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东野圭吾 > > 附:解说(井上梦人)

附:解说(井上梦人)

主人公所处的境地,所有的一切都被夺走了,而且是持续地被夺走。连主人公唱喜欢的《想象》的事,也被他周围的人夺走。与此相伴,“想象”这一主题词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

在《想象》中,约翰·列侬唱道:“想象这个世界所有的人,分享着整个世界。”然后,连接到“也许会说我是个梦想者,我希望有一天你会加入我们,那世界将会合一”。

这部小说的用心之处,是将告发的对象指向了我们读者。作者在故事的各个角落里设置了镜子,等待着,让读者吃惊地看着一直站在镜子里的自己。

内容虽有些让人震惊,可悲的主人公的哥哥奏起故事的序曲之后,沉闷的主题开始寂静地流淌。主题的形式一点一点地变换,一次又一次地将读者引入无底深渊。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和歧视什么的无关,对世上存在的歧视感到愤慨、厌恶,而且绝不相信自己是站在歧视的一方。

本来这部小说的结构,就跟音乐中的内容相似。也许是我的过度揣摩,作者莫非故意选择了这样的结构。

这部小说是在向这样的我们提问:

作者从最初到最后,一步也没有偏离主题,推进着故事发展。反复出现主题的变奏曲,使读者的心情逐渐变得沉重。作为这一主题的象征,使用了约翰·列侬的《想象》。

那么,这个镜子里映出来的,究竟是谁呀?

有“软刀子杀人”这样的说法,这部小说带给读者的就是这样的感受。要正视现实!故事告诉读者这点,但绝不是恫吓那样的口气,而是平静、淡然地说道。

注意看的话,这部小说中描写的风景,和我们居住的这个城镇一模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和这部小说中描写的不安为伴。

作者通过客观冷静的手法,描述了只因有盗窃杀人犯的哥哥,整个人生就全被搅乱的主人公过于残酷的境遇。

看到著名女演员的儿子因吸毒被捕的新闻时,我们下意识地同情那个演员。怎么有了这么一个不孝的儿子呢?她以后会很难过吧,也许她的演员生涯也会受影响……我们想当然地想到这些事情。但是,绝没有想到,有这样想法的自己其实也是歧视者。

沉重的话题。

我年轻时还不能养活自己的时候,在一家弹子房打工。一天,那里的经理突然卷走了前一天的营业款不知去向。弹子房二楼的一间房借给了他,他和妻子、幼小的儿子一起住在那里。当时,不论是正式职工还是我们打工的,都在同情被他留下的妻子和儿子。大概妻子要偿还丈夫偷盗的金钱,而且最终还会被从那间房里赶走吧,自然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可谁也没想过,这一想法有些奇怪。为什么呢?我们同情她和孩子,是因为非常清楚,他们没有错,错的是丢下他们逃走的经理。但是,我们中的谁,都没有为他们做过任何一点儿事情,甚至我连那娘俩在那之后怎么样了也不知道。

只因同名同姓,查普曼就遭到不合理的解雇。假设他是杀害约翰凶手的亲人,事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是作者在本书中抛出的一个问题。

东野圭吾把反映出那样的我们的镜子,埋伏在小说之中。

实际上,那就是本书《信》的主题。

小野洋子将马克·查普曼解雇的事,在读完这部小说之后,也许会觉得她做得有些不对。

只是,突然想起,要是我的话会怎么做呢?站在洋子的立场上想想看,大概解雇查普曼的心情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这是一部沉重的小说。

可是,还是这个洋子,几年后,将被选为扮演已故丈夫角色的演员解雇,只因其真名为“马克·查普曼”。“说的和做的不是一回事啊!”不由得令人深思。“那是‘有意义的复仇’吗?”虽说我没打算非难洋子。

有件不可思议的事。那个实际杀害约翰·列侬的马克·查普曼,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忠实读者。实际上,在他杀害列侬之后,在警察到达现场之前,他还在街上坐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毅然,潇洒。失去约翰仅过了一个月,难以想象这是刚刚成为未亡人的女人的语言。

列侬死后四个月,发生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遇刺的事件。后来查明,被逮捕的二十五岁的青年喜欢的书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此后,在美国这部小说似乎被打上了“有害图书”的烙印。也就是说,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年轻人,被当作了美国社会的不安定分子。

我对没能保护约翰的自己感到愤怒,也对任凭社会如此支离破碎的自己,还有我们所有人感到气愤。如果还有什么有意义的“复仇”,我想那就是在为时不晚之际,将其转变为一个以爱和信赖为基础的社会。

同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约翰·列侬的歌上也出现过。

读着东野圭吾的《信》,我想起了这一插曲。也许是约翰·列侬的杰作《想象》被作为重要的关键词点缀于整篇小说中,促使了我产生上述联想。但是,更让我想起上述插曲的,我想是因为我读过小野洋子面向全世界申诉时说过的话。那是在约翰遭到暗杀大约一个月后,《朝日新闻》报刊上整版刊登了洋子的声明。很长的文字中有以下一节:

“9·11”事件发生后,《想象》在美国被限制播放,据说理由竟然是因为歌词中有一句“想象一下没有国家,那就没有了杀戮牺牲的借口”。对于誓言报复恐怖主义的美国,这首歌似乎能让人感觉到有使人丧失斗志的忧虑。

马克·查普曼和杀人犯完全是两个人,尽管如此,他还是被剥夺了工作机会。他自己对这个决定是怎样接受的呢?

不是仅在美国才发生的事情,在我们周围也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不过我们当作没看见而已。

不言而喻,这个演员并没有什么过错,演技也不是特别差。当然,他本人也和约翰·列侬被害的案件没有丝毫关系。他只是没有把真名和杀害约翰的男人相同的事提前告诉相关人员。演员使用艺名并没有恶意,不过是想在工作中使用艺名,所以用艺名报名参加了试演,这本是一件极为自然的事情。但是,他被从这个角色排除掉了。

本书淡然地述说着这些,并非评价善与恶。《信》将那个自己的姿态展示给了我们。

可是,这一决定被约翰·列侬的妻子洋子彻底推翻了,理由在于被选为主角演员的真名上。试演时他用的是艺名,后来才知道他的真名叫“马克·大卫·查普曼”。这个名字和杀害约翰·列侬的凶手的名字完全相同。

小说在最后的最后,又将《想象》摆到主人公面前。那一首变奏曲,将一点一点地堆积起来的故事和现实中的我们结合到一起。

英国BBC电视台制作过一部以“ADayintheLife”为题的电视剧,那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主人公是已故的约翰·列侬。在决定扮演约翰·列侬这一重要角色的试演时,剧组选中了一个与主人公约翰形象酷似的无名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