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科幻小说 > 星际旅行日记 > 英译者手记

英译者手记

我的翻译是根据1971年的波兰语第四版完成的。它不包括《伊翁·蒂奇回忆录》(《未来学大会》,海布里出版社,1974年),其中的行动发生在地球上,也不包括《第十八次航行》(其中蒂奇负责——或者说,都怪他——创造世界),以及《第二十四次航行》,这篇可以在达科·苏文的《其他世界,其他海洋》中找到(兰登书屋,1970年)。也有一个《第二十六次航行》,是一篇冷战讽刺小说,作者后来放弃了,更多的是出于审美而不是政治原因。另外,《第二十二次航行》的最后几页也被省略了。

当莱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他的写作生涯时,除了有哲学随笔与其他体裁的作品外,还有非常“直接”的科幻小说,漫画故事和寓言故事。但渐渐地,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所以到了七十年代,莱姆创作的作品不容易被归类为任何一种。例如,《想象的幅度》(Wielkość urojona)是关于一本不存在的书的介绍,其内容相当丰富。他的粉丝和批评家恳求他“请写更多像《索拉里斯星》那样的作品”,但是他们全都未能如愿,因为莱姆并不满足于重复他以前的成功;他继续追随自己的艰苦写作之路。《星际旅行日记》只是这种顽固和永远不安的个性的一个例子。

“蒂奇”这个名字的波兰语发音类似Tee-khee,来自波兰语中“安静”这个词(cichy,发音类似Chee-khee),也许有些读者会觉得这确实与主角的性格相吻合。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写《星际旅行日记》(Dzienniki gwiazdowe)历时二十年,在每个新版本中新增了一些短篇。但每次航行的编号掩盖了其真实的时间顺序:第七次航行出版于1964年,第十四次航行出版于1957年,第十八次航行出版于1971年,第二十二次航行出版于1954年,以此类推。莱姆并不打算让读者按照伊翁·蒂奇的这些冒险故事的写作顺序来阅读。不过这个顺序——22、23、25、11、12、13、14、7、8、28、20、21——确实反映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发展。因为尽管整个日记的主题有很大的一致性(取笑人类在宇宙中的至高无上地位,模仿历史和时间旅行),但读者按时间顺序看,会发现从俏皮的轶事到尖锐的讽刺再到直截了当的哲学的明确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