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据堂岛的描述,学校还会日常举办海外作品的读书会,其形式“与中在家老师过去办的毫无二致”。堂岛参加过的读书会中,有一次品读的是詹姆斯·马修·巴利的《小白鸟》。而正如堂岛在书中指出的那样,善丸与祢的《乞丐训》(1908)中由孩子们在公园里建立起来的国家逐渐被世界吞没的故事,与《小白鸟》有相似之处。考虑到这些小说可能是从读书会的内容中受到启发而创作的,那就不难解释为何富江等人几乎所有作品的主要构思都(被认为)来自海外作品吧。
根据《真话开明私塾》的记载,该校教的科目除了英文、数学、国语、汉文、地理、历史、理科之外,还有裁缝、家政、体操、琴曲、点茶、插花、礼仪等等。宿舍的清扫、三餐也由学生轮班负责,以极为完备的形式自力更生。据说这一切都是富江的提议,而且富江在这里同样大受欢迎,学生们都很仰慕她,她每到一处都是人山人海。
但在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2月,她们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富江接受美国教育学者勒内·托尔曼的推荐,宣布去美国留学一年。虽然许多学生表示哪怕一年都不想离开她,恳请同行,但都没有得到批准。
关于该校的实情,记载最为详细的是1920年(大正九年)出版的堂岛铁朝的《真话开明私塾》。堂岛的父亲是《新东洋月报》的记者,堂岛受父亲的指示“调查”明治女子学校,于是他男扮女装成为学校的学生,记录下了内部的情况。
虽然安排了其他教师,但明治女子学校哪怕只是暂时失去富江这一支柱,都带来了很大的动荡。
1907年(明治四十年)的第一届80名学生中,也包括了开明女子学校的在籍学生、后来的海军大将石桥道建的独生女,相生钢铁大亨陆前阳之的次女和三女,以及岐阜县曹洞宗住持的女儿。这些住校的少女们中间,涌现出以善丸与祢、武良聪子(武良智)、氏原千鹤子为首的一大批代表了一零年代的科幻作家。因为这所学校出身的人几乎都对学校内的事避而不谈,于是日后便有了这所私立学校在做某种超能力开发的传说,不过大部分都是编造的。
那个时期,在学生们看来,甚至连音乐和富士的关系都修复了。
它沿用了开明女子学校的校舍、宿舍,教师团队也基本上保留了下来,而富江、富士和音乐也作为语言和文学的教师,站在了讲台上。这件事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虽然只招收80名学生,但报名者多达462名,因而不得不紧急开展面试选拔。
经常有人看到她们两个人在教员室里一边吃着音乐自家店里的日式甜点,一边争论不休的场面。争论的内容从时间的性质到未来的社会形态、宗教等等。有几次争论得太过激烈,甚至错过了上课时间。
鸿然通过多家报纸、杂志,宣布设立以“14岁至18岁”的女生为教育对象的私立学校“明治女子学校”。
还有件事,尽管在零零年代的科幻史中并没有那么重要,但还是想在此提一下。这一年,又诞生了一本利用翠桥的时间科幻小说。
看中这一笔生意的是富江的父亲,中在家鸿然。
再度将翠桥用作“跨越时间之桥”的,不是之前的两位作家,而是富士。她在邦曾社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草镜》(1908)。不过这本书只出版了几十本,现在已经没有完本了。
她们从开明女子学校毕业的第二年,由于日俄战争的结束,在海运投机中遭受重大损失的校理事长村雅杜甫宣布出售学校。
其内容大致是:翠桥所在的球磨川上有一排竹筏,在上面可以从水面的波纹中读到所有人的未来。据说,这本书写的虽然是个故事,但没有采用小说的体裁,更多的是在表达对未来的预测和作者的思想。
开明女子学校的学生都来自有身份的家庭,各家企业自然纷纷发来贺电,发给富江与音乐这样的才女作家的贺电更是堆积如山。所以毕业典礼从早上9点一直开到了晚上6点。毕业生和教师们都昏昏欲睡,富江则一边与富士在脑中下着国际象棋,一边和音乐玩起了没有牌的百人一首。
