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管理十诫:影响你一生的管理哲学 > 第五诫 只求发展,漠视商业道德

第五诫 只求发展,漠视商业道德

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公司高管对于成为名人的渴望,这也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不论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架起来的摄像机。在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今天,脱口秀栏目总在网罗能上镜的新面孔。有些大公司的高管对这种风尚乐此不疲。为了能让自己成为杂志封面人物,他们可谓是绞尽脑汁,一掷千金地招待要打点的人,斥重金购置华而不实的豪宅。

尽管大多数公司都能够遵守法规,没有触碰到第五诫,但是有些公司就喜欢在法律面前耍小聪明,它们犯了错,甚至还越过了底线。像阿德菲尔和世通这样的公司不在少数,而更让人痛心的是,它们玷污了整个商界的声誉。那些惯于偷奸耍滑的公司败类经常举办奢华的聚会,他们和显贵及名流觥筹交错的照片损害了整个业界的声誉。

如果你刚刚开始变得有些分量,你就要提高警惕了,一些写手或者会把你捧上天,让你变得光彩夺目、超越同侪,或是把你刻画成比狄更斯名著《圣诞颂歌》中的吝啬鬼还要十恶不赦的人。当我成为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后,便在一些商业题材作品中出现了。作者的一些描述让我几乎都不认识自己了:有时候我成了一个威风八面的白衣骑士,率领公司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有时候我又成了彼得原理[3]的鲜活案例,我的能力还不够驾驭目前的工作。

那些卷入这种旋涡的人,最终的结局就是颜面丢尽,甚至锒铛入狱。有些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根本无须接受道义和法律的束缚。阿德菲尔公司在上市之后,创始人约翰·里加斯和他的儿子还是把公司当作自家的聚宝盆一样管理。安然、泰科等企业帝国轰然倒塌,而从它们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根本没有把公司的股东和雇员放在眼里。

在我的故乡美国中西部,哪怕是最富有的农场主都会尽量做到不露富。你如果自我膨胀的速度慢一些,自己也会感觉更舒服些。

这些公司最后的结局是很悲惨的。公司里的人篡改数字或是伪造账簿给负债蒙上遮羞布,虚报收入,竭尽所能去避税,更有甚者,上述三种伎俩同时使用。

人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染上沽名钓誉的社会通病,也不要越过社会法制和道德的底线。

一些公司的高管发现他们不再关心“这样做对吗”的问题,而是关心“这样做合法吗”。倘若果真如此,那么他们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犯错了能不被逮着吗”。

经理人关心的是正确的做事方法,领导者关心的是做正确的事。

因为差不多每家上市公司都在和华尔街保持沟通,所以要求公司创造短期业绩的需求就一直存在。这种需求是如此强烈,以致转化成让公司创造短期业绩的巨大压力。

——佚名

长此以往,很多首席财务官就不再是公司透明化和严格财务制度的守护神了,他们倒成了商界耀眼的明星。华尔街上的分析师也成了名人,他们对于投资银行的健康运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每次美国出现了商业丑闻之后,政府似乎都制定出了新的法规。

但是,到了这一轮牛市,由于公司的高管已经把华尔街引入了公司后院,因此首席财务官的办公室也慢慢变成了一个利润中心,而且是很重要的利润中心。“这季度我还需要5美分的每股收益,快去给我找出来!”一些心绪不宁的首席执行官会向首席财务官这样咆哮。

美国政府第一次决意要控制证券内幕交易是在1792年,原因是时任财政部部长助理威廉·杜尔借用权势操纵股票交易,但德高望重的美国首任财政部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保持着廉洁之身。威廉·杜尔因为是美国第一个被曝出参与内幕交易的官员而臭名昭著。他的投机操作最后促使投机商的聚会地点从咖啡屋、马路旁换到了一座大楼内(后来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在这里进行的交易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和记录。

