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官场小说 > 位置(段树军) > 第六章 一雕挟两兔

第六章 一雕挟两兔

当时朝廷重右相,位在左相之上。张九龄为右相,又是靠文才走科举正途为官。他堂堂仪表,风姿秀美,守正持重,明皇和群臣皆敬重。李林甫非常妒恨,但是因为明皇很器重张九龄,李林甫虽然怨他,妒他,恨他,表面上还不得不奉承他,只是暗中陷害他。

李林甫安插在明皇身边的人多,有人把张九龄的话向他秘报了,他对张九龄愤恨不已。

有人诬告嶲州都督张审素贪赃枉法,明皇派监察御史杨汪到嶲州去审查张审素。诬告张审素之人贿赂了杨汪,杨汪欲迫张审素屈招认罪。可嶲州总管董元礼不服,带领七百人杀死了诬告张审素之人,又包围了杨汪。

明皇认为张九龄说李林甫无才无德,不无道理,但是说他“定为国家之祸患”太严重了。武惠妃说:“为官靠能,为好官者不一定是诗人学士。”凭借枕边风,明皇还是听了她的话,让李林甫为宰相。

董元礼对杨汪说:“如果你在皇帝面前为我家主人申冤,你可以活命,不然就杀死你!”

张九龄说:“宰相一身系国家之安危,岂可不慎重选择?李林甫无才无德,陛下如果任命他为宰相,恐怕以后定为国家之祸患。”

杨汪正在危急,恰好救杨汪的官兵赶到了,杀了董元礼和他带去的人。之后,杨汪又诬张审素谋反。明皇下诏斩了张审素,抄没了张家全部家产。

武惠妃向明皇荐李林甫为相,明皇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

张审素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张理,一个叫张琇,均年幼,但因受张审素牵连,被流放到岭南。他们到了岭南不久,就逃回京都,亲手杀了杨汪,写了表状,挂在杀杨汪的斧头上。表状写道:圣上,杀杨汪者,张审素之子张理、张琇也。民等之父,无辜被杀,杀杨汪是为父报仇。

李林甫也因武惠妃之荐,由礼部尚书进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张九龄、裴耀卿合为三相。

他们杀了杨汪后,又去江南杀其他陷害张审素之人,可是走到汜水关,不幸被官方抓获,解到京师。

明皇认为肖嵩没有为相的德行,韩休没有为相的涵养,便同时罢免了他们。之后,封京兆尹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前任中书侍郎张九龄风仪秀整,明皇在朝班中望见,对左右说:“朕每见张九龄,便顿生精神。”对他甚宠重。此时,张九龄正为母亲服丧期满,明皇召回,封其为中书令、平章政事。

张九龄同情张理、张琇,奏道:“张理、张琇的父亲无罪而死,这两个孩子忠孝刚烈,为父报仇,其志可嘉,其情可悯,应该得到宽恕,以旌扬正义和孝道。”

肖嵩对上佞谀,对下用权,他之所以举荐韩休为相,是因为他认为韩休恬淡平和,容易控制。等到韩休为左相,二人共事,才发现他刚正不阿,有时诤谏得明皇惧怕他。肖、韩二人性格不同,共同执政,渐如冰炭同炉,势不相容。韩休屡次在明皇面前与肖嵩发生争执,当面揭肖嵩之短。

明皇不语。

韩休严峻正直,也很有才能,为相后处理事务,很符合朝臣期望。

李林甫见明皇不表态,测知是不同意张九龄的意见。暗想:不借此反张九龄,等待何时?于是出班奏道:“国家立王法,就是为了不乱杀人。如果他们因行孝杀人,就得到原谅,岂不是废了法?”

韩休知道是因为李林甫之荐,自己才为相的,对李林甫很感激,常向明皇荐他的才干。

李林甫怕自己势单,辩不过张九龄,又求裴耀卿帮自己说话。裴耀卿也觉得李林甫的意见对,就奏道:“张家二幼子因孝杀人,激于义而忘死,其行可旌扬,但不可不问罪。如果因他们行孝就可以废法,杨汪之子又以同样的理由杀他们,这样辗转报复,何休何止?”