由于原书散逸,这些内容只是根据从富士的回忆录中搜集到的信息推测的。不过富士自己常常将其称为“可耻的失败作”,甚至还有富士将朋友那里的《草镜》收集起来烧毁的传言。
她们终于再度聚首,是在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3月,开明女子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学校为了表彰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求三个人并排坐在一起。
当时,由于富江等人的小说受到欢迎,女学生中流行将自己的作品少量出版,而出版此类书籍最多的便是邦曾社。这是一家性质恶劣的公司,以富裕的良家子女为目标,以纪念出版之类的形式帮他们出书,索取高额报酬,因而在三年后被勒令解散。富士也许对这种情况有自己的想法,但没有提及太多。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人类脑髓》发表之后不久,三个人的关系开始出现了变化。富江不再同时拉上她们,只是单独和富士谈笑,或者借刺绣的名义和音乐独处。富士与音乐渐渐疏远,而少女们自然也分成了音乐派和富士派。有人说富士派的人更多,音乐开始逐渐回避富士。不过这也并非定论。
在这一时期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品中,由明治女子学校的相关人士创作的有善丸与祢的《乞丐训》、小平音乐的《铜疮》(1908年出版,日本第一部末日科幻,明显借鉴了爱伦·坡的《红死病的假面具》)、桦天里的《群蜂山岗》(1907年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智慧题材被写烂的当时,它是唯一一部以生物集群智慧为主题的作品),还有无数受到富江与音乐的作品影响而写的小说。这可以说是零零年代科幻最为绚烂的时期。
无论如何,《人类脑髓》虽然达不到《光荣的信号手》的知名度,但确实被很多人读到了。
然而到了1908年10月,这种绚烂受到了可怕的打击。
然而《光荣的信号手》中王族之女隐瞒身份假扮街头小贩的情节,其实与《七个尖角阁的老宅》的开头部分十分相似,因此《光荣的信号手》才是从《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得到启发写成的。不过这得等到太平洋战争结束之后才有人指出了。
零零年代最重要的作品——《藤原家秘帖》的前篇发表了。作者居然是赴美学习、不在日本的富江。
批评主要集中在通信网络本身具有自主意识这点上,它被认为是对富江作品的抄袭。至于言辞最激烈的批评者富士,则在《女学同朋》上发表文章称作品中男子说的电线网成为巨型大脑的设想,与纳撒尼尔·霍桑《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思想极为相似,《人类脑髓》连核心构思都是盗用的。
富江在离开日本前,将书稿托付给了一位既不是富士也不是音乐的教师,那位教师按照富江的嘱咐,在1908年10月将书稿交给了《东京每日》的记者。富江身在与日本远隔重洋之地,引爆了这颗文学的炸弹。
这篇作品发表后,引发了各种毁誉褒贬。
故事情节与她以往的作品大相径庭。
《人类脑髓》描写了明治四十年大阪频繁发生的大规模停电事件。停电的原因是一个旧士族的弱智次子每天夜里到处剪电线。他被捕之后称,电话网已经成为一个“大脑”,电线发出的微弱电波已经控制了人类,我们现在不过是那个大脑运转的一部分而已。随后他便被关进了疯人院。
一条天皇治下,某天黎明,中宫定子召见清少纳言,命她将自己讲述的故事记录下来。那是关于几座当时并不存在的、数百年后的都城的故事:空中满是飞翔的人力车、永无夜晚的都城——东京;所有人都如和歌般咏唱自己的心情、一个个飘浮着在道路上穿梭的都城——江户;拥挤到必须在别人头上行走、将人体切开作为零件贩卖的商铺林立、只要愿意就能长生不死的都城——镰仓;等等。这一切都是定子从藤原家遥远的子孙眼中看到的。
