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极为痛苦,处理乔治·索罗斯或是迈克尔·斯坦哈特(Michael Steinhardt)[3]的信贷杠杆,你必须拥有特别的能力、特定的精神状态,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因为对你不利的很小变动都可能产生很强的放大效应。1994年2月的一天内,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变动了4%~5%,这让索罗斯损失了6亿美元。在我们生活的世界,4%~5%的变动没有什么大不了。联邦储备局将利率提升了0.25%,道琼斯指数相应下降了97点。你必须乐于承担一定的风险,当然你还要非常聪明。”
传统的资金经理——那些经营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的经理总是力图保守地投资,他们只使用有限的金融技巧,希望得到不多但相对稳定的回报。对冲基金经理人不受保守主义的约束,他们雇用其他人,使用风险更大的金融技巧,其中最让人眼花缭乱的就是信贷杠杆。华尔街一位匿名的领先对冲基金经理,这样形容巨额信贷杠杆的残酷:
“乔治·索罗斯善于使用信贷杠杆,这需要有勇气、决心、对赌注的确信和一套基本的金融控制工具。你必须确信,你能掌控信贷杠杆。”
最大的吸引力还是在于巨大的利润前景。大多数对冲基金的投资者会被要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将个人资金从基金中赎回,他们通常会将收益进行再投资,这样一来,利润就会不断地增加。
这位匿名的对冲基金经理总是将信贷杠杆和卖空放在一起考虑。他注意到被誉为证券分析之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主张,股票有其“内在价值”。
乔治·索罗斯在1961年成为美国人,但他却是对冲基金惯例的一个例外。尽管他是美国公民,索罗斯依然有资格加入自己的海外基金。大多数索罗斯基金的投资者是欧洲人。尽管风险很大,但是对冲基金提供了很多的诱惑。当然,其中一个诱惑就是成为基金会员是件很光彩的事。
实际中,内在价值指的是一只股票在给定情况下的真实价值,考虑了利率、经济状态和公司赢利状况。“分析师或者是基金经理的工作就是界定那些市场价值超过内在价值的股票。所以,一个传统的投资者会卖掉这只股票,而一个对冲基金经理会做空头,当这只股票跌到内在价值以下的时候,投资者就会买入,传统的投资者和对冲基金投资者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用现金买入,而后者会用信贷杠杆买入,因而其投资就超过100%。”
索罗斯的海外基金与美国的对冲基金一个很大的区别在税上。只要基金中的大多数股东不是美国人,那么海外基金的股东就不用上交资产收益税。在有些情况下,美国人可以在海外基金中投资,但是他们不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然而,因为对冲基金承担的风险很大,大多数海外基金禁止或至少劝阻美国投资者加入。
金融技巧越来越多,对冲基金不但更有可能做多、做空,同时还可以做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工具,只要市场有这样的要求。他们的投资更加集中,与传统的基金相比,对冲基金交易的次数更加频繁,1988年,索罗斯将投资组合改变了18次,1992年,改变了8次。对冲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在全球任何金融市场投资的机会,传统的基金经理却相反,他们只依赖单一领域或单一市场上的专业技能。
有流言认为对冲基金完全没有管制,其实这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也是错误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于1934年通过一项法案,该法案要求超过1亿美元的基金投资,基金经理必须向管制机构提出申请。所有的对冲基金经理都会受到反欺诈法案的约束。然而,如果一个对冲基金能将投资者的数量控制在100人以内,并且将自己的投资作为私募的话,那么该基金可以不用注册为一个投资公司。
对冲基金经理有更大的动机来使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来获取利润。不管资产业绩如何,传统基金经理都会得到1%的资产酬金,因此,他们没有强烈的动机进行大胆的操作。相反,对冲基金经理通常得到基金20%的利润。他们有充足的理由在全世界获利。
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只有有钱人才能够或是才想要承担这样的风险,鉴于此,委员会要求美国的对冲基金投资者必须拥有净资产价值100万美元,或是连续两年的年收入至少在20万美元,或是两年的总收入在30万美元以上。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没有最低额度的要求,但投资者若想参与进来,则必须支付高额酬金。
