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被夸大的使命 > 第19章 刘波:包装出来的“文化第一股”

第19章 刘波:包装出来的“文化第一股”

有报道称,刘波平日好穿对襟青布衫,“能穿布鞋的时候决不穿皮鞋”,他的总裁办公室满架皆书,一室斯文。他还在北京长期包租了一幢据说是张作霖旧宅的四合院,在这里,他常常夜宴宾客长欢达旦,大有名士风范。在很多报章上,他都被视为“新儒商”的标杆人物。

他把《传世藏书》的“发行代售费”转给了建设银行,由订书者到建行交款,并由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作担保。由此一转,即便该书没有卖出一套,都有银行替他埋单了,而诚成文化的账面利润则十分可观。有了银行做靠山,刘波从此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便将诚成文化包装成“中国第一文化概念股”。

而其结局却是,以文化之名行炒作之实,诚成文化因业务旷缺而遗下无数黑洞,最后刘波不得不逃亡海外,身后留下40亿元的贷款包袱和满天的谩骂追讨声。

刘波的第一桶金就与文化有关。他策划和出版了123册的《传世藏书》。这套书由他的导师季羡林主编,据称该书共30000多卷,计2.76亿字,累计厚度为十余米,“它汇集了国内外上千名资深专家学者,历时6年才完成”。刘波开办诚成文化公司,据说一共印了一万套,市场售价高达每套6.8万元,这一下子为诚成公司增加了数亿元的“资产评估值”,这成为刘波今后走向资本市场的“通行证”。接下来,刘波便舞耍出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

评论家乔新生在刘波东窗事发后曾做《儒商的黄昏》一文,他认为,是刘波打造的“儒商招牌”让他在商海中曾一度如鱼得水……

14岁那年,就在很多同龄人还在为考高中而苦读的时候,早慧的刘波就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四年后,他进入湖南中医研究院拿到了硕士文凭,后又考上北大哲学系的博士生,师从季羡林学习东方哲学。之后,他便长袖翻腾,开始了自己的儒商生涯。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只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打开金融机构的大门就易如反掌,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还普遍存留着中国金融业的古风,重人不重物,只要名人一句话,多少贷款都可以出手。刘波先生充分地利用了《传世藏书》给自己带来的知名度,短时期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一个上市公司,完成了从书商向儒商的转变。当刘波先生掌控了上市公司之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资本重组活动就开始了,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重组过程中,刘波先生抽身而退,留下的是股权复杂的上市公司和负债累累的债权银行。

这是一个从“神童”开篇的商业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