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多维度思考 > 第8篇 决策性思考

第8篇 决策性思考

这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足以证明错误的假设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麻烦。想看更多的例子吗?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想搬到40年前他们长大的地方生活。他们卖掉了老房子买了一栋新房子,并且获得了新建一个花园的许可。这一系列活动花费了他们几年的时间,可当他们终于准备搬家时却意识到,他们并不想在离孙辈或所有朋友那么远的地方生活。他们只是假设回到故乡生活会很快乐,却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假设。

我有一次曾得到一家制造高端组装家具的公司的邀请。他们向我展示了一些产品,例如,大饭桌、手工橱柜、大衣柜,还有耐用的传统梳妆台。这些产品非常漂亮。可他们面临的困境是产品卖不出去。他们后来发现,大多数本地人想买的只是茶几、小壁橱和墙架,市场对他们昂贵而奢华的家具几乎没有需求。

认真思考你就会明白,大部分重大决定都是建立在一系列选择或小决定的基础之上的。你可能决定创业,现在你需要确定经营什么业务,在哪里办公,如何筹集资金等问题的答案。你会制订一份商业计划,其中需要明确大概的成本、收入及销售额。当你忘记这些数字只是估算,而把它们看作真实数据时,问题就来了。当你假设一个市场存在,但这个市场实际并不存在,或者至少在调整成本、价格、产品或服务前不存在时,你也会遇到麻烦。你有可能把全部积蓄都投进了一个注定会失败的生意——这无疑与那个家具制造商的做法一致。

想换工作?做出这个决定后,接下来你需要决定是继续留在这个行业,还是直接改变职业生涯,接着决定申请什么工作,甚至还要考虑要不要换个城市。等一等……假设最初的决定是错误的呢?你跳过了起点直接从“第二步”开始,假设简单换一个岗位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急于做出决定会让人忽视自己真正的需求。那些早期的错误假设尤其危险,因为接下来你还要面对衍生出的太多的小决定。

征求建议实际上满足的是人类的感情需求,获取答案只是目的之一。

如果不想犯这种错误,你需要从一开始就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样想?证据是什么?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征求他人的意见,也要了解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多地征求其他人的意见,以便衡量自己的计划,交叉验证相关信息,质疑自己的假设,询问自己为什么如此坚信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你需要确保不会因为没有认真思考而给自己挖下一个大坑。

虽然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不需要建议,但你不必停止向他人咨询的行为。不过你要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本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和其他人进行对话的原因。

大部分重大决定都是建立在一系列选择或小决定的基础之上的。

征求建议实际上满足的是人类的感情需求,获取答案只是目的之一。咨询那些可能给出你想听到的建议的人时,对话交流会进一步强化你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此外,当他们说出你希望他们说出的话时,这能让你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感受——如果你对自己的决定缺乏信心,却得到了父亲、上司或姐姐的认同,你的心情就会好很多。即便你咨询他们,也只是因为你知道他们会认同自己。当然,与这些亲近的人探讨我的困境也会帮我们审视自己,如果我们诚实对待自己,大多数人也会受益于这个探讨过程。

有意思的是,这反而会让局面变得略微复杂、更让人困惑一些。大多数人都喜欢向朋友咨询——尽管朋友只会说我们想听的话——所以事实上人们不需要咨询,对此人们可能会产生一些兴趣索然的感觉。咨询他人意见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情绪当然在做出好的决定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我会在下一条法则中详细解释)[2]。然而,情绪确实也是大量糟糕决定的元凶。我的缺点就是常因为不好的原因而仓促做出决定。坦白地说,选择购买哪种巧克力,或者晚上去哪家电影院看电影,情绪能有什么影响?可如果要买的是一套房子、一辆车、预订昂贵的度假之旅、决定是否接受一份工作,或者是否带着怨气递交辞职信,情绪起到的作用就大为不同了。

在涉及自身思考的问题上,上述见解作用极大。在涉及个人感情的决定上,这能为你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几乎无须再去征求他人的意见。拥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后,你完全可以成为自己的顾问。现在想想,这会让你轻松多少?