在那轮牛市开始之前,评价一个首席财务官的优劣,看的并不是他多么富有创造力。首席财务官往往很聪明、强硬,甚至有些抠门。他们主要的职责就是看管好企业的现金流。如果现在进行交易使用的不是纸钞而是金币的话,他们甚至会用牙来咬一咬,看看是不是真金。让人听到好消息并不是首席财务官的职责,他们不会美化任何人和事。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无论消息好坏,首席财务官总会一五一十地把情况汇报给首席执行官。

尤利西斯·格兰特总统任职期间曝出的丑闻、19世纪下半叶敛财大亨们的尔虞我诈催生了更多监管法规和反垄断法的出台。由于哈定总统任内的蒂波特山油田丑闻,在20世纪20年代初,更多的法规出台了。1929年进入大萧条时期,政府以更加密集的步调出台了诸多监管法规。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定价控制、反招标违规和不公平竞争方面的法规不断推出。

这些分析师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动地观察公司的表现了。他们进入公司腹地后也带来了很多甜言蜜语,给公司的高管提出了各种建议。

光靠立法是无法让商人变得更有道义感的。在安然丑闻曝光时,除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之外,相关的联邦法规长达71000页。法律反对欺诈的态度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2007年夏天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你在网上都能看到有人堂而皇之地出售获得贷款所需的虚假证明材料,你甚至还可以得到伪造的付款账单,这样你就可以从抵押贷款官员那里拿到钱,而这些官员其实早就知道这种伎俩不仅在现实中存在,而且很多人就是这么干的。对局面的错误判断和一些人胆大包天的犯罪行径是次贷危机的重要诱因。

1982年,股市有史以来最长的牛市格局展开了。除了在1987年略有下挫外,股市18年中一直涨势如虹。就在这段时期,很多公司开始让分析师进入公司的前院,又进入大厅、厨房,甚至还来到了私密的起居室。有一天,公司的高管突然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把分析师引入卧室了。

在我写作本书的时候,尽管美国的监管法规已经变得更严了(有人说实在是太严苛了),尽管公众抱怨高管们拿着天价薪酬但行为不够检点,我们还是能听到有些公司的高管触碰了雷区的消息。

但是渐渐地,可口可乐公司和其他所有公司的年报都变了。它更像一台公关机器,而非仅仅是向投资者汇报公司的表现。现在,大多数公司的年报中一页接一页的彩色图片和关于各个人种、各种信仰和各类文化的宣传让你目不暇接。你甚至会看到双页印制的缅因州郁郁葱葱的森林的图片。年报还要告诉你印刷这些年报所用的纸张是环保纸,制造这些纸张并没有砍掉这些树。在绿树丛中的某个角落,你要用心找才能发现公司的运营数字。

我觉得那些高管的处事态度不可理喻。我只能说这些领导过去和现在都太脱离现实了(参考第四诫),他们根本想不到人都有缺陷,包括他们自己在内也都不是完美的。

公司的领导层很少和华尔街进行对话,公关部的员工所要做的是尽量不让高管的名字见诸报端。人们最关注的是公司的产品,而非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或是首席财务官。

在“二战”临近结束时,我在美国海军服役,我当时的任务是负责照顾截肢、失明、耳聋和因为重伤失语的那些重伤病患者。或许是我在军队的履历介绍上提到了自己上中学时有演讲方面的经验,因此我被安排到了听力康复中心,专门照顾那些有语言障碍的伤员。其实我根本没有照顾这些伤病患者的经验,但是我从医院中另一位大夫那里临时抱佛脚学了点儿技能,我们康复中心的工作还是做得卓有成效的。

在可口可乐公司创立后的头120年的历史中,公司和华尔街几乎不打什么交道。公司每年业绩喜人的年报只有短短8页纸,上面也不放任何图表。公司的态度就是:“你想要了解的信息都在年报上了,自己看年报吧。”

伤病患者之间是没有等级之分的。不论你是普通士兵,还是高级军官,你得到的待遇都是相同的。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些士兵顽强地和命运抗争,最后完全康复,而有些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能力的军官则无法摆脱阴影,内心的恐惧始终挥之不去。在医院工作的这段经历让我很早就认识到,人性中的可贵与脆弱其实只有一墙之隔,人们既可以挺直腰板成就一番伟业,也可以就此沉沦下去。

