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保持和谐的气氛。
·不愿去和有关人员协调。
归根结底,这些原因的共同点是组织与个人都缺乏讨论的能力。如果不对假说进行讨论,那么,假说既得不到检验,也得不到修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便把假说当作了目标与结论。
·认为中途修正不够果断。
我再重复一遍,真正的讨论是避免不了摩擦的。但任何人都想避免这种摩擦,因为观点与观点相互摩擦、交融会产生不和谐的音符。
·没有掌握验证的方法。
首先,讨论不等于谈判。讨论与谈判都是一种交流,但谈判是为了协调利害关系,而讨论是为了寻找最佳答案。会议中不和谐的音符大多是由利害冲突带来的。临时工作组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各个部门持不同的观点,而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无论如何对利害关系进行协调,小组成员也很难朝着共同的目标行动,其原因在于各部门之间的利害关系是无法通过讨论而协调一致的。
·不加怀疑。
其次,缺乏规则与纪律。正因为如此,利害冲突才突显出来。在缺乏规则与纪律的情况下讨论问题,如果有人发言咄咄逼人,其他人便会静观发展态势,或是重复自己的观点,于是会议最终流于形式。
这种错误首先在于把假说当作目标,出现这种错误有以下几点原因:
最后,缺乏共同语言。共同语言是大家展开讨论时必须遵守的协议,例如在计算机领域,操作系统可称为共同语言。在系统中,它起着平台的作用。讨论中的共同语言指的当然是逻辑。在讨论中,有的人发言符合逻辑,有的人发言不符合逻辑,这样的讨论是无法奏响和谐的乐章的。然而,如果大家的意见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发生碰撞,起初可能只会出现最基本的几个音符,但最终定会发展为一首完整的乐曲。
逻辑思考的基础在于首先建立假说,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验证。然而,不少人把假说误当作目标和结论。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怎么会有那么愚蠢的事?”但大部分组织对起初建立的假说都不去进行验证,因此也就不会做出修正。他们会说“边干边思考”,而实际上是不去思考,一味地蛮干。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越来越需要逻辑这一“商业语法”。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逻辑必不可少。
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面对新的问题呢?答案依然是符合逻辑地去思考与行动。无论是攻破未曾遇到过的课题,还是初次开展一项工作,符合逻辑的思考都必不可少。在既没有地图也没有路标的越野比赛中,逻辑思考将成为指南针。
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中存在着“普遍语法”和“生成语法”。普遍语法指的是在语言习得方面,所有人天生具备的一种处理能力;而生成语法则是在普遍语法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语言体系的能力。遗憾的是,逻辑思考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这正如普遍语法和生成语法的关系所显示的那样,尽管如此,在就逻辑思考能力与讨论问题能力的关系进行讨论时,我们还是能够用普遍语法和生成语法的关系进行说明。讨论问题的能力来源于逻辑这个“普遍语法”的平台,在逻辑的基础上,加入某些理论、常识或个人“生成”的经验,我们便获得了讨论问题的能力。
大部分组织对起初建立的假说都不去进行验证,因此也就不会做出修正。他们会说“边干边思考”,而实际上是不去思考,一味地蛮干。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越来越需要逻辑这一“商业语法”。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逻辑必不可少。在日本,人才的流动和并购活动虽然出现得较晚,但也正在成为普遍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坐在一起,大家的意见十有八九会不一致。在其他企业工作过的人,无论是优秀还是平庸,进入新的企业之后,恐怕都会历尽艰辛。正如那些有名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在谈论并购后管理(post M&A management)的困难时所说的那样,企业在并购或联合之后,问题比此前的更多。
不少日本人非常不擅长面对并解决未曾遇到过的问题。“这是第一次遇到,没有办法”——如果这样想,那么你还远远未达到商务专家的境界。回避未曾遇到过的课题,重复熟悉或经历过的事情风险要小,也非常容易,但得到的东西也很少,无法期待从中获得创新。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不怕死的精神才是明智的。此外,利用以往成功的经验,风险多少会有所缓解,但再次重复同样的过程恐怕没那么顺利。
一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差异,这种看法既正确也不正确。对异质的存在心怀警惕,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这是人类的本性。因此,在一段时期之内关系冷淡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一般来讲,转学的学生融入新的班级只是时间的问题。然而,在商业领域,这种局面却难以改善,甚至会导致决裂。事先没有充分协调利害关系,则有可能会“同床异梦”——事实上,不少此类情况都是由于缺乏共同语言而出现的。
逻辑思考的基础在于首先建立假说,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验证。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无事生非地去计较利害关系,或是采取敌对的态度,结果在一个组织中形成“权力的椭圆形结构”,即两个中心。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创造一个环境,保证参与者在讨论的过程中运用逻辑这一共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