如果符合上述描述,你就必须停下来(我也在对自己说这些话)。我能理解,真的能理解。可被情绪控制后,做一些无法承担后果或对其他人不公平的事,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听着,想成为法则思考者,你就需要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存在哪些缺点。而依靠本能、直觉做决定的人在面对重大决定时,需要控制自己的本能倾向。假如你和我一样,内心深处完全知道自己何时过于匆忙地做出了一个决定,你就要为每一个决定都留出相应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要急于做决定。这段时间可以是24小时,也可以是一个月。如果你不知道这段强制性的暂停需要多久,你可以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当然不是征求其他习惯迅速做决定的人的意见)。对于重大或代价高昂的决定,你也应当先进行一些研究,而且必须是合理、适当的研究……

这很有意思,我明白了自己想听到的是什么建议。我意识到自己的本能已经说出了答案,而我只是在寻找能够认同自己的人而已。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也不再需要打电话征求其他人的意见了。无须他人帮助,我也能自己做出决定。实际上,我已经做出了决定。

我想起来了,情绪还有一个问题:情绪使我们倾向于只去寻找能够支持本能想法的证据,或者征求你自认为能够认同自己的人的意见(见法则76)。即便从不迅速做决定,大多数人也容易自欺欺人。你想买一辆昂贵的电动汽车,所以你直接调查汽车的保养费用多么廉价;你想去国外工作,所以你只会想到国外的工作经历能让个人简历变得多么漂亮;你幻想进行一场奢华的旅行,所以你会去寻找报价相对较高的旅游产品。

几年前我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有过顿悟。我记不清具体是因为什么事情了,但我记得自己决定给某个人打电话。当我联系不到对方时,我感觉最好的做法是联系其他人。尽管我有后备人选,但我发现自己在打电话的问题上却变得犹豫不决。“等等,”我心想,“我为什么不想给他打电话?”我认真想了一会儿,答案就很清楚了:我不相信他能给出我想听到的建议。

或许你还会对自己说,你“配得上这一切”。这是个不错的理由,也许你确实配得上。可这并不是花一大笔本不该花的钱的理由。你是否配得上由此导致的巨额赤字?那是你的钱,只要愿意你可以随便花。但在是否做了明智的决定的问题上,你得保持诚实;如果你在决策过程中并未保持明智,那就意味着你会做出不明智的花钱决定。不要骗自己,以为自己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可你该询问谁?也许是妈妈,也许是最好的朋友,也许是同事、伴侣、兄弟姐妹……你该怎么选择?我知道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会怎么选择。

电动汽车是环保产品;去国外工作有很多好处;谁不愿享受奢华的假期?我强调的并非这些事情本身的对错。可这些事情对目前的你来说,是最佳决定吗?只靠情绪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更多的与你的银行存款、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时间和家人等因素相关,所以你要考虑所有的相关因素,而不只是考虑那些符合自己情绪化反应的因素。只有这样,就算你做出的是不理性的决定,你也不是闭着眼睛做的。

一部分决定与事实的关联较弱,更多的与一个人的感受相关。不管是把卫生间刷成绿色,还是向房东发送言语刻薄的邮件,这些决定都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出。你当然明白这个事实,但征求其他人的建议仍不失为一件好事。

就算你要做不理性的决定,你也不要闭着眼睛去做。

观点永远带有个人立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想做出最佳选择,情绪化显然不是好事。但有意思的是,在思考过程中排除所有情绪因素也不是好事。

我当然不是说不要征求其他人的建议,我的意思是要关注这种个人立场问题。法则思考者会在征求建议前思考这些问题,也会考虑偏见对建议的影响。

科学家针对大脑受到损伤、无法产生感情的人进行过研究。这些人存在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无法做出决定。他们可以对所有争论都进行理性分析,可他们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神经学家得出结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世界上几乎不存在完全不包含任何情感因素的决定。即便是喝茶还是喝咖啡,吃麦片还是吃面包这样的选择,如果不代入情感因素,人们几乎也不可能做出选择。因此,面临工作选择、买房、买车这些事情时,你是否要绝对理性?更不要提在是否要孩子、是否结束一段感情关系这些情感因素更强的选择上,你真的能保持理性吗?

你咨询的对象可能无意这么做,但偏见是不可避免的。人们都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有时对事物的无意识信念会影响他们对事实的看法。想象一下,当你分别询问生长在富裕之家和在廉租房里长大的人的房地产投资建议时,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存在极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很有可能反映在他们的建议中。他们自己可能意识不到,但他们会引用能够支持自身观点的事实(见法则92)。

一个常见的谬论,是把一切情感都看作是不理性的,而决策理应是理性的思考过程,因此其中没有情感生存的空间。我们在上一条法则中阐述了情感因素可能会阻止一个人做出合理的决定,但情感缺失同样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做出决定的过程中,“感受”会承担一些重要的工作。

