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对企业家的期许,以及这个财富群体的自我膨胀即将达到顶点。如果拿美国百年商业史作为参照体,一个让人不无尴尬的事实似乎是,我们今天对企业家的公共责任以及公司使命的认识,正停留在美国上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之间。
历史往往是如此相似。今日的中国正进入一个商业至上的奢华年代,从这里喷射出的炙热的商业热情,常常让人想起20世纪初期的美国,那个亨利·卢斯大声颂唱的财富创世纪,那个对商业顶礼膜拜,深信技术的进步将洗去一切贫困、不平和忧伤的大年代。
为了写作本章,我和我的助手们曾经花了不少的时间,去收集中国企业的公司使命。结果我们发现,很多大公司并没有十分明确的使命陈述,它往往与公司的宗旨、远景、战略目标及成长理念等等交织在一起。然而经过细致的剥离,我们仍能清晰地梳理出这些公司在使命认识上的一些共同之处:
中国企业的使命错位
中国企业的使命表述,往往与一些伟大的社会责任纠缠在一起,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式的崇高感,仿佛公司就是为了完成某一项遥远的社会使命或实现某一个“国家目标”——如成为中国第一个跨国品牌而存在的,我们不妨称之为背负“十字架”型的使命。
20世纪末到今天:直接创造财富,间接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另外,我们还每每看到“借口型”或“口号型”的公司使命,它常常是为了“捍卫或振兴民族工业”(迄今很多中国家电企业以此为自己的使命),为了“争当中国第一纳税人”(山东三株集团的公司使命),为了“让国人寿命延长10年”(沈阳飞龙保健品公司的公司使命),或为了探索某一些体制上的创新(它常常出现在那些率先闯入垄断性行业的新兴公司的使命陈述中),这一些堂皇或遥不可及的使命似乎能够让企业在经营行为中天然地带上某种光环,甚至成为它们攫取某些利益时最好的理由。
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国家英雄”,自由经济的创造者和捍卫者
中国企业的使命表述,往往是不聚焦的,很难体现专业化的执著,从使命表述中,你基本上搞不清楚它到底专注于哪一个领域,它在哪一方面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期望在哪一部分成为该行业甚至全球的领先者。这应该与当今国内企业普遍执行多元化的战略有关,在这一点上,中美大公司的差异性非常之大。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全神贯注于物质财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