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杨天乐买房记 > 后记 写出一个小小切片

后记 写出一个小小切片

所以,我想试着用一种不那么文学的方式处理这些素材,不玩弄结构,不在意技巧,就像给旁人讲述自己或者某个朋友的真实生活那样去写这个故事。我不希望它能被文学地分析,更希望有人在读后暗自疑惑,这写的到底是不是我?我希望能让那些阅读的人在故事中意外撞见自己。

我决定试一试。即便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稳妥又恰当地处理扑面而来的细节。但我知道,至少我能保证那些细节的真实与鲜活。对于这些飘荡在北京苍穹下的外省青年,最令人焦虑的事情,或许都围绕着房子。在北京,我租过房子,也买过房子,做过房客,也当过房东,我知道其中所有况味。我觉得应该把它写下来,像目击,像记录,多年以后,人们回头去看,或许会觉得荒诞,或许会觉得怆然,但无论怎样,这都是这个时代的切片。

这本小说的写作过程并不漫长,但写作的时候让我想起很多事,我需要感谢很多人,比如曹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您就没有这本书;感谢我的太太,我知道和大多数人相比,我有多么奇怪,谢谢你一直以来的包容,我知道你付出的一切,没有你,我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很久以来,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很少有作家愿意书写我们这些外省青年在北上广的真实生活,我希望能看到那种正面强攻的、深入细部的、毫不避讳的、不加修饰的叙述,以此展开那些潜藏于标语、广告、宏大概念和璀璨灯火之下的,属于每一个人的带着温度、气味和毛边的真实生活。但能读到的并不太多。上一辈作家无法完成这些,是因为他们的经验仍系于乡土,都市于他们而言,是生活场景,而难以变成文学场景,而我的同辈作者们,似乎也不太乐于叙述这一切,他们要么回到故乡小城的记忆,要么进入某种对于繁华都市的概念化想象。我们真实的生活被悬置了。有时,我们是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因为毕竟我们还身处这热气腾腾的生活现实之中,当一切焦虑还是现实而未能作为经验被省察的时候,确实难以拿捏,而有时,或许是因为我们自己故意避而不见,我们不想再度用文字重新面对那些焦虑。

杨时旸

焦虑终日弥漫在我们四周,但它一直停留于微博、朋友圈和饭桌上酒后的牢骚,未曾被严肃对待和系统叙述。或许,相较于上一辈与历史、政治等宏大议题相缠绕的苦难而言,我们这一辈流于生活和生存层面的焦虑都显得不值一提,至少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如此。但真的是这样吗?

二〇一八年冬春之交

我们是没有参照系的一代。父辈的经验已经全然失效,而我们也不知道未来到底会如何展开。数不清的年轻人从各地奔赴北上广,怀揣大梦,却困于生活,面对高企的房价,不知所措,每天挤地铁,叫外卖,吞下一剂又一剂自制的精神安慰剂,让自己凝视当下,不问来路也不想前途,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缓解一切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