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老师们的话语中透露出了这样的担忧:将孩子看作一个无法替代的生命,无条件地倾注自己的一切,通过最原始最坦诚的爱,全面接受孩子的一切——这样的家长在如今社会里越来越少了。有一个老师甚至说,家长们的眼神“十分冰冷,无时无刻不在将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的能力进行比较”。
比如,幼儿园的老师们不约而同都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母亲更加偏向所谓的“科学育儿”。她们会首先收集大量关于抚养孩子成长的知识和信息,并将其中的身体和智力的标准值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以此决定喂奶的量和时间,同时将其奉为金科玉律,绝不敢违抗。
多嘉子的母亲是不是也是这种类型呢?
听了A医生的话,我忽然想起最近在托儿所、幼儿园采访的时候常常听说的“知识育儿”“信息育儿”之类的流行理念。
“因为她的母亲是一个情感比较淡漠,但十分理智的人,所以仅仅停留在从理智上理解孩子,而非用自己的心灵去全面地接受孩子。大概是她做不到这点吧。”
“母亲要求她在几点几分从学校回家,只要迟到一分钟就会大骂一顿。在这样极端的管教下,她一直不知如何和母亲相处,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她从未在母亲面前撒过娇,也没有耍过赖让母亲抱她。她是独生女,所以总是一个人玩。”
在这样的母女关系中,多嘉子大概曾一边战栗着一边寻求母爱的温暖。在经历了母亲重病和父母离婚的双重打击之下,她的家庭像沙滩上的城堡一样分崩离析。后来,多嘉子在祖母的抚养下长大。
而另一方面,她母亲是一个理智型、感情十分淡漠的人,甚至在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也很少流露出感情。
因为大人没有满足孩子心底的需求,孩子的依存欲和对母爱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心中就会留下巨大的空洞。她心底的空虚感,最终以拒食这种形式体现出来,让她走向拒绝母性、拒绝成熟的反抗之路。A医生的讲述,让人感到多嘉子瘦骨嶙峋的身体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女人生存的艰难,仿佛可以听到她从心底发出的悲伤呐喊。
她的父亲是一名随处可见的勤奋上班族,就连周日都很少在家。母亲是一个热衷教育的专职主妇。这里描述的,是一个典型的战后日本家庭的构造。从表面上看,多嘉子家也是这样一个在日本随处可见的普通家庭。只是,她的父亲不仅极少回家,甚至从来不对家人敞开心扉。医生从多嘉子的话语中甚至无法得知她父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对爱的执着和反抗
究竟是什么让她变成了这样一个人?据曾经为她诊断的A医生说,解开这一谜团的钥匙,隐藏在她成长的过程之中。
多嘉子的成长阶段没有充分地享受过母爱,最终在和双亲的离别后一个人走向独立。她从小到大一直舍不得丢掉儿时曾经使用过的毛巾被。直到高中毕业,如果不是光着身子裹在那条毛巾被里,她晚上就睡不着觉。
多嘉子也是其中一员。她不仅拒绝肉体,甚至对带女性色彩的事物、使人产生情感变化的事物都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比如说那些催人泪下的电视剧,她都一概不看。
“小时候她母亲哄她睡觉的时候,一定会把她裹在那条毛巾被里面。她的潜意识中会觉得裹在那条毛巾被里,就像被母亲拥抱着一样。”
很多拒食症患者宁愿忍受坐下时骨头碰到椅子的疼痛,也拒绝长肉。
给多嘉子诊治的A医生这样对我说。然而,一条毛巾被又怎能替代她求之而不得的温暖母爱呢?
寻求母爱
为什么像多嘉子一样,儿时没有充分享受过母爱的孩子,会在长大成人后出现拒食或是过食呕吐这种奇怪的症状呢?
A医生的讲述,不由让人感觉到在现代社会的底层,正上演着一出离奇的人格崩坏剧。
A医生如此回答:“关于这点,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科学解释。但是,她现在的情况,不仅仅有拒食症状,还在心理上对于温暖的事物、肉体上的事物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反应。她表现出这样的症状,如果不是因为从小没有获得母爱,在心理上表现出了对母爱的抗拒,就是出于对自己十分冷淡的母亲的憎恶,从而在心理上对与母爱有关联的食物和肉体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因为在她们的心中,食物是等同于母亲的。”
“虽然身患拒食症的女性患者很常见,但她不仅仅是想要变瘦,而是心中对温暖的东西、冒热气的东西、使人产生情感变化的事物、让人感受到人情味和温暖的感情的事物都表示出了强烈的抗拒。她甚至厌恶人类的肉体本身,不存在对肉体和性相关的事物的向往。所以,她对女性的乳房、月经等代表女性的事物存在强烈的厌恶。”
在精神分析领域,食物具有“温暖”“有气味”“有味道”“冒着热气”等属性。对于人类来说,具备这些属性的食物,会给我们带来和“母亲”或“母亲的身体”相同的感受。拒绝食物,或是猛烈贪求食物的心理状态,和拒绝母爱,或是寻求母爱的心理状态有其相通之处。
她究竟是怎么了?A医生的介绍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但更令人惊讶的事情还在后面。
