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谣言叫作“流言蜚语”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谣言传得快、传得广。污蔑贵妃的谣言很快传满宫廷,并由被李林甫收买的宫女传入贵妃耳中,也让贵妃知道了谣言的风源。
梅妃看了这个字柬,妒贵妃之心更甚。这个字柬给梅妃攻击贵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给梅妃攻击贵妃提供了武器。梅妃让宫女把字柬上暴露的贵妃的全部丑事都散布了出去。
贵妃这人,本来并不嫉妒,她只以自己天生的美和媚伴君。她有时也歌,也舞,但那只是爱好,并不是有意和别人争宠,更不争风吃醋。但是,梅妃宫里的谣言,真激起了她对梅妃的恨怨。她想:梅妃呀,你好狠毒。我们之间没怨没仇,你为什么无端害我?你这样狠毒,休怪我玉环无情!
这个字柬,是暴露贵妃丑事的,上边写道:贵妃自己先投怀送抱勾引明皇通奸,然后自请进宫,抛弃寿王。
这天夜里,明皇又来贵妃宫中进幸,贵妃只伏在枕上哭,不理明皇。
这个太监偷偷把李林甫的字柬送给梅妃宫一个宫女,这个宫女把字柬送到梅妃手里。
原来贵妃性爽快、活泼,脸上常带笑容,可今日却哭得如此悲伤,明皇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非常惊愕,惑然问道:“爱妃,你为什么哭?谁惹我的玉环生气、伤心了?”
第二天散朝,李林甫故意迟行,在僻静处,他叫住了一个太监,对那太监附耳低语了几句,把一个字柬和一锭银子交给那太监。
贵妃捂着脸哭,不说话,泪从手指缝里往外流。
李林甫看出了杨贵妃的必胜之势。暗想:我只有得到贵妃的喜欢,才能巩固我的地位,而欲得杨贵妃的喜欢,只有帮她斗败梅妃。为此,他在半月堂里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明皇走近贵妃床边,俯下身亲切地问:“玉环,你为什么哭?为什么哭?说话呀!”
宫中二妃争宠的情况,有宫人、太监向李林甫作了密报。
贵妃仍是哭,不说话。
梅妃越失宠,她的嫉妒心就越强,无端对贵妃仇视起来。
明皇耐着性子道:“我的好玉环,为什么哭?你说话呀!谁惹你了,快对朕说!”
一夜,明皇到梅妃宫中进幸,梅妃对明皇很冷淡,讥讽道:“圣上是走错门了吧?怎么没到你那胖美人宫中去?”明皇很不高兴,此后更不愿意到她宫中去了。
贵妃仍是不说话,呜呜咽咽,哭得很凶。
梅妃不是与杨贵妃公平竞争,而是对明皇怨恨、牢骚,这就更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明皇心烦气躁,道:“玉环,为什么哭,你倒是说话呀!”他也有些生气,提高了声音道,“朕问你这些遍,你也不理朕,难道是生朕的气?”
武惠妃的得宠程度,远远逊于杨贵妃,而且武惠妃与梅妃处得又好,所以梅妃不嫉妒她。而对杨贵妃,则不然了。杨贵妃既得明皇的专幸,而且性格又与梅妃合不来,所以梅妃非常妒恨她。
贵妃恃宠而骄,抬泪眼,看着明皇道:“对。我就是生你的气!请你把我放出去!”
她觉得凭她在宫中的地位,武惠妃死后,宫中就再没有人能与之争宠。想不到武惠妃的坟土未干,宫中又来了个杨贵妃,而且杨贵妃一进宫,立刻就夺走了明皇对她的宠爱,明皇到她宫中进幸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明皇愕然道:“自爱妃进宫,朕另眼相待,哪里惹你生气了?!”
梅妃便是那种冷艳型的美女。她有色、有才,独爱梅之艳、梅之性,自号梅妃。本来她的美超过武惠妃,就是因为她不会献媚邀宠,所以不如武惠妃得宠。但是她性格清淡,每日读书、吟诗,心理上倒没觉什么不平衡。可武惠妃死后,她平静的心起了波澜。
贵妃道:“因你让我进宫,害得我难做人!”