这就让我们回到了事实是否存在偏见的问题上。假设你收集的事实都是真实的,但负责呈现的人却可以选择与他们立场一致的部分事实,而这个选择过程显然包含固有的偏见。只需要看看不同政治派别如何争论事实,你就能得到上述这个合理结论。一般来说(不过这种情况不一定总会出现),双方都会展现真实的事实,但支持的却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数据,或者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事实支持了他们的观点。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情感投入,我们就很难确定自己进行的研究或收集的信息的重要性究竟如何。这个因素比那个因素更重要吗?这个数据的相关性和那个数据的一样吗?接受一份让人兴奋的、丰富自己职业生涯的国外工作值得吗,即便那里买不到英国特有的马麦酱?有必要买下这套满足自己所有标准的公寓吗,即便这套公寓楼层更高、电梯有可能出问题?我在用极端的例子说明自己的观点:没有情感,你如何在职业生涯和马麦酱之间做出平衡?[3]同样,不投入情感,你又如何准确地评估风险?(我们会在法则91中详细讨论风险问题。)

我当然不是说你不要向他们咨询,他们可能确实拥有一些有用的见解。可你也不要因为他们的经验更丰富,就理所当然地以为他们的建议是正确的。如果你能找到其他的拥有不同经历的人,这会帮助你了解其他观点。即便如此,你现在拥有的也不过是两个经验比你丰富的人的个人观点而已。请记住,也许这两个观点在现实中都不适合你。

情感也有可能成为整体问题的关键组成部分。假设某套公寓满足了所有现实的要求,可你是否会担心自己孤零零一个人、住得离朋友太远?这种恐惧(以及潜在的孤独)也是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这些因素无法理性地被量化。你是否会因为在交到新朋友前要处于孤独而略感焦虑?还是因为有可能永远过得不开心而提心吊胆?只有你能回答这些问题,而且只有考虑情感层面才能做出回答。这些情感因素与现实因素同等重要(你已经用感情判断进行了衡量)。

假设你在考虑投资房地产,你知道有人做过这方面的投资,那么这个人就是很理想的人选吧!他们可以告诉你各种内幕,对吧?他们确实会,但这些都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形成的观点。假如他们的投资收益良好,他们有可能建议你去尝试。如果投资收益不良,他们则很有可能劝你不要尝试。可你我都知道,有些投资能成功,有些会失败,所以他们的意见绝非你唯一的选择。

做决定时考虑情感因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投入了情感,你就会感觉(没错,这是一个情感词汇)自己对一个决定的投入力度变得更大。你会信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使之成真,你的行为也会变得更加积极。

如果真是中立的那就好了,可从本质上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无偏向性的观点。事实可能没有偏见(问题是,哪些事实?这个问题我会在后面详说),但观点永远带有个人立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因此,你需要实现情感和理性的平衡。最重要的是,对此你要有足够的自我意识,理解情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需要做出重大决定时,我们一般会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如同事、家人、朋友、专业人士。这些人与结果不存在关联,但我们认为他们能够给出均衡、无偏见的观点。

一个常见的谬论,是把一切情感都看作不理性,而决策理应是理性的思考过程。

不要让暂不需要的信息阻塞自己的大脑。

人不可能事事心想事成。我妈妈过去常跟我说这个道理,尽管我不想承认,但她是对的。事实就是,我们经常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至少在最想要的时候得不到。如果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不够完美的结果,最后你可能就会变得两手空空。

假设你已决定申请一份工作,这时你才应该开始为下一个决定做研究:如果对方开出合同,你会接受吗(你可是个法则思考者,他们当然会给你开出合同)。现在,你可能想了解与公司有关的更多细节,例如,工作时间、出差量、同事、行业内成员和员工对公司的看法等。换句话说,除了要收集能让自己在面试中表现出色的信息外,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可你在做出申请工作的决定前,不要在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否则你只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我的一个朋友的母亲想搬家这件事已经想了15年,但她不愿意购买一栋无法满足她所有要求的房子。悲剧的是,她15年前就卖掉了旧房子,一直存在银行里的房款(她也靠这笔钱交房租)的升值速度远比不上同期的房价。因此,找到完美房子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她眼中的理想房子的价格早已不在她的承受范围内。除非她换一个地方,或者减少房间数量,或者花园面积变小……可这些都需要妥协。

假设你在考虑申请某份工作,目前你需要的就是决定是否申请这份工作的信息。所以工作描述、薪水、工作地点、职业前景(公司内或者离职后),这些信息就是你必须了解的;你也需要大致了解雇主是不是个好人。如果这些信息足以说服你不去申请这份工作,那么收集其他信息就是浪费时间。你需要从杂乱的信息中筛选出这些关键的信息。

明白了吗?不做妥协,决定就会变得极其难做。你需要仔细思考自己在决策过程中需要与不需要做出的妥协。不做思考,你就会发现自己陷入无法预测时长的拖延[4],就像我朋友的母亲那样。很多时候妥协是一种选择,你不需要在所有问题上都做出妥协。

说实话,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答案取决于你要做什么决定。你需要想清楚,在目前阶段哪些研究是必需的。不要让暂不需要的信息堵塞自己的大脑,有时候你的研究就是在浪费时间。

