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你好!我很迷茫,觉得在这个高科技社会里,应该学点关于互联网的,医学方面的,我是理科生,但是本人非常喜欢文学,想学中文系,但是感觉很死板,没前景,你的笔风很清新,我很喜欢,请您在百忙之中能够回复我,谢谢。
记得曾经有一个学妹在后台问我:
我觉得她这样的状态和我挺像的,就告诉她,不用功利性太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喜欢什么要看能不能做下去。
02
像我喜欢文学,但是我知道自己比不过专业学习中文的,硬磕下去也许会让我厌烦,那我就把文学当作副业,努力做好自己的考研。
选择了走过一半的路,而且在过程中,我觉得坚持下去没有那么难,只是自己没有真正热爱过。
第二天早晨起来我看到她的回复,是高三学生呢,谢谢学姐。
对我而言,后悔更甚,所以这个想法就悄悄失踪了。
这些只言片语的感受,是我走了很多弯路的心得,能够帮助到她,也很欣慰了。
每一个问题我都写下来,后面又写上自己的答案,事实是我承担不起,我会后悔,但我现在不坚持,可能只是遗憾。
如果我在高三的时候也有人告诉我这些,我会更通透地度过大学吧。但是,这些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可以云淡风轻地面对了。
了解了情况之后,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我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吗?是不是比较热门,方便就业?能够接受潜在的歧视,勇敢坚持下去吗?如果接触了之后,觉得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会不会后悔?
03
但是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跨考失败的例子,比如要求看大量复杂的专业书,要具备过硬的实操能力,有的名校甚至不招跨考生。
看到一个大三的同龄人说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没有办法专心学进去,但是又不确定自己的兴趣能不能支撑自己。
看到现在火热的新媒体写作,很多人通过文字就能实现有自己的粉丝群体,出自己的书。真的有很多的瞬间想要跨考,考新闻与传播,学中文,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把这比喻为抓娃娃,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而金钱不能带给她同样的价值,也许自己真正爱上的是抓娃娃的浪漫。
这样的感觉,我真的持续了很久,对自己的专业研究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学习逻辑美学文化,超级反感,就像《我在未来等你》中的刘大志,在一所大学中讲着人人都想逃的思修、毛概,那种日子一眼望到头,丝毫没有盼头。
人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质疑自己脚下的路,总会想如果当初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现在会不会不一样。
想着自己曾经喜欢的专业,或者听说别人的专业有趣实用,还有很多工作机会,心里不免痒痒,跃跃欲试。
走了,就别犹豫,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人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看到这里的人,都会有我这样的纠结,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觉得学了三年也没学到什么,想要考研继续深造,又觉得格外枯燥无味。
看过一句话:辨别出生活的拐点,在不断长大、不断和岁月握手言和的过程中,把那些小心思和成长的坑坑洼洼提炼萃取成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成长。
听了何凯文老师的演讲,内心的激动是有的,但是也会质疑自己:真的能做到吗?要不要留一个后备方案?
别人说的好不一定是真的好,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并且学着为自己负责。
随着大四学长学姐们考研结束,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披荆斩棘上路,还未凯旋,就想把自己的心得倾囊相授,却也担心,一不小心就领错了路。
人生还是要自己体验把柠檬榨成果汁的惊喜呀。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