杨贵妃美艳,使绝对多数的嫔妃都自惭不如,退避三舍。她遇到的情敌只有一个,那就是江梅妃。
明皇听出话里有因,催问:“究竟为什么?快说!”
杨贵妃争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她的美和天生媚态。有的美人是“艳若桃李,冷苦冰霜”,如“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褒姒。这样的女人为嫔妃,除遇到如周幽王那样独具特殊眼光的皇帝外,是不会得宠的。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喜欢善媚的嫔妃。常言“媚态增妍”,因杨贵妃具媚态,就更使她具有绝代之妍。进宫后,她即得明皇“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独特待遇。
可是贵妃只是哭,不说话。明皇着急,但也没办法,最后只得问宫女。
皇帝进幸不是轮流的。得宠的嫔妃,皇帝进的频率高,她们的精神生活也充实些。不得宠的嫔妃,进幸的频率低,甚至有一生只被皇帝进幸一次,就再也见不到皇帝的嫔妃。这样的嫔妃就得过“深官苦寂寞,望流水而哀叹”的生活。她们长期居住在冷宫,就像是无期“囚犯”。所以,尽管杨贵妃进宫前是那样不愿舍弃寿王来伴君,但是进宫后就不得不忘掉寿王,与众嫔妃争起宠来。
一个被李林甫收买了的宫女道:“原来贵妃娘娘又说又笑,很欢喜,可是娘娘千岁听了几句话,便哭了,直哭到现在,哭得好可怜!”
每个皇帝的嫔妃都很多。据说晋惠帝、汉武帝的妃子均是几千。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唐明皇“后宫佳丽三千人”,实际明皇的嫔妃是这个数目的一倍多。而秦始皇的嫔妃则超过一万,装满周围三百里的阿房宫。这么多的嫔妃,都是一个皇帝的,所以皇帝与哪个嫔妃去“睡觉”,这个嫔妃称之为“幸”,宫中人称为“进幸”。
明皇急问:“听了什么话?!”
凡是皇帝的妃子,几乎没有不媚主争宠的,因为无情的现实告诉她们,若不如此,就是另一种命运。
那宫女道:“奴婢不敢说……”
考试结束了,这次遗贤科,一个考生也没取。李林甫用“野无遗贤”的贺词蒙骗明皇。明皇很高兴,对李林甫更加宠爱。
明皇道:“朕不怪你,说吧!”
杜甫咽了一口气,垂头丧气地走出礼部大院。
那宫女添枝加叶地把梅妃在宫里散布的谣言全讲了,并为贵妃叫屈。
李林甫冷笑道:“量你也不敢说。滚!本主考不取你这不务实际的空言家!”
明皇很生气,问道:“这谣言是从哪里来的?”
杜甫欲言又止。他想说“不如”,但是又咽住。他不能实说,如实说,李林甫就会治他“诽谤圣上”之罪。
那宫女道:“奴婢不知,好像听人说,是梅妃娘娘的宫女说的。”
李林甫问:“你是说圣上不如尧舜吗?”
明皇对贵妃道:“玉环,不要伤心!朕委屈你了,朕要给你讨公道!”
杜甫道:“学生不是这个意思。学生若做官,就定劝谏圣上,使圣上比古代的贤君更好。”
说罢立刻叫进高力士,对他道:“快到梅妃宫去,追查给贵妃娘娘造谣的人,无论追到风源在谁,都带来交朕发落!”
李林甫打断了他的话道:“住口!你有这抱负,是想做宰相了?”