在妥协与否的问题上,你也需要为情感留出一定的空间。有些妥协看似完全理性,但却具有误导性。假设不减少成本,你的商业模式就无法正常运行。这听起来基本上与感情无关,可实际上,再认真想想,如何减少成本?找到价格更低的供应商、降低质量、在更廉价的地段找到工作场所、减少员工数量,还是自己更努力?我相信你会发现,在这些妥协间做出选择也是非常情绪化的思考过程。

在收集与研究相关信息的问题上,你必须找到平衡。你需要的是程度适中的信息量——不多,也不少,刚刚好。既能让你在充分了解信息后做出决定,又不会让你承受过多信息带来的压力,见树不见林。所以,你究竟需要多少信息呢?

所以说,优秀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明确自己需要做出哪些妥协,以及确定要做出多大程度的妥协(你可以接受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职业,但收入减少却不行),然后在不同领域的妥协间做出选择。你也可以在不同妥协间寻找平衡——这里小小妥协一下,那里做出重大妥协。

坦白地说,做某些决定时你需要了解很多事情,你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集到自己需要的全部事实和观点。你甚至可能会花费太长的时间进行调研,导致自己完全无法做出决定[1]。我有一个朋友,用了十年的时间才确定要不要放弃一份自己痛恨的工作。

做出决定之前,你需要了解自己的底线。你的底线是什么?或者说,每个妥协因素的底线是什么?想为自己的决定感到高兴,想让日后的发展满足自身的期望,哪里是你绝不会跨越的底线?做出最后决定前,你要一如既往地进行透彻的思考,理解自己做出每一个决定的理由。

不要忘了,很多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其他人的感受。团队其他成员对新的管理架构有什么看法?孩子怎么看待搬家?如果扩建房屋邻居会反对吗?商业伙伴是否同意你兼职?上了年纪的父亲是否愿意和你一起住?这些都属于相关信息,因此针对任何可能的改变你都需要调查了解相关人员的想法。这和征求意见不同,这是在了解利益相关方是否认同你所制订的计划。你并不需要按照他们的想法做事,但你需要知道他们对你的决定会有怎样的反应。

如果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不够完美的结果,最后你可能就会变得两手空空。

不论事情是大是小,做出大部分决定前都需要一定的研究——换句话说,就是收集信息。例如,成本、所需时间、其他选择、他人意见等。之所以说“大部分”,是因为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非常主观性的决定(我想要孩子吗),这时整理思绪就比收集信息有用多了。至于其他决定,你需要收集商品目录、招聘广告、价格信息、招股说明书、联系信息、技术信息等。

假如所有选项都不能让你满意,可你又不能回避一个决定,这时该怎么办?也许一个团队成员离开,你必须指派新人接手工作;也许你交不起现在的房租,不得不搬家;也许你和伴侣决定结婚,但在邀请多少人参加婚礼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当大脑不纠结于其他事务时,你才能更清晰地思考一个问题。

这些都是必须做出的决定,但你却看不到合适的选项。如果和其他人发生矛盾,那么问题就会变得更难以解决,甚至让人产生陷入僵局的感觉。做出好的决定固然让人兴奋;没能做出决定则会让人无比痛苦、压抑、焦虑、沮丧、承受巨大压力。

按顺序排列各个决定,确定优先事项,再分别思考每一个问题;当你完成这一系列流程时,你会发现局势变得更为明朗了。我的朋友采用这个方法之后,意识到自己差点做出了一个会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她不是真的想进入这个领域)。分离思考流程帮助她明确了自身需求。

所以不要让自己出现这种情况。在这里,你需要发挥一定的创造力。如果现有选项无一可用,你就需要寻找其他选择。我注意到,擅长解决这种问题的人,通常都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就像亨利·福特(Henry Ford)所说:“无论你认为自己能还是不能,你都是对的。”如果你认为存在其他选项,你就一定能找到其他选项。如果你认为极限已到,继续寻找也没有成果,做什么都不能解决问题,一切只是在浪费时间……那么我敢打赌,有效的新选项也绝不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或者即便出现了,你也意识不到。

好了,以上做法确实有用,但你还有一些存在着内部关联的决定要做。所以下一步就是分别思考每一个问题。为了方便讨论,假设这里不存在更为复杂的因素。在理想状态下,你想在哪个专业领域接受培训?当大脑不纠结于其他事务时,你才能更清晰地思考这个问题。也许你最终没能得到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但是知道最理想的答案是什么,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只有在仔细考虑各方利益,并且确定自己愿意做出多少妥协后,你才能做出清醒的决定。

