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菜场经济学 > 财政的困惑

财政的困惑

所以,我们的财政状况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美丽。这些年,我们的央行兄弟,为财政堵枪眼,有苦难言。央行面临三大互相矛盾的任务:发展经济、稳定币值、稳定汇率。第一和第三个目标是要多印票子,第二个目标是要少印票子,结果央行就在这三个互相矛盾的目标里纠结,再加上国际国内各种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和趋势性问题,央行最后成为所有人的笑话。其实,央行也无辜啊!

消灭财政赤字很简单,我们知道,支出大于收入,就成为赤字。那么,我们把收入的定义扩大一下,立即变成财政盈余了。OK,统计局直接把国债收入定义为财政收入,虽然我说出来,颠覆了你们柔弱的内心,但这个搞法已经几十年了。所有的财政学教科书,都不会赤裸裸地写明“发国债就是收入”,而是绕来绕去,写得含含糊糊,其实就是担心小清新们接受不了。所以,我们基本不用考虑财政赤字。

港币就从来不看财政的脸色,港币发行,与众不同,是三大行发钞,存入货币当局1美元,这个银行就可以发行7.8港元,以此类推,所以港币币值比较牢靠。但这么做的结果是,港币失去了货币主权,发多少,全部看美元存款。1997年,索罗斯在纽约卖空港币,引发港币贬值的市场预期,这时候,大家抛售港币,买入美元。港币有实实在在的美元支撑,本来不是问题。但金管局实际上把美元拿出去投资了,一下子凑不出这么多美元来买回港币。港币本来准备崩盘了,但内地及时把美元借给香港,买回港币,侥幸过关。

财政学的核心是预算法,主要是研究如何增加政府财力,所以大家不感兴趣了。预算法主要是人大和政府的权力平衡。财政支出,主要是铁公基,和你没关系。财政平衡主要是卖地,没办法研究了。国债主要是银行间市场,老百姓也不关心。预算法在实践中,其实只有一条管用,即中央财政不能贷款,地方财政不列赤字。其他条款,根本没人关心。现在,中央的外汇占款、地方的土地财政走到尾声了,预算法要是不改,真的可能回到20世纪90年代公务员发不出工资的状态。

新一届政府宣布,扩大财政赤字50%。我完全赞同,抓到点子了,中国还是有高手。但是也有些小弊端,就是房价继续涨。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增强国力,增强政府财力。所以,财政是总把子,货币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必须是围着这个指挥棒转悠。

2013年,中国财政赤字是1万亿元,占GDP的1.9%,国际安全线是3%。其实,这里面有个统计漏洞:地方资产负债表上没有财政赤字,实际是地方很缺钱,于是融资平台,例如城投公司去银行贷款,弥补了财政资金缺口,结果是地方债高企,财政赤字低得可怜。说白了,就是自己骗自己。

政府的钱从哪里来?赚、印、专营。一是帮助企业赚钱,获取现金流,从中抽税。二是印了直接花。三是专营某些商品卖高价,例如古代的盐铁,现在的石油、土地、水电气、电信等,实质就是征税。

如果把地方财政看作一个大公司的财务部,你会发现,支出是刚性的,年年增加,而收入的一半来源于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比如县城,财政支出年年增加,但财政收入的大头是卖地,土地财政的背后是公务员工资和农民增收。如果不印,县城房价必然一落千丈,无人买地。如果真这样,教师工资都发不出了,科长小轿车的保养费都交不起了,可能吗?小企业必须垮掉一大片,否则谁知道小老板是不是假装哭穷啊?即使把小老板刮干净,也就维持一年,后面会更恶劣。我走访过很多中西部县城,那里根本没有像样的财税来源,都靠卖地。我还研究了某区财政。原来观念中的偏远穷镇,由于前几年土地卖得少,现在反而有大量的土地可卖,一下子成为最富的镇。而早已开发完毕的街道和镇,现在的财政收入升幅极小。今后怎么办?印钱发工资或裁人!二选一!

■被“消灭”的财政赤字

新常态,说白了就是财政学术语:紧平衡。那是计划经济的名词,现在不用了。其实,还是那么回事。操作方法是,印钞跟在指标回落后面,慢一拍。而4万亿的操作方法是,印钞抢在指标回落前,快一拍。如果大家看清楚了我们的地方财政收入构成,那么只有一个结论:买房就是为国出力。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货币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都必须围着这个指挥棒转。但目前中国的财政状况并不理想,财政包袱沉重,政府开支巨大,而地方财政收入又以房地产为主,中小企业负担逐年加重……到底该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