明皇览表大悦,立即封韩休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

张九龄无言以对。明皇下令,将张理、张琇斩首。

李林甫知道韩休很有才能,暗想:皇上心里先入为主,我才能不及韩休,和他争相,希望渺茫!我现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荐他为相,以换取他将来的帮助。于是他上了一本,虚赞韩休才能,荐举为相。

唐时京城在长安,长安有皇宫和百官官邸。除长安外,另有洛阳为陪都,陪都也有宫殿,供皇帝临时居住。因长安位置在西,洛阳位置在东,所以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

武惠妃知道了这件事,就给李林甫通消息。

一年夏天,明皇幸东京,在东都住到秋天,未返西京。明皇喜东都花多、景美,在东京住得正有兴致,忽然宫中连着发生怪事,有人说看见了妖怪。明皇害怕,欲返西京,与张九龄、裴耀卿商量移驾安排。

霍国公王毛仲骄傲放纵、飞扬跋扈,对明皇失礼,明皇因他勇悍,有军事才能,又手掌禁卫兵权,常容忍他。而高力士帮明皇处死了他,从此更受明皇宠信,权势炙手可热。但是高力士为人谨慎,以为荐举宰相,事关重大,恐怕举荐非人,危害社稷、误国殃民,因此虽受武静之托,也未敢轻动。正当他犹豫时,丞相肖嵩已荐韩休为相,明皇正在调查韩休之才,尚未决定。

张九龄想:此时百姓农活正忙,天子移驾,百姓一路迎送,岂不影响农事?于是奏道:“天子巡幸,不比百姓旅行。百姓旅行,个人愿行则行,愿止则止,与人无干。而天子巡幸要有百官、嫔妃相随,要有銮驾、护从为仪,还要有羽林、金吾保护。为了表示天子的尊崇,一路所经郡县,必须有百姓洒水净道,欢呼迎送。可现在农事正忙,为了不误农时,臣以为圣上秋后移驾为好。”

高力士曾做过武三思家仆,后自阉入宫当太监,靠武家荐给相王,相王让他为总管,伺候临淄王李隆基。在李隆基诛韦后和太平公主的两次平乱中,高力士均有助驾和救驾之功。其为人谨慎深沉,又善顺旨承欢,对明皇无限忠诚,因此明皇甚宠爱,登基后,封他为力士大将军,让他总管禁宫,随侍明皇,后又封骠骑将军。明皇对他无限信任,常说:“高力士值班,朕睡觉才安心!”因此高力士多数时间留在宫中,很少回家。明皇做皇帝久了,懒于勤政,就让高力士帮着处理政务。各地上报的奏章,都要先呈送高力士,高力士阅后奏明皇,小事就自己处理了,不必烦明皇看。

裴耀卿也道:“农民一年辛苦,只等一年收获,若因圣上移驾误了农事,圣上岂不辜负上天降福万民之意?”

当时副相之位有缺,武静除了进宫让武惠妃力荐李林甫为相外,还让高力士保荐李林甫为宰相。

李林甫听了二人的话,暗笑道:这两个傻瓜,真不知好歹,皇上定了主意,你们谏得了吗?真是自讨没趣。

裴光庭死后,武静不耐寡居,李林甫常去承欢。因此,武静更卖力助李林甫升官。

这天散朝后,李林甫装拐,故意落后,对明皇道:“臣非病足,而是故意留下有话对陛下说。长安和洛阳,就好像是陛下的两座宅院,陛下可以随着兴致自由地往来,哪里用得着选择时间呢?况且,听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怕把房檐压塌,发生危险,圣上贵为天子,怎能居住在妖怪出没之地呢?”