腐败变得更加猖獗还有另一个推波助澜的因素,那就是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来讨好“塑造了市场”的华尔街分析师。

在医院中,尤其是在住满了伤员的战地医院里,让人看得更分明的是我们的共性而非差异,我们有着共同的需求和脆弱性,抓破了皮肤,谁都会流血。

从某种程度上说,几年前的商界环境也在经历与玻璃窗同样的命运。人们往往忽视了道义上的小漏洞。

神父、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曾经说过:“人类的进化不会为某个人而停住脚步,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句话我十分赞同。因此,我们友善谦恭地对待自己的同伴不仅是适宜的选择,对于人类的共存共荣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些行为不讲道义原则的人可能短时间内风光无限,有些人还能风光很久,但是最终他们会因为缺乏道义和人性而自取灭亡。在快要腐烂的根基上,你是无法建起一座结实持久的公司大厦的。

而在帕洛阿尔托,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光景。整整一周过去了,停在路边的跑车依旧安然无恙。不过,有一天,这位心理学家自己抡起大锤子开始砸车。很快,驻足的过路人也加入了砸车的行列,没用几小时,这辆车就完全报废了。这一实验催生了犯罪学上的“破窗理论”——如果一座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它修好,行人就会据此推断,这是个无人关心、无人管理的地方,于是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这里没人在意,打破一个窗户也不会有人说你什么,多打破几块玻璃也没事,没关系的。”

让我自豪的一点是,可口可乐公司有一种建立在信任和坚持做正确的事基础上的企业文化。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金巴多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两辆同样的敞篷跑车没有盖上顶篷,也没有车牌,一辆停在了杂乱的纽约市布鲁克斯区,另一辆停在了富足的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结果,在布鲁克斯区,没过几分钟,车就被人划了痕,惨遭“毁容”。

我还清楚地记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播放过一部纪录片,讲述很多外来劳工生活的惨状。当看到这些由第三方雇用的劳工在佛罗里达州美汁源饮料厂的果园中恶劣的生活工作条件时,我们感到非常痛心。公司当时的首席执行官保罗·奥斯汀派我们的总裁卢克·史密斯和其他几个人去调查情况,其中就包括我。诚如纪录片所反映的那样,有些地方,劳工的生活条件真是糟糕透顶。后来,保罗·奥斯汀到参议院就这一问题做证,当听到对劳工境遇的描述后,他不仅承认这一问题确实存在,还说:“参议员先生,您所描述的问题不仅存在,而且现实情况比您想象的还要糟糕。凭良心做事的可口可乐公司是不允许看到这种局面继续下去的。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

腐败之所以在美国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不文明,大家对于别人糟糕的行径也见怪不怪了。已故的美国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曾把这种局面描述为“世风日下”。

我们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根据我们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改善员工福利的一整套方案。最初,我们只想到为在果园工作的工人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包括改善住房条件、提供往返果园更便利的交通工具、在果园里提供冰水和其他设施。“旧楼”被推倒重建了。不过后来我们又想到,仅仅有更好的物质条件还不够。因此,我们派遣了一组行为科学家来到佛罗里达州,制订出一套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困难的详细方案。通过借鉴专家的研究成果,公司在果园设立了一家诊所,并建立了员工孩子的托儿所、入校前培训机构和成人教育学院。除此以外,我们也提高了工人在薪水和保险方面的待遇,工人们还建立起自治的社区组织。

凯马特公司和沃尔玛公司都成立于1962年,但是凯马特公司喜欢剑走偏锋,最终导致公司在2002年破产。在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市场上有传言称,凯马特公司存在着腐败和高管私下交易的问题,公司也因此受到指责。负责房产业务的一名公司高管涉嫌受贿。事实上,凯马特公司经常触及此类问题,法庭好几次指出它违规了。