同年四月,音乐也发表了第二篇作品,题目是《人类脑髓》,刊登在以男学生为目标读者的《学士立国》杂志上。
这一作品在问世的同时,便引发了空前反响。
舞台剧的成功令富江一举成名。不仅各家报社纷纷前来采访,她还受到许多大学的邀请,做了无数演讲。
表面上是奇异的工具和概念的罗列,但将无数座都市以不同于现实的姿态呈现出来,像是一种文明批评,作者似乎将某种意图隐藏在了对未来都市的逐一描述中。
《光荣的信号手》被搬上舞台,在永乐馆为首的多家剧院引发轰动。《翠桥相对死事》也紧随其后被搬上舞台,剧名为《翠桥独相对死》,仅永乐馆一处便有八万人次观看,比《光荣的信号手》还要火爆。
对于这部只发表了前半部、还没有给出结尾的故事,读者的“饥饿感”也助长了话题的热度。不过最令人震惊的,还是作者对读者的献辞。
这篇作品以“网络诞生的智慧”这一超前的设想吸引了广大读者,还影响了鸟居贡、木庭阳光这样的思想家,甚至一零年代兴起的新宗教“信知会”。
“敝人虽已完成此文,但未敢在此将其言尽,因欲览诸家妙想之故,愿有才者不吝续编。”
维也纳会议期间,铁路信号机的一名信号手从某个没落王族口中听说了一个奇异的传闻——铁路信号机中混入了拿破仑复辟的假情报,却找不到发送这一信息的人。信号手感觉到“信号网”自身具有智能,通过铁路信号机同那个看不见的“智能”进行对话。尽管拿破仑已被囚禁,但信号网试图创造一个他的信息幽灵,搅乱欧洲大陆,令法国东山再起。
换言之,作者是在邀请别人为这部作品的“后篇”执笔。
首先是富江的第二部科幻作品——《光荣的信号手》,先刊登于《大学》,随后由《自由公论》转载。那是在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1月。
征集其他作者“续写”的荒唐行径,却引来了诸多回应。文学家高窗汤愈、团礼次,还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基督教牧师押川方存等人都挑战了“后篇”的续写。大家纷纷在各种媒体发表自己的“后篇”,当时的女学生们当然也没有示弱,收到大量投稿的《女学同朋》不得不发行了一期特刊。
就在人们认为她们要变回普通女学生的时候,富江和音乐相继发表了新作。
然而,明治女子学校反而没有什么明显的活动。仰慕富江的女学生应该很多,但在全国的女子学校中,唯有这里没有出现竞相创作“后篇”的情况。
不过,据说在当时的开明女子学校,三个人的关系极为要好。根据当时的记录,富江提议在学校表演改编自叶芝作品的戏剧,由富士撰写剧本,音乐担任主演,大获成功。这个时期,富江的学习会似乎也一直在继续。
其原因在《真话开明私塾》中得到了解释。
这就是富士向《女学同朋》投稿的《谏言》,指出了改变历史会导致主人公消失的矛盾,在世界上首次提及了“时间悖论”。至此,富江作为“时间科幻”的创始者、音乐作为“回到过去”的创始者、富士作为时间悖论的倡导者,这个组合终于完成了。自此,富士被赋予了“评论家”这一特殊角色。这也是她常常对富江大加赞赏,对音乐严厉批评的结果。
《藤原家秘帖》以及征集后篇的公告发表的第二天早晨,富士就一副大受打击的样子,几周后甚至变成了“幽鬼辟易之憔悴,唯双目炯然,披头散发,恍若山姥,宫前先生之美荡然无存”。富士似乎无法在维持教师形象的同时,解决书写无愧于富江故事的“后篇”这个难题(这一野心任谁都一目了然)。
“御一新若身在文治时,则无余地生于明治维新,更无法由翠桥至文治。(中略)岁月之事,莲胤法师曾巧喻为大河。蜿蜒细流终成大河,上游之水改道而行,下游之川便干涸而亡。若以人力干涉既成之川,其下游何来可用之水?知理者断无飞身翠桥以溯昔日之愚行。著《御一新始末》者,难免浅虑之讽。”
另一方面,音乐还是一如既往出现在讲台上,但她似乎对富士废寝忘食写小说的模样看不下去了。传言说她曾把富士带到宿舍外面训斥,但后者歇斯底里地回答说:“我是被选中的人!”