裴光庭死后,有人议论说:裴光庭按年资用人,不能勉励人才上进,对安邦治国、抚民均不利,应该废了这种制度,将裴光庭谥为“克”。因裴光庭的儿子力争,明皇才将裴光庭谥为“忠献”,可是年资升官制却在无形中被废了。

明皇知道李林甫误解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意思,心里暗笑他无才,但他的话,却非常符合明皇的心意。第二天,明皇便下令移驾返西京。

可是事有凑巧,好像天佑李林甫这个野心家。裴光庭定下这种按年资升官制实行了两年,他就因病死了。

张九龄又去谏诤,明皇对他很不满意。

李林甫入官途十余年,升官二十余级,几乎没经过一次铨选,按规定,几年内不得升迁,武惠妃只得作罢。李林甫不甘心,几次找武静帮忙。武静是李林甫的姘妇,对李林甫情深,几次要求裴光庭通融,破例提拔李林甫,但均遭裴光庭拒绝。李林甫只得歇心,耐着性子等待时机。

明皇从东京回来,已厌烦巡行。李林甫知道明皇心意,暗想:我朝设东都,是因为东京附近有陈嘉仓,西京粮缺时,皇上可以率百官、护卫等到东京就食。我若买粮食充实西京粮仓,皇上必会喜欢。于是他增加西京附近租赋,买粮充实关中粮仓。不到两三年,关中粮食便积蓄丰实。明皇知道西京仓廪丰实,再不用到东京就食了,对李林甫的做法很满意,对人说:“朕不出长安二三年,关中粮食便如此丰实。有李林甫为相,天下没有让人忧愁的大事了。”

可是,当时武静的丈夫裴光庭为相兼主吏部,奏请采用按年资升迁之制。这种制度是:无论大小官吏,都把任职期满经过铨选的次数集于吏部,官职高的需经过的铨选次数多。官职低的需经过的铨选次数少,不管才能如何,达到规定的铨选次数才能升级,晋级都要按规定之年限,不得逾越。这种升官制度限制了才智杰出者的升迁,但也限制了李林甫这样走终南捷径的人的升迁。

明皇又对高力士道:“朕想高居皇宫,把政事都交给李林甫如何?”

然而李林甫升官心切,仍走讨好武惠妃这条路。武惠妃当皇后之梦虽破,但对李林甫仍很感激,一心想帮他做宰相。

高力士知道李林甫无才无行,对明皇道:“天子出外巡行和亲掌朝政,是古人留下的制度。圣上岂能废止呢?再说,国家的大权,圣上怎能委托给他人呢?如果所托非人,其声威形成之后,谁还敢如何他?”

张说见奏章未准,感到自危,此后再不敢上此类奏章。

明皇听了高力士的话,但还是很信任李林甫,爱听他的话。

明皇接到张说的奏章后,想立即立武惠妃为皇后。可是诸大臣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有人上书说:“当年武家把大唐宗室及大唐忠臣杀戮殆尽,又几乎夺了李家天下,圣上与武氏家族有不共戴天的仇恨,怎么能立她为皇后呢?圣上难道忘了武则天夺权的教训吗?!民间盛传张说想以谋立皇后之功,回复相位,圣上怎能让他打如意算盘呢?况且太子不是武惠妃所生,她自己又有儿子寿王,让她当皇后,太子岂不危险?”明皇看了这道奏章,这才大悟,从此打消了立武惠妃为皇后的念头。但是明皇仍很宠爱武惠妃,武惠妃在后宫的礼仪、级别,都如同皇后,并让她执掌六宫。

开元初,明皇尚节俭,规定皇女的实封,最多不超过五百户,每户最多不超过三个成人。这些食邑收入不能满足公主们的奢侈生活,纷纷向明皇提出增加食邑的要求。后来明皇也感到给公主规定的食邑封户太少了,于是自毁节俭之风。

张说点头。

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要出嫁,武惠妃要明皇给咸宜公主增加食邑封户。明皇特别喜欢咸宜公主,想满足武惠妃母女的要求,就与李林甫商量。

李林甫道:“是。皇上见了这奏章,会立即册封惠妃娘娘为皇后。惠妃娘娘若因张大人的奏章而掌六宫,对张大人必无限感激。若武皇后在皇上面前为张大人说好话,张大人还愁相位不复吗?”

李林甫测知张九龄必反对此举,想移祸江东,对明皇道:“微臣虽名列相位,但诸事都由张相国做主,臣不敢越俎代庖,圣上还是与张相国商量为好。”

张说道:“照李大人说,有了张某这道奏章,立惠妃娘娘为皇后之事,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吗?”

