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洪都,但是由于地形的限制,一时之间六十万人马哪有可能全部展开,作战的其实只有前面一小部分,后面的大队人马根本挤都挤不上去,虽然看到战斗十分激烈,但是只能干瞪眼,站在后面喊喊声势,权当助威罢了。
两军斗得难分难解,战斗异常激烈。
汉军第一批冲锋倒下了,第二批接着上;第二批倒下了,第三批接着上;第三批倒下了,第四批接着上……如此反复而已。
守将邓愈也不甘示弱,亲自指挥将士们顽强还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剧《亮剑》,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和这个洪都战役的场景十分相似。
陈友谅见士兵们吓得缩成一团,不敢行进,哪肯罢休,于是又组织敢死队,继续冲锋。
剧中的对阵双方是日本的山崎大队和争取到攻击权的八路军722团。
一时之间,被砸中或被砸伤者不计其数,哀声遍野,死伤惨重。汉军哪里料到洪都城守军会顽强抵抗,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落差很大,吓得不敢继续上前了。
722团团长程瞎子抢到主攻任务时,决心一举拿下李家坡的那群鬼子,在大家伙面前长长脸。
可是,城内的士兵早已准备好了大石头和檑木等守城的工具,一见汉军疯狂攻城,便纷纷把这些大石头和檑木砸向汉军。
由于地形的限制,面对敌人密集火力点,这程瞎子竟然采用添油战术,一个连一个连地轮番冲锋,结果一批一批地倒下,不但久攻不下,而且还损兵折将,气得总指挥哇哇叫,当场撤下程瞎子,换上李云龙。
汉军自认为六十万大军所向披靡,只要一冲锋,守军们便会吓得闻风而逃,于是听到指令后,全都奋不顾身地冲向抚州门。
李云龙临危受命后,简单查看了一下地形,决定采用土攻加手榴弹的方式进行攻击。先是慢慢将战壕挖到离敌人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然后部队一一进入战壕,每人配发十颗手榴弹,然后一声令下,迅速将这些手榴弹全部投到敌人的阵地上。大家想想,一个营三千六百颗手榴弹全部投在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日军早已损失大半,然后李云龙顺势带领全军冲锋,一举拿下了李家坡,连山崎大队大队长都被机枪打成了筛子。
陈友谅当即挥刀一指,大喊:“进攻”,就这样,洪都城战役打响了。
程瞎子的这种攻城打法叫做添油战术,就是说使用小股部队逐次攻击的方法,就像给油灯添油,一次不够、再加点还不够、再加,结果次次不够。
四月二十四日,陈友谅来到洪都城下,发现抚顺门四面开阔,最为适合进攻。他当场大喜,心里想着反正是“吊打”,选哪里都一样,那就定这里了。
添油战术说穿了就是无谓地损失兵力,一般情况下,稍微有点智慧的指挥官断然不会采用这种战术的。然而一代枭雄陈友谅却偏偏就用了这种战术,也不是因为他草包,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四十万人围攻一个洪都城,那是什么概念呢?要是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网络词来说,就是“吊打”。
第一,地形的限制。小小的洪都城,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根本无法全部展开,只能分批次进攻。
虽说陈友谅的部队实际人数可能不满六十万,但是他的战舰上百艘,而且最大的能坐两千人,最小的也有一千多人,所以我觉得实际人数应该在四十万左右吧。
第二,对战争态势的误判。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陈友谅在洪都战役初期,调查研究工作没有做好,对敌情掌握不足,没有料到洪都城内的抵抗竟然如此顽强。他开始是对战争形势有误判,交手之后,发现了情况不对,却已经骑虎难下,有些晚了。毕竟已经交火了,这时候撤离战斗恐怕会影响士气,更影响下面的战斗,于是只能不顾一切地实施添油战术,希望早日拿下洪都城。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二十四日,陈友谅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到了洪都城下。朱文正和他的将领们全副武装,站在城头一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只见江面上停满了巨舰,一眼看不到边,城外士兵黑压压一片,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阳光照在士兵的铠甲和兵器上,那光芒晃得人睁不开眼。让人不由得产生“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迫感。
抚州门的战斗一打就是三天,战况十分惨烈,汉军的尸体可谓堆积如山,但是还是没有能够攻克抚州门。照这样打下去的话,不用太长的时间,估计汉军连云梯也不用架,恐怕踩着尸体就能登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