正在接受A医生治疗的另一名患者,和多嘉子有很多的共通之处。这名患者,我们就叫她乃梨子好了。乃梨子今年二十岁,还在东京上大学。让她陷入拒食症旋涡的最直接导火索,其实是她男友一句无心的玩笑,大概是说她稍微有些胖。
“她近乎彻底地拒绝食物,每天只喝两瓶可乐,剩下的就是煮上一点点干蘑菇而已。最让人吃惊的是,虽然她的食量已经小到这种地步了,但她竟然还要去慢跑两千米、游泳一小时,还要上有氧操课……”
最开始她的体重由于拒食直线下降。但没过多久,她的症状突然转向过食,开始不停进食,然后再呕吐出来。
她的体重已经徘徊在三十公斤附近,然而她还在说:“我还是太胖。脸蛋上还有这么多肉,真是烦死了。要是能变成带着棱角的、没有赘肉的脸型该有多好。骨头上直接包着皮肤那样的身材才好。”
“这个患者患有过食症。我问她进食时的心理状态,她说她心里空虚得非常厉害,为了逃脱无尽的空虚感、寻求依靠,才在找安慰的心理驱使下不停进食。”
我们姑且叫她多嘉子吧。据A医生说,她拥有“在二十四岁的女性中少有的美貌”。
她的家庭非常普通,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她的父亲是一家大公司的销售员,就像其他销售员一样晚上回家很晚,家里和单亲家庭没有什么两样。母亲在她两岁的时候就将她送去幼儿园,自己去了一家小公司工作挣钱。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双职工家庭。
为了简明易懂地说明这一心理结构,A医生介绍了一个病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解释寿美代行为的一条线索。
“我听她说,她直到现在都十分清晰地记得,幼儿园五点放学之后妈妈迟迟不来接她,她一个人在黑漆漆的屋子里一边哭一边等妈妈来接的时候心中是多么害怕、多么不安,仿佛被妈妈遗弃了一样。同时,她也记得早晨在幼儿园门口和母亲告别的时候,心中也同样充满了不安,被无依无靠的恐惧笼罩,头脑中变得一片空白。”
A医生分析,心中时刻挥之不去的内在的空虚感才是这一疾病真正的元凶。填补空虚感的行为之一,就是拒食或是过食。
然而,乃梨子的体验并算不上特殊,很多家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但为什么偏偏是她患上了拒食症呢?
但是据A医生介绍,很多进食异常患者都没有形成信任感这一支撑自己、产生安全感的支柱,因此心中会时刻伴随不安和空虚,并需要通过食物进行填补。
缺乏父爱的后果
不仅如此。人们心中的信任感,也是我们离开父母独立走向社会,或是在孤独中活下去的原动力。
很多将儿女送去幼儿园的年轻父母,都会气喘吁吁地赶在放学之前去幼儿园接回自己的孩子。
在成长过程中,心中产生的信任感越多、越强烈,长大后就越是能够关爱自己和其他人。在这层意义上,人心中的“信任感的仓库”可以说是人类的爱之源泉。
虽然乃梨子的母亲也是个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拼命工作的女人,但在儿时的乃梨子看来,她却是一个“非常冷淡,从不宠爱自己”的母亲。
比如,婴儿尿湿了尿布,或者饿了想要吃奶的时候就会发出哭声。这时,如果有人一边对他说“小乖乖,这就给你换尿布啊”或者“小乖乖,你一定饿了吧”,一边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得知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关怀和保护,心里产生出对他人的信任感。
就算好不容易等到母亲赶在幼儿园关门前把她接回家,回家之后母亲也有很多家庭琐事要忙,脑子里还想着工作的事情,并没有心情去理会自己的女儿。
据A医生介绍,婴幼儿只有当自己有需要的时候有母亲在身边,或者有能代替母亲的人在,让自己的需求得到适当满足,才能建立起自己和他人之间正常的信任关系。
“虽然她的家境并不特殊,但她的母亲是一个稍微有些歇斯底里、感情波动很厉害的人。话虽这么说,但她母亲也有很多迫不得已的难处。”为乃梨子诊治的A医生如此说道。她的母亲又有怎样的难处呢?
“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类病例都有着共通的心理背景。那就是她们和母亲的关系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存在着障碍,或者说缺陷。”
乃梨子的父亲,是一家大公司的销售员,不光工作日回家很晚,周末还要打高尔夫球招待客户,是一个典型的“缺席的父亲”。他平时在家的时间很少,和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几乎没有交流。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也就成了他们日常的生活状态。
A医生向我说明了拒食、过食呕吐等进食异常的原因。
据A医生说,在这样的家庭中,母亲不光要扮演母亲,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扮演起父亲的角色。比如,像对整个家庭进行综合管理这种任务通常由父亲承担,现在却也落到了母亲的肩上,她不得不一人分饰两三个角色。
心灵的空虚是元凶
“就算那些没有争强好胜心、积极性不高的母亲,也要被迫承担起父亲的角色。她们不得不扮演起不熟悉的自己,强迫自己成为一个能代替父亲的人。我经常遇到那些外表上虽然是个‘妻管严’家庭的主妇,但她们在心理测试中却表露出一个柔弱女性的本真状态。”