明皇喜李林甫不擅权,道:“也好,朕且听听张相意见。”于是召来张九龄商量。

李林甫道:“皇上宠爱惠妃娘娘,早有立为皇后之意。但因王皇后占着位置,惠妃娘娘才未逢好运气。前时皇上废王皇后,就是为给惠妃娘娘腾位置。现在,皇上立惠妃娘娘为皇后之意已决,只等着大臣的建议,有了这个建议,皇上废王皇后和立惠妃娘娘都名正言顺了。”

张九龄道:“据臣所知,公主的食邑封户是圣上定的。陛下的皇位未变,制度怎能变呢?陛下曾说:‘百姓的租赋,不是朕的私人财产。’臣以为陛下英明。征收百姓的租赋,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定生活、生命财产,不是……”说至此,他咽住了,但是“不是”什么,明皇也听得明白。

张说没说话,迟疑了许久才道:“奏章倒好写,但恐怕事情难办,徒惹麻烦。”

张九龄又道:“前方战士出生入死,立有军功,也不过是赏赐一些布帛,而公主们……她们有什么功劳,应该享受过多的食邑封户呢?还是让她们崇尚开元初的节俭风才对。”

李林甫道:“办这件事,张大人绝对力所能及。写一道奏章,向皇上建议立惠妃娘娘为正宫国母。”

明皇不悦,暗想:我的女儿金枝玉叶,怎能和常人比呢?他嗔着脸对张九龄道:“制度是朕定的,朕怎么不能修改呢?朕奉天承运,贵为天子,朕的女儿们,怎么和普通战士比?”

张说道:“我先帮她,她再回报,应该的。不知要张某帮惠妃娘娘何事?张某是否力所能及?”

张九龄还要诤辩,明皇一挥袖转入内宫去了。

李林甫道:“张大人精明,林甫知瞒不了您,只得实言相告:欲得惠妃娘娘帮助不难,但必须为娘娘千岁做一件事。”

李林甫追入后宫道:“圣上,不要生气。张九龄是个腐儒,他瞧不起皇家、君权,不要听他的。臣以为公主的食邑封户太少,生活太俭素,有损皇家光荣。全国这么大,而圣上的公主只几人,多增加些食邑封户算得了什么?”

张说道:“可惜张某与惠妃娘娘素无联系,她怎能帮我?”

李林甫这么说,明皇很高兴。于是下诏将公主的食邑封户改为一千户。

李林甫道:“武惠妃娘娘千岁。惠妃娘娘千岁甚得圣上宠爱,有她向圣上保举,张大人定可恢复相位。”

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本是营州地方的胡人,原名阿荦山。他的母亲是一个女巫,丈夫死后,带着阿荦山嫁给了突厥人安延偃,适逢突厥部落败散,就与安延偃哥哥的儿子安思顺逃到幽州。于此,阿荦山冒姓安,名叫禄山。安禄山以勇敢闻名,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以安禄山为捉生将,他每次带领数名骑兵出去,安禄山都能擒获数十名契丹人而回。安禄山勇敢又狡猾,善于揣摸人意,所以深受张守珪喜爱,收他为养子。

张说急问:“谁?谁有送我上天的能力?”

一次,张守珪派遣安禄山讨伐反叛的奚人与契丹人。安禄山逞强恃勇、冒险轻进,打了败仗。张守珪上了奏表,请求杀安禄山。

李林甫道:“若张大人青云之志未丧,眼下有一个人可帮您。”

安禄山在临刑前大声高呼道:“张大人,你难道不想消灭奚与契丹了吗?杀掉我安禄山你靠谁打胜仗?!”

张说审视着李林甫,迟疑许久未讲话,过了好久才毅然道:“张某虽遭贬谪,但青云之志未坠。”说到这里,忽然面现愁容,叹道,“可是‘青冥垂翅腾飞难’啊!恨无好风凭借。”

张守珪爱其勇敢,不忍行刑,便将他与奏表一起送回京师。

寒暄罢,李林甫道:“张大人为相数载,名声、政声均甚高,可惜一朝失恩,立被贬谪。张大人之遭遇,在下甚是同情。在下与张大人交浅言深,敢问张大人,尚想东山再起吗?”