高力士道:“遵旨!”说罢退出贵妃宫,带人到梅妃宫去。
杜甫道:“学生不敢。学生只是认为,为官者都应该有这样的抱负,做宰相的更应该……”
高力士带人到了梅妃宫,把宫女都召来,问她们谁曾去贵妃娘娘宫中造谣言。高力士被封为骠骑大将军,是宫中大总管,他亲自来查问此事,宫女们知道事态严重,都害怕了,没人敢说。高力士厉声逼问:“谁去过贵妃宫?”逼问得紧了,两个宫女跪下,承认去过,她们说是梅妃唆使,可是被高力士喝住。
李林甫怒道:“混账!你竟敢教训本相?!”
高力士道:“胡说!该死的奴才,敢乱攀主子,我让圣上剐了你们!”高力士这人很谨慎,不愿这事连上梅妃,闹得后宫不宁,所以这样压宫女。
杜甫道:“学生虽不是官,却有这样的抱负。老宰辅应当有这样的抱负……”
两个宫女一想也对:不攀出主子,主子或许能给求情说话;攀出了主子,就没了庇护者了。这样想,也就不再言语。
李林甫道:“不是官为什么口气这么大?我是宰辅,还不敢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呢,你是个白丁,你竟敢想,好狂妄!”
高力士把两个宫女带去见明皇。见了明皇道:“老奴已查明,谣言出自这两个宫女之口,老奴把她们带来交给圣上!”
杜甫道:“学生什么官也不是,只是个士子。”
明皇天资聪明,又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对诸事无不通晓,他知道,“空穴来风,其源不是无自”。但他也不愿连上梅妃,于是假装糊涂,不深追问,只对两个宫女怒喝道:“原来是你们在宫中兴风作浪,搅得宫中不宁!推出斩了!”
看了杜甫的诗,李林甫想:看他挺实在的,却是个野心家!让他的抱负实现,我就得让位了!于是他歪着头,看着杜甫道:“你是什么官……”
两个宫女被带到明皇面前,就吓得战战兢兢,泪流满面,听明皇要杀她们,赶忙趴在地上,连连叩头求饶,头都磕破了。可是卫宫武士们听见明皇下旨,急忙进来,抓起两个宫女就往外走。两个宫女被拉得披头跣足,哭喊饶命。
杜甫也是作的诗,题名《述怀》,全诗六十多句,运用优美、流畅、朴实的语言,赋、比、兴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其中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句子。
玉环知道发自梅妃宫中之谣不是两个宫女造的,她性格豁达,见高力士和明皇都不深究,也就算了。她想:反正皇上出面管,谣言今后不能有了!她见两个宫女哭得可怜,反而动了恻隐之情,暗想:让皇上杀了这两个替罪羊有何用?这两个宫女因我而死,我倒觉得心里不安。于是道:“刀下留人!”
李林甫赶走了李白,让人叫进了杜甫,见杜甫一副温文、典雅、忠厚、敦实的风度,心中倒有好感,但看了他的卷子,这种好感就无影无踪了。
高力士听到忙对外喊:“刀下留人!”
李白不仅是才子,也是“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的英豪,哪里受过这等侮辱?他不由大怒,欲狠狠贬斥李林甫几句,却被几个差役连拉带推,带出主考室,赶出了礼部大院。李白在院外骂了一阵,就到长安酒肆饮酒泄愤。
“圣上息怒!”贵妃道,“玉环为两个宫女求个情,请圣上开恩,赦了他们!”
李林甫冷笑道:“大胆狂徒!你小小士子,敢讥笑本相?!给我赶出去!”说着把李白卷子撕碎,扔到李白脸上。
贵妃给两个宫女求情,明皇很诧异,惑然问:“爱妃,她们造你的谣,为什么还给她们求情?!”
李白道:“我笑你主考腹中,空无一物!”
贵妃道:“她们错了,可以改。可是把她们杀了,就不能活了。因为这点小事,就杀两个人,玉环心里不安。”
这笑声,让李林甫毛骨悚然,怒问:“你笑什么?”
听玉环这样说,高力士暗赞她的贤惠,对明皇道:“圣上,贵妃娘娘既如此贤惠,就请赦了二宫女,成全贵妃娘娘的贤名吧!”