虽然A医生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但态度却十分谦虚,让我心生好感。A医生接下来的一席话,深刻地反映了寿美代所处的饿鬼地狱般的悲怆现实。
由母亲扮演的“父亲”,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虽然我诊治这类患者已经这么多年了,但关于这种疾病,现在还有很多没有解开的谜团。诊断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临床经验进行推断。”
“扮演父亲的母亲,很多时候都在强迫自己。母亲作为一名女性,也存在依赖丈夫、希望从丈夫那里得到关爱的心理。然而对于这些需要扮演父亲角色的母亲来说,她们的这种心理需求非但得不到满足,反而要压抑自己对于关爱的需求,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而只有她们在夫妻关系中获得满足,有一个稳定的内心世界,才能对自己的孩子倾注充分的母爱……”
A医生所在的医院距离东京的市中心较远,可就算这样也有很多患者慕名前来求助。医院的走廊里有很多标着“谈话室”的房间,我等了一会,就见到了身穿白大褂的A医生。
A医生分析,乃梨子的母亲也是未能和丈夫进行充分的互动,内心十分需要他人的关爱。不仅如此,她每天在工作、家务、育儿中疲惫不堪,感情自然容易出现波动。如果考虑到这点的话,我们很难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她的母亲。
那么,这类疾病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采访了专门诊断治疗进食异常的精神科专家A医生。
“母亲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苦苦支撑,心情上必定做不到游刃有余,内心也必定缺少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不光无法准确察觉到孩子的情感表达,也无力回应孩子真正的诉求。”
还有医生指出,在进食异常人群中,过食症患者所占的比例比拒食症的患者还要多。
乃梨子觉得母亲难以接近,所以只好一个人独处。现在,她就像是在用食物填补幼时缺失的母爱一样,大量进食,然后呕吐……
但是最近,这类疾病的发病年龄段正在迅速扩大。从小学三四年级的女孩,到三十多岁的女性都会发病。据医生介绍,患者中甚至还有一些中老年女性。
扮演“模拟夫妇”的母女
近年来,这类病例不仅仅数量剧增,还呈现出很强的特征性。原本这类疾病容易在青春期发病,因此以前也常被称为青春期消瘦症。十八岁,也就是高中三年级的患者数量最多,患病人口的年龄分布也多在十五岁至二十五岁之间。
通过分析乃梨子的家庭,我们看到了她的母亲一边扮演父亲的角色,一边孤独地养育着乃梨子。这固然是她患病的背景之一。然而,在采访过程中,我忽然想起了由精神科B医生诊治的亚季子。B医生在大学附属医院的精神科工作,诊治了众多患有拒食症、过食呕吐症的女性。
将数据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发现,这类疾病的增加和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长曲线几乎完全重合。现如今日本已经成为财富万贯的超级经济强国,这类疾病的增加速度越发令人不寒而栗。
亚季子今年二十四岁。以前曾在出版社工作,后来病情恶化,只好辞职回家。她患上拒食症的直接原因和乃梨子相同,也是有朋友半开玩笑地说她“有点胖”。她个子本来就不高,身材也只是稍显丰满,却开始节食减肥。节食渐渐变成了拒食,后来演变成了过食呕吐症。最严重的时候,她的体重曾经一度跌破三十公斤。
这种奇怪的疾病,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之中的呢?据我从医院临床治疗的现场了解,这种疾病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后飞速增加,特别是到了八十年代末,患病人数开始呈几何级数增长,到了近两年增长速度更是进一步加快。
医生说:“她出生长大的家庭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模拟夫妇’的典型案例。”
寿美代所患的过食呕吐症,也属于在心理原因的驱动下产生无法抗拒的冲动。在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看来,一般这类患者都会先出现拒食症状,在飞速消瘦下去之后,在某个时间点忽然转为食欲亢进症状。据统计,拒食症患者中约有40%都会转为过食症。
亚季子的父亲是一个从小作坊起家,发展到现在拥有一家雇员超过两百人的工厂的老板。他经常把“男人的工作就是挣钱养家”“我的理念就是家和孩子应该全都交给老婆”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是一个典型的心里只有事业的工作狂。
大量进食、呕吐,或者极端拒绝进食,这些我们乍看十分离奇的症状其实都有专属病名,如“神经性食欲不振”“神经性食欲缺乏”或“进食异常”,毫无疑问都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而且患者几乎全都是女性。
亚季子的母亲是全职主妇,一心扑在家庭上的她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他是一个穷得只剩下事业心的男人。”
她究竟为何坚持不懈地上演着这一出孤独的独角戏呢?