尽管如此,日本首次描写“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的《九郎判官御一新始末》,还是于次年同样由实相社出版,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只是,几乎在出版的同时,也有人表明了对其内容的否定立场。那不是别人,正是音乐的同学,宫前富士。
在这样的状况下,女学生们大都把《藤原家秘帖》视为禁忌,无论公开还是私下,似乎都没有撰写“后篇”的勇气。
说到底,尽管《翠桥相对死事》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在面向女学生的杂志上刊登的同人性质的作品能被大报纸转载,并迅速获得文学家的认可,着实有点荒唐。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富江的父亲中在家鸿然是葛岛纺织的创始人,在实业界和媒体界都有人脉,而音乐是点心店老板的女儿,没有强有力的后盾,这也是她的评价姗姗来迟的原因。
遗憾的是,对明治女子学校详细情况的记述,就到此为止了。因为《真话开明私塾》的作者堂岛铁朝没有亲历之后的事情。在充满警惕心和紧张感的校园里,他的真实身份最终被揭露出来,遭到了驱逐。
这部作品刊登在《女学同朋》后,被《自由新闻》转载。转载《翠桥相对死事》的《东洋日日新报》,是当时销量第二的报纸,相比之下,《自由新闻》只是个短命小报,从中可以感受到世人对这两部作品的态度差异。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同年5月31日,最重要的“后篇”发表了。其作者果然不是富士,而是音乐。
明显带有马克·吐温《康州美国佬大闹亚瑟王朝》色彩的《九郎判官御一新始末》,写的是前萨摩武士加纳岳六为了抓捕新撰组残党,从翠桥上飞身跳下,醒来发现自己来到了源平合战最激烈的时候。他运用枪支、火柴等那个时代没有的工具和未来的知识,联合安德帝与源义经,把都城迁到海上,进而统一了整个日本。
以下便是音乐所写的“后篇”,发表于《文燕》。
看到这里,我想会有很多读者不解吧。正如诸位所知,同样借助翠桥进行时间旅行,描写“回到过去”的《九郎判官御一新始末》(1902)的作者,不是富江,而是音乐。
中宫定子最终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她和她的族人是从未来向过去生活的人。
而在富江的作品引发轰动的时候,宫前富士以本名向《女学同朋》写信,暗示富江正在撰写新作《返回昔日》,也就是说,不是去往未来,而是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她甚至还挑明了设定:从翠桥东面落水会回到过去,从西面落水会去往未来。
在明治二百年的遥远未来,首都东京诞生了“电波脑髓”,它统治了地球上的一切,人人遵从它的命令,在地上建起无数发电伞和发电网,只为了大脑的继续进化而工作。
那段时间,读了富江的作品后从翠桥跳进河里的读者络绎不绝,翠桥甚至一度被封锁起来禁止进入,足见《翠桥相对死事》对明治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
她们这一族人,为了抵抗大脑的统治,将未来的知识一点点向过去传递,在过去的时代撒下“技术”的种子,试图创造出一个可以打败“电波脑髓”的历史。
无论如何,从结果上说,《翠桥相对死事》是日本科幻的鼻祖,这一点无可否认。报纸的宣传为这部作品带来了诸多好评,同年,它在实相社出版,认知度进一步提升。此后,受到这部作品的影响,京都女子学校二年级的仙野志津发表了《抽签》(通过神社的鸟居去往未来,主人公是女学生)、女性运动家牟田瑞惠发表了未来探访小说《西历一千九百五十年帝都绘卷》。这股创作热潮,是日本科幻作者至今主要是女性的直接渊源。
族中的某个人将数百年后发明的飞行技术传授给民间的发明家;某个人将未来的医学知识伪装成本草学传播开来;某个人把工程师和军人团结到一起,让武器的发展提早了数百年;某些人将未来发生的事情用暗号写在和歌集中。而每个人都在自己寿命将尽的时候,把自己的孩子送往更远的过去。