李白听了李林甫之言,一阵仰天大笑。
贵妃这样豁达大度,明皇也很喜欢。他本就不是嗜杀的暴君,要杀两个宫女,不过是想杀鸡吓猴,杜绝有辱贵妃的闲话,听了贵妃和高力士的话,他就做了个顺水人情,道:“既然爱妃和高公公都为她们求情,该着两奴婢有造化。传旨,把她们拉回来!”
《诗·邶风》是述小官吏不得志,有苦无处诉的心情的。晋时李充,字弘度,常叹没人引荐。殷浩问:“君能屈志去做小官吏吗?”李充道:“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乎?”后人把因不得志做小官吏叫“北门之叹”。
两个宫女从鬼门关口回来,战战兢兢跪在地上。
三国时虞翻,字仲翔,传记中说他“平生疏节,体骨不媚”,他因犯上获罪,被流放海南,永不赦免。他自悲孤寂,常说:“生无人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后人谓虞翻有“青蝇之悲”。
明皇道:“因为贵妃娘娘给你们求情,朕就饶过你们。但死罪赦了,活罪难免,各罚你们二十大板,作为乱造谣言者之戒!”两个宫女忙给贵妃叩头谢恩。
原来,“青蝇之悲”“北门之叹”是两个典故。
贵妃对明皇道:“妾妃从小就见不得打人,两个宫女皮细肉嫩,二十大板,不知要把她们打成什么样子,怪可怜的,请圣上开恩,打也免了吧!”
李林甫看这张卷子,是一首咏志诗,诗为乐府,是长篇的抒情诗。此诗豪放、含蓄,气势磅礴,李林甫不甚懂,不敢乱加褒贬,见中间有两句是“长笑青蝇悲,永绝北门叹”,他不知意思,挑剔道:“青蝇怎么会悲?北门怎么会叹?真是故弄才华,胡言乱语!”
明皇听了贵妃的话,真的赦了两个宫女。
李白也早闻知李林甫无才无德,对他无限轻视,明知他是宰相,见了他却只浅浅一揖,没说话,傲然站立在那里,等待李林甫评卷。
从此明皇更爱贵妃,憎厌梅妃,不再到梅妃宫里进幸。梅妃寂寞,常对明皇有怨恨之言,也对贵妃诅咒。李林甫在宫中的走狗,搜集了梅妃的怨言和诅咒,密报给李林甫。李林甫让人把这些话传给贵妃。
李林甫让人把李白叫进主考室,见李白生得英俊、潇洒,有飘逸之韵,自己和李白比,相形见绌,心甚嫉妒。
贵妃虽饶过宫女,但却仍记恨梅妃,她把梅妃的怨言和诅咒,告诉了明皇。
李林甫早就闻知李白、杜甫之才,因惧他们才大,恐怕他们因才受明皇宠爱,决定不取他们。
明皇对梅妃,由怨而恨,在贵妃面前发誓道:“朕今生不理梅妃!”
