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布衣天子朱元璋 > 第四十四章 千钧一发

第四十四章 千钧一发

虽然突火枪射程可以达到100步左右,但是却没有很好地运用到实战中去。因为真正的实战效果并不好。

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据史料和考古证明,火药其实在宋朝就已经被我国古人运用到了军事战争上,叫做突火枪。它是个管状火器,选用坚实的巨竹筒作为枪身,在巨竹筒内部装填火药与子弹,然后点燃引线,火药喷发,将“子弹”射出,据《宋史·兵志》中记载,这种突火枪的射程一般在100步左右,最远的可以达300步,是世界上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枪。

第一,受当时生产技术的限制,突火枪的射击精度和射程准确度很难控制,常常瞄的是这个人,打的却是旁边的人,让人哭笑不得,防不胜防。

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人发明火药之后,只知道拿火药用来做烟花,以致后来火药流传到国外,反被国外用来制作火枪大炮,回头敲开了中国的国门。

第二,突火枪的枪管乃是天然的竹管,哪里受得了火药的灼烧,几次发射之后,就会变得十分脆弱,最后直接炸膛,所以拿突火枪去杀人,无疑是自杀。

原来邓愈见汉军在城下敲墙,知道迟早会有缺口,于是亲自带人下去防守。这个邓愈不仅善于行军打仗,而且还爱新式武器,喜欢火铳。

到了元朝,突火枪得到了升级发展。因为火枪火炮时常会炸膛,那是因为竹管不够坚固,于是聪明的中国古代人改用金属或是石头来制作枪身或是炮身,叫做火铳。

士兵正往里冲着,突然噼里啪啦地一阵乱响,枪声大作,最前面的几个将士全被打成了筛子。后面冲进来的士兵虽然搞不明白为什么会枪声大作,但是哪有不怕死的,来不及细想,他们连忙重新退了出来。

火铳最早始于元朝何年,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我们无法得知。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火铳经过升级改造后,采用金属铸造管身,能耐较大膛压,提高了使用寿命,还增强了火铳的射程和威力,因此发明后不久,便被大量装备到元朝军队上去了。

这些汉军见城墙破了缺口,顿时士气大涨,一窝蜂地往里冲,都梦想着擒杀朱文正和邓愈等人,立下大功。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死神此时才真正降临。

在元朝,蒙古铁骑在远征东欧和西欧过程中,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器也慢慢地传到了阿拉伯与欧洲的一些国家,就这样,欧洲人也逐步掌握了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技术。

一般到了这个时候,城墙露出缺口,攻城的士兵眼前一亮,蜂拥而入,而守城的将士要么望风而逃,要么就是退入城内进行巷战。

到了元末,火铳发展很快,不仅蒙古人会用火器,各地义军尤其是朱元璋十分重视火铳的发展,他将科学技术直接转变为战斗力,在部队中装配了火铳,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在夺取天下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建立后,明成祖朱棣还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这些我们以后再讲。

在这样的疯狂进攻下,奇迹终于出现了,那么厚的城墙竟然被汉军硬生生敲出了一个缺口,而且缺口还不小,至少有三十余丈。

言归正传。正当汉军的先头部队被枪声吓得退出了缺口时,从缺口的左右两旁杀出了两队人马,迅速用木栏修建了临时城墙,堵住了缺口。

进退都是绝境,汉军开始站在城下用手中兵器猛砍城墙——做出这样举动的人们该是何等绝望啊……

退回去的汉军这才发现自己上了当,个个连忙挥刀冲锋,想要抢占木栏,邓愈见状,也不示弱,沉着冷静地指挥部队借助木栏的掩护,利用弓箭和火枪进行还击。

后退,会被刀斧手砍杀,前进,还没有开始登城,头上的大石头和檑木便如暴雨一般从天而降。

汉军在抚州门前耗了那么多天,死了那么多人,好不容易打出了个缺口,哪肯罢休。站在后面的汉军恨不得长双翅膀飞过去帮忙作战,但挤也挤不进去,只能继续大声喊阵了。

陈友谅见状,一声令下,刀斧手纷纷上前,将后退的士兵全部砍杀。

汉军无不拼命向前,枪林弹雨中,倒下一批,立即又冲上一批。邓愈虽然有弓箭和火器,可是敌人毕竟太多,这个木栏也并非真正的城墙,时间一久,便开始有些不支了。

邓愈抖擞精神,亲自站在城头指挥守城将士们拼命抵抗。两军相战,十分激烈。但是汉军仰攻对方,极为不利,总要担心头上时不时会掉下的大石头和檑木,时间一久,还是支持不住,开始慢慢地往后退却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邓愈听到后面喊声如雷,“兄弟们支持住,我们来了。”

有道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二十七日,汉军在陈友谅的严令下,对抚州门发动了最为猛烈的进攻。汉军在陈友谅的指挥下,疯狂地冲向了抚顺门。

邓愈和手下士兵回头一看,见是琉璃、澹台两门守卫牛海龙、赵国旺带领一队士兵赶来助战。

陈友谅开始下死命令了:从明日开始,谁敢后退半步,定斩不赦,如果不能拿下抚州门,一律提头来见!

原来朱文正正确分析了战场形势,如果邓愈支持不住,缺口被汉军打破,那么洪都城其他城门也没有再守的必要了,到时候只能把巷战进行到底,最后肯定全军覆没。因此朱文正亲自带领主力和牛海龙、赵国旺一起赶来增援。

他也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反正已经损失了那么多士兵,不如就加紧攻击吧——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一定要啃下这个硬骨头。

邓愈和手下士兵顿时精神大振,又再次稳住了局势。朱文正知道如果城墙不修好,迟早会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于是当机立断,下了死命令,所有的作战人员不得退后半步,如有违抗,立斩不赦,然后又命令一队人马赶快修筑城墙。

现在,陈友谅和之前的朱元璋一样,也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可惜的是陈友谅的身边一直没有人提醒(至少尚未见史书记载),应该改变策略,所以陈友谅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古代战争史上罕见的一幕:前方士兵拿着刀剑在城墙门口搏杀,后方士兵挥舞着手中的泥瓦匠工具,在争分夺秒地砌墙。那场景,忙乱却十足震撼,滑稽中满是决绝,因为每一秒都是在用生命做代价。

现在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遇到了同样尴尬的问题,久攻不下,损兵折将,一堆人耗在这里,一批一批敢死队不断冲锋陷阵,一批批倒下,其他人只能站在后面呐喊助威。这也算是陈友谅不听张定边劝告一意孤行的恶果吧。

这是洪都保卫战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战斗从清晨打到中午,从中午打到傍晚,又从傍晚打到次日清晨。双方主将全都冲到第一线,汉军伤亡惨重,朱文正这边李继先、牛海龙、赵国旺相继战死,他自己也挂了彩。战场尸体堆积如山,双方的战士没有立足之地,只得踏在尸体上继续作战,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不久前,朱元璋带着刘伯温和常遇春率领大军想要进攻安庆,不巧,却遇到了勇猛与智慧并存的张定边,结果是久攻不下,这个时候明朝第一智者发现了问题不妙,连忙改变策略,建议朱元璋撤军,移师江州,直攻陈友谅的老巢。

次日清晨,主帅兼前锋官朱文正终于带领大家彻底修好了城墙缺口,陈友谅见此,知道攻城再无可能,只得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