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 > 极易被打破的微妙平衡

极易被打破的微妙平衡

不管最先发起用社会规范吸引顾客点子的人是谁,他真是出了个金点子。如果顾客和公司成为一家人,公司会从几方面获利,其中最大的一个是使顾客忠诚。轻微的损害(搞错账单或者在你的保险费率上稍稍加一点儿),都会得到宽容。彼此关系总是有起有落,但总体上还是和睦的。

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微妙平衡在商界也表现得很明显。在过去几十年里,一些公司试图把自己推销成顾客在社会规范领域的同伴——也就是说,他们想让大家认为他们和我们同属一个大家庭,起码是朋友,是一条船上的旅客。“州立农场保险公司,你身边的好邻居”是非常眼熟的广告标语。另一条是家得宝(一家大型家用装修材料连锁店)温馨的鼓励:“有我们的帮助,你一定能做到。”

不过我对此感到奇怪:尽管公司方面在营销和广告上倾注了数十亿美元来打造与顾客间的社会性关系——起码是制造一种社会规范的印象,但它们似乎并不完全了解社会规范的本质,特别是它的风险。

这里有几个参考答案。请朋友帮忙搬一件大家具或者几个箱子是可以的,但请他帮忙搬一大堆箱子或几件家具就不可以(特别是你如果让他肩并肩地和你花钱雇来的人干一样的活儿的话),因为这样,你的朋友会感到你在利用他。同样,请你的邻居(碰巧他是律师)在你度假的时候帮你收信件是可以的,但是你让他花同样的时间为你免费起草租赁合同,那就不可以了。

假如一位顾客的支票退票了怎么办?如果双方的关系在市场规范内,那么银行收透支费,顾客付钱就可以摆平。生意归生意,收费虽然令人不快,但无论如何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社会规范内,面对一大笔滞纳金,而不是经理打来电话友好地提醒,或者自动取消滞纳金,就不仅是损害双方关系那么简单了,简直就是在对方背后插了一刀。消费者会把它当作个人恩怨,会气冲冲地离开银行,连续几个小时向朋友抱怨这家银行有多么差劲。说到底,这种关系是在社会规范框架之内的。不管银行提供多少小饼干,打出多少贴心的标语,做出多少友好的表示,只要发生一次违反社会规范原则的行为,就会使消费者又回到市场规范领域。事情变得就是这么快。

我们同时生活在社会和市场两个世界里,这一事实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不时地需要有人帮我们搬搬东西,替我们照看几个小时孩子,或者在我们出城时替我们收一下信件。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励朋友和邻居帮助我们?付钱还是送礼物?给多少呢?或者什么也不用?我肯定,这很难做决定——特别是有的时候,存在着把关系推向市场规范领域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