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物传记 > 袁隆平传 > 第一章 成长与立志之人生抉择

第一章 成长与立志之人生抉择

一直低头不语的袁隆平猛地抬起了头,坐在一旁的母亲顿时怔了一下。一会儿,母亲也就面不改色地听儿子说话——她似乎已经觉察到儿子想说什么了。

“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

袁隆平坚毅地看着父亲,他一字一顿地说:

当父亲问:

“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

还有那生活了八年的重庆——他的第二故乡。在袁隆平的记忆中,重庆是一个使他思绪经常无端亢奋的地方。他的心经常会飞越千里关山,回到故地。那里有他怀念的美丽的嘉陵江,有他牵挂的青石板街。那记忆的果子时常飘进他的心田,如同一片绿洲,似烟似雾,如梦如歌。

袁隆平回答得很干脆。

少年袁隆平

儿子的回答是袁父始料不及的。于是,父亲反问他:

少年袁隆平

“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

是呀,在那些日子里,在袁隆平的梦中,时时出现的又何止是桃园呢?

“试想一下,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儿,而是充斥着铁血味儿、硝烟味儿,该是多么可怕!”袁隆平坚定地回答。

也许,老天也在帮助袁隆平做着慎重的第一次抉择。

这时,在一旁的母亲华静赶忙说:

这桃园已经让袁隆平无法释怀,时时在梦里游历那曾经的桃园。

“隆平,爸爸的意见你应该好好考虑。当然,你的理想也不错。古人说:皇天后土,衣食父母。立志学农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如海市蜃楼,只能在梦中游历,梦醒之后,那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而袁隆平的桃花园可是他真真切切拥有过的。他无法忘却那躺在潭水面上仰望蓝天的夏夜,那潜入水底追逐游鱼的日子。他期盼着,想念着,希望有一天能再次拥有那桃园。

于是,三人都静了下来,他们都在作着抉择。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为父亲,当然希望孩子能成为达官显贵,子出于父而胜于父。

这里是天上人间,也是乱世中的“世外桃源”。他时时记起母亲就是在那里教他们兄弟几个读陶渊明著名的《桃花源记》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为母亲,她一贯教育孩子应该做一个有理想之人,做一个能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桃园里还有成片成片的马尾松和郁郁葱葱的斑竹林,那更是袁隆平的乐园。它们挺拔、高大,与一行行的桃花树争奇斗艳,构成了桃花园繁花似锦的小世界。红艳艳的桃花在蒙蒙烟雨中绽放着,燃烧着,团团簇簇,层层叠叠,炽热而庄严。是一种什么力量创造了这人间美景?少年袁隆平被这人间奇迹折服了,陶醉了。袁隆平与马尾松为友,与斑竹林为伴,在与伙伴的嬉笑、追逐中,袁隆平爱上了大地所赋予的一切。

作为袁隆平,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他有了自己奋斗的方向,他多么希望父母能支持他的决定。

东方魔稻之父袁隆平传在袁隆平的记忆里,在那桃园里不仅可以听到世间最为美妙的音乐,而且还有一条留下他童年足迹的弯弯曲曲的通向那更深远之处的潭畔小径。那潭水碧绿如玉,甜美如蜜。清晨,来桃花潭打水的人络绎不绝。大水桶、小瓦盆、红陶罐,在朝霞的映照下,那水桶,那瓦盆,那陶罐,伴着一串串水珠,闪闪放光。袁隆平和他的哥哥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潭中取两桶水回家,以供一家人的饮用。那潭中的水冬暖夏凉,不枯不涌。那泉水顺着水沟流到桃林里,于是结出了又红又大、异常甜美的桃子。那桃子的甜美似乎总萦绕在袁隆平的嘴边,时时勾起那桃味,挥之不散。

沉默了五分钟之后,颇具民主思想的、深知儿子性格的父亲终于开口了。父亲问:

桃园的春天潭水绿绿,小草青青。桃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辛勤劳作的蜜蜂,它们三三两两地来到桃林里,嗡嗡的蜜蜂声好似大自然的伴奏曲,演奏着人间最为动听悦耳的曲子。那桃林更是吸引着袁隆平的心。幼小的童心,挚爱着多姿多彩的美好春光。早晨的露珠停在朵朵鲜红的桃花上面,穿彩衣的蝴蝶则停在桃花上,辛勤的蜜蜂也停在桃花上。活泼好动的袁隆平总喜欢在那桃林里与小伙伴们嬉笑、打闹。也许是花太美了,或是太香了?或许是那枝桠交错的树干和鹅黄嫩绿的叶片所呈现出来的活力吸引着袁隆平,他舍不得用手攀折桃枝。那清澈的桃花溪水从桃花林中缓缓穿过,流向一眼望不到边的桃林深处。桃林里鸣啭着动听的鸟语,虽然袁隆平听不懂鸟儿们在说些什么,但他总觉得那些有灵性的鸟儿在演奏世间最为美妙的乐曲,那演奏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忽齐声和起,忽应声停止,那时的袁隆平在那桃园里享受着世间最为圣洁、最为美妙的群鸟和鸣演奏而成的大自然的乐曲。

“你想报考哪所学校?”

可是,袁隆平的思绪却飞向了童年生活过的桃园和汉口市郊外那个美丽的园艺场。

“我想报考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

袁兴烈时任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他期望儿子有更大的出息。在父亲眼里,袁隆平实在是个优秀的孩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这一切都是儿子身上所不断闪现的亮点,所以他希望隆平报考南京中山大学,希望他学有所成,以便在政府机构里取得大的成就,因为袁父自己毕竟是个有成就的人。他希望袁隆平能子承父业,更上一层楼。

父亲思忖了一下说:

为此,父亲袁兴烈叫来妻子华静和儿子隆平,共同商量报考什么大学。

“相辉学院倒是一所师资力量相当雄厚的高等学府。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复旦大学曾西迁到相辉学院。”

1949年夏季,袁隆平高中毕业,面临高考的选择。该报考哪一所大学呢?

于是,这位开明的父亲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1948年年初,父亲袁兴烈的工作再一次发生变动,一家人迁居南京。18岁的袁隆平转学进入南京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部。

袁隆平曾把自己喻为一粒种子,种子选择了孕育它的土地。这颗种子非常感谢他的园艺师——父母。因为没有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这棵种子怎么可能发芽呢?毕竟,那年袁隆平才18岁,他的选择还是该建立在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之上的——幸运的袁隆平在第一次抉择的时候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何其幸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