虽然在很多家庭里,养育孩子都是母亲的责任,但亚季子的家庭执行得尤为彻底。就算亚季子翻遍儿时的记忆,也找不到一家三口一起出门买东西的回忆。不仅如此,她甚至从没有过和父亲出门散步的经历,也不曾被父亲高高地抱起来,用脸颊蹭过父亲的脸颊。她的母亲说,父亲给了她们很多钱,日子过得非常奢侈,但结婚之后,心灵从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滋润,心中充满了空虚。
寿美代重复着让人难以置信的进食和呕吐,陷入无法被理解却又悲哀的恶性循环,最终为了获得食物走上偷窃犯罪的道路。她唯独不想让丈夫得知自己像饿鬼一样翻滚挣扎的样子,但这次偷窃被捕之后,不仅自己的症状被暴露,还不得不住院疗养。
“在这个家庭里,母亲和女儿在心理上相互联系、依赖的程度高得异常。她的母亲性格善良,但没什么主见,在生活上不可能一个人承担起全部责任,在女儿还年幼的时候就时常有事找女儿商量。而女儿见母亲无依无靠,心中萌生出了要帮助母亲的责任感,扮演起了丈夫的角色。也就是说,她和自己的母亲扮演起了一对‘模拟夫妇’。”
伴随繁荣的脚步
孩子本应作为一个真正的孩子,受到父母的关爱,在被家庭接受的环境中长大,才能拥有丰富的情感。但是,如果孩子置身“模拟夫妇”的关系中,则要负担本不应由孩子负担的重任,无法体验丰富的情感。亚季子之所以身陷无法弥补的空虚感不能自拔,最根本的问题大概就是出在了这里。
就这样,寿美代被保安抓着手臂,带到了经理面前。
据B医生说,在分析患者的家庭环境时可以发现,很多患者都处在这类家庭之中。孩子和双亲之一关系过度亲密,形成了“模拟夫妇”的关系,而另一方家庭成员却始终缺席。这种关系不仅限于母女,也有父女形成“模拟夫妇”的情况。
不久,超市地下的厕所因为塞满了未消化的食物而堵塞,把超市的人吓坏了。超市保安不动声色地蹲守了一段时间,她就上钩了。她抱着偷来的东西,径直冲进那个厕所,在狭窄的隔间里打开食物,疯狂地塞进嘴里。然后呕吐,呕吐过了再吃……
“‘模拟夫妇’一旦形成,家庭的基础就可能走向崩溃。扮演大人的孩子要付出代价。小孩扮演大人有多辛苦,就需要用多少实现自我的机会来填补自己内心的需求。这种心理上的代偿不一定表现为拒食或是过食,如果是男孩,可能会表现为赌博成瘾或是追女成瘾,不停地更换交往对象……”
“她每天都去超市,专挑些羊羹、奶油包、糯米团这类甜食偷。她把这些东西装上满满一袋偷出来,甚至等不及拿回家……”
爱恨交织
那个女性原本患有的是拒绝进食的拒食症,但自从她的体重跌破三十公斤后,却忽然开始猛吃起来。她大量进食、大量呕吐,没过多久,就染上了偷窃的恶习。
我在采访精神科疾病治疗最前线的过程中发现,女性出现拒食、过食呕吐症状的背后,一定有和母亲相关的心理问题。幼时经历过的心理失落会长期影响一个人,甚至长大之后也会造成心理问题。
A医生向我讲述了一个病例。
她们如此强烈的执着,甚至让人感受到了她们对母亲的恨意。这种执着究竟是怎样一种心理呢?又该如何对其进行解读呢?我采访了一位为身患此类病症的年轻女性提供帮助的临床心理咨询师。
“有一个症状非常严重的过食呕吐患者……”
“一言以蔽之,患有拒食或是过食呕吐症的心理原因,就在于她们不愿成为母亲,是一种拒绝成长的行为。但是,其中细节却完全无章可循。一方面,她们和母亲极其亲密,听母亲的话长大,将母亲的价值观照搬成为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却又对母亲抱着强烈的反感。这两种心理在一个人心中复杂地交织,形成一种‘二律背反(Ambivalenz)’的心理——在反感的同时又无法离开,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状态。当然,这仅仅是我们对现象的解释,患者本人可能并不这样认为。”
在这些身染可悲恶习的女性之中,有无数让人悲伤的故事。
心理咨询师所提到的“二律背反”又是什么意思呢?词典里对这个术语的解释是“哲学用语,表示存在双面价值”“对于同一对象,同时存在爱和恨两种相反的感情”等。
据医生说,患有过食呕吐症的女性患者,有很大一部分平时都偷窃成性。她们偷窃的对象绝大部分是食品,在反复过食、呕吐的过程中,会出现“偷东西没有什么罪恶感”这种扭曲的心理,进而陷入偷窃的末路。寿美代也不例外。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呢?根据A医生从多嘉子和乃梨子的病例中总结出的说法,那是因为她们从小和母亲的关系过分疏远,没有充分获得母爱。
那天,寿美代没有去收银台结账,而是避人耳目悄悄地离开了便利店。她成功了。自那以后,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就有了第三次。最后,在不知道第几次行窃的时候,她被盯上她许久的保安拦了下来。
“对于从刚出生到三岁的婴儿来说,母亲是一个能够接受、包容一切的依存对象。而等孩子成长到需要规范行为的教育阶段,母亲就会禁止某些行为,变成一个只能包容部分的依存对象。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包容自己的母亲和不能包容自己的母亲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完整的母亲形象。但是,如果一开始没有一个能够彻底依存的对象,孩子就会不停地寻求这样一个缺失的对象……”
“以前我都尽量挑便宜的东西买,而且每次都只买一点,比如豆腐呀,炸鸡块啊之类的。但后来,我需要的量越来越大……那个,现在说出来特别不好意思,但当时我觉得反正都是要吐掉的东西,一到家它们就会进水桶,花钱去买多亏啊。当时我大概是鬼迷心窍,没有把东西放进购物篮,而是放进了我自己的购物袋里。”
