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科幻小说 > 环游月球 > 第十二章 详述山岳形态

第十二章 详述山岳形态

“你还挺难伺候的嘛!”米歇尔答道。

“半斤八两。”巴比康回答道。

“我亲爱的朋友,”务实的巴比康又说道,“知道它像什么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它是什么。”

“那我们严肃点儿说吧,”米歇尔说道,“那不是游戏棒,就说他们是枯骨好了。这个平原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万人冢,上面是世世代代月球人的遗骸。你是不是更喜欢这个效果强烈的对比呢?”

“答得好!”米歇尔大声说道,“这句话提醒了我应该怎么样与科学家辩论!”

“严肃点儿!”巴比康说道。

这会儿,炮弹正匀速沿着月球表面前进。不难想像,他们三个人谁也没有想过要休息片刻。每一分钟他们眼前移过的景色都有所不同。将近凌晨一点半的时候,他们模糊地看到另一座山的山峰。巴比康看了看地图,认出这是埃拉斯泰那山。这座环形山高四千五百米,月球上这样的环形山还有很多。说到这儿,巴比康又向他的朋友们讲述了开普勒关于环形山成因的看法。在这位著名的数学家看来,这些漏斗形的洞是月球人挖掘出来的。

“这些纺锤一样的熔岩流就像是随便撒在那里的一捆游戏棒,只需一个小钩就能把它们一个个地挑起来。”

“出于什么目的呢?”尼切尔问道。

“不知道。”尼切尔答道。

“出于一个很自然的目的。”巴比康回答说,“月球人进行了如此巨大的工程,挖这些巨大的洞,是为了躲避一连十五天的阳光。”

“我的朋友们,从我们这个高度看,你们知道这个平原像什么吗?”米歇尔问道。

“月球人还挺聪明的嘛。”米歇尔说道。

“他认为这些条纹可能是冷却后的熔岩流,他们在太阳直射的时候发出光芒。这倒是有可能,但不能确定。不过,假如我们在蒂霍山经过,我们便可以更好地研究这些辐射纹的成因了。”

“真是个奇怪的想法!”尼切尔答道,“但是开普勒很有可能并不知道环形山到底有多大,因为进行如此庞大的工程对于月球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没关系,说来听听。”

“为什么?月球的重力可是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啊!”米歇尔说道。

“有倒是有,”巴比康答道,“赫歇尔曾经提出过一个解释,但他也不敢肯定。”

“但是月球人的身材不正也是我们的六分之一吗?”尼切尔反驳道。

“但是人们对于这些辐射纹总有一些假设吧?”米歇尔问道,“我不相信科学家们从来没有对这些条纹做出过解释。”

“说不定月球人并不存在呢!”巴比康的一句话便结束了讨论。

事实上,只有在阳光直射到月球上时,这些条纹才能出现,当阳光斜射时,条纹便消失了。

当炮弹还没有足够接近埃拉斯泰那山,让他们能更仔细地观察,山便消失在了地平线下。这座山是亚平宁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的分界线。

“不可能,”巴比康回答说,“如果是山脊,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要投下阴影的。然而这些条纹并没有阴影。”

月球上的山脉主要都集中在北半球,当然,也有几座位于南半球。

“这些条纹有没有可能仅仅是更强烈地反射太阳光的山脊呢?”尼切尔问道。

下面是以从南到北为顺序排列的月球山脉表,并注明纬度和主峰的高度:

三位旅行者就这些奇异的辐射纹的成因展开了讨论,但他们跟地球上的观测者一样,都无法确定它们的性质。

多菲尔山脉——南纬84度,高7603米。

看过了周边的平原,巴比康注意到了很多不太重要的山,其中就有一座叫做盖吕萨克的环形山,周长只有二十三公里。南部的平原非常平坦,别说是丘陵,就连一个土包都看不到。而北部的平原却恰恰相反,直到与风暴洋连着的地方为止都好像是被飓风卷起的海面,连绵的山峰好似突然被冻结的浪花。哥白尼山辐射出的条纹奔向整个地区的四面八方。其中一些辐射纹宽三十公里,长度就无法测量了。

莱布尼茨山脉——南纬65度,高7600米。

此刻,炮弹垂直俯视哥白尼山。可以看到,山的边缘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圆形,陡峭的环壁明显地突显出来。他们甚至可以看到边缘的双环。山的周围是灰蒙蒙的平原,荒芜凄凉,平原上突起的部分呈黄色。环形山底部好似一个首饰盒,其中有一两个圆锥形火山口闪着光,好像是一些巨大的宝石闪着夺目的光芒。北部的峭壁较低,可能是通往火山内部的入口。