在日本对于海外文学的介绍欠缺的那个时代,盗用或擅自改编海外小说的情况很普遍,虽然说后半部分是独创的,但这部作品也没有脱离那个范畴。不过,当时没人能指出这一点。事实上,《翠桥相对死事》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好评。明治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的《东洋日日新报》全文转载了这部作品,该报误以为这种时间旅行的创意是富江的独创,盛赞它为“以天外之技破除时空法则,古今无双”,并夸赞富江“才华横溢如斯之才女,必将与勃朗特姐妹比肩”。直到其他报纸批评《翠桥相对死事》与森鸥外翻译过的《瑞普·凡·温克尔》(译名《新浦岛》)雷同之后,对它“独创性”的评价才在一零年代一时间失去了市场。但在国家主义高涨的三十年代,《翠桥相对死事》又被作为从《浦岛太郎》中获得启迪而创作的小说重新介绍,那以后便没有人再提起它与《瑞普·凡·温克尔》的关联性了。因此,误以为《翠桥相对死事》的创意来自《浦岛太郎》的观点至今依然根深蒂固。
使用自己所知的未来技术,一边改造过去的世界,一边逆流而上,这就是藤原家一脉相传的使命。
许多书评家将这部作品视为富江从《浦岛太郎》中获得启发的创作,在这个错误的前提下加以评价。然而这部作品并不完全是富江的原创。小说的前半部分,只是将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瑞普·凡·温克尔》中的若干人名和地名做了修改,而主人公最主要的经历(与年迈老友的重逢、妻子的死等等)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所谓的“改编”。不同的地方只有后半部分,也就是木匠出于失去妻子的悲痛,将妻子的骨灰放入作为嫁妆的火盆从而殉情的部分。
对于音乐来说,这篇作品是迄今为止所写内容的总决算,塞满了如怒涛般狂涌的创意,甚至洋溢着一种疯狂的气息。
江户末期的弘化四年,喝醉了酒的木匠在翠桥(过去真实存在的桥,位于今天的大阪府天保山市)掉进了球磨川。他做了一个怪梦,最后醒过来的时候,发现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来到了几十年后的明治世界,看到了铁路发达、煤气灯照亮街道的景象。
在作品中,清少纳言强调了返回过去的非现实性,而中宫定子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该月与次月,面向女学生的资讯、文艺杂志《女学同朋》,以两期连载的形式刊登了读者投稿的小说作品,即被很多人称为日本首部科幻小说的《翠桥相对死事》。作者中在家富江。
“时之形非如水,而似无数幽深沼泽。人如青蛙,自一处沼泽跳往另一处沼泽,这便是世人所说的时间。”
一切始于1902年5月。
用现代的方式解释这一理论,说的是“时间并不具有连续性,而是无数彼此独立的时间点。人类只是从一个时间点跳到另一个时间点。因此,过去不会像河流的上游影响下游一样影响未来,改变过去也不会产生矛盾”。毋庸赘言,这是音乐有意写下的,是对富士时间悖论的反驳。
下面,终于可以对“零零年代”这个确凿无误的事实加以讨论了。
中宫定子用了一生的时间,成功将蒸汽驱动的知识扎根在宫廷中。她结束了自己的任务,计划将下一个任务交给自己的女儿修子,把她送往更遥远的过去。至此,定子结束了对清少纳言的讲述。
不过,对于日本科幻的第一世代,也就是零零年代的科幻史是如何开始的,我们能够给出明确的答案。
故事的结尾,是多年以后年迈的清少纳言隔着竹帘目睹了定子所说的蒸汽机械——在未来世界被称为月升楼的东西。最后一行以中宫定子的辞世遗言作结:
就像这样,老师也好学生也好,对富江的各种事情都印象深刻。富江放学后经常和女生们一起打篮球,把在银座丸善买的、当时非常贵的钢笔当礼物送给朋友的事,似乎也都是事实。不过其中并没有证言特别提到富士和音乐。她们的交好开始于何时,并没有确证。
“立誓不忘,泪色犹存。”
“总之,说她是豪族之女,是从英国回来的,等等,都确有其事。富江小姐很美,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一大群学生跟着,再远也不会认错。(中略)她还邀请朋友到家里去,开学习会啦,一起读英语小说啦,让教英语的土庄老师既高兴,又担心什么时候自己会被她挑出错误。”
从作品发表到富江回国只剩下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在这半个月里,舆论已经认定音乐所作的“后篇”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尽管如此,依然不难想象,还是有很多人,特别是明治女子学校的学生们,正屏息静气等候着富江的回国,以及她对别人所作“后篇”的评价,还有她自己完成的“后篇”。