张九龄在张守珪的奏文上批道:“春秋时候齐国的大将穰苴杀了骄横的监军庄贾;吴国的军师孙武,杀了不听命令的嫔妃。现张守珪已下杀令,安禄山就不应该免死。”

李林甫打定主意,就去见张说。

明皇因为爱惜安禄山的勇敢,也不忍杀他,只下令免去他的官职,仍让他为将领。

李林甫想:自己能不能为相,不在于相位空不空,而在于有没有硬人荐。他认为若武惠妃不为皇后,他绝当不了宰相。但是他知道,明皇清楚他和武静、武惠妃的关系,请求立武惠妃为皇后的本章不能由他写。据他推测,张说愿意立武惠妃为皇后,因为张说已罢相,若他的建议被明皇采纳,武惠妃必然感激,那么将来的武皇后可保张说复相位。张说的文才甚高,又能言善辩,他若向明皇请奏立武惠妃为后,获准的希望很大。武惠妃若为皇后,寿王定为太子,由皇后和太子保他李林甫为相,就万无一失了!

张九龄坚持说:“安禄山违令败军,按照军法,不可不杀。再说安禄山面貌有反相,不杀必有后患!”

自从废了王皇后,武惠妃觉得春梦能圆,对李林甫很感激,一心想把他捧上宰相的位置,好让他扶寿王为太子。可惜朝中相位不空,只好待时。

李林甫道:“败军有多种原因,张节度使不杀他,必有可谅原因。张老相国把安禄山的反相作为杀他的理由,恐怕不妥。一个人反不反怎能从相貌上看出来呢?”

前宰相、户部尚书张嘉贞精明有才干,让李林甫嫉妒。李林甫就说张嘉贞与王守一交结,明皇将他贬为台州刺史。

明皇道:“李爱卿说得对。不能因相貌杀了无罪之人啊!”他不再征求意见,赦免了安禄山败军之罪。

明皇听后大怒,将王皇后废为庶人,迁入冷宫居住,并将王守一贬为潭州别驾,又赐死在赴任途中。

牛仙客为河西节度使判官,在任能勤于职守、节约用费、修理器械、充实仓廪。明皇欲嘉奖他,并将其官职升到尚书。

王皇后对宫女很有恩惠,没有人向外说这件事,只有一个叫侍美的人因被李林甫收买了,将此事报告给乾阳宫总管赵常三。赵常三是李林甫的爪牙,就把此事报告了李林甫。李林甫托武静把此事告诉了武惠妃,武惠妃将此事奏知明皇。

张九龄道:“尚书是最高级的官职纳言,按唐制,只有做过宰相的人和才学、德行在朝野有名望的人才能担任。而牛仙客只是河湟地区的一个节度使判官,现在骤然被升到这么高的职务,不是有辱朝廷吗?!”

明悟把王皇后的生辰八字写在牌位上,焚了香,然后祭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并剖开霹雳木,在上面写上“天地”二字,然后将两个半片合在一起,送进宫,让王皇后佩戴在身上,并让王皇后向天祈祷:“我佩灵符,降子降福!”

明皇道:“不封他尚书也可,就给他封地和官爵。”

王皇后家里人听到这个谣言,都非常着急。王皇后的哥哥太子少保王守一怕妹妹废为庶人,甚是忧虑。听说找僧人做做法术,就能使不孕的妇女生育。王守一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听到这个方法,立即找元觉寺僧人明悟做法术。

张九龄道:“官爵和封地,是奖励战功的。牛仙客身为边将,充实仓廪、修理军械是他的职责,焉能算作功劳呢?要奖励他勤于政务,给些布帛就可以了,怎能滥赏封地、滥赐官爵呢?”

李林甫想了想,立即派人在宫内外散布流言蜚语,说:明皇在等待,王皇后再不生育,就要废为庶人。

张九龄和明皇争论一上午,也没定下该不该赏牛仙客,明皇宣布散朝。

武静回到裴府,立即催李林甫办废王皇后之事。

散朝后,李林甫留下对明皇道:“牛仙客只是个节度使判官,就能管好一个河西地区,是具有宰相的才能啊,当不当尚书又何妨呢?张九龄一介书生,能懂什么管理国家的大道理呢?他不过是墨守成规罢了!”

