是行 程迅速,与洋教本身并无关系,修铁路主要用本国工人,聘请的洋入有限,也 不会让洋人赚走我大清多少钱。
最现代化之常备陆军十五万人,有各式军舰四十只,与任何欧洲各国相比无逊 色。日本已实施代议政治,今日不怕任何人。所以日本外交政策为与外人互相 往来,开全国为商埠,任人旅行以促贸易。31
讨论的结果,是决策中枢采纳了张之洞提出来的折中方案。
与日本的"三千英里铁路线”相比,甲午战争前夕的清廷,铁路总里程仅 有477公里(包括刘铭传在台湾所建的99公里),其中与东北防务关系密切的关 东铁路仅218公里,出山海关的部分仅64公里。这直接导致甲午战争期间,总 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清廷陆军,始终无法集中起优势兵力对入侵的日军实施有 效阻击。下表是甲午战争期间陆路战场主要战役的兵力对比。从中可以看到, 只装备了洋枪洋炮,却未在体制层面完成近代化改革(如将领专业化、征兵智 识化、幕僚参谋化)的清廷陆军,在山东、辽东战场,对阵已基本完成近代化 改革的日本陆军时,"本土作战”人数优势完全消失了,甚至总体上还处于 劣势\
1888年,津沽铁路竣工通车。李鸿章希望更进一步,建议朝廷将铁路延展 至京郊通州。该建议得到醇亲王奕谡和海军衙门的支持,却招致朝中群臣的集 体反对,于1889年引发了 "第三次铁路问题大讨论"。上奏反对者包括御史 余联沅、屠仁守、吴兆泰、张炳琳、林步青、徐会澧、王文锦、李培元、曹鸿 勋、王仁堪、高钊中,以及给事中洪良品、仓场侍郎游百川、内阁学士文治、 大学士恩承、尚书徐桐、侍郎孙毓汶等数十人,翁同解、孙家鼐等人虽承认铁 路建设有必要,却仍坚持认为 "此法可试行于边地,而不可遽行于腹地”,在 偏远地区搞一搞是可以的,修到京城附近那是万万不可。李鸿章非常强硬地写 了两封奏章,对那些似是而非的反对意见逐一驳斥,强调"国有大政,不得稍 执成见,亦不得维阿取容"。5随后,在奕谓的支持下,是否要启动大规模铁路 建设这个问题,被交给了地方督抚将军们集体讨论。
19世纪80年代,受中法战争的刺激,铁路建设问题再次成为朝野热议的 “洋务”。1884-1885年,朝堂之上曾掀起"第二次铁路问题大论战"。朝中 主流舆论仍以铁路会便利洋人攻入大清腹地、破坏大清风水、损害大清从事车 船行业的百姓生计等为由,对铁路建设持反对意见。不过,清廷中枢的看法已 渐渐有所改变。激烈反对修筑铁路的内阁学士徐致祥,在1885年遭到上谕谴 责,“降三级调用,不准抵销” 4就是一个信号。1886年,李鸿章得到醇亲王奕 谓的支持,开始筹划修筑津沽铁路(天津—塘沽),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造成这种结果的核心原因之一,便是清帝国几乎没有铁路可用。按日本参 谋本部第二局(管西局)局长小川又次1887年向日本政府提交的《征讨清国策 案》,清廷陆军总数合计大约117万人。其中,战斗力比较强的,是防勇与练 军,共计约40万人,由各省总督、巡抚统辖,分散在全国各地。小川又次说, 这40万军队不足为惧,因为他们“布于我十倍之土地面积,特别是道路粗糙恶 劣,交通甚为不便,故而假令一方有事,也难以直接调遣邻省之兵",日军真 正需要在意的,只有直隶、山东与辽东地区的这部分军队。其中,'直隶与山东 地区,清廷可用陆军总数是5万人,东三省可用陆军不超过2万人"。甲午年山 东、辽东的清军部署,较之1887年小川又次的调查,并没有太多变化。铁路建
清廷对铁路的抗拒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发生过“第一次铁路问题大讨 论”,结果是反对者占据绝对上风。1869年,总理衙门经过艰难的外交谈判, 成功将铁路与电报拒之于大清的国门之外。该年2月,奕诉代表总理衙门就修 约之事向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做情况汇报,不无得意地写道:“又铜线、铁路 两事,另经臣等历次舌战,甫关其口……而节略后开款目五条,亦并未提及铜 线铁路之事。" 2此后,整个19世纪70年代,不但清廷自身在铁路建设上毫无建 树,还以先买后拆的方式,毁弃了洋人修筑的吴淞铁路。3
设的情况,较之1887年也几乎没有进步。
这条铁路的由来,要从津通铁路的夭折和卢汉铁路的停建说起。
这只是战役层面的兵力对比。具体到战斗层面,更常见的是日军集中优势 兵力围攻清军。正如山东巡抚李秉衡在1895年1月所哀叹的那样:"二十四日,
李鸿章主持修筑关东铁路,核心目的是应对东北地区日益严重的边疆 危机。
(日军)四十余轮,万余人扑成山登岸,防军不支。除威海各军归北洋外,南 北五百里处处可登。仅二十余营新募之勇,分防太多,敌专注辄万人,我所应 多不能过二千人,势太不敌。" 34所谓“敌专注辄万人,我所应多不能过二千 人”,即是指清廷没有办法组织起一支能够产生威胁效应的陆军野战部队,所 以日军在山东战场上,可以随心所欲地集中优势兵力,对被动防守军事要塞的 清廷陆军以多打少,实施各个击破。
边患日重,亟须往东北修铁路
反观日本。甲午年前后,已拥有400多辆火车头;东海道线、横须贺线、 北陆线等,也均与港口之间实现了有效连接。战争期间,日本全国的铁路都动 员了起来,不断将人员与物资运往广岛港,再由轮船运往前线(北洋舰队战败 后,日军控制了制海权)。有统计称,“1894年度日本国铁的军事输送量为兵 员17万4595人,军用品4方3445吨;1895年度国铁输送兵员10万5944人,军用 品2万736吨,马匹7727头。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铁路运输了20多万出征士 兵,3万多匹战马。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军事铁路运输基本上没有间断过,铁 路交通极度繁忙"。35
所以,在1893—1894年,一切都要为太后的大寿“让路" \就连李鸿章念 念不忘,旨在巩固东北国防的关东铁路也不例外。
小川又次曾经断言,清廷只要一天没有"布设铁路",就"决不能称作真 正之强国"。发生在1893年的关东铁路为慈禧太后之万寿让道暂停建设事件, 所暴露出来的体制问题,显然要远比没有布设铁路更严重。
之所以对标乾隆大办特办,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此时的慈禧自我评 价甚高,自认为是带领大清走出"庚申之变”阴影、实现同光中兴的掌舵者。 第二个原因是寻求心理上的补偿。40岁生日那年同治皇帝突然夭折,50岁生日 那年有中法战争,慈禧很希望60岁生日可以有一场规模空前的平安喜庆。
对清廷中枢而言,1893年最重要的工作,是筹备慈禧太后即将于次年到来 的六十大寿。该年1月19日,距离慈禧寿辰还有约22个月之久,清廷就已宣布成 立由礼亲王世铎、庆郡王奕勤等担任总办大臣的专门机构来筹办庆典。户部、 礼部、工部与内务府全被卷了进来,庆典规模以乾隆八十大寿为参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