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及婚恋关系中成年人间的情绪协调时,我指的其实是情绪指导。但我不会在对象是成年人时使用“指导”一词。这个词暗示着行为双方之间在力量上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下的支持和理解是单向的,就像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但在婚恋关系中用到的技巧是一样的。通过使用为成年婚恋关系新修订的元情绪问卷,我的研究证实,处在愉快的婚恋关系中的伴侣会相互指导。我曾经的研究生丹·吉本博士(Dan Yoshimoto)带领的小组对100对伴侣进行了访谈,询问他们一些问题,例如他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和文化背景,在表达和体验情绪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信息。然后,我们会就伴侣二人的婚恋史同时访问他们。吉本发明了一种计分方法,这样我们就能分析出伴侣们感到他们可以对另一半敞开心扉到何种程度,以及伴侣能够对他们敞开到何种程度。我们发现,情绪指导型和消除型的比例和之前教育方式研究中所体现出的差不多。很多情绪消除型的伴侣都有着良好的出发点。就像情绪消除型的家长一样,他们会说:“噢,亲爱的,别伤心了,别哭了,高兴一点。往好处想。”他们以为自己的语言很有支持性,但除非他们的伴侣请求他们如此回应,否则这些信息传达的是:“我不想在这时候听你说这些,自个儿到一边去难过吧。”
情绪协调:接纳对方的感受
一些情绪消除型的伴侣在我们的研究中确实希望他们的伴侣到“一边”去难过。他们的回应不耐烦且不以为然,倾向于把伴侣描述为消极或者可怜的。他们把伴侣的情绪当作破坏自己情绪的负担,即使伴侣的难过和他们的关系无关。这样的伴侣就面临着严重的元情绪不匹配问题。
一项针对三四岁孩子的研究发现,5年后,指导型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在学业上表现得更好,和同龄人的关系更好,身体更健康,行为问题更少。
下面是安杰尔和乔治的元情绪访谈片段。这对不快乐的伴侣不能让对方聆听自己讲话。我们已经看到他们对自己的不满有多么迟钝。在这段相对平静的评估过程中,他们仍然不能给予或得到双方渴望的情绪支持。
爱的博弈论
提问者:你为什么样的事情伤心?
另一种教育方式是“情绪指导”(emotion coaching)。很遗憾,这样的家长比较少见。情绪指导型的家长把孩子生气、恐惧、悲伤的情绪看作一种和孩子建立联系的机会,会去帮助孩子理解这些感受。(我粗略地将家长分成了两种类型。事实上,我的被试对待孩子的消极情绪的反应像光谱一样,是多种多样的。)当我问一位情绪指导型的父亲同样的关于被欺负的问题时,他说:“如果一个孩子欺负我儿子,我会努力理解他的感受和原因。一些孩子可能会打他或者取笑他。我会停下手边所有的事。我的心会和他一起,像个父亲的样子。我会强调这一点。”情绪消除型的家长并不比指导型的更冷漠,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的爱也未见得较少。一位父亲说得好:“笑一个,宝贝!这才是爸爸的好姑娘。现在好一点儿了吗?”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些好处。它是行为导向的,鼓励培养解决问题的技巧。但是如果孩子(或者任何人)感到不被理解和支持,那么他就很难从中领悟和改变。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Haim Ginott)说过,理解先于建议,引导才会更有效。这就是为什么指导型家长对孩子有如此大的好处。我在早期对三四岁儿童的研究中发现,5年之后,指导型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在学业上表现得更好,和同龄人的关系更好,身体更健康,行为问题更少。甚至当我比较具有相同智商水平的儿童时,情绪指导型教育出的孩子也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业成就,这与他们高超的自我平复能力和集中力有关。
乔治:我从妻子那里得不到需要的或者应有的尊重。最让我伤心的是我感到被亏待了。我不能……继续发展,于是回到学校。我的妻子辞掉了她的工作……她没有鼓励我,说“嘿,你干得不错啊”这种话。这种事让我感到伤心或愤怒。我觉得可能两种都有。这时我只想躲开。
这项研究的数据揭示了儿童成长中的两个显著趋势。这两种趋势都是基于家长对消极情绪的态度和他们自身童年时期的经历而产生的。面对不快乐、恐惧和愤怒的儿童,一组家长(不幸的是,这是人数较多的一组)试图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劝告孩子“忘了这件事吧”来改变孩子的感受。这种做法被我称为“情绪消除”(emotion dismissing)。这些家长相信他们的孩子可以选择自己的情绪。总的来说,情绪消除型的家长把体验消极情绪当作火上浇油一样的冒险。他们眼中的生气就是攻击性的失控,悲伤就是自怨自艾,而恐惧就是懦弱的表现。被问到如果看到儿子被欺负会对他说什么时,一位情绪消除型的父亲回答:“我会说:‘别担心,他不是那个意思……别想多了。轻松点。大事化小,继续生活。’”
提问者:当你伤心时,妻子怎么回应你?
我发现我们的访谈档案中的元情绪千差万别,尤其是消极感受。一位父亲认为发火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清嗓子一样是中性的,由着它来,然后继续做该做的事。”另一个人则相反。有人对他发火,他就会感到被侮辱了:“他们骑在我头上拉屎!”