处理了孔祥瑞、高旭,李林甫的怒气还没消,正在切齿暗骂,吏部官吏又送进了两份考卷。这两份考卷,一份是李白的,一份是杜甫的。
贵妃道:“你若再理她,就别理我。”
其实,李林甫错怪了高旭。高旭也是不学无术的纨祷子弟,临考时家里用二百两银子顾枪手写了这篇文章。他以为家里已用银子买通了主考,答题时就抄了这文章来应付。
贵妃对李林甫为她提供梅妃的怨言和诅咒很感激,也在明皇面前为李林甫说好话。
李林甫越看越有气,心想:这小子胆大包天,竟敢写圣上乱伦,这不是讥讽圣上吗?再者,他写隋炀帝因妒薛道衡“空梁落燕泥”,因妒王胄“庭草无人随意绿”而杀二人,这不是讽刺我吗?他真想把这高旭痛斥一顿,从屋里赶出去。但他没那样做,也是温言和色地把高旭骗回家去等喜报。
自从明皇在贵妃宫中发誓,就真的不登梅妃宫一步了,梅妃宫彻底变成了一座冷宫。
高旭生得长脸尖颏,见人常带三分笑,一副佞谀相。李林甫见了高旭,心生好感。但是他的卷子,也犯了禁。他的卷子也是散文,题叫《独夫》。这文章也写得很好,写了历史上的几个暴君,如夏桀、殷纣、隋炀帝的荒淫;写了秦始皇、北齐主高洋之残暴;着墨最多的是隋炀帝,写了他欺娘奸妹,妒才忌能。
一天夜里,明皇路过梅妃宫,见宫旁湖边,一个女子凭栏哭泣。他细一听,声音正是梅妃。他想听梅妃到底说什么,就屏退了随人,只自己悄悄蹑过去。走得近了,看清凭栏哭泣之女子果然是梅妃。月下,明皇见梅妃淡妆,头无钗饰,长袖掩面,肩膀耸动,倚着湖边雕栏,哭得楚楚可怜。
打发走了孔祥瑞,李林甫命人叫进了高旭。
梅妃低头掩面地哭了一会儿,抬起泪眼,仰天叹道:“天哪!我江采萍做错了什么呢?!为什么你对我如此惩罚?!”叹了这一声后又是哭。哭了一会儿,又默默道:“圣上,圣上,你好绝情!我江采萍论貌,论才,哪里比不上人,你为什么竟……竟……不理我?”到说这里,又泣不成声了。她哽咽了好一会儿,才又道:“深宫寂寥,我江采萍这样活,还有什么意思?!……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说到这里,又哭了。
原来这个孔祥瑞人虽长得好,却是一个绣花枕,肚里无才,作文时临题兴叹,一个字也不会写。这文章是托人带作的。虽然答题前礼部尚书宣布了禁令,但他不抄此文就得交白卷,只好硬着头皮抄上此文交了。礼部官员把他叫进主考室面试,他自己也不知是福是祸,没想到主考竟这样赞他的文章,答应取他。他大喜过望,谢了李林甫,眉飞色舞地走了出去。
月光如水,波心荡,冷月无声,一睛凄凉。明皇立得久了,感到凉,正要走,又听得梅妃道:“圣上,圣上,难道你不会回心转意了吗?真不会回心转意了吗?”明皇知道梅妃必有下文,又站下听。
李林甫也看出,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但是这文章的内容深深刺痛了他。他非常生气,简直想把卷子一把撕掉,可是他并没那样做,而是高兴地拍着桌子道:“这文章写得太妙了!贤侄,你到家等喜报吧!”
过了一会儿,梅妃又道:“我想效阿娇托司马相如作《长门赋》,可是宫中高墙隔世,哪里去借才人感悟啊!圣上。可惜我江采萍不能见你面。若能见你面,我吟《冷宫赋》给你听……”
佞谀有类,邪巧多方。其萌不绝,其害必彰。
明皇听到这里,心为之一动。梅妃深宫寂寞之苦及梅妃对他的期盼,以前他是感受不到的,但此时都了解了。他听到了梅妃的真心话,不由唤起了对梅妃的怜爱。他正要走上去安慰梅妃,只听梅妃吟道:
最后引了李义府上唐高宗书:
“玉槛尘生,凤奁香殄。懒蝉髯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标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
“伯嚭谗子胥而吴,赵高谗李斯而秦亡,靳尚谗屈原而楚怀囚。故曰:人只知佞之谗谗忠,不知佞之谗谗国。”
明皇正往下听,忽见贵妃派来的人提纱灯来接。来人见明皇一喊“圣上”,梅妃就把下面的话咽住,转入宫中去了。
由于猎奇心理的驱使,李林甫看完了《奸佞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有理、有据、有力地指出谗佞害国,中间引古人《谗论》曰:
