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政可随时移交,但国民的心果真能够移交吗?接班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赢得国民的信任,必须亲自证明自己建立的社会能够反映民意,”他进一步断言,“国民亲近自己是因为自己让他们吃饱了肚子。如果吴作栋总理想赢得国民的尊敬,就应该让国民切实感到他给他们带来了温饱。”
关于权力的移交,我说:“我询问了民众对您的看法。”然后从侧面问道:“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非常尊敬您,愿意跟着您走。如果现在不移交国政,以后会不会很麻烦?”事实上,李光耀并没有搬出他任总理时住的房间,我们的谈话就是在这个房间进行的,而吴作栋总理则住在别的地方。
李光耀并未直接触及“移交权力”的讨论,他提出了接班人有可能缺乏能力的问题,把谈论社会对自己的批判引向评价自己业绩的标准。可以说,正是这种“固执”的做法、这种巧妙的逻辑赢得了国民的信任,于是国民把他推为一国之首。
在讨论的过程中,隐瞒自己的想法或歪曲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是不利于解决问题的。无论对方是谁,都不必畏惧。
在讨论的过程中,隐瞒自己的想法或歪曲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是不利于解决问题的。无论对方是谁,都不必畏惧。应该询问的情况不去询问,则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不过,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会赋予问题不同的特点。考虑对方性格、心情等方面的因素,提问时切入的角度应有所不同,可采用直接的方式,也可采用间接的方式,但不可把讨论的目的直接变为问题。对于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非常明确,寻找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切入点,这才是提问的关键。
李光耀回答得非常巧妙,他顺着我的思路往下说,完全不触及独裁者这一点,“对于福山以及那些生活在美国这一富裕国家的人而言,是无法想象新加坡总理的无奈的。新加坡突然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没有水,没有粮食,总理必须让国民填饱肚子。”他抓住福山这位旁观者轻率的发言,继续他的逻辑推理:“我所做的一切并非独裁,而只是对国民尽自己的责任而已。”
无论在理论方面多么擅长,当自己的主张遭到别人反驳时,还是有人会失去理智。在此我想介绍一种提问的方法,这便是机智地提问。经过深思熟虑的机智提问具有缓解现场紧张气氛的作用。在对李光耀的访谈中,我稍微动了一下脑筋,并未违背自己的想法,便让对方进入了我设定的圈套。当然,我的提问是有适当的依据,并富于逻辑性的。
我引用弗朗西斯·福山的话开始了我的采访。“国政几乎都已交给了接班人,但福山却认为您至今实际上依然是首脑,是‘善意的独裁者’。对这种意见,您如何看待?”
提出的问题符合逻辑,对方自然会做出符合逻辑的回答。遇到对方含糊其辞或诉诸感情时,自己的思考方法也必须符合逻辑,否则,讨论是不会收到任何效果的。
如果说李光耀思考的方向与民众的期望不一致的话,我当时的使命便是找到这种差距。这对于作为采访者的我而言,是能力上的一种考验。如果我直接问“您被称为独裁者,这是真的吗”,则只能引起对方的愤怒。那么,对于此类难度较大的问题,又该如何发问呢?
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我弄清了李光耀的真实想法。他认为,只要国民跟随自己,自己就要对他们负责到底,而与总理的职位无关,这就是他所认为的对国民的责任。因此,对他而言没有引退这个词。
我在20世纪70年代曾作为新加坡经济开发厅的咨询顾问工作过一段时间,对李光耀并不陌生。不过,在电视采访中我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点,我采用的是与一国总理一问一答的形式。
他还说:“如果中国经济崛起,新加坡完全不是对手。不过,我还是向中国投资,从中得到的收益解决了300万人的温饱问题。因此,我是给国民发放养老金的理事长。”发放养老金与其说是总理的工作,倒不如说是对于“满足国民的温饱”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他才做了这项工作。总之,他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1994年秋天,某电视台给了我一个采访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机会。李光耀的功绩得到很高的评价,被称为新加坡的“国父”,我也非常尊敬他,但在当时,不少人从他的言行之中嗅到了独裁者的气息。关于这一点,我询问了他本人的想法。
通过机智地提问,我们听到了李光耀的诸多发言,从这些发言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个男人的本性以及他深邃的思想。提出的问题符合逻辑,对方自然会做出符合逻辑的回答。遇到对方含糊其辞或诉诸感情时,自己的思考方法也必须符合逻辑,否则,讨论是不会收到任何效果的。
对于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非常明确,寻找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切入点,这才是提问的关键。
提问是从对方那里获得有用信息的手段,与此同时,也是表明自己主张的出发点。提问是讨论的开始,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激烈争论,有时会达成一致意见,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提问时打开思路。例如,如果自己是索尼公司的社长该怎么办,如果自己是日本的首相该怎么办——平时不断进行换位思考,那么无论自己被置于怎样的立场,都能够通过灵活多变的思考坦率地提出问题。不过,请不要忘记,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你都有责任倾听对方的意见,并对自己的看法做出有条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