让我们回到之前的例子上。你失去了一个团队成员,你发了招聘广告,也进行了面试,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何不在全新甚至意想不到的地方再发一次招聘广告?何不试一试比最初设想的资历稍浅的人(工资也较低),投资培训他们(用剩下来的工资预算)?何不重新分配团队成员的任务或角色,以便招聘一个拥有完全不同技能的人?何不干脆放弃招聘?这些只是一小部分选项。并不是所有选项都具有可行性,但其中必然有一些是有效的,包括我没有提及的一些选择。

很好,你有进展了。确定住在哪里前某些决定将处于暂停状态,你明确了自己需要率先做出某些决定。假设这一系列思考让你意识到学校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学校就是做出其他决定的限制条件:你必须住在离合适学校不远的地方。你甚至可能有一所指定的学校,那么住所位置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如果不能和其他人就某个决定达成一致,发挥创造力也是挽回颜面的方式之一。假设因为你坚持A选项、对方坚持B选项而陷入僵局(如果你真是法则思考者,我知道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出现,但即便是我们,这种事也会偶尔发生)。双方私下里可能都不想陷入这样的僵局,但谁都不愿意屈服。你们需要的就是C选项,这是双方无须撤回反对彼此观点的最初立场也能达成一致的一个选择。例如,你想要的是一个小型家族式婚礼,而伴侣却想邀请150个人。假设你们都否定了邀请75个人的计划,这是双方都不想要的婚礼。如果你们选择避开所有人,来一场浪漫的旅行呢?或者在天堂般的热带海岛举办婚礼,而只有少数人负担得起这样的旅行,而你身在天堂,谁又在乎邀请了多少人呢?或者干脆不结婚,至少现在不结婚。我要再次强调,你拥有接近无限的选择,你只需要找到有效的那一个。

这么做不仅能让局势变得更加清晰,同时也能让你明确是否需要重新安排优先事项。也许当你从这个角度思考时,你会意识到对学校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而你不希望让学校的选择受限于自己的居住地——你宁愿围绕学校选择住所,而非围绕住所选择学校。

如果现有选项无一可用,你就需要寻找其他选择。

可如果你能动用全部的思考能力,你完全可以解开这些复杂的难题。相信我,你应该先对所有需要考虑的因素做出排序。确定未来居住地前,你可能还没必要考虑送孩子去哪所学校上学的问题。假如你不想搬到伦敦,那么重新培训的选择可能就会受到本地现有课程的限制,所以你还是要先确定“究竟去不去伦敦”这个问题。

有些决定尤其复杂,这是因为它们与其他决定交织在了一起。除非先解决B,否则无法决定A,而B的解决又取决于C。有时各个决定紧密相关、互相重叠,你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更别提做出决定了。我认识的一对夫妻要决定是否搬到伦敦(距离他们的现住地150公里远),他们准备把孩子送到伦敦的学校,而且妻子在考虑减少工作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重新培训自己。如果真这么做了,她应该重新培训什么?他们在做出其他决定前不知道该怎么在搬家问题上做出决定。就是这样纷繁复杂的问题常常导致停滞和拖延,而原因就是过于复杂。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和一个因为棘手的决定而十分痛苦的朋友交流的经历。他因为这件事而失眠,担心自己选错了。我问他:“最差的情况是什么?”我很高兴地看到他明显地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解脱的表情;因为他意识到,即便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最糟糕的结果其实也没那么糟糕。

这种情况常见得会让你感到惊讶。在前面的案例中,我的朋友要做出是否换工作的决定。他所在的行业就业市场行情看涨,而且他具备高水平的技能。所以说,如果他痛恨当前换的这份工作,他完全可以再换一份工作。尽管这个结果不够理想,但也算不上灾难,根本没必要因此失眠。

几乎所有决定都会涉及的三个常见标准分别是速度、成本和质量。

假设你准备搬家。如果你寻找的是能住20年的地方,可以在那里组建家庭,而且上班方便,你肯定希望一次性找对地方。可就算需要再次搬家,那也不是世界末日,只不过需要花去大量金钱,而且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压力及消耗时间。可如果寻找的只是供自己一个人居住、离工作地近且只住几年的地方,那么房子不够完美就没那么重要了。如果你不了解做出错误决定的结果,你是不可能正确评估哪个才是正确的决定的。

不管决定是什么,设定限制条件不仅能让自己免于纠结,同时也能强迫自己更聪明地思考,让自己接触过去从未考虑过的更多的潜在选择。

你也要做长期打算。我曾经见过表面糟糕但从长远看却能带来极为出众的结果的决定。你认为自己拒绝的工作比接受的工作好得多,可五到十年后,你的能力却能提升到另一份工作完全不能带给你的高度。适时的晋升、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情况可能难以甚至无法预测,可仔细一想,你会发现当初“错误的”决定如今不再是错误的了。

这时候,就该引入你尚未考虑的其他选择了,例如,一个不带花园的房子。你真的需要三间卧室吗?或者只是在所有孩子同时拜访时需要足够的空间,三间卧室固然是选择之一,但其他结构也能满足这个要求。厨房必须大到能让八个人围着圆桌坐下,还是单独开辟一个餐厅以满足这个要求?或者可以敲掉那面墙,把两个房间合二为一?

