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些都还是浅层的逻辑分析。历史向来不相信逻辑而相信情境。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五代十国乱世,谁有头脑和实力谁就称王。后汉存在仅仅四年,郭威就在赵匡胤的辅助下即位,建立后周。这期间,后周败北汉,攻南唐,击辽国,夺回燕云十六州中的两州,表现十分抢眼。当然其中的明星人物非赵匡胤莫属。此次兵变之所以会发生,既有赵匡胤的实力在起作用,也有后周幼主上位,对众将或者说局势制约乏力有关。赵普当此历史关头,觉得胜算颇大,自然是要努力促成此事,要为自己的仕途发展着想。
兵行开封东北方向四十里地的陈桥驿时,赵普感觉有某种东西开始起变化了。一件杏黄色龙袍在某个清晨被兵士强披在宿酒未消、看上去惊慌失措的赵匡胤身上。兵变发生了,历史在这一刻凝固。赵匡胤面临着两难选择,同样赵普也面临着两难选择——是促成此事还是反对此事,直接关系着他的命运。当时的情形是乱糟糟的,所谓“有组织、没纪律”。有人跃跃欲试,有人心怀叵测,只是群龙无首,因为赵匡胤自己也不知如何是好。赵普发话了,他说:“策立, 大事也, 固宜审图, 尔等何得便肆狂悖。”此话确立了他在乱局中的意见领袖地位,表明赵普想主导事件走向的意图。果然,人群安静了下来,众人将目光投向这个能替大伙拿主意的谋士身上。赵普接下来又道:“兴王易姓, 虽云天命, 实系人心。前军昨已过河, 节度使各据方面, 京城若乱, 不惟外寇愈深, 四方必转生变。若能严敕军士, 勿令剽劫, 都城人心不摇, 则四方自然宁谧, 诸将亦可长保富贵矣。”(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赵普这话既强调了人心的重要,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在契丹勾结北汉入侵后周的紧要关头发生兵变,实在是易生变数之举。特别是“节度使各据方面”, 对赵匡胤兵变态度究竟如何,没人可以预测,此变数之一;变数之二是京城如果乱起来的话,局面就不可收拾了。所以关键的一点——兵变既已发生,就必须先保证自己的队伍人心不乱。赵普在兵变的关键时刻洞悉幽微,颇具意见领袖的内在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当然还有一点,当时留守京城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与赵匡胤私交不错,都不是忠于后周的人物。兵变既已发生,若派人回京对他们晓以利害,自可免去干戈之患。赵普向赵匡胤建议,派衙队军使(相当于宪兵司令官)郭延贇骑快马连夜回京师, 让石守信和王审琦做好接应工作。赵匡胤同意了,由此,兵变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尽管回京后赵匡胤还需面对范质、王溥这两个辅助大臣的诘难,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两人也只能识时务者为俊杰。
但是,显德七年(公元960年)的正月让一切都变得不确定起来。或者更好,或者更糟。显德六年六月,后周世宗生病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节度使赵匡胤临危受命,担任殿前都检点一职,执掌护卫皇帝之禁军,可以说深受信任。显德六年年底,一个传言在都城开封悄悄流传,说是契丹将勾结北汉入侵后周,帝国局势岌岌可危,所以显德七年一开年,正月才刚刚开始,宰相范质就代主行政,派赵匡胤率军北征。即便至此,对帝国及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诡异迹象其实还没有显现出来。局势至此还是可控的,在赵普眼里,这不过是一次正常的军事行动,而赵匡胤身经百战,此行不致于轻易败北。当然另一层意思赵普没有说出口,那就是作为谋士,赵普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应付一切,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中。
陈桥兵变后开始论功行赏,宰相范质、王溥分别加侍中(魏晋以后,侍中多为事实上的宰相)、司空(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为三公之一,是一种崇高的虚衔),继续在新朝里得到重用,而赵普却仅得个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这样一个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的清闲官职。众人都为赵普叫屈,赵普心下却明白,这其实是赵匡胤的一种心计:一方面后周文武百官的人心需要安抚,前宰相范质、王溥安排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着新朝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赵匡胤是给赵普一个考验,我故意赏不抵功,看你做何反应。人生的路很长,仕途也总是坎坷的,最重要的是人心——熬不熬得住,能不能受得了委屈,一切都需慢慢观察。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之前,年近四十的赵普在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节度使赵匡胤手下做一名推官兼掌书记,仕途一直黯淡无光。后周的掌书记为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之机要秘书,推官也只相当于赵匡胤办公室的高级秘书人员,总之并无多大实权。此前,赵普虽然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以及宰相范质推荐,当过一些类似于军事判官的职务,但仕途并没有就此发达起来。根据史书记载,这个读书不多的河北蓟县人“善吏道”,懂得为官之道。但很奇怪的是,他快四十岁了依旧没有任何发达的迹象,始终是一个小吏或者说谋士的角色。赵匡胤做同、宋地区的最高行政领导人时,赵普在外人眼里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倒是赵匡胤对他有些另眼相看,“尝与语, 奇之”(见《宋史· 赵普传》)——赵匡胤和他交谈,觉得他算是个奇人。可奇人并没有奇事。赵普在此期间做的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审案公明。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某次,在赵匡胤的辖区抓获一个盗窃团伙,犯案人员达一百多人。由于此团伙作恶多端,罪行重大,初审的结果是“按罪当弃市”,这一百多人全要砍头。赵普在二审时怀疑其中可能有无辜之人,便一一核实,最后实行的政策是“首恶必办,协从不问”,释放了其中的大多数人。不过,这个案子虽然办得令众人心服口服,但仅此而已。作为一名推官兼掌书记,赵普可谓称职或者说优秀的。只是这样的一个评价更让他悲凉。因为从字面上理解,一个称职或者说优秀的推官兼掌书记恰恰说明他在仕途上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做好本职工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