乔治:哦,是啊,好吧,她会大声叫我,挑衅我。“哦,你又发神经了。叽里呱啦……”(笑)她从来不知道我在难过。所以,我伤心时宁愿选择不对她说。
因为对待感受的主要态度源于童年,我也是从我早年对教育方式的研究中认识到情绪协调的重要性的。1985年,我建立了元情绪访谈,用于评估家长对自己和子女情绪的态度。访谈涵盖了受访者童年时期关于愤怒、悲伤、恐惧、爱、骄傲和其他情绪有关的经历。访问者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成长过程中,你能分辨你父亲什么时候在生气吗?”“这对你有什么影响?”“你的父母通过什么方式让你知道他们是爱你的?”
乔治害怕安杰尔挑衅,所以宁愿独自伤心。在后来的访问中,他承认他避免把消极情绪和妻子分享是因为她可能会发火,这会引发另一场战争。乔治感到自己陷入了一场不能表达自己消极情绪的婚姻。他眼中的妻子目中无人并且没有同情心。
元情绪:个体对自我情绪的觉知、体验、评价、描述与监控的能力。
下面是安杰尔所说的:
爱的关键词
提问者:如果你伤心,你的丈夫会知道吗?他会注意到吗?
有些人可能会藐视感受,认为它不重要。但感受是人类经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你如何否认它们,它们都会出现。我们知道至少有7种情绪是普遍性的,根植于我们的大脑中:生气、悲伤、恶心、轻视、恐惧、兴趣和愉悦。在这些剧烈情绪的影响下,来自全世界的人们都会自发地做出同样的面部表情(微笑、皱眉等等)。一些研究甚至发现,具体的表情还会激发某些具体的生理变化(比如心跳加速),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如此,无论你的背景、生活方式或者文化根基为何。
安杰尔:是的,他会注意到。但他未必知道他该做什么。
我创造了一个专门的词语来形容一个人对情绪的态度,这就是“元情绪”(meta-emotion)。“元”是一个反身词,心理学家经常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个有关事物本身的概念,比如,“元交流”指的就是我们是怎样交流关于交流的话题的。同样,我想通过“元情绪”表达我们是怎样感受感受的。
提问者:他是怎么回应你的?他回应你的伤心时会说或者做什么?
元情绪:我们是怎样感受感受的
安杰尔:我想说其实……可能……他会……让自己忙起来,更加退缩……很多时候他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他会用他认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他很少会表现得亲切和深情。我不认为他会这么做……如果我对他说“噢,抱抱我”或者“我需要关爱”,他当然会做。但他自己想不出要这样做。
情绪协调最常见的绊脚石就是双方的感受存在差异,尤其是消极情绪。当你生气或者伤心时,你会觉得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很舒服吗?如果你的伴侣心烦意乱,你希望自己能赶快逃离吗?或者你觉得自己有责任进行“修复”?你想告诉他(她)“振作起来”?文化、性别和个体差异的强大力量会让不同人对这些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
提问者:你对这种回应有何感想?
当伴侣能够深层次地相互理解,并能将这些理解用亲切的方式相互表达出来,真正的亲密就会从中产生。我们将这种能力称为“情绪协调”(attunement)。它对一些幸运的伴侣来说已经成为习惯,但是对其他很多人来说还是一项需要付出努力的挑战。幸运的是,情绪协调所包含的技巧几乎所有伴侣都能学会,或者能学习变得更好。
安杰尔:(愤怒的表情)我当然希望他深情一点,多一些关爱和理解。不要都藏在心底。我当然希望是另一种样子。我想我已经跟他沟通过了。但是对他来说,这需要付出太多努力。他会想:“哦,好吧,因为她说这不是我的错。我没做错什么,她没让我试着改变什么。”
情绪协调:当伴侣能够深层次地相互理解,并能将这些理解用亲切的方式相互表达出来,真正的亲密就会从中产生。这种能力就是“情绪协调”。
和丈夫不同,安杰尔没有试图封闭自己的情绪。在她看来,生气是唯一能引起乔治注意的方式。安杰尔希望乔治在她伤心难过时能够更深情和亲切一些,而不是采取防御的姿态,但她相信这是不可能的。她不期待她的发泄能够带来积极的体验,但是她至少可以把这件事摆到桌面上谈谈。
爱的关键词
这对伴侣最根本的问题是不能通过回应对方的情绪来深化彼此的联系,因此让彼此更加疏远。他们之间缺乏共情力,这使得他们之间的表达充满愤怒和怨恨。在这种情况下,信任是无法维持的。
事实上,每个心理咨询师和那些心理自助类图书都会强调通过交流和语言的力量去化解分歧。许多建议都很棒。然而,如果仅仅是合适的措辞就能成功地避免分手,那么我们现在就能通过谈话让居高不下的离婚率降下来。伴侣们总是机械地模仿正确的词藻,却不能从深刻理解对方的角度出发。这就像记住了几句法语,如果你不懂这些句子的意思,还是不会说法语。
尽管情绪协调并非复杂的技巧,但它确实需要将元情绪从安杰尔和乔治的杂乱世界中转换到一个他们可以接受对方情绪(包括愤怒、悲伤和恐惧)的状态中。情绪协调不是背台词,情绪协调增进你对伴侣的理解,以及表达接纳和支持。学习情绪协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小处开始。无害的日常谈话就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基于我对无数伴侣的研究,我发现了一种可以让大多数伴侣都成功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