因此,在思考最坏情况的同时,你也要思考备选计划。这非常重要。如果创业失败,你该怎么办?如果痛恨新工作怎么办?如果没能进入心仪的大学怎么办?这个思考流程的用处很大。

几乎所有决定都会涉及三个常见标准,它们分别是速度、成本和质量。不过你可以从搬家的案例中发现,你可能还想设置更多的限制条件。而每一种限制条件都会让决策的流程变得既简单又复杂。每一个限制条件都能帮助你减少备选项,但你也要承担可能删除完美答案的风险。

一方面,最坏的情况刺激你思考B计划。如果公司倒闭,你是否可以卖掉设备和股份,重拾旧工作(或者类似工作)?如果你可能破产,你就需要这样一个更好的B计划,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收入。

我们需要再次进行专注的思考,向自己设定的每一个限制条件提出“为什么”。为什么要有花园?为什么至少要有三间卧室?为什么要临近大车站?仔细审查了每一个限制条件后,你当然会保留其中一部分,但剩下的可能发生改变。例如,你的房子并不需要附带花园,而是需要“给狗留出活动空间”。这才是理想状态的限制条件,这意味着你为自己创造了接触更多潜在答案的机会——你可以在更多的房子中挑选。

另一方面,拥有B计划,人的压力就会更小。我反复见证过这种情况。和那些A计划无效后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惊慌失措的人相比,拥有备选方案的人的心态会放松很多。

限制条件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危险在于将范围设定得过于狭窄。举个例子,也许你需要花园。原因并不是你对种花种草、种自己能吃的蔬菜或者做烧烤有兴趣,而是因为家里的狗需要花园。市面上可能已经有了对你来说最完美的房子——符合你的所有要求,而且价格在预算之内——可你就是因为房子不带花园而不去考虑。太可惜了,因为这个房子的小后院有一道门直接通向一个大公园。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错过了多么美好的房子,因为你制造了自己不需要的限制。

这里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什么也不做的决定(不搬家,不指派新的团队成员,不找其他工作),也是一个决定,也需要和其他选择一样被评估。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都不透彻,但法则思考者除外。

拥有这么多选择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可一旦想到究竟要从哪里开始着手,那就是另一种感觉了。你当然可以搬到任何地方,但设定一些限制条件会大大减少选择的难度,例如,上班的车程在1小时内,离父母近,费用在一定预算内,位于乡村或者有花园,等等。当然,无论是否出于自愿,大多数人都会设定限制条件。我相信你能看出限制条件的有用之处。

什么也不做的决定,也是一个决定。

你正在搬家,钱不是问题,你也不介意住在哪里,甚至国外都可以。你可以选择一个空间很大的地方,但可能需要重新装修;在乡下买个小木屋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可以在城市里买一套公寓。改建会很有意思!当然,你也可以从打地基开始从头建一栋房子……

很难找出比后悔更没有意义的感情了。后悔只是对自己过去做了或者没做的事感到难过,所以从字面的意思来看,你不可能改变过去。如果能改变自己不喜欢的结果,你会动手去做。如果不能,后悔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现状几乎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快的选择,即便需要稍加改动也是如此。

这听起来有点自我放纵,是不是?后悔只会使你为自己感到难过。这又有什么用呢?解决问题明显强于后悔,说实话,后悔这种行为并不合乎逻辑。

可经常进行这种思考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对法则思考者来说,这种思考方式应当成为本能。每当需要做出耗费巨大、可能带来巨大压力的改变时,你就需要确保自己真的有必要做出这些改变。我并不反对改变——改变可以很有趣,可能会让人兴奋,从积极的角度给我们带来震动。可我在这里所说的改变,是指因为对现状存在某种不满而引发的改变,而不是如要离开学校、被裁员等强迫性的改变。人们通常存在自认为需要的改变大于真正需求的倾向。只要有可能,什么也不做(只对现状略加调整)应该永远是选项之一。

