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布衣天子朱元璋 > 第二十二章 明初战略家

第二十二章 明初战略家

朱元璋闻言后,便回到军中,照此用兵,结果大获全胜。

朱夫人说道:“我家官人说过,少则半载,多则一年,叫你们不要去找他。”

消息传到石门,朱升默言道,“知我心者朱元璋也,用我谋得吴国公也”。

朱元璋闻言后,觉得朱升是个奇才,便问:“夫人,敢问老先生何时回来?”

这个故事乃是民间传说,但是历史上的朱升确实是朱元璋率军在攻打徽州的时候,部将邓愈向他举荐的。

刘伯温说道:“鄱阳湖就是这个蟹的形状,共有七个门,其中一门叫作齐门,朱升指点我们应该先攻打齐门。”

当时,朱元璋率兵攻打婺源,却久攻不下。正在烦恼之际,大将邓愈禀告说,这里有个弃官归隐的学士叫朱升,是个非常有学问、有影响的人。朱元璋求才若渴,立即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访问大计。

朱元璋等人更是大惑不解,连忙问道究竟怎么回事。

《明史》上记载:

刘伯温突然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先生真是奇才。”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明史》)

刘伯温上前拿起螃蟹,仔细瞧了又瞧,发现螃蟹的脐子已经被人扒掉了。

那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到底有什么涵义呢?我们一起来聊聊。

朱夫人说道:“官人说过,如果你们有事请教,仔细看看这个东西,一切奥秘均在此中。”

一、高筑墙

朱元璋上前慢慢地揭开竹匾,发现碗中尚有半碗水,水里面还有一只螃蟹。

高筑墙,说白了就是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当年汉高祖刘邦在天下未定之时,便大肆营造都城。朱元璋学习汉高祖的经验,夺取应天之后,便在应天大肆建造城池、宫阙,加强其防御能力。然后再以应天为中心,向东扩展,逐渐控制浙东,进一步扩大和强化根据地。

众人闻言后,将信将疑地跟着朱夫人上了楼,定睛一看,只见房间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个竹匾,盖住一只碗。

“高筑墙”从字面上理解,在古代战争中要筑高城墙,提高城防能力,说得直白一点,其实就是要加强根据地的防御能力,当敌人来侵犯和掠夺我们根据地的时候,我们要保护好根据地,绝不能丢掉根据地。

这时,朱夫人说道:“我家相公离别时曾留下一条锦囊妙计,放在楼上,你们且随我来。”

二、广积粮

朱元璋等人见此,心中不免有些落寞,却也无奈,只得转身离去。

“广积粮”,字面意思就是说平时要多积累粮食。有道是“民以食为天”嘛,如果军中无粮,则军心不稳,更别说对敌作战了。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粮食,才能跟敌人打持久战,才能一步步取得胜利。

原来朱升在为洪家写好对联后,料到朱元璋今日定会来寻访他,因此避而不见,隐入石门。

朱元璋早期在红巾军作战时,不同于其他的义军向百姓抢粮,而是向各地征粮。后来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于是在军队里设了一个都水营田司,专门屯田种地,兴修水利,一年下来有了收获,三年下来就有了积累。

随后,朱元璋按照主人的指点,没过多久便找到朱升家中,可惜只有朱夫人独自在家。

“广积粮”的引申含义就是加强经济实力。《孙子兵法》里面说,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表面上看是拼军事,实际上拼的是经济实力。只有加强了经济实力,才能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朱元璋闻言后,大喜,急忙询问这朱老进士所住何处。

朱元璋为了加强经济实力,还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之内设立了盐法局,就是在他领地之内要贩卖食盐的话要交百分之五的税,用于政府征粮。还设立了茶引制度,要想在朱元璋管辖的领域内卖茶叶要得到他的批准。每卖100斤茶叶,要向官府交200钱,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朱元璋的经济实力。

主人看了看朱元璋,说这个日子是朱老进士挑的,梁上的对联也是朱进士写的。

三、缓称王

朱元璋问主人家,为什么今日上梁?

“缓称王”就是不要急着称王,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中国有句老话叫“出头的椽子先糟烂”,在元末群雄并起的年代,人人皆是你看我,我看你,哪个称王便成了众矢之的,元朝更要派大军前来围剿。

于是,众人就沿着鞭炮声赶了过去,发现原来是一个姓洪的大户人家正在上梁,柱上有付对联,上联是“竖柱喜逢黄道日”,下联是“上梁恰遇紫徽星”,横批是“紫微高照”四个大字。(紫微星乃是帝星象征。)

刘福通、韩山童起义,后来韩山童被元朝军队杀了以后,刘福通就把韩林儿立为皇帝,声称要恢复大宋的江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乃是红巾军,他奉的皇帝也是小明王韩林儿,即是“大宋皇帝”。

朱元璋一班人来到廻溪西边的一个山头时,忽然闻到山下有鞭炮声。刘伯温掐指一算,心中十分纳闷,因为当天不是吉日,怎么会有人家大张旗鼓地办喜事呢?

朱元璋把小明王(大宋皇帝)摆在前面,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朱元璋闻言后大喜,当即带着礼品赶往廻溪拜访朱升。

第一个是韬光养晦,不让别人发现自己有野心,暗地里积累实力。

一日,麾下大将邓愈说,距此地三十里处隐居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儒叫做朱升,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观星占卜,还能预测未来,堪比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若是能请此人出山,必能大破鄱阳湖。

第二个是名正言顺,提高号召力。现在把小明王摆在前面,他是大宋皇帝,就有一定的号召力,增加起义军的力量,而且借小明王之口发布命令,统帅全军,还增加朱元璋在军中的威信。

传说龙凤年间,朱元璋率领手下大将邓愈、胡大海等人猛攻鄱阳湖,却久战不下,死伤惨重,为此朱元璋忧虑不已。

有这样一件事情。小明王曾驻在滁州,离朱元璋的军队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每到正月初一的时候,朱元璋便在军中立一个椅子,乃是小明王的御座。这些官员们要向这个御座行礼,表示自己对小明王的尊重。刘基看到这个后,曾对朱元璋说“竖牧耳,拜之何益”,意思是说这是一个放牛的小孩子,你拜他有什么用。但我觉得朱元璋拜得对,他的谋略和见识是超过刘基的。

朱升这人其实和刘伯温一样,也被民间百姓神话,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

综上所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九个字,但是却蕴含着一种高深的战略思想,朱元璋也正是按照这九个字,一步一步夺取天下的。毛泽东同志十分推崇朱升,曾赞其“九字国策定江山”,后来,毛泽东同志提倡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便从中演变而来。

在徽州,邓愈还给朱元璋推荐了一个谋士。此人能力不亚于刘伯温,战略眼光十分独到。朱元璋也是依靠他的一句话而最终取得天下,说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此人是谁了,他就是明初的战略家——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