孩子对于缺失的母爱的渴求和空虚感,会和进食这一行为挂钩,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呢?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径直朝食品货架走去,连看都不看就把伸手可及的食品挨个装进购物篮。
“我认为是存在理由的。因为对于婴儿来说,喝奶、进食是唯一能够带来满足感的行为。随着成长,一般人都会不断获得新的自我满足的方式。比如说,有些女孩子会沉迷于阅读小说,将故事中不幸的主人公和自己同化,从而获得满足。还有些人会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获得慰藉。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渐渐不能带来慰藉,因此只能追求独自获得满足感的行为,又回到了和婴儿相同的状态。我认为,她们正是出现了这种‘退化’现象。”
一旦想到没东西可吃,寿美代就会怕得全身发抖。所以,如果不随时买来吃的储存起来,就会觉得心神不宁。因此她每天都会去家附近的便利店。
心理咨询师帮助过的身患拒食、过食呕吐症的女性,都是十分孤独,极度缺乏和其他人的情感交流,不能建立起丰富的感情生活的人。她们或多或少都存在自闭的心理,极其典型地表现出现代人寂寞的内心世界。
“你看我每天吐那么大的量,买吃的负担特别重。不光要花好多钱,还不能让我老公知道……”
她们一直在等待
自从听管理员说过之后,寿美代就不再往厕所里吐,而是改成在塑料水桶上套上塑料袋,再吐到塑料袋里面。但是,不到一天水桶就会被她吐满。
要是有一台机器,能够像检查内脏疾病的内视镜一样深入人的心里一探究竟该有多好。我追踪采访心理疾病的时候,就像在进行一场无尽的数学运算一样,始终找不到确切答案。
“那一阵,公寓的管理员跟我说,最近下水道有些堵,也不知道是谁家在往下水道里倒东西。听了之后我吓了一跳。因为我每天都要吐好多好多……”
本章记录的这些身患拒食、过食呕吐症的女性的内心深处究竟发生了什么,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我越是深入了解,就越像是陷入了迷宫,心中的不安越发膨胀。毕竟,心理专家们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其实并不统一,而且他们都默契地表示自己的解释“仅仅是假设”,回避确定性的回答。
其实寿美代在她家附近的那家便利店偷东西,那天并不是第一次。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我又访问了精神科的D医生。D医生在治疗心理疾病的同时,还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现代家庭中某些对心理疾病的形成具有影响的背景性因素。他临床经验丰富,话语发人深省。
女人们可悲的癖好
“现在人们就怕自己的肚子上多出一点赘肉。你看那位经常被时尚杂志视为理想的出镜形象的王室贵妇(2),不是说她一晚上能吃空一个冰箱嘛。人们通常先是被‘必须时刻保持身材苗条美丽’这种价值观紧紧束缚,开始节食、减肥,随后行为越发升级,最后陷入极端的饥饿状态。我认为,她也毫不例外。”
“我被抓了。因为我偷东西……”
D医生随后向我讲述了如何在实验中让动物逐渐对酒精上瘾的方法。要让动物对酒精上瘾,需要一点一点延长投喂饵料的间隔。如果一次间隔太长,动物就会产生放弃情绪。所以需要观察动物的饥饿状态和焦躁程度,算好喂食饵料的间隔进行投喂,这样动物就会去大口大口地喝笼子里的水。有时候动物还会因为喝得太急、太多而造成急性胃扩张,甚至死亡。重复这个过程后,将笼子里的水换成酒,就会观察到平时对酒连看都不看一眼的动物,会去大口大口地喝酒,时间一长,动物就会逐渐对酒精产生依赖。
事情在意外的事件中迎来了转机。寿美代经常去她家附近的一家便利店买东西。那天傍晚,她像往常一样去那家便利店购物。
“所谓饥饿状态,是一种时刻保持等待的状态。人类会有上瘾症状,就是因为存在饥饿状态。就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人类也会像动物一样,因为没有得到‘饵料’而进入等待的状态。人类的‘饵料’,既可以是他人的关怀,也可以是爱情之类的。这里说的‘爱情’并非抽象上的概念,而是更加具有实感的,比如被人拥抱,或是其他一些行为。哪怕是二十多岁的女性,虽然嘴上会说‘已经过了那个年龄了’,但在精神世界的深处,还处在等待他人给予的状态。”
她始终觉得这样的自己是“丑女人!没用的女人!根本就不是人!”一旦陷入自我厌恶的沼泽,她又会十分焦急地寻找着挣脱的方法。
D医生将人类所不停等待的东西统称为“母乳”。D医生口中的“母乳”,既可以是来自家长的称赞、鼓励、认同,也可以是考上名牌大学这样单纯的目标,甚至也可以是来自异性的爱情。无论其内容是什么,一旦人类失去了“母乳”,拒食、过食呕吐症就会像上面提到的酒精依赖症状一样接踵而至。
患有拒食症、过食呕吐症的女性,无一例外都会呈现出病态的消瘦,甚至让人看不出她们原本的长相。专家经常用“裹着皮肤的骷髅”来形容她们的样子。这样的女性,身体其他方面也会出现病变。寿美代已经很久没有来过月经,夫妻之间也已经很久没有同房。非但如此,她还把在饿鬼道中痛苦挣扎的自己彻底隐瞒起来。
“她们潜意识中都十分确信,自己处在等待状态,是因为构成她们整体的一部分有所缺失,因此为了填补缺失所做出的行动都是十分积极、正面的‘好事’。所以就算你让她们不要这样,她们也是根本听不进去的。”
“吐干净之后回过神来,就会看到沉溺于进食的自己。我究竟都干了些什么!为什么要每天干这种事情!为什么连自己都阻止不了自己!就像这样,无数的责问一齐掠过我的脑海。”
D医生进行了上述铺垫之后,将话题转向了医生、政府官员等光鲜体面的职业背后,一部分女强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这种自我苛责,对她来说犹如利刃穿心。
女强人们的夜晚
简直就像饿鬼一样!