事实上,你根本不知道做出不同决定后会发生什么。听着,假如你决定接受那份工作,在乐观的你的眼中,一切是那么完美;你可能会在第一天上班时过于兴奋,忘记在过马路时查看四周,结果被车撞了。我知道这种事情不太可能发生,但谁也不知道这一定不会发生。坐在旁边办公桌的同事可能是个特别招人讨厌的人,你可能会被甲方挖走却痛恨新工作……每个例子看似都不可能,但世界上存在无限的可能性,真正变为现实的那个也许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所以无论做出什么决定,后悔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备选项可能会带来更坏的结果。

我有一个在家创业的朋友,她准备在自家后花园建一个小屋,因为她需要办公和存储的空间。这需要花费不少的一笔钱,因为小屋需要暖气、照明等各种功能。她忙于从施工队收集信息,力图把成本降到最低。这时她意识到,家里其实有一个几乎没怎么用过的房间。只要稍加布置,她就能彻底腾出这个房间,在那里办公。这么做不仅花费更少,而且更方便。起初她就是从第二步开始的:“我需要创造一个可以工作的空间。”随后她回到了起点:“我需要建一个办公空间吗?或者说我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空间?”从全新的角度看待居住空间可能很有难度,可这样的思考流程可以让你免受重大压力,避免经历不必要的动荡、承受庞大的开支。

即便你因为过去的决定感到痛苦(参考前面的描述,这仍有可能是比备选项更好的结果),可就是这样的经历,才让你变得这么出色。不经历苦难、创伤、沮丧或者伤痛,我们就无法成为现在这样复杂且迷人的自己。没有这些经历,你可能会缺少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我。所以说,不要后悔,珍视自己学到的经验教训,珍惜塑造了你的那些经历。

回到起点意味着坚持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但要做出一些调整。当然,很多时候“第二步”的确就是真正的第二阶段。但第二步也不一定总是未来的发展趋向,而现状(也就是起点)几乎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快的选择,即便需要稍加改动也是如此。因此,清晰、合乎逻辑的思考才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你还有其他事情要做,不要让后悔阻拦你的脚步,而是要避免未来再犯同样的错误:你需要做出真正强有力的决定,并且有意为之。如果从现在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遵守本书提到的各个法则,执行你在其他书上或网上看到的任何具有实践意义的策略,你就会知道,自己做出的是当时条件下所能做出的最佳决定。未来再去回想时,你知道在同样环境下自己只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你会收集相同的信息、考虑相同的选项、咨询相同的顾问、做出相同的妥协、得出相同的选择、设定相同的标准、让自身情感产生相同的影响,最终采取相同的行动。

•你准备上大学吗?你是否有意排除了直接工作、休息或者做类似学徒工工作的选择?

如果相同的环境下只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太可能因为这个决定而后悔。你可能偶尔希望事情能有一个不同的结果,但绝不会因此而自责。

•你需要搬家吗?如果问题出在空间不足上,也许扩建现有房屋的成本更低;如果问题是维护住宅的成本太高,也许你可以出租一个房间。

做出真正强有力的决定,并且有意为之。

•你确定自己想换工作吗?还是说你可以改变现有工作中自己不喜欢的地方,例如,要求加薪、调职、转为兼职、在家工作,或者换一张办公桌?

这些看上去都是合理的挑战,可你需要回到这些问题的起点。也许回到起点最终还是会引导你进入上面的问题,但你需要经过认真仔细的思考,以确保自己找出了正确的问题。以下是上面这些问题的真正起点。

我在前面提到,我肯定会写到拖延症,对不对?我猜现在就是谈谈这个话题的好时机了。我似乎已经在这一篇里写完了其他所有的话题,那么,事不宜迟。

大多数人在很多时候都会跳过起点做决定。你知道自己想换工作,此时的问题是你该寻找什么样的新工作呢?你想搬到更大的房子里,但搬到哪里去呢?或者在大学里应该选修哪些课程呢?

有时静待结果是好的选择,但这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是有意做出的选择——静待本身就是一个决定。静待通常带有时间限制。例如,你可能决定等上一年看看哪个生意好做,或者等六个月再辞职,看看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能否升职,也可以在找到共同居住的房子前推迟结婚。

然而,在其他时候,什么也不做只是回避做决定的借口。你为什么需要借口?为什么不做出决定?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答案,你需要确定哪个答案适用于自己。现在应该坦诚面对现实,直面迟迟不做决定的原因。诚实面对自己后(没问题,其他人不需要知道),你就能着手采取行动了。

不停地问“为什么”,直到触及问题的根源。

也许原因很简单,就像你不知道哪个决定才是正确的决定一样。所以你要先明确自己缺失了什么信息(不论是事实还是情感信息),着手收集信息。掌握了正确的数据后,你就能得出最佳答案。但你也知道,有时我们不能确定什么是正确的决定,因为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就像不同版本的喝咖啡还是喝茶的问题——这种时候抛硬币决定就可以了。真的,我没开玩笑。抛硬币是个好策略,尤其是当一个决定包含强烈的情感因素时。硬币落地前,你就会知道自己希望是数字还是头像一面朝上了。让你得出答案的是瞬间的反应,而不是硬币。