鲁克山脉——南纬20度至30度,高1600米。

“我会说那里的景色更美!”米歇尔·阿尔当辩解道。

阿尔泰山脉——南纬17度至28度,高4047米。

“如果机缘巧合,我们飞向南半球,那你会怎么说?”巴比康问道。

安第斯山脉——南纬10度至20度,高3898米。

“多么美的辐射纹啊!很难想像我们可以看到比这更美的景色了。”米歇尔感叹道。

比利牛斯山脉——南纬8度至18度,高3631米。乌拉尔山脉——南纬5度至13度,高838米。

“不知道。”巴比康答道。

阿朗贝尔山脉——南纬4度至10度,高5847米。

“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殊的构造呢?”尼切尔不解。

赫穆斯山脉——北纬8度至21度,高2021米。

“月球表面有几种环形山,”巴比康说道,“很容易看出哥白尼山属于辐射类火山。如果我们能更靠近些,就可以发现它里面矗立着很多圆锥体,以前都是火山口。月球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的环形山内部都低于外面的平原,这和地球上的火山完全不同。所以根据环形山底部的弧度算出的球体直径总是小于月球的直径。”

喀尔巴阡山脉——北纬15度至19度,高1939米。

巴比康看清了哥白尼山的主要情况。哥白尼山是月球上最重要也是最大的环形山之一。与耸立在风暴洋中的开普勒山和亚里斯塔克一样,哥白尼山在月球灰光的映衬下,常常是一个亮点,好像是一座活火山。但其实它像月球这一面所有的火山一样,是一座死火山。环形山的直径大概有二十二法里。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火山先后喷发过的痕迹,山的周边似乎也遍布着火山岩的残片,有几片还在火山口里。

亚平宁山脉——北纬14度至27度,高5501米。

除了南半球的蒂霍山之外,哥白尼山是月球上最重要的一个辐射类火山。它平地而起,好像一座巨大的灯塔耸立在云海北部与风暴洋接壤的地方,它的光芒同时照亮了两个“大洋”。这一道道在满月时如此光芒四射的长长的辐射纹穿过毗邻的北部山脉,一直延伸到了“雨海”,构成了无以伦比的景色。在地球时间凌晨一点,炮弹好似一个升到太空的热气球,俯视着这座壮丽的山峦。

金牛山脉——北纬21度至28度,高2746米。

这座山位于北纬九度,东经二十度,高出月球地平线三千四百三十八米。在地球上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天文学家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下弦月和新月之间,因为那个时候哥白尼山自东向西投下阴影的时间很长,有利于测量它的高度。

里费山脉——北纬25度至33度,高4171米。

“这就是哥白尼山啊!”

厄尔士山脉——北纬17度至29度,高1170米。

“哥白尼山。”巴比康回答说。

高加索山脉——北纬32度至41度,高5567米。

“这是……”米歇尔问道。

阿尔卑斯山脉——北纬42度至49度,高3617米。

在月球地图上,“云海”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晰。人们推断这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遍布着大块的火山熔岩,这些熔岩是由它右边的托勒密火山、普尔巴赫火山和阿扎谢尔火山喷发出来的。随着炮弹的前进和明显的靠近,他们明显地越来越接近这一地区,很快,他们就看见了“云海”北部的山峰。矗立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光芒四射、瑰丽无比的山峰,它的顶峰似乎都淹没在迸射的阳光之中。

在这些山脉中间最重要的一条当属亚平宁山脉,它绵亘一百五十法里,不过其长度不如地球上的亚平宁山脉。亚平宁山脉沿“雨海”东部边缘迤逦而下,北面是长约一百法里的喀尔巴阡山脉。

“‘云海’的北部,”巴比康答道,“我们现在离它太远了,还不能确认它的性质。不知道这些平原是不是真像早期的天文学家认为的那样,由干沙组成的呢?还是像沃伦·德拉吕所说的,是一片广袤的森林,他认为月球有一层很低、但密度很高的大气层,不过我们很快就会知道的。现在不能妄下断言。”

旅行者们只能模糊地看到亚平宁山脉从西经十度一直延伸到东经十六度的主峰;但是喀尔巴阡山脉在他们的目光下从东经十八度一直伸展到三十度,正好在他们的视野范围之内,他们可以测定这座山脉的方位。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米歇尔问道。