明皇是很爱梅妃的,以致安史之乱后,明皇从成都回西京,题在梅妃画像上的诗还这样写:
他先叫进孔祥瑞。孔祥瑞仪容很美,穿的衣服也华贵。进主考室后如玉树临风,一揖立在李林甫面前。李林甫觉得自己的仪容比孔祥瑞逊色很多,心里很不自在。阅他的卷子,见他写的是散文《奸佞说》,心里更不自在,暗想:这小子大胆,竟敢违犯禁令,真是可恶!哼!这样的狂徒,还想让我取他?!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这次阅完卷,他先把孔祥瑞和高旭的卷子调来看,并令人把孔祥瑞和高旭叫到主考室候选。
明皇见贵妃派人来接,只得压抑了已激荡起的对梅妃的怜爱,随来人到贵妃宫中去。但是他到了贵妃宫中,仍然想着梅妃的哀怜。他想:梅妃太难过了,我不安慰安慰她,她会活不下去的。第二天,他便派人给梅妃送去很多珍珠,以表对她的关心。
李林甫任主考官的消息一传出,便有两个亲戚带了人情费来,求他取两个士子。这两个士子,一个叫孔祥瑞,一个叫高旭。李林甫以为私取两个考生不难,就收了人情费,痛快答应了。
不料梅妃见了明皇赐的珍珠,睹物思人倒生反感。她想:你人都让人家夺去了,赐我珍珠有何用?这样想,哭着作诗一首,写在纸上。诗为:
考生们交完卷,先由礼部官员阅卷。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这些士子,大都是科考落第的才子,他们所以曝鳃龙门,深遗点额之羞,原因是不深研经书,碰上了自己研之不深的经书句子。这次科考,无论作文、作诗、作赋……都可以离开经书,任意发挥。这样士子们可以大展其才,大都答题很快。
此诗被宫女抄了,密送给李林甫。李林甫把它转入贵妃手中。
宣布完考规,才开始考试。自武则天开始,科考采用密封卷。但是此次考是特科,考题是明皇所拟,因是各科考试同场进行,所以考卷无法密封。共同的考题是:交一篇新作。要求是不许抄袭,不可摩拟。
贵妃从诗意知道明皇对梅妃仍有情,曾送珍珠安慰她,醋意大发,责备明皇不守誓言。明皇则劝贵妃与梅妃和好。
考试这天,经过初选的一百多个考生,齐进入考场。李林甫故作神秘,将考场和阅卷之所用荆棘为篱,并严设兵卫。开题前,李林甫让礼部尚书对诸世子宣布道:“此次考试,主要是选才,圣上有旨:‘考生恃才狂傲者不取,同时,严禁诸生评时政。因此本部院要求:考卷上不得用有伤大雅的语言,玷污圣上的视听。如违禁,无论成绩优劣,均不取。”
贵妃道:“你这样爱她,还纳我做什么?”
各礼部官员觉得李林甫之要求,与往届科考不同,但都害怕他的权势,唯唯诺诺,不敢有异言。
贵妃耍闹惹得明皇动怒,于是把她遣出宫去,送到哥哥杨銛家里住。可是明皇遣走贵妃后,心情很不好,几天都吃不好饭,睡不着觉。
审查毕考试资格,才举行考试。考前,李林甫又对礼部官员说,“此次科考,虽不是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但也必须严格。阅卷时若发现抨击时政之语,或初阅认为好者,都必须送主考审阅。”
李林甫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和高力士商量,共同挽回局面。高力士奏请明皇,把御食给贵妃送去,以表明皇回心转意。
李林甫布置后,亲自监督礼部官吏审查报考士子之资格,条件。经过审查,将全国报考士子的数量减少了一半。
高力士给贵妃送去御食,对贵妃道:“自娘娘千岁驾返贵府,圣上整日长吁短叹,不吃不睡,日渐憔悴。今日对御食下泪,让老奴给娘娘千岁送来……”
李林甫领命,到礼部,对诸官吏道:“各州郡送上的报考士子条件,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圣上开此科之意是选有一技之长之士子为国用。此等士子必须有德有才,谦虚谨慎,不狂不傲。因此必须详查各州郡举荐书上,所附士子诗文,凡语言激狂、评政论世者,一律取消考试资格。”
高力士平时甚讨好贵妃,每次贵妃骑马玩,他都给贵妃牵马执鞭,二人感情甚好。高力士的话,她深信不疑。她知道明皇对她如此眷恋,对自己的任性也很后悔,哭着谢明皇之恩。
明皇道:“李爱卿愿代朕操劳甚好,朕命你为‘遗才科’的主考官,卿须努力为之,务把大野遗贤、草莽落珠都选来,勿负朕望!”