这一思考流程本身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阅读接下来几条法则后你会明白,除非你在这里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否则在后面的阶段你依然会陷入挣扎。

好了,你明知道该做什么(这不是问题),但却选择放弃,因为你觉得压力太大,或者只是痛恨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你关注的只是让人头疼的过程,而不是美好的最终结果。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扩建工程完成后、搬到纽约后或者换一份新工作后的美好结果上。在大脑中联想,想象新房子的空间、新的朋友、新的生活方式、收获的赞扬或者宁静与平衡。

你也可能因为以下某个原因而有创业的想法:想要更灵活的工作时间;不想为其他人工作;认为创业的收入更高;可能因为找不到工作;对某个产品有了特别好的想法;一直想开一家书店/照相馆。我要再次强调,深入研究,不断询问“为什么”,直到你确信已经触及了决定的根基。

就算不确定从哪里开始,也没关系。随机选择一个起点,开始就是了。剩余要做的事减少得越快,痛苦的感觉就会越少。

假设你需要决定申请某所大学。你为什么想去某所大学?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很多原因。你想学能让自己感到兴奋的知识吗?还是想获得可以成为某种职业敲门砖的学位?或者想花三年时间去一个有趣的地方、让自己成熟一些,再决定下一步做什么?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或者包括以上各个原因?只有明确了为什么想学习,你才能回答上述问题,否则你不会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想修什么课程,甚至有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想上大学。

还记得前面那个找房子找了15年的母亲吗?她的拖延症源自坚决拒绝妥协的态度,但你也看到了她最后的结果。在设定标准的问题上你需要保持现实和理性,要设置可以满足的标准。

所以说,如何避免在错误的问题上做出决定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模仿3岁孩子,不停地问“为什么”,直到触及问题根源。不管你是选择读哪所大学、任命新团队成员还是扩建房屋,你都需要不断挖掘,直至找到真正的症结。

有时候,所有拖延的理由听起来都不合理,那是因为现实存在一个我们没有着手解决的潜在问题。也许内心深处你不想确定婚礼日期的根本原因,是你并不是100%确定自己想结婚。因此,你要诚实对待自己,深入研究问题的根源。要么确定一个日期,要么在明确个人感受前取消或推迟婚礼。

和“问题解决式思考”篇提到的一样,这是一个很容易犯下的错误,会导致你做出极其糟糕的决定。想象一下我的同事决定执行原计划会发生什么,她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感到焦虑和不开心,最后她才会意识到,选择自由职业是错误的。

直面迟迟不做决定的原因。

你大概会觉得,这不是废话吗?不要急。实际上,对于错误地做出错误的决定,我们多么容易犯下这种错误绝对会让你吃惊。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容易掉入“关注手段而非结果”的陷阱。我和一个明确想要离职、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人做过同事,为此,我们聊过很多。她很不开心,认为成为自由职业者能避免她做雇员时遇到的问题。然而在交谈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她并没有全面考虑成为自由职业者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认真思考后她意识到,自由职业带来的不安全感并不适合她。最终她决定,解决自身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改变职业,但继续保持被雇用的状态。你看,她最初关注的就是错误的决定(是否选择自由职业),而没有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如何摆脱不能带给自己满足感的工作。

[1]我没有忘记和拖延症有关的问题,我会在后面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2]解释拖延症问题前,我不介意继续拖延一会儿……

事实上,能为自己做出决定的只有你自己。你可以从朋友或专家那里征求各种意见,可归根结底,这些重大选择总是包含只有你才能理解的感情或主观因素。所以想做出真正能让自己有信心的决定,你就必须自己想清楚。接下来的法则就能帮你实现这个目标。

[3]我在这里暗示,谁都会选择换工作,但我怀疑我的编辑会选择马麦酱。

做出正确的决定显然对你具有重要意义。此时的关键是你对自己决定的信心——如果坚信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你就不太可能因为一个决定而感到遗憾;而换工作、搬家、结婚、上大学或者其他任何事,只要你对其抱有强烈的信心,认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些事情带给你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

[4]是的……我会在后面讲到拖延的问题,不要催我。

实际上,必须做出决定时,就是必须发挥思考能力的关键时刻,尤其是重大决定,例如,换工作、搬家、支出一大笔钱、和别人住在一起(伴侣、父母或朋友)、创业、组建家庭。为了做出这些决定,你必须条理清晰地进行思考。还有很多重要性不那么强的决定也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且这些小事都是很好的思考练习,可以让你在大事的来临时具备充分的应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