一位青年经常前往精神科找D医生复诊。他在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打工,负责结账收款。哪怕是东京这座不夜城,到了半夜两三点钟,店里也鲜有客人光顾。但是,据他说有很多女性每天都会在这个时间段来店里买东西。
寿美代症状最为严重的时候所吃的东西丝毫不比这个病人少。
“或许是因为他自己也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所以才能发现她们的异常。半夜来买东西的女性很多,她们目中无神,而且只买食物,一看就知道是过食呕吐症患者。”
比如有个女性患者,如果不从早到晚不停地吃,心理状态就会十分不稳定。医生仔细统计了她一天之中吃下的所有食物:羊羹三支、大福十五个、糯米萩饼八个、糯米丸子十个、煮山芋两大碗、花式蛋糕三个、巧克力圣代一杯、冰水两杯、加了大量砂糖的红茶十杯。
没有影子的、半透明的生物一样的女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深深的海底,飘摇在蓝白色的光亮之中,随后消失。一个自身也在受精神疾病折磨的男人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她们——这是一幅生动地刻画出现代都市人的孤独和无助的画面。
医学专家表示,像寿美代这样患有慢性过食呕吐症的女性之中,很多人的食量大得甚至让人难以相信人类的身体可以装进这么多食物。
女医生理沙毕业于一流名校的医学院,在东京实力屈指可数的综合医院工作。她也是深夜去便利店购物的常客之一。
在干瘦的寿美代心中,另一个寿美代在责骂着她。
专家指出,患有拒食、过食呕吐症的女性,基本上有几个共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她们为人做事都非常认真,甚至可以说是太过较真,任何事情不做到百分之百满意就决不罢休,具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精神科医生将其称为“强迫症性格”。这种特性如果过于强烈,就会对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哎,看看你怎么又干出这种事情!瞧瞧你都干了些什么?就算再想吃东西,连把食物摆在桌子上的时间都等不及吗?连把吃的放进嘴里都等不及,竟然把嘴凑过去啃,你是狗吗?你看看今晚又吃了这么多!
比如,很多单身独居的上班族经常出现这样的经历。早晨出门上班,但是上班途中突然开始担心家里的门是不是忘记上锁了,或是天然气的阀门是不是忘记关了。实在放不下心,半路返回家里一看,门窗和天然气都关得好好的,这才放心重新回去上班。然而,半路上又开始担心起同样的事情来,又回家查看门窗、阀门……
“吐呀吐,吐光了之后的心情特别清爽舒畅,但幸福的感觉紧接着就会被心底涌上来的挥之不去的自我厌恶感所取代。”
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指出,最近具有强迫症倾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患者的年龄分布越发趋向低龄化。甚至有医生发现,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也出现了强迫症的症状。
但她又补充说,这种“幸福的感觉”能够持续的只有短短一瞬。转瞬即逝的幸福之后,世界一下变得灰暗,紧接着等待她的就是地狱一样的感受。
日本的上班族们必须在严密的管理体制中完美地完成所有工作,就连小学生也会不停地被家长老师叮嘱“快去学习!”“不许忘带东西!”。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都必须做到完美,不允许有任何疏漏。专家们警告,这股风潮愈演愈烈,大有波及社会各个阶层之势。
虽然吐的时候十分痛苦,但把手指伸进喉咙、呕吐之后却能获得无法言喻的快感——寿美代这样告诉我。她看起来不擅长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觉,用的也都是些类似“快感”“轻松的感觉”“幸福的感觉”这种平淡无奇的词语。交流之中,我看到了她无法与人分享自己感受的遗憾。
完美主义的急先锋不仅在学校成绩名列前茅,他们心中的精英意识也十分强烈,时刻要求自己必须领先所有人,否则誓不罢休。同时,他们对自己的控制欲极强,一旦开始节食就彻底贯彻,很容易发展成拒食症。
在饿鬼道痛苦挣扎
“很多人甚至对一碗米饭、一勺白糖的卡路里数值都烂熟于心,吃东西的时候精打细算,绝不超过自己设定的卡路里摄入量。他们认为多吃东西就等同于输给了冲动,无法原谅这样的自己,没出息,丑陋,不断坠入自我厌恶的深渊,紧接着就会通过呕吐的方式缓解内心的罪恶感……”
“虽然吐的时候确实痛苦,但是越是痛苦,吐呀吐,把肚子里的东西全都吐得干干净净之后的痛快感越高,这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我该怎么说呢?其实我这样做,大概是心里有种要逃离现实的冲动。我讨厌现在的自己,要是能换一个自己该有多好。所以我一吐干净了,就觉得身体轻飘飘的,就像把心里那些混沌的感情也一起吐出来了一样……”
D医生介绍说,此类拒食、过食呕吐患者中,很多都是职场女强人。理沙也是其中之一。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回归独处的时间,脱下白大褂的她开始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变身”。
为什么就算忍受如此折磨也要呕吐呢?