1994年,对冲基金已经变得十分强大,政客们开始讨论对其实施新管制的必要性。他们害怕对冲基金经理有能力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因为他们投入到市场中的资金实在太庞大了。1994年早期,债券市场遭遇大挫折时,政客们更加确信,是对冲基金在幕后作祟。这遭到了对冲基金经理的反驳,他们说同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相比,他们的投资仓位要小得多。就乔治·索罗斯而言,他对待管制的立场很矛盾。
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很容易吗?要加入对冲基金很容易吗?根本就不容易。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这也不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对冲基金风险太大,而且加入对冲基金要求有很多的资金。
他有充足的理由反对管制。毕竟,没有管制的时候,他挣了钱。索罗斯喜欢将自己称为不稳定性的专家,靠金融市场的混乱状态为生的人,他怎么会希望受到管制呢?但事实上,他支持建立一个专为国际金融界服务的集中的银行系统。
“我认为,今天人们口中频繁讨论的‘他们’就是对冲基金。他们以光的速度飞快地运作着巨额资金。他们大胆无畏,近来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乔治·索罗斯、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1]利昂·库珀曼(Leon Cooperman)[2],以及保罗·都铎·琼斯,这些人共同组成了‘他们’。”
这就是矛盾所在。“在货币投机上,我从来都不犹豫,即使我说应该稳定货币市场,”他说道,“我们必须区分参与者和公民。作为一个参与者,你要按规则玩游戏。作为一个公民,如果体制有错,那么你有责任改变体制。”
“在熊市时,这个人可能会成为替罪羊,但在我看来,任何时候,人们总喜欢认为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要负责任,有些人可以通过电话找到他们,有些人可能被传唤。”
当时,似乎对冲基金会继续生存在相对没有管制的状态中。1992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做了一份长达500页的海外基金报告,那时人们怀疑包括量子基金在内的三大对冲基金购入了大量标售的美国国库债券,纽约的所罗门兄弟(Salomon Brothers)被指控违规投标。政府调查人员给三个基金一份健康证书,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结论是,对冲基金无须加强管制。
“在我的眼里,索罗斯既有神秘的一面,又有真实的一面。”格拉特说道,“人们必须把自己的焦虑、怨恨或者是嫉妒投射到有生命的东西身上。人们渴望有人能够左右市场,他们不相信实际上是供求关系在发挥作用,市场本身已经预示了将来的事情。他们想让自己相信,有一个像索罗斯这样的人物在左右着市场。”
注释
根据纽约《格兰特利率观察报》编辑詹姆斯·格兰特的说法,这些华尔街巨头实际拥有的影响力,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但是,华尔街似乎对相信某个人或某个机构能够控制事情的进展,能够促成一些事情发生这样的想法让人感到更舒服。
[1] 朱利安·罗伯逊,避险基金界的教父级人物。纵横全球金融市场的老虎管理基金以选股精准著称。——译者注
华尔街着迷于这些人,这些人似乎比大多数人能够更好地掌握金融运作,他们曾经可能是摩根或斯坦利,古尔德或巴鲁克,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则属于乔治·索罗斯和其他对冲基金的优胜者。
[2] 利昂·库珀曼,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的创始合伙人。——译者注
乔治·索罗斯以11亿美元的收入高居榜首,他是首个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美国人。上榜的100人中有46人是对冲基金经理。排在第4位的是斯坦利·德鲁肯米勒,收入为2.1亿美元。在这100人中,有9个人是为索罗斯基金工作的。1994年,索罗斯基金管理的资金超过110亿美元。
[3] 迈克尔·斯坦哈特,世界级短线杀手,避险基金教父,投资天才,华尔街历史上经营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人之一。——译者注
如果你想知道对冲基金的业绩到底如何,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看《金融世界》列出的1993年赚钱最多的人。在这张单子上,大概一半的人要么经营对冲基金,要么就是在对冲基金工作。其中,对冲基金经理占了前5位。