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父母的批评(PC)
● 来自父母的预期(PE)
● 行动顾虑(DA)
● 个人标准(PS)
● 整洁有序(OR)
● 过失担忧(CM)
1998年,约阿希姆·斯托勃(Joachim Stoeber)教授表示,上述表格可被缩减为4个,但他同时也表示,有些研究结果显示,原来的FMPS表现形式表能更准确地衡量出重要差异,至少是在临床样本中。
1990年,兰迪·弗罗斯特(Randy Frost)提出了“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FMPS)。以下是弗罗斯特定义的完美主义的6个表现形式及其常用缩写。
1991年,保罗·休伊特(Paul Hewitt)和戈登·弗莱特(Gordon Flett)提出了“多维完美主义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表格共包含45项内容,按照完美主义的来源可将其分成几个大类。
完美主义相关研究
● 自我导向:衡量自身的不切实际的标准及完美主义的动力
关于完美主义,前人的研究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就它的分类达成共识(你会在后文读到)。
● 他人导向:衡量他人的不切实际的标准和完美主义的动力
在讨论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之前,我们有必要揭开完美主义的面纱,分析一下它的具体构成。认识汽车,并不意味着你能造出一辆;同理,仅仅在表面上了解完美主义,也并不意味着你明白如何控制它。因此,我们需要对完美主义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
● 社会导向:认为他人期待自己做到完美
完美主义是什么
如果把上述两个表格结合起来又会如何呢?2004年,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的罗伯特·希尔(Robert Hill)等研究人员对这两个表格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后,推出了一份新量表。它包含以下8个表现形式表,可分为两个大类。
完美主义是个冒牌货,是个骗子,是众多选择中最糟糕的一种心态。相反,不完美主义才是值得追寻的,是一种奢侈的、最好的选择。在你继续阅读的过程中,我希望你与“不完美主义”这个词发展出新的感情,或许以后,你的口头禅会变成“我可真是个不完美主义者”。
内心自觉的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一个典型后果是厌食症,即对完美体重或身材的苛求。这是最危险却又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之一,所以我们不能随意轻视完美主义,它的确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总体来讲,本书读起来会很轻松,但是因为太多人轻视完美主义,所以我有必要在开始时强调,我们必须摒弃对完美主义的暗中好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摆脱它。
● 整洁有序
另外,完美主义还会引发其他常被错误归因的严重问题。譬如,完美主义是精神抑郁的最常见根源,而抑郁又会导致上瘾等一系列问题。
● 追求卓越
这一细节不容忽视,知道为什么吗?即使读完这本书,即使看到了不完美主义带给你的自由和力量,依然是不够的。如果你不能重新定义完美主义,无法认清它是一种有杀伤力的消极心态,那么你对其优越感的错觉必将阻碍你做出任何形式的积极改变。
● 计划周密
如果能够认清完美主义对人类造成的消极影响,我们便不会再欣然甚至迫切地标榜自己为完美主义者了。我不想为此对任何人指手画脚,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追求某些方面的完美。但“我可真是个完美主义者”这样的表述虽然常被用作优雅的装饰,实际上却是条难以愈合的伤口。
● 对他人要求过高
完美主义者渴望永远做到完美,无论是在行为处事、外在形象还是内心情绪上。表面上看,这似乎的确值得骄傲,但仔细挖掘其真实含义后,你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旦将“主义”加在“完美”或“不完美”后面,将其概念化,衍生出的新词就彻底颠覆了原词的本来含义。完美主义不再完美,而意味着缺乏理性、极具杀伤力和局限性,甚至会致命(如导致厌食症、精神抑郁或自杀)。
自我评价的完美主义
“我可真是个完美主义者”——也许我们都说过或听过别人说过这样的话。你是否察觉到,说这句话时,虽然当事人是在承认缺点,却总暗暗带有一种骄傲?说这话时,当事人总是会笑起来。人们普遍认为完美主义是一个积极的缺点,所以每当在面试中遇到“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这个无聊问题时,“完美主义”就成了最受青睐的答案。
● 过失担忧
“我可真是个完美主义者”
● 认同需求
幸好,完美主义并非人类的永恒特质。我们都可以自我改变,只是需要正确的方法。为了找到完美主义的有效对策,我们必须对其追根溯源。
● 父母压力
完美主义会导致生活中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因为它会让生活中的不完美变成令人畏惧、困扰但又无法逾越的障碍。完美主义者往往会因为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精神崩溃或不知所措,这种差距彻底摧毁了他们不断进步、享受生活的能力。只有不完美主义者才能忍受生活中的不完美,而不完美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
● 纠结不放
● 你是否感到自卑?完美主义。
这是一套由“完美主义”一词衍生的复杂体系。你可能会觉得,没有哪个量表能够准确概括完美主义的全部概念。研究人员一直试图为完美主义建立模型,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然而他们的努力换来的是更多的问题而非解决方案。我不是在批评前人的研究,因为他们研究的目的并不是找到解决办法,如他们所说,他们只是想展示“他们的发现”而已。
● 你是否很容易意志消沉?(可能是)完美主义。
我们不想参与关于完美主义的概念的讨论,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一直想知道:“对完美主义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最该做的事是什么呢?”
● 你是否有拖延症?完美主义。
根据这些概念的核心程度及其解决难度,我对其进行了分析与梳理,最终确定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五个表现形式。我们如果想批判完美主义,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根据它们在本书中出现的顺序排列,括号中标注的是其来源):
● 你是否对一些社交场合感到恐惧?完美主义。
● 过高期待(我新增的内容)
● 你是否觉得很难做出决策?完美主义。
● 纠结不放(希尔)
用最为准确、专业但直白的方式解释,所谓纯粹的“完美主义者”在真实世界里是完全无法正常生活的。如果此刻你举手或点头表示深有同感,你很可能夸大了你的情况,因为大部分人虽然追求完美,却都能正常生活,只不过他们对完美主义的追求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已。
● 认同需求(希尔)
实用完美主义者
● 过失担忧(弗罗斯特)
视觉艺术家芭芭拉·布卢姆(Barbara Bloom)
● 行动顾虑(弗罗斯特)
日本人在修补破碎物件时,会选择彰显其损坏的痕迹,用黄金来填补裂痕。他们认为,破碎的东西因为其受伤的历史而更显宝贵和美丽。
我们暂且不谈完美主义的“优点”,比如追求卓越、整洁有序,因为这些本就不属于问题,也就不需要我们想办法去解决。我个人甚至不把它们列为完美主义的表现,对此我会在后文解释。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为了行文更加简洁、集中,我对表现形式列表进行了删减,比如,父母压力导致的完美主义,其实可以归属于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认同需求的衍生,因此其解决办法并不会因为压力源自父母而出现巨大差异。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了解为何很多人都有完美主义倾向。
能在一个让人随波逐流的世界始终坚持自我,是人生最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