高力士回朝,将贵妃之悔意对明皇说了。
明皇下诏后,李林甫想:此诏一下,来应考的名士必很多。这些人既离开五经四书的约束侃侃仪论,激越之时,免不了评政。倘这些试卷让圣上看见,对我大有害处。若让这些人入选,他们中或有邀名狂士,在圣上面前揭发我的弊病,岂不更遭?!就是他们的言论对我无害,倘其中潜有卧龙伏凤,将来岂不对我大有威胁?!他这样想,心里就暗打了主意,对明皇道:“圣上效前代贤君,设遗贤科,招揽天下遗才,此是盛举,臣不才,愿助圣上成此良愿。”
第二天,李林甫上朝,对明皇道:“臣闻知贵妃娘娘在杨銛家,悔得每日哭泣。也闻知圣上因遣走贵妃娘娘而面容憔悴,身体羸弱,请圣上早发风辇,迎贵妃娘娘回宫。圣上跟前有贵妃娘娘侍奉,才能免臣等的悬心。”
唐代取士之科,大略有二:由学校选拔者叫生徒,由州县荐送者叫乡贡。这些生徒和乡贡,才有资格参加省和国家级的科考。科考的名位有:秀才、明经、进士。遗贤科是明皇为延揽天下有一技之长者都服务于朝廷而开的。考秀才、明经、进士的题目主要出自五经四书,而遗贤科的考试题目不限于五经四书,而是扩大到诗词歌赋,数学、音乐、绘画、书法……
明皇正有接回贵妃之意,只是遣回贵妃,不好意思自己提起。现在李林甫有这个请求,正好给他铺了下台之阶。于是明皇立即道:“准卿所奏。高力士,立即备辇,迎贵妃娘娘回宫!”
明皇看了名士们的诗文,不禁暗暗称赞。他想:现在朝廷缺人才,何不另开一科,把这些人才全招上来,辅助政治?他想到汉武帝曾诏征天下吏民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为官,于是下诏特开“遗贤科”,广求天下贤能之士。诏书曰:“天下吏民,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入选。”
高力士领旨而去,把贵妃接回宫中。
但是,明皇虽喜欢李林甫,又清楚他无才,怕耽误大事。近年,不少地方官上本,推荐地方发现的贤才,如荆州举荐李白,长安举荐杜甫。不少州县举荐的都是名士,举荐者的奏章后,还附了他们的诗文。
贵妃回宫后,明皇懒得上朝,天天与贵妃下棋和玩双陆。一日,岭南进白鹦鹉一只,美丽而聪慧,能说话,也懂人意,贵妃很爱它,叫它雪衣娘。明皇每与贵妃下棋,贵妃就把雪衣娘挂在殿上,宫女们看着贵妃要输,便呼:“雪衣娘!雪衣娘!”雪衣娘立刻飞下,把棋局搅乱。明皇看着笑,并不责怪。
明皇晚年,自认为天下太平,没有可以忧虑的事,就追享受,求安逸。纳玉环为贵妃后,更不肯勤政,每日居于深宫之中,沉湎于声色犬马,把政事都委托给李林甫。
贵妃善裁衣,织作坊增七百宫女为她织锦。为买贵妃欢心,明皇准李林甫奏请,封贵妃的三个姐姐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封贵妃的两个哥哥为四品官,封贵妃的族兄杨钊为御史中丞,准他自由出入宫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