被价值观禁锢的女性
像寿美代这种患有“过食呕吐症”——也就是大量进食并呕吐的患者,很多人的手指和手背上都磨出了茧子。不过她说,等身体习惯了,根本不用用手去催吐,只要在需要呕吐的地方低下头,自然而然地就能吐出来了。
“前段时间,电视上不是还有个挺有名的‘夜晚的豆皮寿司’的便利店广告?其实,从女性患者们的生活状态来说,那个广告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晚上,有很多女顾客在强烈的食欲驱动下来店里买上一堆那种玻璃纸包装好的冷冻豆皮寿司。”
“吃倒是还算轻松,但呕吐其实是非常消耗体力的。我本来体重就轻,一旦吐起来,就会像是缺氧一样,手脚发麻,痛苦极了。像我每次都是把手伸进喉咙来催吐,所以手背上都起了茧子……”
在东京一家综合医院内科上班的女医生理沙,也是D医生口中的女性患者之一。晚上下班回家顺路去一趟超市,会买上十盒豆皮寿司,五盒便当,五个炸鱿鱼圈,十个大福。她买回家的食物,两只手都抱不下。
后来我遇到的那些跟寿美代患有相同病症的女性也一样,一旦开始吃东西就根本顾不上味道,有时甚至连腐烂变质的东西也都若无其事地往嘴里塞。
理沙的丈夫在一家私立大学担任讲师。傍晚七点,两个人共进一顿再平常不过的晚餐。吃过晚餐,她会先将晚餐全部吐出来,然后稍事休息。一小时之后,她这才一个人专心开始真正的过食呕吐。
“我不是想要吃东西,而是有一种想要吐出来的冲动。心中一旦出现这种冲动,就根本阻止不了自己。就像是被冲动的魔鬼附身了一样,马上想去吃一大堆东西,然后全都吐出来。我完全不在乎吃什么,心里只想着快点吃!快点吃!身边有什么,就往嘴里塞什么。一吃起来,大脑就会一片空白,什么都不会去想,就像沉醉在其中一样,这样才能把现实中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让人不开心的事情全部赶出脑子。”
她的状态和本章开头所介绍的寿美代如出一辙。豆皮寿司、大福、比萨……顺序也是杂乱无章,伸手所及之处全都风卷残云地吃掉,饱腹感刚刚降临,就冲进厕所全部吐出来,然后继续吃、吐。这样重复三到四次。如果食物吃完后依旧无法压抑心中的冲动,还会再跑去超市继续采购……
她这样对我说。她又为什么要天天晚上背着丈夫大量进食后再呕吐出来呢?
她每天晚上都会花上三四个小时,专心致志地吃、吐,一眨眼时间就到了凌晨两点。
“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但是当时对于我来说,吃,其实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吐。”
究竟,是什么让她做出如此怪异的举动呢?
现在她已经恢复了不少,甚至可以拿自己的经历开玩笑。但当她回忆起当初的极限状态,还是忍不住流露出痛苦的神色。她心中到底是如何想的呢?
据D医生诊断,元凶之一或许就是所谓的社会价值观。她会不会是在参照了社会价值观后,无法接受真正的自己呢?
“我在外面的时候,真的只要有一点风就能把我吹得东摇西晃。在家里泡澡的时候,感觉身体都快被浴盆里的波浪冲走了。”她说着嘻嘻笑了起来。
“像她这样的女性,精英意识都极其强烈。虽然表面上看,她从一流大学以一流成绩毕业,又当上了医生,从事这种光鲜的职业,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她不断勉强自己、通过挑战极限状态才得来的结果。而她对自己的要求又高得离谱,不愿接受未达标的自己。如果这时她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败,退出这个死循环,就能获得解脱,但她又不甘心认输,才会把自己弄成一副皮包骨头的病态模样,让别人以为她是因为身患疾病才没有成就更高的发展。”
那段时间,她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头,神情呆滞,面无表情。
与此同时,禁锢她心灵的另一个因素和其他拒食症患者相同,都是“能够充分管住自己、保持苗条身材的女人”这一形象的社会性期待。据D医生介绍,特别是在理沙这样的高学历、精英阶层的进食异常患者中,很多人都认为在当今社会,身材肥胖就会一事无成。
“我的体重本来有四十七八公斤,但最严重的时候一路狂跌到只剩二十八公斤……我被救护车送进医院的时候,连医生都吓了一跳,说我‘都瘦成这样了居然还能活着’。”
最后具体到理沙这个病例,除了上面两点以外,还有另一个内在因素在束缚着她。
她今年二十八岁,出现在我面前时,上身披了一件松松垮垮的运动夹克,下身套了一条有些紧身的牛仔裤。如果你在街上见到这样一位圆脸蛋、眉目间还留着些少女气质的女性,绝对不会联想到她其实是一名严重的进食异常患者。
“很多像她这样的患者都接受不了原原本本的自己,而是希望通过控制和加工自己获得社会认同。然而她们这样做并非仅仅想获得社会的好评,而是在苦苦寻求一个能够原原本本接受自己的存在。这样一个存在究竟是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父母般温暖的拥抱。而她现在缺的已经不仅仅是拥抱,她和她母亲、丈夫的关系,都很复杂……”
我是在东京近郊的一处疗养院采访的时候遇到她的。在这里,她和同病相怜的女人们一起,为了从噩梦的深渊中挣脱出来而艰苦战斗着。
D医生的讲述继续深入。
吃过了吐,吐完了继续吃——每到深夜,在这间公寓的一角,寿美代都会举行这样一出悲惨的仪式。
反映了现代“空虚”的人们
“逃离现实”
理沙白天在综合医院是个超能医生,比所有人都更卖力地工作。而一到晚上,却转身变成一个身陷饿鬼地狱的可怜人。
这出狂乱的独角戏每到深更半夜就拉开帷幕。究竟寿美代为何会上演这出戏码呢?