武静道:“你说得对。这件事延迟下去,恐怕生变,我回去就去催他。”

明皇本就想嘉奖牛仙客,李林甫的这番话又推波助澜,这让他定了主意。第二天早朝,明皇就宣布封牛仙客官爵,赏牛仙客封地。

武惠妃道:“宫中多变,恐怕夜长梦多。曼儿以为还是催李林甫早想办法为好。”

张九龄道:“臣仍认为不该用官爵和封地嘉奖牛仙客。臣不能执行圣上这项旨意。”

武静道:“废王皇后已势在必行,你急什么?”

明皇大怒,盯着张九龄道:“你以为朝廷大事都要由你做主吗?”

一天,武静去看武惠妃,武惠妃对武静道:“姑姑,王皇后到现在还没废,曼儿总不放心。李林甫智广计多,快让他想办法!”

张九龄道:“既然陛下不认为臣无能,把臣放在这个位置,臣就不能尸位素餐。朝中大事,有不对的地方,臣就不能不管。”

李林甫又晋升了,可是王皇后并没被废,武惠妃为此非常着急。

明皇道:“哼!你这腐儒,不要自以为是!你嫌牛仙客出身低下,那么你出身比他高贵多少呢?!”

明皇素重臣下文学、才能,虽喜欢李林甫的阿谀顺旨,但却嫌他缺欠文才、品德,不拟重用。可无奈武静和武惠妃姑侄对李林甫的夸赞天天盈耳,日子长了,主意也就变了,又封李林甫为礼部尚书。

张九龄道:“我不过是岭南地区一个十分贫贱的人,但是我在台阁之中,掌管诰书、诏命已经许多年了。而牛仙客只是边疆地区一个小小的官吏,目不识丁,臣以为委这样的人以大任,是难孚众望的!”

武静与李林甫有了奸情,就更狂热地助李林甫升官。她常受李林甫所托去宁秀宫,替李林甫传消息。因武静娇美、风骚,明皇也很喜欢她,所以她有时直接在明皇面前称赞李林甫,毫无顾忌。

张九龄说的是事实,明皇也不得不考虑,朝会又这样无结果地散了。

李林甫这人能说会道,若存心巴结谁准会如愿。为了巴结武静,他常以干姑爷的身份给武静请安、送礼,对武静视若嫡亲,百般趋奉。武静虽徐娘半老,但风韵犹存。李林甫倜傥、轻浮,这对岳母、女婿常在一起,就你怜我爱,勾搭成奸。

散朝后李林甫对明皇道:“张九龄嫌牛仙客目不识丁,实际是自己恃才自骄。也是向圣上示威,当宰相非他们那样的腐儒不可!臣就看不惯那群腐儒不可一世的样子,要是秦始皇也要坑杀他们!臣以为,做好宰相靠的是才能,不会写诗赋、文章的人,不一定就当不好宰相。圣上要重用一个人,何必听这腐儒的迂论呢?”

李林甫由黄门侍郎迁官礼部,虽官职未降,但是因不能随便出入禁宫,权势小了许多,见武惠妃的机会也少了许多。这更促使他巴结武静,以便通过她与武惠妃勾结。

明皇听了李林甫的话,下了决心:赐牛仙客陇西县公爵位,并给食邑实封三百户。

近几年,李林甫时常想的就是升官途径,得出的结论是:捷径只有一条——靠武惠妃在明皇面前美言。而要想争取得到武惠妃的帮助,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是扶寿王为太子,助武惠妃为皇后;二是攀结武静。李林甫为升官着急,就双管齐下,尽力讨好武惠妃。欲助武惠妃为皇后,必须使明皇先废王皇后。他知道明皇已憎恶王皇后,但是因无子而废王皇后,不是适当的借口。他想:让明皇废王皇后不难,但必须有适当的借口。于是,他买通王皇后身边的宫女、太监,让他们常常向他密报王皇后的言行。

从此,明皇不再看重张九龄的才学。

常言“春梦完时犹思续”,姜皎的牵连风波,曾打破李林甫的升官梦。但是这场风波过去,他又想续做春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