后来,农场工会组织找到了我们,尽管最初大家有一些分歧,但最后问题还是圆满解决了。从那以后,直到大多数果园出售或转作他用,公司和那些劳工的关系都保持得非常好。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精力过人的企业家对这种简单而又正确的观点在理解上存在着偏差。

正如保罗·奥斯汀所说的那样,凭良心做事的可口可乐公司对劳工所经历的惨状是不能容忍的。这样做可不是为了搞好公关,而是要做一件正确的事。

之前,我就提到过在罗伯特·伍德拉夫创立可口可乐的过程中,信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信任都是任何公司基业长青的重要养料。尽管现在的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尽管企业管理的方法和营销手段一再更新,但归根结底,所有公司最后的生命线都是信任问题:顾客要相信企业生产的产品正如它所许诺的那样好,投资者要相信公司的管理层是有能力的,员工要相信公司的管理者能够兑现承诺。

为了维持人们对企业运营体系的信心,它的管理者必须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中,工商管理硕士是最容易撒谎的。当我得知这项研究的结果后,感到非常震惊。最近有报道称,很多工商管理硕士班都开始涉及道德元素,并开设“商业道德”课程。我希望这些课程能够取得成功。但如果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本身有很大的缺陷,又没有在商界实际工作的经验,那么这种努力的收效未必明显。在现实商业世界中,你每天都要处理涉及道义的问题。

——沃尔特·克朗凯特[2]

我父亲就不需要听此类“商业道德”课。在他长大的美国中西部,人们一诺千金,简单握手的分量都不亚于在律师办公室签的一份协议。我父亲肯定会同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商业道德,有的只是道德而已,你的生活和工作各个方面并无断层。如果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标准的道德观,那么你就不算一个商人,你简直就是电视剧《黑道家族》里面的黑社会老大托尼·索普拉诺了。

如果你取得成功而又不违背原则,那么这种成功就会更持久。

我父亲经常和我说他睡得特别香,我觉得这也应验了人们常说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吧。

但是,如果做事总是鬼鬼祟祟的话,你就很难得到顾客或雇员的充分信任,也就注定会失败。

[1] 1磅=0.454千克(公斤)。——编者注

他们对我父亲的信任是发自内心的,这也是我想拥有的素质——受到别人的信任。不是让人害怕,也不是让人爱戴,而是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别人相信你是坦荡无私的,相信你是公正不阿的,相信你会做正确的事。

[2] 沃尔特·克朗凯特(1916—2009),美国享有盛名的记者之一,被称为“最可信任的美国人”。——编者注

多年的摸爬滚打除了让父亲练就了好眼力之外,还让他具有一种更加可贵的品质。很多人都觉得做我父亲这行的无异于诈骗集团,但父亲赢得了做事光明磊落的好口碑。西内布拉斯加州、怀俄明州和南达科他州的牧场主们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积蓄都押在了牛群身上,风餐露宿地把这些牛犊养大,当他们把牛群送上火车时,跟我父亲说的话却非常洒脱、简单:“利奥,给我卖个最好的价钱啊!”

[3] 彼得原理,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指的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位置”。——译者注

在我出生三年后,家里的房子毁于火灾,我们几乎变得一无所有了。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地方住,雪上加霜的是,大萧条降临了。我父亲利奥当年已经42岁了,但在事业上几乎得重起炉灶。不过他有能力重建我们的生活。我们离开了原来的农场,来到了艾奥瓦州的苏城,他在当地的牧场找到了一份工作,那家牧场是大宗牲畜买卖的集散地。因为努力工作,父亲逐渐成为当地最出色的买卖牛的经纪人之一。他可以一眼就估出牛的价格。到后来,父亲练就了火眼金睛,他敢跟任何人打赌,看到一栏50多头牛,他马上就能估出这些牛的平均重量,和实际情况相差不超过10磅[1],如果他输了,他愿意给对方一顶斯泰森毡帽。我十多岁的时候,暑假里会给他帮忙,我从来都没见过谁打赌能赢他,我也认为他永远都不会输掉一顶斯泰森毡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