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浮沉:帝国重臣的人生起落 > 说什么话最重要

说什么话最重要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和珅的“高考”竟然不给力。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己丑年科举,贵族子弟学校出来的和珅名落孙山。他成了无业青年。不过好在这一年,按照大清朝的潜规则,和珅可以子承父业,承袭了高祖尼牙哈纳沿袭下来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这其实是个名誉职位,并不表示和珅找到了一份具体的工作。和珅的第一份具体工作在四年后才获得——在英廉的推荐下,和珅做了乾隆皇帝仪仗队的侍从。岗位职称是三等侍卫,供职的部门叫挑补黏竿处,又称上虞备用处,具体来说就是抬轿和举旗杆。

但是人脉也很重要。八年之后,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和珅与大学士英廉的孙女冯氏成婚,从而为他的仕途之旅打下人脉基础。跟一个大学士的孙女而不是贫下中农的孙女成婚,是和珅逆转命运的关键一步。英廉在乾隆四十二年任协办大学士,四十四年署直隶总督,次年特授汉大学士,时任总管内务府大臣,颇得乾隆皇帝赏识。和珅攀上如此高枝,仕途自然值得期待。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英俊青年和珅二十三岁。在结婚五年后,无所事事的他终于上班了。事实上这班上得很窝囊。因为清代侍卫等级森严,有乾清门侍卫、銮仪卫侍卫、上驷院侍卫、司辔侍卫、司鞍侍卫、茶膳房侍卫、伞上侍卫、十五善射侍卫、善骑侍卫、善射鹊侍卫、善强弓、善扑侍卫、奏蒙古事侍卫、上虞备用处(黏竿处)侍卫、庵鹞房侍卫、鹘房侍卫和狗房侍卫等。最牛的是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直接在皇帝面前晃悠,换句话说可以和皇帝直接沟通。和珅供职的部门在侍卫中属于三等,基本上和皇帝搭不上话。但英廉给他的建议是,能不能和皇上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时机说什么话。

事实上咸安宫官学对和珅的人格养成有决定性作用,比如能忍他人所不能忍、察言观色、睚眦必报以及不甘人下,甚至对财富的过分看重与攫取等,和珅日后的种种性格都可以在这座位于紫禁城内的贵族子弟学校里找到原因——应该说他最初的命运轨迹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和珅十分得益于英廉的这句话。清人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记载:乾隆皇帝某日出宫。起行之际,仓促间找不到仪仗用的黄龙伞盖。乾隆责问:“是谁之过欤?”意思是“这是谁的过错?”众侍卫皆惊惧不敢出声。只有和珅应声说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意思是职掌此事的人难辞其咎。和珅此言出自《四书》“岂非典守者之过邪?”一语,他在这里引用,既妥贴自然又暗示其文化修养,再加上和珅风度翩翩,声音清亮,在侍卫中颇有出类拔萃的感觉,由此乾隆皇帝对他刮目相看。

和珅的父亲常保是福建副都统,同时世袭三等轻车都尉。三等轻车都尉的品级是正三品,相当于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等职,而福建副都统是个正二品的官职,掌握实权。和珅能进咸安宫官学就读,靠的是父亲的关系——八旗子弟人数众多,咸安宫官学名额有限,凭什么是你和珅而不是别人来读啊!显然父亲存在的意义对和珅的人生是个正面的助推力。现在父亲过世了,和珅必须独自一人闯天下。

另有一次,乾隆在半路上突然停下轿子,却半天不做任何指示。身边的侍卫皆不得其意,只有和珅赶忙跑到一旁的古董店里买了个瓦盆送进轿子里去——原来乾隆尿急难言,和珅急皇帝之所急,想他人所不能想,再次在庸常人群中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乾隆四十年闰十月,二十六岁的和珅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其侍卫等级靠前了。同年十一月,再升为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可以说在行政职务上,和珅和他的父亲一样做到了副都统,进入了中高级干部的行列。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刚满十岁的和珅突然发现自己的命运变得非常凄惨。这一年时任福建副都统的父亲常保不幸染病身亡。而早在他三岁时,母亲就因生产弟弟和琳不幸难产去世。和珅至此成了孤儿。虽然此时的他在咸安宫官学就读——这所贵族子弟学校是官二代们镀金的重要阶梯,但对和珅来说,意义却已不大。学费能不能续交其实还是个小问题,问题的关键是父亲的去世让官二代和珅变得不那么名副其实。

但是谁都想不到,接下来和珅的升迁速度可谓是无人企及。乾隆四十一年正月,皇帝授和珅户部右侍郎。三月,授军机大臣。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为皇帝理财;八月,调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授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兼任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内骑马,旗籍抬入正黄旗。一般来说,帝国官员要在65岁以上,经个人申请并得到批准后才可享受紫禁城内骑马的待遇,而和珅此时年仅27岁,虽拿不出傲人的学历,官位却远超许多翰林出身的官员。那么,和珅究竟有何德何能,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从一名普通的三等侍卫,一跃而成乾隆皇帝的亲信重臣呢?乾隆究竟看中了和珅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