三个人之中,关于富江的记录很多。这里不妨引用筱木虹子的证言,她自开明女子学校建校到1903年在该校担任教师。
然而,这一期待落空了。富江回国的当天,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6月10日,明治女子学校接到了解散命令。处分的名义是它违反了《治安警察法》的第一条。政府为了解散学校,将它认定为“结社”,而非教育机构。
这场骚动,尽管纯属编造,但作为日本科幻零零年代的象征性场景,深深烙印在许多人的记忆中。柏原鸨太郎编的这个故事之所以大行其道,也是因为关于这三人相遇之初的“真实”证言太少的缘故。
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数不胜数。有些人对《人类脑髓》的内容信以为真,于是到处去剪电线;学生们对堂岛铁朝施以私刑;《藤原家秘帖》中以实名描写了当时政府、皇家的若干重要人物(九条氏的四女等人是当时的皇太子妃);还有其他众多原因都可以视为引发该事件的火种。受去年红旗事件的影响,第二次组建的桂内阁加强了对社会运动的打击。
略微查阅一下一手资料,就会立刻发现这是个虚构的故事,然而它却得到了令人惊讶的广泛引用和传播。大概是因为这个故事鲜明地展现了三位女作家——中在家富江、宫前富士和小平音乐的性格吧。
下令解散学校已万事俱备,只等一个契机。就在这个关键时期,6月初,作家高窗汤愈在球磨川附近遭受了一群拦路强盗的暴行。他做证说“行凶者是一群女学生”,进而又声称“那是富江的支持者干的,她们嫉妒我写的‘后篇’”。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虽然富江身为“开明派”,熟悉英语和法语,但并不能阅读德语,更不会说。
当警队闯进明治女子学校的时候,富士正把自己关在教员室里,用钢笔奋笔疾书,堆积的稿件简直要把她埋住了。据说,她双颊深陷,憔悴至极,连警察来了都没有发现。直到稿纸和笔快要被拿走的时候,富士才终于意识到警察的存在,由于抵抗和撕咬,她被当场逮捕。
但这段逸事完全是虚构的,完全是后世妄想的产物。第一,克莱因于1902年1月返回德国,不可能在1902年4月入学的富江等人面前做演讲。
对宿舍进行搜查的警察们,遇到了准备迎接富江的众多女学生和教师,却在哪儿都没有找到富江和音乐的身影,这令他们大为疑惑。
以上是从富江当时的同学处获得的证言,由柏原鸨太郎记录在《古典科幻大系》第六卷的“卷末解说”中,后来多次出现在号称“日本科幻正史”的著作中。
同日,多名女学生目击到她们两个人从翠桥上纵身跳下。据说,她们站在桥的栏杆上,富江朝音乐伸出手去,像是在引导对方一般落入水中。但是,在同一地点看到这一幕的目击者们,不知为何分成了两派,一派说是从东侧跳下去的,另一派说是从西侧跳下去的。这一争论直到最后也没有解决。
率先反抗克莱因的是中在家富江,煽动学生的是宫前富士,在座位上睡觉的是小平音乐。
过了一天,《东洋日报》上出现了醒目的标题“两位绝世大作家忽然消失”,报道提供了以下信息:
最后只剩下一名女学生留在座位上。大人们仔细一看,原来那少女睡得正香。
警察搜索了球磨川的河底,并未发现她们的遗体,连遗物都没有找到。富江应该已经完成了的《藤原家秘帖》“后篇”,同样无处可寻。富江的父母也没有要求警方进一步搜索。女学生与教师们全体出动大肆搜索,但以徒劳告终。
“既然富江小姐认为没有必要再听下去,我们又有什么必要继续听呢?”她用英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之后,也离开了。其他少女也像是被这话吸引了似的,接二连三站起身来,全都退了出去。
从那以后直至今日,两位作家始终杳无音信。
在目瞪口呆的克莱因和教师们面前,又一名少女站了起来。
由于零零年代两位最重要的作家同时消失,加上明治女子学校这一创作阵地的解散,日本科幻一度完全灭绝。就这样,日本科幻的零零年代迅速地发芽、绽放、凋谢了。
正当他的演讲渐入佳境的时候,一名女学生突然站起来,用德语连珠炮似的发问,主要是对近代国家动员体制的批判。当发现得不到满意的回答后,她不顾演讲还在进行,径直离开了礼堂。
一零年代中叶,宫前富士的《本邦八千年草子》引领了日本科幻的复兴,其详情留待今后研究。
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4月,在刚建校不久的大阪开明女子学校的礼堂里,该校的三十几名女学生参加了德国教育学家威廉·克莱因的演讲。演讲有关教育和近代国家,配了德日同声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