“一般人都会量体裁衣,而她却反过来削足适履,不断按照社会上的价值观来改造自己、强迫自己,自我肯定的意识非常淡薄。”为她诊治的D医生如此评价道。
这会儿她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双腿发软,几乎要瘫倒在地。她又蹑手蹑脚地回到卧室,小心翼翼地钻进被窝。寿美代的秘密仪式到此结束。
她为什么接受不了原原本本的自己呢?我们不妨进入理沙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
肚子里重新涌起从内向外的压迫感。她又急忙冲进厕所,往前一吐,食物逆流而出,直吐到胃里连一粒米都不剩。她张着嘴一动不动地待在那儿,紧接着又酸又苦的胃液就奔流而出。这才算是吐到头。
理沙的母亲是一家私立学校集团的第二代经营者。同时,父母双方都是在各自的领域中小有名气的学者。从她小时候起,母亲就一直肩负经营学校的重任,从早忙碌到晚,因此母女之间的接触很少,理沙始终对母爱抱有饥渴。
她回到了饭桌边,稍微缓了一会儿,也不管沾满秽物的长发还黏黏地贴在脸上,又开始继续吃。她又扯下一块吐司塞进嘴里,连着吃掉三个煮鸡蛋,喝掉晚饭剩下的大酱汤,又哗啦一下把薯片倒进嘴里,嘎嘣嘎嘣地嚼两下,喝水冲进肚子。
“她不是单纯的缺乏母爱。像很多其他病例一样,她们的心中非常清楚,自己的母亲在外面十分辛苦,还有的父母之间关系冰冷,或者母亲和祖父母关系难处等,这一切都会让她心中强烈地感觉到,她需要帮助、关爱自己辛苦又不幸的母亲,并付诸行动。所以,对于这样的患者来说,如果感受不到有人需要自己,就会陷入不安和恐惧。”
她忍着不发出声音,呕吐。不断地呕吐。刚刚装进肚子里的食物就像从打翻的泔水桶里泼洒出来一样四处飞溅。她不停地吐着,一直吐到胃里再次变得空空如也。“呼——”她深深地出了一口气。
如果没有人需要自己,自己就会被抛弃——理沙从小就因为和母亲的心理关系而产生了这种不安和恐惧。在她步入社会、结婚成家之后,更迎来了崩溃。
哇啊——哇啊——
她的丈夫是她的母亲通过学会的人脉结识,并一眼相中的一位年轻学者。理沙向来对母亲百依百顺,说什么都言听计从。然而,对于这桩就像指腹为婚的婚事,理沙的心理感受还是很复杂。
她不停地吃着,疯狂地、不顾一切地吃着,塞满一嘴,喝水吞咽下去,如此反复,直到吃得肚子鼓起一大块,吃到哪怕轻轻一晃食物就要从嘴里喷出来,吃到身体发出再也装不进去的警告后,才猛然站起来,冲进厕所,身体前倾,右手手指用力捅进喉咙。
原本理沙心中还偷偷幻想着有一天王子会骑着白马前来迎接自己。然而现实的婚后生活却彻底将她从幸福的美梦中打醒。她开始恐惧世界上不再有人需要自己。
炸鸡块刚刚放进嘴里,紧接着又吞下一个豆皮寿司,马上又追加一块火腿肉,然后把米饭盛进大海碗里,在上面挤上整整一瓶蛋黄酱,和又凉又硬的米饭搅拌在一起,再将这些米饭像喝水一样,哗地一口气倒进喉咙里。她的手也没闲着,一只手扯下一块吐司丢进嘴里,再用水冲下去……
“家里不缺钱,又住在高级公寓里,工作也光鲜体面,又是一家的女主人,从表面上看来已经十分完美了,但和丈夫的婚后生活缺乏温暖,在医院她也并非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样看来,她的心理的确会变得空虚无助……”
在电冰箱里冻得硬邦邦的鸡肉串也顾不上加热,立刻扔进嘴里。竹轮和土豆也用手一抓,塞得满嘴。她吃得着急慌乱,几乎嚼都不嚼,连香肠也不剥皮就直接啃下去。狼吞虎咽一番之后,她终于冷静下来一些,这才坐下来,放慢速度吃了起来。
D医生说,在诊治了众多患上心理疾病的家庭主妇后,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寂寥。学历、地位、财产——那些一切都以超一流为目标不断拼搏,又对社会顶层心存强烈执念的人们,双眼总被这一目标蒙蔽,到最后心中只剩下无限的空虚。
电饭锅里还剩下些米饭。从便利店买来的零食还装在袋子里,都没有被拿出来。吐司面包、夹心面包、薯片、豆皮寿司、紫菜卷、煮鸡蛋、香肠、火腿肉、果汁、大福(1)……各种食物堆在那里。虽然想把所有吃的都摆在桌子上,但她已经迫不及待了,还没等坐下,就把目之所及的食物塞进嘴里。
“我发现,只有她使劲地吞咽食物,又全部呕吐出来,再吃、再吐的时候,才是她人生中最辉煌、最五彩斑斓的一刻。剩下的,就只是空虚无尽的世界。”
她打开电冰箱。家里剩下的饭菜,她都会用保鲜膜包好放进电冰箱。和丈夫小酌时用来下酒的烤鸡串,再靠里点是像关东煮一样处理过的炖煮厚豆腐干、土豆,还有蟹棒……
(1) 一种用糯米做皮,包裹各种馅料的日式甜点。
深夜三点,寿美代有一场每夜固定上演的个人秘密仪式。不管早睡还是晚睡,她都会在深夜的这个时刻准时睁开双眼。她一边小心不吵醒睡在身边的丈夫浩二,一边偷偷溜出被窝,踮着脚尖走出房间,一路小跑进了厨房。她拿出了晚上和丈夫一起小酌剩下的日本清酒,倒进杯子一些,一仰头闷了下去。她呼出一口气。不急,夜晚才刚刚开始。
(2) 英国戴安娜王妃曾在受采访时表示自己长期受过食症折磨,有时一天要吃四五餐,进食后还会发生呕吐症状。
每天晚上的秘密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