他们觉得可以证实一个假设。鉴于喀尔巴阡山脉由一个个环形山组成,层峦叠嶂,他们由此推断它以前可能是重要的环形山群。也许这些山的环壁的某些部分被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所割断,“雨海”也由此形成。那个时候,喀尔巴阡山脉从外貌上看,可能跟普尔巴赫山、托勒密山和阿尔扎切尔环形山差不多,也许是一次大的灾难将环壁削断,把它变成了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山峰的平均高度是三千两百米,与比利牛斯山脉的某些山峰差不多,比如说松林山口。喀尔巴阡山脉南部的斜坡到了“雨海”便陡然降低。

这就是月球地图颠倒的两个基本原因,这也是在跟随巴比康进行观测时要时刻注意的两点。有了比尔和默德雷月球图的帮助,三位旅行者就可以一下子认出进入望远镜视野里的是月球的哪一个部分。

将近凌晨两点,巴比康发现炮弹到达月球北纬二十度,在一座名叫皮特阿斯的小山不远处,这座山大约高一千五百五十九米。此时炮弹与月球的距离只有不到一千两百公里,望远镜能将距离缩短为三法里。

这里,还要对他们观测使用的月球地图做进一步的说明。由于望远镜中看到的是物体的倒影,月球图上,南在上,北在下,自然而然,东在右,西在左。但这并没什么关系。和地球地图不同,如果我们将月球地图倒过来,月球就会和我们肉眼看到的一致,左西右东。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原来,北半球的观察者们(比如说在欧洲)看到的是月球南部,当他们在进行观测的时候,是背对着北方的,这与他们查看地球地图的姿势正好完全相反。因为当他们背对北方时,东在他们的左面,西在右面。但是对于南半球的观察者,比如在巴塔哥尼亚,月球的西面正好在他们的左侧,而月球的东面则在他们的右侧,因为他们背对着南方。

“雨海”展现在旅行者眼前,像一块一望无际的洼地,但还看不清它的细节。炮弹的左侧矗立着朗贝尔峰,海拔估计可达一千八百一十三米,更远一点,在风暴洋的边缘,北纬二十三度,东经二十九度的地方,尤拉山闪着夺目的光芒。这座山只高出地平线一千八百一十五米,但却是天文学家施罗特一个有趣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对象。这位学者试图找出月球环形山的成因,他想知道是否火山口的体积总是与环壁的体积一致,然而,这种比例关系一直都存在,于是,施罗特便得出结论:一次火山喷发就足以形成环形山的边界,因为火山的连续喷发会改变这种关系。然而,对于尤拉山的研究否定了这一定律,环形山是先后几次喷发才形成的,因为火山口的体积是其环壁体积的两倍。

炮弹穿过北纬十度线时,似乎一直精确地沿着西经二十度前进。

地球上的观察者可以提出所有这些假设,因为他们没有完整的观测手段。但是,巴比康可不满足于这些假设,当他看着炮弹越来越靠近月球表面,他并不遗憾炮弹无法抵达月球,他至少可以尽可能地探索月球形成的秘密。

说完,他们就开始了精确的观测工作,巴比康根据炮弹与月球间不断变化的距离,忠实地记录下不同的月貌。

注 释

“我的朋友们,”巴比康主席严肃地说,“虽然我不知道我们会到哪里,也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重返地球,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好我们的工作,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同胞们会用得上。我们应该抛开一切忧虑。我们是天文学家。这个炮弹就是剑桥天文台太空中的观测站。现在我们开始观测!”

盖吕萨克(1778—1850),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事实上,有了望远镜,一千四百公里变成了十四公里,也就是三点五法里。落基山脉上的天文望远镜可以将月球拉得更近,但地球的大气层大大削弱了这架望远镜的强大威力。所以,虽然弹舱内的巴比康只有一架小型望远镜,却看到了地球上的观测者们看不到的一些细节。

赫歇尔(1738—1822),英国天文学家,天王星的发现者。

现在是午夜十二点半。巴比康估计炮弹与月球的距离大概是一千四百公里,这个距离大于月球的半径,但随着炮弹向月球北极靠近,这个距离会不断缩小。炮弹并不在月球赤道上方,而是穿过北纬十度,从这个纬度开始直到北极,他们都在地图上仔细地做了标记,巴比康和他的两个伙伴可以在非常好的条件下观测月球。

一种游戏,将一把木棒撒在地上,然后用小铁钩一根根勾起,过程中不能碰触到其他木棒。

前面已经说过,炮弹是向着月球北半球的方向飞行。如果炮弹的轨道没有发生不可挽回的偏离,三位旅行者本应到达月面的中心,而现在他们离中心已经很远了。

约翰·施罗特(1745—1816),德国天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