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科幻小说 > 弗兰肯斯坦 > 译后记

译后记

这本小说还有个标题是“当代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里的先知,从奥林匹斯山上偷来了火,送给人类,让人类获得了光明与温暖,却因此遭到天帝宙斯的残酷惩罚,被锁在高山之巅的巨石上,让老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给他难堪的折磨。在本书里,普罗米修斯是对男主角弗兰肯斯坦的暗喻。弗兰肯斯坦也是一个“先知”,因为用生理学技术制造出了第一个人造人而受到种种离奇难堪的折磨。

《弗兰肯斯坦》出版后不久就被改编为歌剧,在英国歌剧院演出。有记录的演出就多达二十三次,实际演出了多少场就不知道了。

故事里有两个十分诡异的情节:一、折磨弗兰肯斯坦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制造出来的人,一个奇形怪状的“魔鬼”;二、那“魔鬼”其实具有人的良知与一切善良的禀性,而且急于与人类友好地交往。可是,由于他个子特别巨大,长相又极为狰狞,总是被人误会,遭到殴打、驱逐,甚至枪击,生活得十分狼狈,终于在折磨死了自己的制造者后,逃到北极的冰原上,点燃火葬堆把自己烧死了。

虽然玛丽 · 伍 · 雪莱的声望长期以来在拜伦与雪莱这对光芒四射的双子星座身边显得暗淡,但《弗兰肯斯坦》的问世却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对此她自己也感到意外。她说:“真奇妙,我发现自己成名了!”她这颗星星也辉煌起来,闪出了耀眼的光芒。

文学史界一般认为《弗兰肯斯坦》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科幻小说,而玛丽 · 伍 · 雪莱则是科幻小说的鼻祖。

一八一六年对于玛丽 · 伍 · 雪莱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一月,儿子威廉出生。那时她就开始了《弗兰肯斯坦》的写作,第二年完成,随即于一八一八年出版。当时的评论家就认为《弗兰肯斯坦》是一部杰出的作品,给了它崇高的评价。丈夫死后,玛丽 · 伍 · 雪莱长期靠写作为生,还发表了许多小说,直到一八五一年去世。

继《弗兰肯斯坦》之后出现的著名科幻小说有R.L.斯蒂芬森一八八六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化身博士》,然后是爱伦 · 坡及霍桑的某些短篇小说。到了十九世纪末年则是法国作家儒尔 · 凡尔纳的《气球上的五星期》(一八六三年)、《八十天环游地球》(一八六四年)、《海底两万里》(一八六九年)和《地心游记》(一八七三年)。二十多年后,英国的威尔士出版了《莫罗博士的海岛》(一八九六年)和《星球大战》(一八九八年)。又是二十年过去,美国的雨果 · 根斯巴克在一九二六年创办了第一家科幻小说杂志《惊人的故事》(Amazing Stories)。随后,科幻杂志越办越多,不但美国有,英国和苏联也都有了,还陆续设立了多个科幻作品奖项,科幻作品日益繁荣。

《弗兰肯斯坦》写成于作者的青年时期。她和她的丈夫,著名诗人P.B.雪莱最初是无视社会舆论私奔离开了英国,然后才成婚的。那是在一八一四年。他俩婚后有过一个儿子,可惜早夭。偏偏一八二二年雪莱在湖上泛舟时又遇见突发的风暴,溺水死去,留下了玛丽孤身一人。她与诗人在一起只度过了八年的幸福日子。

科幻小说反映了现代人类对未来时代的奇思逸想。而到科幻小说转化为电影和电视之后,科学幻想更是进入了千家万户。它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之深远有时是连科幻作品名家也想象不到的。

玛丽 · 伍 · 雪莱写作本书时正值科学和技术蓬勃发展的年代。《弗兰肯斯坦》匿名出版于一八一八年。那时轮船萨万那纳号已完成了横跨大西洋的航行;早期的蒸汽火车已经扑哧扑哧地行驶在铁轨上;兰开夏郡的棉纺厂使用纺花机已经多年;用煤气灯照明也已普及。总而言之,现代科学已大张旗鼓地渗入了人类的生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伽伐尼的追随者关于电流的实验已经成功,电气化世界的前景已露出了端倪。这就是本书主人公弗兰肯斯坦雄心勃勃,想要制造人的生命的科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举个例子说,在登月、火星探测、宇宙航行的今天回顾历史,我们难免惊讶地发现,宇宙航行从幻想到现实曾遭受过多少科学家的误解和抵制。奥尔迪斯在他的煌煌巨著《欢乐亿万年》(Trillion Year Spree)里曾提到:直到一九五六年,英国的某个皇家天文学家还在宣布“星际旅行的未来全是胡吹”,可就在他说那话的第二年,一九五七年的十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便进入了宇航轨道,杂志上多年的热门话题变成了现实。你看,怀疑的人竟然是英国皇家天文学家!可见人的思想是多么难于开拓启动。因此有人相信,“使火箭升空的是思想”。而科幻小说对于启发人类的思想、拓展人类的视野确实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玛丽 · 伍 · 雪莱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哲学家,母亲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不幸的是,她的母亲在生下她后不久就死去了。没有了母爱的玛丽从小就喜欢做白日梦。她宣称自己的童年是在读书和编造故事中度过的。她最喜欢的消遣就是“建造空中楼阁”。本书《弗兰肯斯坦》也许就可以算是她郑重其事地建造的一座“空中楼阁”!

从另一个角度看,《弗兰肯斯坦》又是著名的哥特小说。“哥特小说”的英语是Gothic novel。从语义看,它来自有关中世纪哥特人生活的传说。据说那时的哥特人居住在古堡或废墟里,那里有流血的雉堞、阴暗的地道,地道里还有翻板、暗门,阴森恐怖,仿佛有幽灵出没。

本书是英国著名诗人P.B.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夫人玛丽 · 伍 · 雪莱(Mary Wolfstonecraft Shelley)的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

十八世纪九十年代是哥特小说最为繁荣的时期。以后有时冷清,有时繁荣。一般认为,贺瑞斯 · 华尔泊的《奥伦托城堡》(一七九四年)是哥特小说的鼻祖。然后是阿尔穆 · 拉德克利夫的《武朵尔伏》(一七九四年)和《意大利人》(一七九七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七九六年在德国出版,然后译介到英国的马修 · 格利高利的《僧侣》,以及与之同时译介的某些哥特小说,因为引起了玛丽 · 伍 · 雪莱的兴趣,直接催生了本书《弗兰肯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