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菜场经济学 > 货币的麻烦

货币的麻烦

货币的净投放量会持续增长直至天量,中小企业的老板辛辛苦苦攒下的那点钱,根本经不起这种搞法。面对工地的竞争,制造业工资会持续大涨。绕一圈后,货币会流向楼市。股市是阶段性的机会,不是蓄水池。硬扛的小老板,看似产业英雄,实则是牺牲品,可惜了。

目前的货币政策,貌似有利于农民增收,实际是彻底断绝了农民进入大城市的可能性,原因是房价不断地增长。农民增收的第一发动机是工地贴砖,货币持续印,工地持续建,票子越来越泛滥,最后去了京沪楼市,引发房价上涨。例如,2014年老爹在工地赚了10万元,儿子在上海买房就要多付50万元,年复一年,城里儿子绝望了。现在没有面面俱到、皆大欢喜的货币政策,只有偏向哪个人群的货币政策。印,异地就业的大学生买不起房子;不印,建筑工地农民工增收无望。

我来往多年的两个亲戚老板,甲是一般出口加工,乙是小钢材厂,二十年赚了不少钱,但近三年,企业陆续歇业了。甲把利润建了厂房,垫资出口,一直没买房,全家住在郊区小厂里,现在儿媳出离愤怒,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乙因为供应钢材,开发商不给钱只给房,所以大小房产证有1斤重,儿媳很乖巧。从亲戚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当前的货币政策。

这就是2015年之后三年的货币路径:央行印钞,买下破地方的楼市当作保障房,二线以下城市的各路包工头、开发商,拿到钱后涌入京沪,继续买楼炒地皮。京沪的漂亮公寓,已经和工薪族无关了,就是个财富凭证,类似于大额存单,可抵押贷款。京沪楼市变房产银行,房产中介就是储蓄所,吸引全国富人来存款。

普通人思考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就是瞎操心。你睁开眼看看周围的熟人,这些年,看懂货币政策,或者蒙对货币政策的人都发大财了。而稀里糊涂的老实人,现在的下场都很可悲,五年之前的三成首付款,留到现在可能也就够装修钱了,悲惨世界。

货币政策其实就是自娱自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控制,国企有绝对信用优势,可怜兮兮的小老板哪里是国企的对手;二是价格控制;三是结构控制,20%给小老板。最终结果是售楼小姐“普大喜奔”,热泪盈眶。我一直在追踪当前货币和财政政策,结论是:就这样了。2015年以后数年的金融政策、货币政策,基本定型了,变不出新花样了。我现在一看报纸,就知道他们下一步要干什么,一点儿意思都没了。大伙好自为之,一切靠自己。白领们别指望什么意外的惊喜,房产商倒是惊喜不断。货币印出来之后,通过搞基建,货币流入了各行各业的私人之手,私人的货币一般不会涌到菜市场的,因为,你吃不了几吨大米和蔬菜,涨一点儿也就这样了。那么,私人的货币会涌到哪里?楼市!

央行说外行话:“我国房价上涨最快的时期,并不是M2增速最高的时期。”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传递到某个具体的价格,是有滞后性的,最少一年的滞后期,建房子也要等三年吧。央行这么解释房价问题,确实不应该。这几年钢材和煤炭价格还下跌了呢,按照央行的思路,货币发少了?

央行货币委员会十八年来只说过一句话: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句话是1998年沿袭美国教科书里的内容,对应的是“适度从紧(或宽松)的财政政策”。当时M2是18万亿元,截至2015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人民币127.53万亿元,却还是“继续稳健”。

那么,为什么货币增发毫无问题?因为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环境下,随便印,绝不会有问题,可以确保安全。现在,唯一供不应求的是京沪的漂亮公寓,其他产品都严重滞销,所以,不用担心,继续印下去,毫无压力。

我们的货币制度在设计之初,是把外贸结汇作为补偿的,不是作为主要部分。但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现在外贸已经是中国除了房地产以外的最大收入,这就导致了货币制度和货币组成之间的巨大矛盾。表现是:出口越多,国内的货币印刷越快,左手打右手。原来是通过楼市作为资金池,现在呢?

为啥我们毫不担心印钞?因为不管你印多少,美国人全部接盘,人民币汇率还在升值,缺钱了,简单啊,印一箱子票子,立马换回来美元了。想买啥,就买啥。大飞机,便宜啊,来个80条,就像是买条鱼一样。不印是傻瓜!物价不会涨的,缺啥就去买啊!

■目前的货币政策

PPI(生产价格指数)下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货币收紧和放松,都要搞死一头。所以,货币政策没用了。PPI+店租和零售成本占比=CPI。CPI是逆市上升,反映零售渠道成本,高得离谱了。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2009年4万亿横空出世,在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对内通货膨胀,房价高居不下,对外汇率扭曲,出口受到重创,今后怎么办?印,还是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